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25693U - 车轮组合件 - Google Patents
车轮组合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25693U CN219325693U CN202320119641.3U CN202320119641U CN219325693U CN 219325693 U CN219325693 U CN 219325693U CN 202320119641 U CN202320119641 U CN 202320119641U CN 219325693 U CN219325693 U CN 2193256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ring
- shaft
- shaft sleeve
- wheel
- wheel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ZHPNWZCWUUJAJC-UHFFFAOYSA-N fluoro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F ZHPNWZCWUUJAJ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60 fluoro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10 silicon-base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轮组合件,其包括一轮轴和两个转动自如地分别安装在轮轴两端的车轮,每一车轮均包括一轴套和套设在该轴套外侧的轮辋,轮轴具有一中间段,在该中间段的轴向方向的两端均一体形成有一连接部;两个连接部分别插入到一车轮的轴套内,在每个连接部上均套设有两个轴承,两个轴承之间的空间形成一润滑腔,在该润滑腔内填充有润滑脂;在轴套对应润滑腔的区域内开设有一进油孔,该进油孔连通润滑腔的内外,润滑脂能够经该进油孔充入到润滑腔。本申请中,采用了双车轮设计,提高了轮轴组合件的承载能力,进油孔设置在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之间,润滑腔内的润滑脂充盈且均衡,使得轴承的使用寿命趋向于一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组合件。
背景技术
码头集装箱车、平板车和低速载重车等货运车辆的载重量大、范围较小、且行驶速度较低,需要拆分保证车轮与轮轴之间的轴承的润滑性能,以降低轴承的摩擦系数,以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目前,载重车辆的车轮轴承大量采用双轴承结构,由于辐板的限制,用于添加润滑脂的加油孔均设置在轴承的外侧,加入的润滑脂需要经过其中一个轴承才能到达另一个轴承出,远离加油孔的轴承的润滑脂供应受到影响,导致远离加油孔的轴承的磨损要更严重,使得两个轴承的磨损程度不同,但在更换轴承时,需要对两个轴承同时更换,提高了车辆的维护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轮组合件,其包括一轮轴和两个转动自如地分别安装在轮轴两端的车轮,每一车轮均包括一轴套和套设在该轴套外侧的轮辋,轴套和轮辋同轴设置、且沿径向间隔设置,轮辋经辐板连接在轴套上;轴套的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该轴套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第一孔肩和第二孔肩,其中第一孔肩朝向第一端部,第二孔肩朝向第二端部;
轮轴具有一中间段,在该中间段的轴向方向的两端均一体形成有一连接部,每一连接部均包括顺次连接为一体的内轴颈、颈间部和外轴颈,其中内轴颈位于颈间部朝向中间段的一侧,外轴颈位于颈间部背离中间段的一侧,在中间段上沿径向开设有一轴孔;
两个连接部分别插入到一车轮的轴套内,且使第一端部朝向中间段,第一轴承套设在内轴颈上,且第一轴承的外圈抵靠在内孔肩上;第二轴承套设在外轴颈上,且第二轴承的外圈抵压在外孔肩上;在轴套的内腔中,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之间的空间形成一润滑腔,在该润滑腔内填充有润滑脂;在轴套对应润滑腔的区域内开设有一进油孔,该进油孔连通润滑腔的内外,润滑脂能够经该进油孔充入到润滑腔。
本申请中,采用了双车轮设计,提高了轮轴组合件的承载能力,车轮组合件能够经轮轴上的轴孔安装到滚轮车架的后桥平衡梁上,车辆的载荷能够均匀地传递到各轮胎上。在目前双轮胎设计是将两个轮胎抵靠在一起,由于车轴在压力下产生弯曲,使得外侧轮胎向上翘起,内侧轮胎受到更大的压力,相对于外侧轮胎,内侧轮胎的寿命相对较短,在更换轮胎时,需要将两个轮胎同时更换,提高了车辆的维护成本。本申请中,车辆的载荷点位于两个轮胎之间,使得两个轮胎所受到的压力相同,其使用寿命趋向于一致,有利于降低车辆的维护成本。
本申请中,将进油孔设置在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之间,润滑腔内的润滑脂充盈且均衡,补充的新鲜润滑脂能够均匀地到达两个轴承处,两个轴承所用润滑脂的质量相同,均能够保证良好的润滑性能,使得两个轴承的使用寿命趋向于一致。
具体地,为保证车轮的强度,同一车轮的轴套和轮辋之间设置有两块辐板,该两块辐板沿轴向间隔设置,在轴向方向上,进油孔位于同一车轮的两块辐板之间,进油管的一端贯穿一辐板后、密封地连接到进油孔上。该设计还能够方便地将润滑脂补充到润滑腔内。
进一步,为使新鲜润滑脂均匀地供给给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在轴向方向上,进油孔位于同一车轮的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的之间的中间位置。
具体地,该轮辋的外周面为一光滑的圆柱面,在轮辋的轴向方向的两侧不设置轮缘。取消凸缘后,当轮胎受压变形时,能够自由地向外扩张,不会受到凸缘的剪切作用,提高了轮胎的使用寿命。由于安装本申请的车辆均为慢速车辆,车速一般不超过10km/h,取消凸缘后,不会导致轮胎在长期使用后脱离轮辋。本申请中,采用整体过盈压配方式来安装轮胎,保证了轮胎与轮辋之间的紧密连接。
进一步,为便于安装定位辐板,在轴套的外周面的中间部沿径向向外突出后、形成为一呈环形的外凸台,外凸台的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一限位台阶面,同一车轮的两块辐板分别抵压在一个限位台阶面上。利用限位台阶面,使得各车轮的两块辐板之间的距离相同,保证了各车轮的质量均一性。
进一步,在每一内轴颈与中间段之间均形成有一轴肩,每一外轴颈背离中间段的一端均形成为轴头,该第一轴承的外圈经一钢质密封圈地抵压在轴肩上,在钢质密封圈与第一轴承的外圈之间垫设有一O型橡胶圈;锁紧螺母旋拧在该轴头上,锁紧螺母经一挡圈抵压在第二轴承的内圈上,将第二轴承的外圈紧密地抵压在外孔肩上,同时使第一轴承的外圈经钢质密封圈紧密地抵压在轴肩上。由于第一轴承的外圈经钢质密封圈紧密地抵压在轴肩上,以封闭润滑腔的内侧,避免了外部灰尘或异物经轴套的第一端部进入到润滑脂内,影响第一轴承的正常运转。利用氟硅橡胶O型圈能够有效地将钢质密封圈与第一轴承的外圈之间缝隙进行封闭,提高润滑腔的内侧密封性。
进一步,为避免外部灰尘或异物经由轴套的第二端部进入到润滑脂内,影响第二轴承的正常运转,在每一轴套背离另一轴套的一端上均安装有一端盖,端盖经纸垫密封地安装在轴套上。该设计使得轴套的第二端部形成封闭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轮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3,一种车轮组合件,其包括一轮轴30和两个转动自如地分别安装在轮轴两端的车轮20,每一车轮20均包括一轴套21和套设在该轴套外侧的轮辋23,轴套和轮辋同轴设置、且沿径向间隔设置,轮辋23经辐板22连接在轴套21上。该轮辋的外周面231为一光滑的圆柱面,在轮辋的轴向方向的两侧不设置轮缘。本实施例中的轮辋用于安装实心橡胶轮胎,并采用整体过盈压配方式将实心橡胶轮胎安装在轮辋上。
本实施例中,同一车轮的轴套21和轮辋23之间设置有两块辐板22,该两块辐板沿轴向间隔设置。在轴套的外周面的中间部设置有一外凸台,该外凸台由轴套的外周面沿径向向外突出而形成,外凸台的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一限位台阶面214,两个辐板分别由轴套的两端套设在轴套上,且每一辐板的径向内端抵压在一限位台阶面214上。辐板的径向外端焊接在轮辋的内周面上,辐板的径向内端焊接在轴套的外周面上。
轴套的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为第一端部216和第二端部217,在该轴套的内周面上具有一沿径向向内突出的内凸台218,在轴套的内腔中,该内凸台218相背的两侧分别形成为第一轴承腔41和第二轴承腔42,其中第一轴承腔41朝向第一端部,第二轴承腔42朝向第二端部。
第一轴承腔41与内凸台218之间形成一内孔肩211,第二轴承腔42与内凸台之间形成一外孔肩212,使得第一孔肩朝向第一端部,第二孔肩朝向第二端部。该内孔肩211与外孔肩212均为一台阶面。
轮轴30具有一中间段31,在该中间段31的轴向方向的两端均一体形成有一连接部32,每一连接部32均包括顺次连接为一体的内轴颈321、颈间部322和外轴颈323,其中内轴颈321位于颈间部322朝向中间段31的一侧,外轴颈323位于颈间部322背离中间段31的一侧。在中间段31上沿径向开设有一轴孔39。在每一内轴颈321与中间部31之间均形成有一轴肩311,每一外轴颈323背离中间部31的一端均形成有轴头34,在轴头上设置有外螺纹341和一销孔35,该销孔沿轴头的径向贯穿轴头的外周面。
两个连接部32分别插入到一车轮的轴套21内,且使第一端部朝向中间段,第一轴承1套设在内轴颈321上,第一轴承1伸入到第一轴承腔41内,该第一轴承的外圈的朝向中间段的一侧经一钢质密封圈3抵压在轴肩311上,在钢质密封圈3与第一轴承的外圈之间垫设有一O型橡胶圈4,本实施例中,该O型橡胶圈为氟硅材质,以保证第一轴承的外圈与钢质密封圈之间的密封性。钢质密封圈3采用Q345B钢材生产。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承腔41朝向中间部的一端沿径向向外扩张后、形成一垫片腔43,该垫片腔与第一轴承腔41之间的台阶面形成一抵靠面215,钢质密封圈3伸入到该垫片腔43内,并抵压在抵靠面上。第一轴承的外圈背离中间段的一侧抵靠在内孔肩211上。
第二轴承2套设在外轴颈323上,且第二轴承的外圈抵压在外孔肩212上。在轴套的内腔中,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之间的空间形成一润滑腔219,在该润滑腔219内填充有润滑脂。在轴套21对应润滑腔的区域内开设有一进油孔24,该进油孔连通润滑腔的内外,润滑脂能够经该进油孔充入到润滑腔内。
在轴向方向上,进油孔24位于同一车轮的两块辐板之间,进油管25的两端分别形成为进油端251和出油端,该出油端伸入到进油孔内、并焊接在轴套上,使得出油端密封地连接在进油孔24上,并在该出油端安装有一油嘴26,该进油端朝背离中间段的方向延伸、并贯穿背离中间段的辐板。在轴向方向上,进油孔位于同一车轮的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的之间的中间位置。
锁紧螺母11旋拧在该轴头34的外螺纹上,挡圈13位于锁紧螺母11与第二轴承之间,挡圈13抵压在第二轴承的内圈上,拧紧锁紧螺母,能够使挡圈13紧密地抵压在第二轴承的内圈上,并使第二轴承的外圈紧密地抵压在外孔肩上。在锁紧螺母的挤压下,第一轴承的外圈经钢质密封圈3紧密地抵压在轴肩上。
在每一轴套背离另一轴套的一端的端面上均开设有螺栓孔213,螺栓9旋拧在该螺旋孔213内,将端盖8安装在轴套的端面上,在端盖8与轴套的端面之间垫设有纸垫14,使得端盖经纸垫密封地安装在轴套上。本实施例中,纸垫14采用铜版纸制成。
Claims (7)
1.车轮组合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轮轴和两个转动自如地分别安装在轮轴两端的车轮,每一车轮均包括一轴套和套设在该轴套外侧的轮辋,轴套和轮辋同轴设置、且沿径向间隔设置,轮辋经辐板连接在轴套上;轴套的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该轴套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第一孔肩和第二孔肩,其中第一孔肩朝向第一端部,第二孔肩朝向第二端部;
轮轴具有一中间段,在该中间段的轴向方向的两端均一体形成有一连接部,每一连接部均包括顺次连接为一体的内轴颈、颈间部和外轴颈,其中内轴颈位于颈间部朝向中间段的一侧,外轴颈位于颈间部背离中间段的一侧,在中间段上沿径向开设有一轴孔;
两个连接部分别插入到一车轮的轴套内,且使第一端部朝向中间段,第一轴承套设在内轴颈上,且第一轴承的外圈抵靠在内孔肩上;第二轴承套设在外轴颈上,且第二轴承的外圈抵压在外孔肩上;在轴套的内腔中,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之间的空间形成一润滑腔,在该润滑腔内填充有润滑脂;在轴套对应润滑腔的区域内开设有一进油孔,该进油孔连通润滑腔的内外,润滑脂能够经该进油孔充入到润滑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组合件,其特征在于,
同一车轮的轴套和轮辋之间设置有两块辐板,该两块辐板沿轴向间隔设置,在轴向方向上,进油孔位于同一车轮的两块辐板之间,进油管的一端贯穿一辐板后、密封地连接到进油孔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组合件,其特征在于,
在轴向方向上,进油孔位于同一车轮的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的之间的中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组合件,其特征在于,
该轮辋的外周面为一光滑的圆柱面,在轮辋的轴向方向的两侧不设置轮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组合件,其特征在于,
在轴套的外周面的中间部沿径向向外突出后、形成为一呈环形的外凸台,外凸台的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一限位台阶面,同一车轮的两块辐板分别抵压在一个限位台阶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组合件,其特征在于,
在每一内轴颈与中间段之间均形成有一轴肩,每一外轴颈背离中间段的一端均形成为轴头,该第一轴承的外圈经一钢质密封圈地抵压在轴肩上,在钢质密封圈与第一轴承的外圈之间垫设有一O型橡胶圈;锁紧螺母旋拧在该轴头上,锁紧螺母经一挡圈抵压在第二轴承的内圈上,将第二轴承的外圈紧密地抵压在外孔肩上,同时使第一轴承的外圈经钢质密封圈紧密地抵压在轴肩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组合件,其特征在于,
在每一轴套背离另一轴套的一端上均安装有一端盖,端盖经纸垫密封地安装在轴套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320119641.3U CN219325693U (zh) | 2023-01-31 | 2023-01-31 | 车轮组合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320119641.3U CN219325693U (zh) | 2023-01-31 | 2023-01-31 | 车轮组合件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219325693U true CN219325693U (zh) | 2023-07-11 |
Family
ID=87063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320119641.3U Active CN219325693U (zh) | 2023-01-31 | 2023-01-31 | 车轮组合件 |
Country Status (1)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219325693U (zh) |
-
2023
- 2023-01-31 CN CN202320119641.3U patent/CN21932569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US8505600B2 (en) | Integrated rotary union and hub cap | |
| CA2350138C (en) | Seal assembly | |
| CN108136821B (zh) | 重型车辆轮毂润滑剂填充端口 | |
| RU2657716C1 (ru) | Усиленный ступичный узел с возможностью подвода воздуха для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централизованной подкачки колёс в движении | |
| CN104870842A (zh) | 用于车轮端部组件的外侧密封系统 | |
| CN219325693U (zh) | 车轮组合件 | |
| CN211175032U (zh) | 一种免维轮毂轴承单元 | |
| WO2011070387A1 (en) | Driven wheel assembly and automotive vehicle equipped with such an assembly | |
| CN214534117U (zh) | 一种圆锥滚子轴承的预紧调整机构 | |
| CN211423339U (zh) | 一种轮边减速器组合密封结构 | |
| CN110886783A (zh) | 一种免维轮毂轴承单元 | |
| CN214874006U (zh) | 一种汽车免维护轮毂总成 | |
| CN202165520U (zh) | 重载梯级链 | |
| CN204878730U (zh) | 轮毂单元 | |
| CN109505899B (zh) | 装有常闭式湿式制动器的前轴总成 | |
| CN113119658A (zh) | 一种免维护轮毂总成 | |
| CN211920184U (zh) | 一种混匀取料机斗轮支承轮装置 | |
| CN110043586B (zh) | 驱动桥及其输入总成 | |
| CN211166256U (zh) | 大型公交客车用大落差轮边免维护前轴总成 | |
| CN211175376U (zh) | 一种中桥主减输入端密封结构总成 | |
| CN214698785U (zh) | 高承载智能化汽车轮毂轴承单元 | |
| CN215567286U (zh) | 一种便捷即装式轮毂单元 | |
| CN208281359U (zh) | 一种汽车轮毂轴承 | |
| CN221423859U (zh) | 一种耐高压油气封 | |
| CN222756358U (zh) | 一种车桥用免维护轮毂结构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