CN222108386U - 冷却装置和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和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108386U CN222108386U CN202420138747.2U CN202420138747U CN222108386U CN 222108386 U CN222108386 U CN 222108386U CN 202420138747 U CN202420138747 U CN 202420138747U CN 222108386 U CN222108386 U CN 2221083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system
- indoor unit
- cooling device
- housing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288 screen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泵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和电器设备。冷却装置,应用于电器设备,电器设备包括发热体,冷却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容置空间;室内机系统,至少部分室内机系统设于容置空间;室外机系统,至少部分室外机系统设于容置空间;风道系统,室内机系统和室外机系统之间通过风道系统相连通,且风道系统设置于用于容纳发热体内,室内机系统和室外机系统能够形成沿风道系统流动的换热气流,换热气流用于降低发热体的温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可以通过室内机系统流出的冷风流经发热体后进入室外机系统,从而将发热体产生的热量带出,提高对发热体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和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电器设备,如充电桩、充电堆、变压器等大功率设备工作时会散发出大量热量,需要将这些热量尽快排出,降低热量对电器设备的影响。
现有技术中电器设备通常是采用散热片实现散热,散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器设备的散热效率较低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冷却装置,应用于电器设备,所述电器设备包括发热体,所述冷却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容置空间;
室内机系统,至少部分所述室内机系统设于所述容置空间;
室外机系统,至少部分所述室外机系统设于所述容置空间;
风道系统,所述室内机系统和所述室外机系统之间通过所述风道系统相连通,所述风道系统用于容纳所述发热体,所述室内机系统和所述室外机系统能够形成沿所述风道系统流动的换热气流,所述换热气流用于降低所述发热体的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通过将室内机系统和室外机系统通过风道系统相连通,并将风道系统用于容纳发热体,则可以通过室内机系统流出的冷风流经发热体后进入室外机系统,从而将发热体产生的热量带出,提高对发热体的散热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机系统包括主体模块,至少部分所述主体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模块包括第一壳体,压缩机、气液分离器、管路组件和油分离器,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第一安装空间,所述压缩机、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油分离器均设于所述安装第一安装空间内并通过所述管路组件依次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控盒组件,所述第一电控盒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机系统还包括出风模块,所述出风模块设于所述外壳的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模块与所述外壳连接,且所述出风模块位于所述外壳的上方、下方或者侧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模块包括第二壳体、冷凝器和第一风机,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有第二安装空间,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管路组件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系统和所述主体模块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室内机系统和所述主体模块沿竖直方向具有高度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系统和所述主体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沿竖直方向的上部或者下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系统和所述主体模块沿水平方向接触设置或者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系统包括:
第三壳体,蒸发器、第二电控盒组件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三壳体围成具有开口的第三安装空间;
其中,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电控盒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机均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空间内,所述开口朝向所述主体模块设置,其中,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管路组件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壳体上设有出口,所述第三壳体内设有以所述开口为进风口,所述出口为出风口的风道,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风道内并位于所述发热体的上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的顶部,和/或,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的侧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用于安装至少部分所述室内机系统和至少部分所述室外机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器设备,所述电器设备包括:
发热体;以及
如上面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却装置,所述发热体设于所述冷却装置的风道系统内。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冷却装置沿着A-A剖面的剖视图(增加了发热体和外壳);
图3为图2中所示的冷却装置的主体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的冷却装置的主体模块处于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所示的冷却装置的出风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所示的冷却装置的室内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冷却装置的室内机系统处于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部分第三壳体未图示);
图8为图2中所示的冷却装置的室内机系统和主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电器设备;
10、冷却装置;
11、外壳;111、容置空间;
12、室内机系统;121、第三壳体;122、第三安装空间;123、开口;124、出口;125、蒸发器;126、第二电控盒组件;127、第二风机;
13、室外机系统;131、主体模块;1311、第一壳体;1312、压缩机;1313、气液分离器;1314、油分离器;1315、第一电控盒组件;1316、第一安装空间;1317、连接管;132、出风模块;1321、第二壳体;1322、第二安装空间;1323、第一风机;1324、冷凝器;
14、风道系统;
15、框架组件;
20、发热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
电器设备,如充电桩、充电堆、变压器等大功率设备工作时会散发出大量热量,需要将这些热量尽快排出,降低热量对电器设备的影响。
现有技术中的电器设备通常是采用散热片实现散热,散热效率较低,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冷却装置,实现对电器设备的散热效果。
风冷热泵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压缩式制冷循环,利用冷媒做为载体,通过风机的强制换热,从大气中吸取热量或者排放热量,以达到制冷或者制热的需求,可以应用在对电器设备的冷却过程中。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冷却装置10,如图1和图2所示,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冷却装置10沿着A-A剖面的剖视图(增加了发热体20和外壳11)。冷却装置10应用在电器设备100上,电器设备100包括发热体20和冷却装置10,其中,冷却装置10用于冷却发热体20,冷却装置10包括外壳11,室内机系统12,室外机系统13和风道系统14,外壳11内设有容置空间111;至少部分室内机系统12设于容置空间111内;至少部分室外机系统13也设于容置空间111内,且室外机系统13和室内机系统12通过风道系统14连通;室内机系统12和室外机系统13之间设有风道系统14,且发热体20设置于风道系统14内,室内机系统12与室外机系统13能够形成沿着风道系统14流动的换热气流,换热气流用于降低发热体20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电器设备100可以是充电桩、充电堆、变压器等大功率设备,这些电器设备100在工作时会散热出较多的热量,需要将热量尽快排出,以降低热量对电器设备100的影响,使得电器设备100工作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这里的合适的温度范围可以是环境温度。这里的电器设备100的发热体20可以是电器设备100的控制元件或者其他在工作时会发热的部件。
另外,这里所提到的室外机系统13与室内机系统12通过冷媒实现连通,从而可以实现空调系统的功能,从而在室内机系统12和室外机系统13之间产生沿风道系统14流动的换热气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10,通过在室内机系统12和室外机系统13之间设置风道系统14,并将发热体20设置于风道系统14内,则可以通过室内机系统12流出的冷风流经发热体后进入室外机系统13,从而将发热体产生的热量带出,提高对发热体的散热效率。
另外,这里的电器设备100可以安装在室外的环境,如露天的停车场等,也可以安装在室内的环境中,如室内的车库或者其他应用场景中。
可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中,图3为图2中所示的冷却装置10的主体模块13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所示的冷却装置10的主体模块131处于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的室外机系统13通常体积比较大,安装比较困难,且无法充分利用电器设备100的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10将室外机系统13设置为分体结构,分别为主体模块131和出风模块132,下面将对室外机系统13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室外机系统13包括主体模块131,至少部分主体模块131设于容置空间111内,从而可以方便将主体模块131安装在容置空间111内。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主体模块131可以全部设于容置空间111内,也可以将主体模块131的部分设置在容置空间111内,在附图2中,主体模块131的全部均设于容置空间111内。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主体模块131包括第一壳体1311,其中,第一壳体1311设置于主体模块131的外部,第一壳体1311内形成有第一安装空间1316,主体模块131还包括压缩机1312、气液分离器1313、管路组件与油分离器1314,压缩机1312、气液分离器1313以及油分离器1314均设于安装第一安装空间1316内并通过管路组件实现依次连通。
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将主体模块131形成一个独立的安装体,方便将主体模块131安装在容置空间111内。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管路组件包括多个连接管1317,这里的压缩机1312、气液分离器1313和油分离器1314之间是通过连接管1317实现连接的,具体可以采用常见的产品,这里不再对压缩机1312、气液分离器1313和油分离器1314之间的相互连接的管路进行展开描述。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连接管1317的规格可以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粗细的管路组成的。压缩机1312在第一安装空间1316内,气液分离器1313以及油分离器1314均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316内,且油分离器1314、气液分离器1313和压缩机1312在第一安装空间1316中间隔设置。
压缩机1312是一种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的从动的流体机械,是冷却装置10的心脏。它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
气液分离器1313采用离心分离、丝网过滤的原理,实现除液的一种分离装置。它主要由筒体、旋风分离器、高效破沫网、排污阀等主要部件组成。
油分离器1314的作用是将压缩机1312排出的高压蒸汽中的润滑油进行分离,以保证装置安全高效地运行。
可选地,主体模块131还包括第一电控盒组件1315,第一电控盒组件1315设于第一安装空间1316内,第一电控盒组件1315至少和压缩机1312电连接,也就是说,这里的第一电控盒组件1315的内部设置有室外机系统13的电器元器件,方便实现对室外机系统13的电器元器件的集中放置,实现压缩机1312等部件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其中,图5为图2中所示的冷却装置10的出风模块13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室外机系统13还包括出风模块132,出风模块132设置于外壳11的外部。这里所提到的出风模块132与主体模块131是相互之间独立的两个部件,可以分别安装在不同的位置。
具体地,出风模块132包括第二壳体1321、冷凝器1324与第一风机1323,第二壳体1321内形成有第二安装空间1322,冷凝器1324与第一风机1323设于第二安装空间1322内,其中,冷凝器1324的形状为U形,第一风机1323设在冷凝器1324围成的空间内,其中,冷凝器1324和室内机系统12也通过连接管1317进行冷媒连通。
这里的冷凝器1324用于将高温制冷剂冷凝,降低制冷剂的温度。另外,第一风机132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其中,第一风机1323可以对冷凝器1324进行吹风。在图1中,第一风机1323的数量为两个,均可以对冷凝器1324进行吹风。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将室外机系统13分为出风模块132和主体模块131两个部分,则可以将室外机系统13的这两个部分能够分别安装在不同的位置,实现对室外机系统13的分别安装。其中,出风模块132可以设置在外壳11的外部,并远离外壳11设置。当然,这里的出风模块132也可以和与外壳11连接,且出风模块132位于外壳11的上方、下方或者侧方,在图1中,出风模块132设置于外壳11的上方,此时,出风模块132位于冷却装置10的顶部,当然,出风模块132也可以位于外壳11的下方,也就是说位于冷却装置10的底部,除了这两种情况外,出风模块132也可以位于外壳11的侧部,也就是说位于外壳11的一侧。
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图6为图2中所示的冷却装置10的室内机系统12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所示的冷却装置10的室内机系统12处于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部分第三壳体121未图示)。室内机系统12包括第三壳体121,第三壳体121围成具有开口123的第三安装空间122,室内机系统12还包括蒸发器125、第二电控盒组件126和第二风机127,其中,蒸发器125、第二电控盒组件126和第二风机127均设置于第三安装空间122内,且开口123朝向主体模块131设置,蒸发器125也与管路组件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开口123朝向主体模块131设置,可以方便地通过开口123将主体模块131流出的风力导向到室内机系统12内,从而在室内机系统12中形成风力的流通。
这里的第二风机127采用轴流风机,就是气流方向与风叶的轴同方向的一类风机,如电风扇,空调外机风扇就是轴流方式运行风机,具有噪音低等特点。当叶轮旋转时,气体从进风口轴向进入叶轮,之后受到叶轮上叶片的推挤而能量升高,然后流入导叶。导叶将偏转气流方向变为轴向流动,同时将气体导入扩压管,进一步将气体动能转换为压力能,最后引入工作管路。
另外,这里的第二电控盒组件126内放置有室内机系统12的电器元器件,蒸发器125采用倾斜设置的方式设在第三安装空间122内。
低温制冷剂在蒸发器125内部蒸发,降低蒸发器125的温度,同时可以降低经过蒸发器125的热风的温度。第二风机127能够将主体模块131流出的热风吸过来,并将降温后得到的冷风吹出去,实现风力的循环流动。
可选地,如图6至图8所示,图8为图2中所示的冷却装置10的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的结构示意图,第三壳体121上设有出口124,第三壳体121内设有以开口123为进风口,出口124为出风口的风道,蒸发器125设于风道内,且蒸发器125设置于发热体20的上游,这里的出口124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其中,两个出口124或者多个出口124均采用间隔设置的结构,且出口124能够设于第三壳体121的顶部或者侧部,当出口124位于第三壳体121的侧部时,开口123和出口124可以相对设置,在附图8中,出口124位于第三壳体121的顶部,出口124位于第三壳体121的侧部,从而可以在第三壳体121的内部能够形成以开口123为进风口,出口124为出风口的风道,使得风力能够进入到室内机系统12内。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出口124都可以实现出风的效果。另外,第二风机127的数量为一个,多个出口124沿着第二风机127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出口124均可以起到出风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1所示,冷却装置10还包括框架组件15,框架组件15设于容置空间111内并用于安装至少部分室内机系统12,框架组件15还用于安装至少部分室外机系统13。
外壳11可以设置在框架组件15上,形成对框架组件15的密封效果,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外壳11,直接将至少部分室内机系统12和至少部分室外机系统13都安装在框架组件15上。
这里的框架组件15为矩形框架结构,同时,为了方便对出风模块132的稳定放置,可以在框架组件15的顶部不设置缺口,也就是说,框架组件15的顶部为板状结构,方便对出风模块132的稳定放置。
另外,为了方便放置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在框架组件15的底部也可以设置为板状结构,实现对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的稳定放置,在框架组件15的四个侧面可以设置为框架式的结构。
下面将重点对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
可选地,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容置空间111内,且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沿竖直方向具有高度差。其中,这里的水平方向也就是图1中的X-X方向,这里的竖直方向也就是图1中的Z-Z方向,前后方向也就是图1中的Y-Y方向。
其中,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的底部均放置在外壳11的底部,室内机系统12的高度低于主体模块131的高度,从而可以在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之间形成气流的流动,在图2中的箭头方向表示风道系统14中的风力的流向。当然,也可以将室内机系统12的高度高于主体模块131的高度,同样可以实现冷却装置10内风道系统14中的风力流动,实现换热气流在风道系统14内的流动,降低发热体20的温度。
可选地,室内机系统12与主体模块131沿水平方向接触设置,也就是说,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之间沿X-X方向并排设置,使得风力的流动路径较短。当然,这里的室内机系统12与主体模块131也可以采用间隔设置的方式,也就是说,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沿X-X方向具有间隔,这种结构也能够实现风力在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之间的流动。在图8中,室内机系统12与主体模块131沿水平方向接触设置,这种设置结构能够实现风力在室内机系统12与主体模块131之间的快速流动,实现风力的快速流动。
可选地,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设于容置空间111沿竖直方向的上部,当然,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也可以设于容置空间111沿竖直方向的下部,在图2中,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均设于容置空间111的下部,无论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设置于容置空间111沿竖直方向的上部,还是室内机系统12和主体模块131均设于容置空间111沿竖直方向的下部,均可以能够实现对发热体20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器设备100,电器设备100包括发热体20和冷却装置10,冷却装置10用于冷却发热体20,其中,发热体20设置于冷却装置10的风道系统14中。
这里的电器设备100可以是充电桩、充电堆、变压器等大功率设备,在工作时会散热出很多的热量,需要将热量尽快排出,以降低热量对电器设备100的影响,使得电器设备100工作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这里的合适的温度范围可以是环境温度。
下面将结合附图2对电器设备100中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进行介绍,如图2所示,气流主体模块131中流出后,从开口123位置进入到室内机系统12中,依次流经开口123、蒸发器125后,从出口124中流出,然后经过风道系统14和发热体20后,再次进入到主体模块131中。
其中,从蒸发器125流出后的气流为冷风,从发热体20流出后的气流为热风,其中,热风的温度高于冷风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器设备100的冷却装置10,通过采用分体式的模块化结构,可以使得冷却装置10的各个模块的安装方式灵活,便于安装,且能够节省安装空间和运输过程中的空间,降低电器设备100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本实用新型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冷却装置,应用于包括发热体的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容置空间;
室内机系统,至少部分所述室内机系统设于所述容置空间;
室外机系统,至少部分所述室外机系统设于所述容置空间;
风道系统,所述室内机系统和所述室外机系统之间通过所述风道系统相连通,所述风道系统用于容纳所述发热体,所述室内机系统和所述室外机系统能够形成沿所述风道系统流动的换热气流,所述换热气流用于降低所述发热体的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系统包括主体模块,至少部分所述主体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模块包括第一壳体,压缩机、气液分离器、管路组件和油分离器,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第一安装空间,所述压缩机、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油分离器均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并通过所述管路组件依次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模块还包括第一电控盒组件,所述第一电控盒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电控盒组件至少与所述压缩机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系统还包括出风模块,所述出风模块设于所述外壳的外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模块与所述外壳连接,且所述出风模块位于所述外壳的上方、下方或者侧方。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模块包括第二壳体、冷凝器和第一风机,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有第二安装空间,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管路组件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系统和所述主体模块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室内机系统和所述主体模块沿竖直方向具有高度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系统和所述主体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沿竖直方向的上部或者下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系统和所述主体模块沿水平方向接触设置或者间隔设置。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系统包括:
第三壳体,蒸发器、第二电控盒组件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三壳体围成具有开口的第三安装空间;
其中,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电控盒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机均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空间内,所述开口朝向所述主体模块设置,其中,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管路组件相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上设有出口,所述第三壳体内设有以所述开口为进风口,所述出口为出风口的风道,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风道内并位于所述发热体的上游。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的顶部,和/或,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的侧部。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用于安装至少部分所述室内机系统和至少部分所述室外机系统。
15.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所述电器设备还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于所述冷却装置的风道系统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420138747.2U CN222108386U (zh) | 2024-01-19 | 2024-01-19 | 冷却装置和电器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420138747.2U CN222108386U (zh) | 2024-01-19 | 2024-01-19 | 冷却装置和电器设备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222108386U true CN222108386U (zh) | 2024-12-03 |
Family
ID=93626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420138747.2U Active CN222108386U (zh) | 2024-01-19 | 2024-01-19 | 冷却装置和电器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222108386U (zh) |
-
2024
- 2024-01-19 CN CN202420138747.2U patent/CN22210838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KR102055644B1 (ko) | 자동 항온 제습 장치 | |
| CN202141138U (zh) | 空调的室外机 | |
| CN111727321B (zh) | 流体机械 | |
| CN104235968B (zh) | 热源装置 | |
| CN106455440A (zh) | 一种带空调的服务器机柜 | |
| CN110762666A (zh) | 一种高效制冷工业风机 | |
| JP6808098B1 (ja) |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
| CN222108386U (zh) | 冷却装置和电器设备 | |
| CN212108744U (zh) | 空调室外机 | |
| US20140290304A1 (en) | Cooling device for compressor | |
| CN101761989B (zh) | 低噪音型超薄顶置式变频方舱空调 | |
| KR102069160B1 (ko) | 가스 히트펌프 시스템의 실외기 | |
| CN218514733U (zh) | 空调装置 | |
| CN115899845B (zh) | 空调 | |
| CN201917015U (zh) | 除湿机 | |
| JP2003097881A (ja) |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 |
| CN1888697A (zh) | 一体式空调器的排水结构 | |
| CN213020011U (zh) | 空调器 | |
| CN211600909U (zh) | 一种一体式双系统制冷装置 | |
| KR101893846B1 (ko) | 복합 대공화기 냉방용 실외기 장치 | |
| CN214084792U (zh) | 一种新型的飞机地面空调机组 | |
| CN209763529U (zh) | 双系统冷水机组 | |
| CN207195188U (zh) | 压缩机及空调器 | |
| CN102313323B (zh)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
| CN201569085U (zh) | 低噪音型超薄顶置式变频方舱空调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