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以下的详细描述中,可以参看作为本申请一部分用来说明本申请的特定实施例的各个说明书附图。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在不同图式中描述大体上类似的组件。本申请的各个特定实施例在以下进行了足够详细的描述,使得具备本领域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还可以利用其它实施例或者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结构、逻辑或者电性的改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半导体器件可以在异质衬底上形成。例如通过成核层作为中介,不但可以避免使用昂贵的同质衬底,同时可以将垂直的异质结与异质衬底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提高半导体器件的耐压能力。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异质衬底可以被除去,以进一步提高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异质衬底为GaN本征半导体之外的衬底,包括但不限于硅Si衬底、蓝宝石(Al2O3)、碳化硅SiC衬底。
本申请中,所涉及载流子为电子或空穴。涉及掺杂类型为N型或P型,导电多子也为电子或空穴。因此,在描述上将载流子与掺杂多子相同或相反的情况,描述为载流子类型与掺杂类型相同或相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另外,本申请中有关电接触的描述,既包括直接或间接的电连接关系,也包括电学相互作用关系。
本申请中所述P型掺杂一般是在氮化物半导体中掺杂Mg、Zn等元素,所述N型掺杂是在氮化物半导体中掺杂Si、O、Se、Ge等元素。
本发明所提出的半导体器件可以是肖特基二极管、HEMT、HHMT或者其他半导体器件。以下以HEMT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肖特基二极管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实现。
图1A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单通道HEMT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HEMT100包括:第一沟道层103和第一势垒层104A。在第一沟道层103与第一势垒层104A之间形成具有垂直界面的第一异质结,在所述第一异质结内形成垂直的2DEG 105A。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沟道层103包括:第一沟道区132、第一栅掺杂区134和第二沟道区135。第一沟道区132,其是一种以氮化物半导体(例如GaN)为基的N型掺杂区。其通常为低掺杂或非(故意)掺杂,掺杂浓度为<1E17/cm3。第一沟道区132的低掺杂或非掺杂可以降低器件整体掺杂引起的沟道载流子迁移率降低现象。
第一栅掺杂区134设置在第一沟道区132上方。第一栅掺杂区134是一种以氮化物半导体(例如GaN)为基的P型掺杂区。第一栅掺杂区134内多子类型与器件载流子类型相反。第一栅掺杂区的掺杂浓度使得第一栅掺杂区134可以耗尽HEMT 100中的二维载流子(即2DEG),实现器件在非工作状态(不施加电压)下的常关状态。一般的,第一栅掺杂区134的掺杂浓度为1E18-1E20/cm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栅掺杂区134的不同掺杂浓度使得HEMT100具有不同的阈值电压。所以,第一栅掺杂区134的掺杂浓度同样具有调制器件阈值电压的作用。
第二沟道区135设置在第一栅掺杂区134上方。第二沟道区135是一种以氮化物半导体(例如GaN)为基的N型掺杂区。第二沟道区135通常为低掺杂或非(故意)掺杂,以降低掺杂引起的沟道载流子迁移率降低现象。
第一沟道区132、第一栅掺杂区134、第二沟道区135都是第一沟道层103的组成部分,并且各个区都是以相同或禁带宽度相近的氮化物半导体为基础形成的。因此,第一沟道层103作为沟道层整体的禁带宽度是统一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沟道层103还包括其他以相同或禁带宽度相近的氮化物半导体为基础形成的区域。进一步地,由于各个区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禁带宽度,各个区之间的过渡部分电学特性相对稳定,对器件整体性能并无不良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沟道层103是由沟槽限定。在形成第一沟道层103之前,先形成一个沟槽。该沟槽的高度和宽度等量度与希望的第一沟道层的高度和宽度等量度相同或接近。然后,在该沟槽中外延生长形成第一沟道层103。以这样方式形成的第一沟道层103可以具有更大的高宽比,而且外延生长的条件和沟道层的形态也更容易控制。
如图所示,第一势垒层104A设置在第一沟道层103右侧。在第一沟道层103与第一势垒层104A之间形成具有垂直界面的第一异质结,在所述第一异质结内形成了垂直的2DEG105A。这里,2DEG 105A的载流子为电子。而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沟道区135的掺杂类型为N型,也可以提供电子。因此,可以认为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沟道区135的掺杂类型与二维载流子类型相同。同理,第一栅掺杂区134的掺杂类型与二维载流子类型相反。
在通常的生长条件下,在Si(111)面生长的沟道层和势垒层其表面是<0001>面,也就是从Si衬底到沟道层和势垒层的方向是<0001>晶向。在这样的晶向下,沟道层内靠近沟道层和势垒层界面处得到的即为2DEG。如果晶向的方向相反,也就是<000-1>方向,那么在沟道层内靠近沟道层和势垒层界面处得到的即为2DHG。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沟道层103和第一势垒层104A可以形成于衬底和成核层(未示出)上方。在此之后,衬底和成核层可以被移除。这样,最终器件的结构中并不包含衬底和成核层,以有利于消除异质衬底(例如Si)带来的影响。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HEMT100进一步包括:第一电极107和第二电极108。第一电极107设置在第一栅掺杂区134下方并与第一异质结内的2DEG 105A电接触。第二电极108设置在第一栅掺杂区134上方并也与第一异质结内的2DEG 105A电接触。第一电极107和第二电极108可以成为HEMT100的漏极和源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07与第二电极108与沟道层和/或势垒层104A为欧姆接触。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这里的电接触既包括直接或间接的电连接关系,也包括电学相互作用关系。
如图所示,HEMT 100还包括第三电极109。第三电极109在第一栅掺杂区134与所述第一异质结内的2DEG 105A电接触。第三电极109提供在第一电极107和第二电极108之间,其可以作为栅电极,控制在第一电极107与第二电极108之间的电流强度,形成HEMT结构。举例而言,施加在第三电极109的电压可以调制第一栅掺杂区134中的多子(空穴)。在此作用下,2DEG105A中的载流子(电子)不再处于被耗尽状态,第一电极107和第二电极108之间重新形成导电沟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极109水平延伸的长度不低于2DEG 105A长度,以实现对第一电极107和第二电极108之间电流通路的控制。优选地,第一电极107接作漏极接入高电压情况下,第三电极109位于第一电极107和第二电极108之间,更靠近作为源极的第二电极108。这样的设置增大了漏极和栅极之间的距离,能有效提升半导体器件100的耐压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沟道层103进一步包括第一电场调制掺杂区133。第一电场调制掺杂区133位于第三电极附近,并且与第一栅掺杂区134电连接。如图所示,第一电场调制掺杂区133设置在第一栅掺杂区134和第一电极107之间,更靠近第一栅掺杂区134。第一电场调制掺杂区133也是一种以氮化物半导体(例如GaN)为基的P型掺杂区。掺杂浓度小于第一栅掺杂区134,通常为<2E19/cm3。
因为第一栅掺杂区134需要将2DEG105A内的电子全部耗尽,所以其掺杂浓度相对较高。当第一电极107(漏极)接入高电压时,第一栅掺杂区134与沟道区132二者接触位置的局部电场强度不均匀,影响器件的耐压性能。在两者之间设置第一电场调制掺杂区133作为缓冲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第一电场调制掺杂区133虽然同为P型掺杂,但相较第一栅掺杂区134,掺杂浓更低,以避免电场调制掺杂区134严重耗尽沟道载流子浓度从而增加器件的导通电阻。由此,电场调制掺杂区133调节器件电场分布,降低栅掺杂区134附近的局部电场强度,避免出现过局部高电场导致的击穿现象。同时,在沟道区132上先形成第一电场调制掺杂区133再形成第一栅掺杂区134在工艺上也易于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沟道层103进一步包括第一欧姆接触掺杂区131。第一欧姆接触掺杂区131设置在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一电极107之间。第一欧姆接触掺杂区131用于与第一电极107形成欧姆接触。第一欧姆接触掺杂区131的掺杂类型为N型,其浓度为1E16-2E19/cm3。第一欧姆接触掺杂区131增加了载流子浓度,可以降低与第一电极107的欧姆接触电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沟道层103进一步包括第二欧姆接触掺杂区136。第二欧姆接触掺杂区136设置在第二沟道区135和第二电极108之间。第二欧姆接触掺杂区136用于与第二电极108形成欧姆接触。第二欧姆接触掺杂区136的掺杂类型为N型,其浓度为1E16-2E19/cm3。第二欧姆接触掺杂区136增加了载流子浓度,可以降低与第二电极108的欧姆接触电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HEMT100进一步包括第二势垒层104B,其形成在第一沟道层103左侧,其中在第一沟道层103与第二势垒层104B之间形成具有垂直界面的第二异质结,在所述第二异质结内形成垂直的2DHG 105B。第二势垒层104B可以与第一势垒层104A相同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组成。
2DEG 105A和2DHG 105B形成互补性沟道。例如,当HEMT100处于关闭状态时,2DEG105A靠近第一电极107处于高电位,第一栅掺杂区134与第一电极107的2DEG被耗尽,露出本底的正电荷。在HEMT100内部形成具有一定方向的电场,使得HEMT100内部电场分布不均,进而影响器件性能。2DHG 105B并不与其他电极相连,HEMT100的内部电场分布不均将使得2DHG的分布改变,从而使得HEMT100内部电场分布更均匀,器件工作更稳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2DHG 105B可以形成在第一沟道层103的全部或部分区域的一侧,从而在这些区域中都可以发挥调节内部电场的作用。特别地,2DHG可以形成第一沟道层103对应于第一电极(漏极)和第三电极(栅极)之间的区域(例如:第一欧姆接触掺杂区131、第一沟道区132、电场调制掺杂区133和第一栅掺杂区134),以提高器件的耐压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第四电极106,其设置在靠近第一栅掺杂区134的位置,并与第一栅掺杂区134电连接。在没有第二异质结以及2DHG 105B的情况下,第四电极106可以直接或间接与第一栅掺杂区134电接触。或者,如图所示,其在第一栅掺杂区134的位置与第二异质结内的2DHG 105B电接触。第四电极106可以作为体电极单独控制或者与第二电极108电连接。如所举例的,第四电极106可以选择接入0V电压。
当HEMT100工作时,电极109会接入外部电压以开启器件。当电极109与外部电压连接时,原本接入外部电压而引入的电荷无法全部释放,可能会在第一栅掺杂区134形成部分残余电荷。这些残余电荷会一定程度上中和第一栅掺杂区134内的多子。因此,再次工作时,HEMT100的阈值电压会发生漂移。增加了第四电极106后,在HEMT100关断时,残余电荷会经由第四电极(体电极)传导至器件之外。这样,第一栅掺杂区134的电势相对固定,HEMT100的阈值电压也更稳定。
下面结合图1B-图1C详细描述互补沟道和第四电极对器件内电场的调整平衡作用。其中,为了方便说明对器件结构进行了简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所述技术效果适用于所用包含该结构的器件。图1B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具有体电极和互补沟道器件导通状态电场结构示意图。图1C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具有体电极和互补沟道器件互补沟道截止状态电场结构示意图。其中,与图1A中相同或相似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图1B进一步包括与2DEG 105A相对应的本底正电荷155A以及与2DHG105B相对应的本底负电荷155B。如图1B所示,在器件导通时,器件内电场分布均匀,第四电极106基本无影响。本申请所涉及结构中,在器件关闭状态下电场分布,如图1C所示。在2DHG 105B和第四电极106(体电极)同时存在时,第四电极106位于2DHG 105B左侧并与2DHG 105B电连接。当器件处于关闭状态时,2DHG 105B通过第四电极106接触,由于第四电极106电压远低于第一电极107电压,2DHG 105B被全部或者部分耗尽,露出本底负电荷。左侧本底负电荷与右侧本底正电荷形成稳定的内部电场,分布更均匀,也使得器件工作更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HEMT100进一步包括第一成核层。第一沟道层103从第一成核层外延生长。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沟道层103在第一成核层上方。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成核层是经掺杂的,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成核层从衬底的第一垂直界面外延生长而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势垒层104A侧面电极107和电极109之间包括绝缘层112。绝缘层112水平横向延伸,其材料可以为SiO2等绝缘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屏蔽层112可以作为栅绝缘层,部分填充至势垒层104A和电极109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势垒层104B侧面电极106下方包括绝缘层113。绝缘层113水平横向延伸,其材料可以为SiO2等绝缘材料。屏蔽层112和绝缘层113将势垒层104A和势垒层104B侧面与外界隔离,能够避免外界对于器件性能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1所示的半导体器件上方可以包括钝化层(未示出)以保护下方的半导体结构。进一步地,半导体器件上方还可以包括第一导体互联层、第二导体互联层和第三导体互联层,其分别与第一电极107、第二电极108和第三电极109电连接。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电极可以在外侧与半导体器件上方的第四导体互联层电连接。四个电极各自对应相应的导体互联层,在垂直方向接入位置各不相同,工艺制程更加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HEMT100进一步包括异质衬底。在本实施例中,衬底为硅Si衬底。衬底的垂直表面的晶格具有六角对称性,以使得随后能够外延生长氮化物半导体晶体。例如,被曝露的衬底的垂直界面可以是Si(111)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衬底也可以为蓝宝石Al2O3衬底、SiC衬底、或者GaN本征衬底。在一些实施例中,成核层可以为AlN。在本文中,成核层还可以包括缓冲层(未示出)。缓冲层可以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包括AlN、GaN、AlGaN、InGaN、AlInN和AlGaInN中一种或多种。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以上的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说明HEMT的结构。本申请所涉及器件还存在着多种其他的结构或者在这些结构上的改进、变更、或者变型,以提供不同的特性或者功能。这些结构及其改进、变更或变型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之下,也可以应用于本发明的方案中。
本发明所涉及半导体器件,相较传统器件而言,其不但具有垂直结构的2DEG,而且其沟道层组成不再是单一材料,而是分成多个区域经过不同掺杂形成的。栅掺杂区的掺杂类型与载流子类型相反,能够耗尽载流子,使得器件在栅电极不施加电压的常态下实现常闭功能。传统器件中不具有类似结构,因此器件本身是常开状态,在实际应用中会大大增加功耗。
本发明所涉及半导体器件,不包括衬底和成核层等结构。但其形成过程中是在异质衬底,例如Si,上完成的,制备工艺成本较低。形成器件后,将衬底和成核层去除,避免了异质衬底耐压性低等缺点,相较传统器件具有更好的耐压性和载流子迁移率。
本发明进一步包括一种双通道HEMT结构。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双通道HEMT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中所示HEMT200也可以认为是两个如图1所示半导体器件HEMT100组合而成,其中,与前述结构相似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所示,HEMT200左侧包括第一沟道层203A,其包括由下至上层叠设置的第一欧姆接触掺杂区231A、第一沟道区232A、第一电场调制掺杂区233A、第一栅掺杂区234A、第二沟道区235A以及第二欧姆接触掺杂区236A。HEMT200右侧包括第二沟道层203B,其包括由下至上层叠设置的第三欧姆接触掺杂区231B、第三沟道区232B、第二电场调制掺杂区233B、第二栅掺杂区234B、第四沟道区235B以及第四欧姆接触掺杂区236B。
HEMT 200的第一沟道层203A右侧进一步包括第一势垒层204A,第二沟道层203B左侧进一步包括第三势垒层204C。由于第一沟道层203A和第一和第二势垒层204A和204C具有不同的能带带隙,HEMT200内形成具有垂直界面的第一和第三异质结,在两个异质结内形成垂直的二维电子气2DEG 205A和2DEG 205C。
在欧姆接触掺杂区236A和欧姆接触掺杂区236B上分别设置有电极208A和电极208B,分别与欧姆接触掺杂区236A和欧姆接触掺杂区236B形成欧姆接触,也分别与2DEG205A和2DEG 205C电连接。在HEMT200中,两个沟道层内2DEG 205A和2DEG 205C分别形成在沟道层偏右和偏左的位置,是因为在形成过程中,生长两部分结构的衬底垂直界面是同晶向结构相对设置的。这样的结构可以实现更高的集成度。
HEMT 200第一沟道层203A左侧进一步包括第二势垒层204B,第二沟道层203B右侧进一步包括第四势垒层204D。由于沟道层和势垒层204B和204D具有不同的能带带隙,HEMT200内形成具有垂直界面的第二和第四异质结。在两个异质结内形成垂直的二维空穴气2DHG 205B和2DHG 205D。
在一些实施例中,HEMT 200第二势垒层204B左侧靠近栅掺杂区234A的位置进一步包括第四电极206A;其在第一栅掺杂区234A与异质结内的2DHG 205B电接触。HEMT 200第二势垒层204D有侧靠近栅掺杂区234B的位置进一步包括第四电极206B;其在第一栅掺杂区234B与异质结内的2DHG 205C电接触。第四电极206A和206B可以作为体电极单独控制或者与第二电极208A和208B电连接。可选地,第四电极206A和206B接入0V电压。
HEMT200中,对于第一沟道层203A和第二沟道层203B,电极209同作为栅电极是共用的,电极207同作为漏电极是共用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可以分别具有各自的栅电极和漏电极。
在本实施例中,HEMT200不但具有上述HEMT100的优点,在此基础上HEMT200包括两个导电沟道,即2DEG 205A和205C。增加的导电沟道可以增大导通电流,从而有着更高的功率;并且,双导电通道相较单导电通道的耐压和耐热性能也更优。而且,双导电沟道结构的相同属性电极可以共用,而无需分别形成两个电极,这样节省了空间,也能够显著节省了制造成本和制造工时。
在一些实施例中,类似结构同样可以形成具有2DHG的高空穴迁移率晶体管HHMT。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单通道HHMT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与图1中结构类似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所示,HHMT 300的整体结构与HEMT100类似,但由于形成过程中衬底的垂直界面为(000-1)面,与HEMT100不同,因此HHMT300中导电沟道为2DHG 305A。相应的,HHMT 300进一步包括2DEG 305B。由于导电沟道是2DHG105A,其载流子也有电子变成空穴。因此,HHMT300中欧姆接触掺杂区331、沟道区332、沟道区335以及欧姆接触掺杂区336的掺杂类型为P型。电场调制掺杂区333和栅掺杂区334的掺杂类型为N型。
本实施例中,HHMT没有衬底和成核层,二者对导电沟道无影响,器件的性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双沟道HHMT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所示HHMT400也可以认为是两个如图3所示半导体器件HHMT300组合而成,其中,与前述结构相似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所示,HHMT 400左侧包括第一沟道层403A,其包括由下至上层叠设置的第一欧姆接触掺杂区431A、第一沟道区432A、第一电场调制掺杂区433A、第一栅掺杂区434A、第二沟道区435A以及第二欧姆接触掺杂区436A。HHMT400右侧包括第二沟道层,其包括由下至上层叠设置的第三欧姆接触掺杂区431B、第三沟道区432B、第二电场调制掺杂区433B、第二栅掺杂区434B、第四沟道区435B以及第四欧姆接触掺杂区436B。
HHMT 400第一沟道层403A右侧进一步包括第一势垒层404A,第二沟道层403B左侧进一步包括第三势垒层404C。由于沟道层和势垒层404A和404C具有不同的能带带隙,HHMT200内形成具有垂直界面的第一和第三异质结。在两个异质结内形成垂直的二维电子气2DHG 405A和2DHG 405C。
在欧姆接触掺杂区436A和欧姆接触掺杂区436B上分别设置有电极408A和电极408B,分别与欧姆接触掺杂区436A和欧姆接触掺杂区436B形成欧姆接触,也分别与2DHG405A和2DHG 405C电连接。
HEMT 400第一沟道层403A左侧进一步包括第二势垒层404B,第二沟道层403B右侧进一步包括第四势垒层404D。由于沟道层和势垒层404B和404D具有不同的能带带隙,HEMT400内形成具有垂直界面的第二和第四异质结。在两个异质结内形成垂直的二维电子气2DEG 405B和2DEG 405D。
在一些实施例中,HHMT 400第二势垒层404B左侧靠近栅掺杂区434A的位置进一步包括电极406A;其在第一栅掺杂区434A与异质结内的2DHG 405B电接触。HHMT 400第二势垒层404D有侧靠近栅掺杂区434B的位置进一步包括第电极406B;其在第一栅掺杂区434B与异质结内的2DHG 405C电接触。电极406A和406B可以作为体电极单独控制或者与电极408A和408B电连接。可选地,电极406A和406B接入0V电压。
HEMT400中,对于第一沟道层403A和第二沟道层403B,电极409同作为栅电极是共用的,电极407同作为漏电极是共用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可以分别具有各自的栅电极和漏电极。
在本实施例中,HEMT400包括两个导电沟道,即2DHG 405A和405C。增加的导电沟道可以增大导通电流,从而有着更高的功率;并且,双导电通道相较单导电通道的耐压和耐热性能也更优。而且,双导电沟道结构的相同属性电极可以共用,而无需分别形成两个电极,这样节省了空间,也能够显著节省了制造成本和制造工时。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下面以一种双通道HEMT的制造流程为例,说明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
图5A-图5Z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双通道HEMT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在硅衬底上制作半导体器件。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其他衬底如本征GaN、Al2O3(蓝宝石)、SiC等,也可以实现类似结构。
如图所示,HEMT的制备方法500包括:在步骤5001,如图5A所示,提供Si衬底501。
在步骤5002,在衬底上形成多个第一沟槽,如图5B所示。例如,通过光刻技术刻蚀衬底501,衬底501上形成多个矩形第一沟槽521,曝露衬底501的垂直界面541和542;其中,第一沟槽521内衬底垂直界面541和542是Si衬底的(111)面(即晶体<0001>面)。本领域中也存在其他方式得到第一沟槽521,这些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衬底设置的第一沟槽的个数视具体集成度、耐压性等要求而定,这里仅以3条沟槽为例进行说明。本发明所涉及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预先构造沟槽的形状和尺寸,例如形成耐压比较高的半导体器件时,沟槽深度也较深。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曝露出的垂直界面是<000-1>面时,可以形成如图3或图4所示HHMT,在此不再赘述。
在步骤5003,在衬底及衬底上的第一沟槽表面形成保护层,如图5C所示。在衬底501上使用LPCVD等技术生长SiN保护层531,覆盖衬底501和多个沟槽521的表面。
在步骤5004,去除第一沟槽底面和衬底上表面水平延伸的保护层,保留第一沟槽侧壁的保护层,如图5D所示。通过具有垂直取向的刻蚀技术,仅保留在垂直界面541和542上的SiN形成的保护层531,曝露沟槽521底面的Si衬底501。保护层531覆盖衬底沟槽521的衬底垂直界面541和542。
在步骤5005,在衬底和第一沟槽上形成第一分隔层,如图5E所示。在第一沟槽521的底面上覆盖分隔层5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用氧化技术形成SiO2,从而在衬底501上形成第一分隔层511。由于衬底501的垂直界面541和542上覆盖有保护层531,衬底501的垂直界面541和542上基本没有生长分隔层511。
在步骤5006,去除沟槽侧壁的保护层,如图5F所示。在衬底501上方的分隔层511覆盖掩膜,通过选择性刻蚀技术、光刻技术或其他技术部分刻蚀第一沟槽521侧壁上的保护层531。例如,刻蚀可以包括去除部分第一沟槽521的侧壁。刻蚀后,衬底501的垂直界面541和542曝露。本领域中还存在其他方法以去除保护层而曝露衬底的垂直界面。这些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此。
在步骤5007,在垂直界面形成第一成核层和第二成核层,如图5G所示。衬底501曝露的垂直表面541和542上生长第一和第二成核层502A和502B。成核层502A和502B包括AlN。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AlN后,可以进一步生长AlN、GaN、AlGaN、InGaN、AlInN和AlGaInN中一种或多种缓冲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成核层在水平延伸生长的同时,也会在垂直方向上生长(未示出)。通过工艺参数的控制,可以使得成核层的生长尽量沿水平方向。尽管存在垂直方向上的生长,但是并不会对器件结构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沉积氮化物半导体成核层(AlN或AlN/AlGaN/GaN的复合结构),由于Al生长的低选择性,在SiO2上可能存在多晶或非晶的AlN或AlGaN。可以在形成成核层后取出晶圆,通过垂直刻蚀方式去除多晶或非晶的AlN或AlGaN。
在步骤5008,在整个器件的表面形成第二分隔层,如图5H所示。在图5G所示结构上,通过沉积工艺形成SiO2第二分隔层519。第二分隔层519填充沟槽521并在衬底上形成一定高度的SiO2第二分隔层51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希望形成高宽比较大的半导体器件,第二分隔层519的高度也就会相应增加。
在步骤5009,图形化第二分隔层,形成多个第二沟槽,曝露部分成核层,如图5I所示。通过垂直刻蚀技术,在第二分隔层519上刻蚀垂直的第二沟槽525和524。基本上,第二沟槽525和524定义了半导体器件第二层的高度,即形成器件后器件的整体高度。并将成核层的高度限制在第一层。在沟槽523和524底部,曝露出成核层502A和502B的上表面。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注意,成核层502A和502B形成在Si衬底(111)面,因此,成核层502A和502B具有六角对称性。曝露成核层502A和502B的上表面后,沟槽523和524内形成的其他结构也具有六角对称性。
在步骤5010,在多个第二沟槽内生长第一欧姆接触掺杂区,如图5J所示。通过化学气相掺杂将氮化物半导体和掺杂介质沉积在成核层502A和502B上,形成第一欧姆接触掺杂区531A和531B。对于通过2DEG导电的器件,掺杂类型为N型。对于通过2DHG导电的器件,掺杂类型为P型。由于2DEG中载流子为电子,N型掺杂也是通过电子导电,因此可以认为掺杂类型与二维载流子类型相同。对于传统沉积或外延生长,其水平方向生长状况不易控制,因此半导体结构很难保持完全垂直生长,可能出现多个生长面。本发明所涉及结构能保持同一面的连续生长,提升了器件的电学特性。
在步骤5011,在第一欧姆接触掺杂区上形成第一沟道区,如图5K所示。通过化学气相掺杂将氮化物半导体和掺杂介质沉积在第一欧姆接触掺杂区5331A和531B上,形成第一沟道区532A和第三沟道区532B。第一沟道区532A和第三沟道区532B的掺杂为低掺杂或非(故意)掺杂,掺杂类型为N型。
在步骤5012,在第一沟道区上形成电场调制掺杂区,如图5L所示。通过化学气相掺杂将氮化物半导体和掺杂介质沉积在第一沟道区532A和第三沟道区532B上,形成电场调制掺杂区533A和533B。电场调制掺杂区533A和533B的掺杂类型为P型。
在步骤5013,在电场调制掺杂区上形成栅堆垛掺杂区,如图5M所示。电场调制掺杂区533A和533B上,通过化学气相掺杂将氮化物半导体和掺杂介质通入,形成栅掺杂区534A和534B。栅掺杂区534A和534B的掺杂类型为P型,掺杂浓度高于电场调制掺杂区533A和533B。
在步骤5014,在栅掺杂区上形成第二沟道区,如图5N所示。栅掺杂区534A和534B上,化学气相掺杂将氮化物半导体和掺杂介质,形成第二沟道区535A和第四沟道区535B。第二沟道区535A和第四沟道区535B的掺杂为低掺杂或非(故意)掺杂,掺杂类型为N型。
在步骤5015,在第二沟道区和第四沟道区上形成第二欧姆接触掺杂区,如图5O所示。第二沟道区535A和第四沟道区535B上,通过化学气相掺杂将氮化物半导体和掺杂介质,形成第二欧姆接触掺杂区536A和536B。第二欧姆接触掺杂区536A和536B的掺杂类型为N型。
在步骤5016,去除剩余第二分隔层,如图5P所示。通过刻蚀技术将剩余的第二分隔层519去除。去除后,分隔层511上表面曝露,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除与成核层接触位置全部曝露。成核层上表面未与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接触位置和未与衬底接触的侧壁曝露。
在步骤5017,沉积势垒层,如图5Q所示。在器件上沉积势垒层504,势垒层覆盖在器件表面。形成势垒层504,其中在第一沟道层与势垒层之间形成具有垂直界面的第一异质结和第二异质结,在所述第一异质结内和第二异质结内形成垂直的2DEG505A和2DHG505B。同样的,在第二沟道层与势垒层之间形成具有垂直界面的第三异质结和第四异质结,在所述第三异质结内和第四异质结内形成垂直的2DEG505C和505D。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沉积势垒层之前可以先沉积一层较薄的未掺杂的沟道层,其材料与原沟道层基底氮化物半导体相同。这样可以保证势垒层和沟道层更良好的接触,电学特性更稳定。
在步骤5018,沉积绝缘层,如图5R所示。沉积绝缘层518在器件表面,绝缘层518会覆盖在势垒层504上,最终使得器件更加平整。
在步骤5019,图形化绝缘层,在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之间形成第三沟槽,如图5S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刻蚀在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之间的绝缘层518,形成第三沟槽525,同时保留的绝缘层形成屏蔽层512。这里刻蚀的深度需保证略低于栅掺杂区和电场调制掺杂区接触面,以保证在后续形成电极的过程中电极与栅掺杂区的良好接触。
在步骤5020,沉积第三电极,如图5T所示。第三电极509在沟槽525底部,在第一栅掺杂区和第二栅掺杂区之间,并与第一异质结内的2DEG505A和505B电接触,通过电极沉积方法在势垒层之间位置形成第三电极509。为保证第三电极509与第一栅掺杂区和第二栅掺杂区的处分电接触。电极509的高度略高于第一栅掺杂区和第二栅掺杂区上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509作为栅极设置在更靠近上方位置,电极509作为栅极尽量远离漏极,以提升器件整体耐压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509可以是分别控制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的两个电极。本实施例中的方案工艺流程更加简单。
在步骤5021,沉积第三分隔层,后曝露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上表面,如图5U所示。在整个器件上重新形成第三分隔层514。通过沉积工艺将SiO2沉积在半导体器件上,使其填充电极507上方部分并覆盖沟道层与势垒层,形成第三分隔层514。然后通过光刻工艺去除部分势垒层504将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上表面曝露。此时原本为一整体的势垒层504被分隔为第一势垒层504A、第二势垒层504B、第三势垒层504C以及第四势垒层504D。
在步骤5022,沉积第二电极,如图5V所示。在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上表面靠近2DEG505A和505B的位置通过电极沉积方法形成第二电极508A和508B。第二电极508A和508B与第二欧姆接触掺杂区形成欧姆接触,且与2DEG505A和505C电连接。并且第二电极508A和508B不与2DHG505B和505D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508A和508B作为器件源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508A和508B接入低电平,例如0V。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508A和508B也可以是同一电极。
在步骤5023,图形化靠近第二势垒层和第四势垒层的绝缘层,如图5W所示。通过垂直刻蚀技术,将刻蚀部分第二势垒层和第四势垒层的绝缘层518,形成沟槽526,同时形成绝缘层513。这里刻蚀的深度需保证略低于栅掺杂区和电场调制掺杂区接触面,以保证在后续形成电极的过程中电极与栅掺杂区的良好接触。
在步骤5024,沉积第四电极,如图5X所示。第四电极506在沟槽526底部,在第一栅掺杂区和第二栅掺杂区之间,并与第一异质结内的2DHG505B和505D电接触,通过电极沉积方法在势垒层之间位置形成第四电极506。为保证第四电极506与第一栅掺杂区和第二栅掺杂区的充分电接触。电极506的高度略高于第一栅掺杂区和第二栅掺杂区上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506作为体电极设置在与电极509同等高度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506可以是分别控制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的两个电极。本实施例中的方案工艺流程更加简单。也可以形成直接于2DHG欧姆接触的第四电极,并且第四电极通过2DHG与栅掺杂区电连接。
在步骤5025,将整个半导体器件翻转,并去除衬底和成核层,如图5Y所示。如图所示,半导体器件翻转后,衬底501朝向上方。先将衬底501减薄,然后在通过湿法刻蚀,将整个衬底501和成核层502A和502B从半导体器件中除去。曝露出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上表面。
在步骤5026,形成第一电极,如图5Z所示。通过沉积金属,在第一沟道层和第二沟道层上形成金属电极,即第一电极507。第一电极507与第一异质结和第三异质结中垂直的2DEG505A和505C都电连接,但不与2DHG505B和505D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续步骤包括形成第一导体互联层、第二导体互联层和第三导体互联层,其分别电连接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这些步骤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这里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方法形成的HEMT,其沟道层可以具有较高的宽高比。同时实现器件在非通电状态下的常闭。
本发明前述结构只是示例性的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沟槽中可以包括更多的半导体结构,从而形成一种集成度更高的方案。例如在形成HHMT时,只需调整衬底垂直界面晶向和沟道层内各区掺杂类型即可。
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发明公开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