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4788B - 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以及计算气体交换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以及计算气体交换率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44788B CN110044788B CN201910238094.9A CN201910238094A CN110044788B CN 110044788 B CN110044788 B CN 110044788B CN 201910238094 A CN201910238094 A CN 201910238094A CN 110044788 B CN110044788 B CN 1100447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e
- gas
- exchange rate
- concentration
- equivalent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0700 radioactive trac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29910018503 SF6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SFZCNBIFKDRMGX-UHFFFAOYSA-N sulfur hexa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FS(F)(F)(F)(F)F SFZCNBIFKDRMGX-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29960000909 sulfur hexafluoride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417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341 toxic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497 Un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1100000614 poison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096 poison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7 sulfu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93 sulfu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NINIDFKCEFEMDL-UHFFFAOYSA-N Sulfur Chemical compound [S] NINIDFKCEFEMD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252 nontoxic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00 nontox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65 odorles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081 physical ac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67 tasteles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2 time depend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 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88—Investigating volume, surface area, size or distribution of pores; Porosimetry
- G01N15/0893—Investigating volume, surface area, size or distribution of pores; Porosimetry by measuring weight or volume of sorbed fluid, e.g. B.E.T. metho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安全避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以及计算气体交换率的方法,该确定方法包括:在不同室外温度值T的条件下,测量被测定房屋在规定的封闭条件下,对应各个温度值的气体交换率E;根据所获得的温度值与气体交换率E的对应关系,进行数据拟合;根据所述数据拟合结果,确定孔隙度当量面积At;本申请将评价被测定房屋与外界空气的空气交换率E与室外温度T建立对应关系,从而提供了一种确定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可操作的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安全避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以及计算气体交换率的方法。本申请同时提供一种应用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计算房屋的气体交换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尤其是在化工园区或者是高含硫气田的区域,一旦发生事故,同时会带来毒气的泄漏,周边公众的生命安全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需要针对毒气的蔓延作出评估,给予周边公众迅速进行安全疏散的指导。
现有技术中是通过预测房屋内部的毒气浓度的变化来进行安全避险的,房屋内部的气体含量可由参数Q来表征,具体可以表示为Q=D*At*(Ca-Cb),其中,Q即为进入房屋内的气体量;D为扩散系数,来自马克斯韦尔-吉利兰公式,质量扩散系数D表示沿扩散方向,在单位时间每单位浓度梯度的条件下,垂直通过单位面积所扩散某物质的质量或摩尔数。
Ca为外部环境的气体浓度,Cb为房屋内部的气体浓度,Ca-Cb表示房屋内外气体浓度梯度。D*(Ca-Cb)则表示在(Ca-Cb)的浓度梯度下,单位面积的房屋单时间扩散的气体质量或摩尔数。
孔隙度当量面积At为申请人自定义的一种指标,其含义是表征气体扩散进入房屋时通过的房屋面积,获知了孔隙度当量面积At后,即可通过公式Q=D*At*(Ca-Cb)计算得到进入房屋的气体量。At的物理含义为在房屋保持相对密闭的条件下,房屋本身具有大量肉眼不可见或者难以注意到的空隙,通过这些空隙气体可以进出房屋,这些空隙的面积和与房屋的体积比用At来进行表征。因此,At作为房屋的一种固有指标,不同的房屋结构具有不同的孔隙度当量面积At值。但是,由于房屋建筑与外界的孔隙无法肉眼直接观测或者形状不规则,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测试到的数据也可能精确度不够,无法应用于实践。因此,需要一种确定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可操作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及应用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确定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可操作的方法问题。本申请同时提供一种利用上述孔隙度当量面积At计算房屋气体交换率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方法,包括:
在不同室外温度值T的条件下,测量被测定房屋在规定的封闭条件下,对应各个温度值的气体交换率E;
根据所获得的温度值与气体交换率E的对应关系,进行数据拟合;
根据所述数据拟合结果,确定孔隙度当量面积At。
可选的,所述在不同室外温度值T的条件下,测量被测定房屋在规定的封闭条件下,对应各个温度值的气体交换率E包括:
在被测定房屋内的测试点放置浓度测试仪器;
保持被测定房屋的室内密闭环境,在室内释放示踪气体,并使所述示踪气体均匀扩散至整个被测定房屋的内部空间;
记录测量时的时间点与所述时间点对应的所述示踪气体的浓度值;
根据所述示踪气体的浓度值随时间的变化,确定气体交换率E。
可选的,还包括:在被测定房屋内的测试点放置浓度测试仪器时,在室内至少三个测试点放置浓度测试仪器;
待所述三个测试点的示踪气体的浓度偏差小于阈值的情况下,记录时间t1;
以所述时间t1为测试气体交换率E的测试起始时间点,至房屋内示踪气体的浓度下降至预设值时,结束房屋气体交换率E的测试。
可选的,在执行保持被测定房屋的室内密闭环境,在室内释放示踪气体,并使所述示踪气体均匀扩散至整个被测定房屋的内部空间步骤之前,还包括:
测量被测定房屋的室内环境的背景值。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示踪气体的浓度值随时间的变化,确定气体交换率E,具体是:采用一元回归法获得气体交换率E。
可选的,所述示踪气体为六氟化硫气体。可选的,所述温度值为开氏温度值;所述根据所获得的温度值与气体交换率E的对应关系,进行数据拟合包括:
将开氏温度值的二分之三次方与对应的气体交换律E的数值进行线性回归处理;
相应的,将处理得到的直线斜率作为孔隙度当量面积At。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孔隙度当量面积At测量房屋气体交换率的方法,包括:
获取房屋的孔隙度当量面积At;
获取所述房屋的室外温度值T,其中,将所述室外温度值T处理为开氏温度值的二分之三次方;
根据所述孔隙度当量面积At以及经过处理的所述室外温度值T,获得所述待测房屋的气体交换率E。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方法,通过在不同室外温度值T的条件下,测量被测定房屋在规定的封闭条件下,对应各个温度值的气体交换率E;根据所获得的温度值与气体交换率E的对应关系,进行数据拟合;根据所述数据拟合结果,确定孔隙度当量面积At。At本申请将评价被测定房屋与外界空气的空气交换率E与室外温度T建立对应关系,从而提供了一种确定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可操作的方法。
本申请同时提供一种应用孔隙度当量面积At测量房屋气体交换率的方法,该方法能够简单的利用房屋的孔隙度当量面积计算出房屋在特定环境下的气体交换率,从而为发生事故时作为避难场所提供初步的判断依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测量环境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测量空气交换率E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房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与图6为浓度数据与时间数据的拟合结果示意图;
图7为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拟合结果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应用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测量环境的原理示意图。本实施例测量环境包括:房屋100和室外环境200。测量孔隙度当量面积At值时,需要在房屋100和室外环境200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具体而言,气体浓度在房屋100和室外环境200存在浓度梯度,在室外环境200的温度或大气风速、气压等条件下,气体在房屋100和室外环境200之间进行交换。
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需对房屋100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便明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房屋的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测量场景和应用场景。
在房屋的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测量场景中,房屋100可以称为被测定房屋,具体是:被测定房屋是在屋内释放示踪气体,保持房屋100内部的示踪气体具有一定的浓度值,示踪气体由房屋100的高浓度值向室外环境200进行扩散。
在房屋的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应用场景中,房屋100可以称为避难房屋,具体是:避难房屋,与被测定房屋的区别在于,采用避难房屋的术语是指:室外环境200含有高浓度的有毒气体,而房屋100为无毒的大气环境,高浓度的有毒气体从室外环境200向房屋100进行扩散。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被测定房屋和避难房屋均可以是普通建筑或者是专门的避难场所,仅在气体的扩散方向上做出区分,以便于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术语为:
空气交换率E是指对于体积为V(m3)的被测定房屋或者避难房屋来说,单位体积的房间进气量(m3/s)。
马克斯韦尔-吉利兰公式:
其中,D为气体A在气体B中(或B在A中)的扩散系数,单位为m2/s;T为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p为总压强,单位为Pa;μA、μB分别为气体A、B的分子量;VA、VB分别为气体A、B在正常沸点时液态克摩尔容积,单位为cm3/gmol。
质量平衡方程:Vin=Vout,其中,Vin为房间进气量,单位为m3/s;Vout为房间排气量,单位为m3/s。
申请人从空气交换率E的角度分析得出,进入房屋的气体量也可以表征为Q=E*V*Cb,其中,V为房屋的体积,Cb为房屋内部的气体浓度,测试过程中Ca默认为0,Ca为房屋外部的气体浓度。申请人进而获得了E*Cb=Q=-D*At*(Ca-Cb),其中,-(Ca-Cb)中负号表示室外环境200减少的气体浓度,由于室外环境200减少的气体浓度可以认为等于房屋内部的气体浓度,进而得到At=E/D。
扩散系数D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扩散物质和扩散介质的种类及其温度和压力。考虑到避难房屋主要位于空气中,因此气体种类不变,扩散介质不变,将扩散物质和介质相关参数合并为a(a为常数),因此得到D=a*T3/2。进一步的得出,At=E/D=E/(a*T3/2)。
将房屋100看做一个控制示踪气体进出的控制体,则房屋100内示踪气体的质量平衡方程为:V*dCb/dt=Vin*Ca-Vout*Cb,其中,dCb/dt表示房屋内部示踪气体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值。
根据质量平衡方程Vin=Vout,得到V*dCb/dt=Vin*(Ca-Cb),当t=1min时,进而得出E=Vin/V=-Ln{(Ca-Cb,1)/(Ca-Cb,0)},其中,Cb,0为示踪气体的始浓度,Cb,1为1分钟后的示踪气体的浓度。
通过以上推导得出E的测试方法如下:利用被测定房屋内外气体交换时的质量守恒原理,由于房屋内、外空气交换,气体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指数衰减,根据气体浓度的衰减速度,获得空气交换率E。
综上,在推导得出的At=E/D=E/(a*T3/2)公式中,空气交换率E和室外环境温度T均为可以测量的数值,并且测出空气交换率E和室外环境温度T后,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就可获得孔隙度当量面积At。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申请人将评价被测定房屋与外界空气的空气交换率E与室外温度T建立对应关系,从而提供了一种确定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可操作的方法。
以下提供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和说明。
请参照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方法流程图。以下结合附图予以说明。
步骤S100,在不同室外温度值T的条件下,测量被测定房屋在规定的封闭条件下,对应各个温度值的气体交换率E。
测量空气交换率E采用浓度衰减法测试,即在被测定房屋内预先充装一定量的示踪气体,示踪气体在被测定房屋内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指数衰减,根据示踪气体浓度的衰减速度,计算被测定房屋的空气交换率E。
请参照图3,其示出了测量空气交换率E的方法流程图。
所述在不同室外温度值T的条件下,测量被测定房屋在规定的封闭条件下,对应各个温度值的气体交换率E包括:
步骤S110,在被测定房屋内的测试点放置浓度测试仪器。
本实施例中,测试点的数量通常根据房屋的整体结构进行设置,通常设置三个以上并分布在房屋不同的位置,这样能消除单个测试点在测量房屋内浓度衰减时的测量误差,保证测量数据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设置多个测试点,在测量开始前,通过比较不同位置的测试点测得的房屋内的示踪气体的浓度值,可以判断示踪气体是否已经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房屋内。当每个测试点测得的示踪气体的浓度值偏差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同时开始记录每个测试点的浓度衰减起始时间,从而能够有效的确定房屋内浓度衰减的起始点。
所述浓度测量仪器具有两种型号,分别对应不同的测量模式。其中,一种测量仪器是气体传感器与台式机一体设置,需要在房屋内部实时观察浓度的变化;另一种测量仪器通过气体采集装置可以实现在房屋外部实时观察检测浓度,并通过台式机保存数据。
以下通过对一个具体房屋的测试为例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请参考图4,其示出了一个房屋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4,具体测试时,在房屋100内安置测试仪器,分别在A、B、C、D处放置在线式六氟化硫气体变送器(在线检测仪),在房屋中心点(E处)放置台式六氟化硫检测仪。
步骤S120,保持被测定房屋的室内密闭环境,在室内释放示踪气体,并使所述示踪气体均匀扩散至整个被测定房屋的内部空间。
所述室内密闭环境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即关闭房屋的门窗以及其他通风换气设备等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并在测量气体浓度衰减的过程中也保持房屋的密闭环境。例如,采用屋内观察浓度变化的测量仪器时,在测量过程中房屋内的测量人员也不能出入房屋,禁止房屋内的气体扩散至室外环境的行为。
在室内释放示踪气体后,随着示踪气体在室内的扩散,设置在各个测试点的的测试仪器开始分别测试该位置的示踪气体的浓度。通过每个测试点的浓度测试数据可以判断示踪气体是否均匀扩散至整个房屋内部。例如,在房屋内部的三个测试点设置测试仪器,待所述三个测试点的示踪气体的浓度偏差小于阈值的情况下,记录时间t1。以所述时间t1为测试气体交换率E的测试起始时间点,至房屋内示踪气体的浓度下降至预设值时,结束房屋气体交换率E的测试。其中,阈值的设定根据具体的房屋大小以及示踪气体的释放浓度可以灵活设置,通常设置在10%左右即可。
示踪气体优选纯度为99.99%的六氟化硫气体。六氟化硫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具有惰性的非燃烧性气体。它的物理活性大,在扰动的空气中能够迅速混合而均匀地分布在检测空间中,且不溶于水,无沉降,不凝结,不被展厅内土壤等物质吸附,具有很强的化学稳定性。因此仪器对其有较好的选择性和极高的灵敏度,保证了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另外,利用六氟化硫气体快速扩散的特性,对于避难房屋来说,通常的有毒气体的扩散速率低于六氟化硫气体,因此,有毒气体扩散进入避难房屋的时间更长,选用六氟化硫气体测得的数据计算得到的避难房屋的有效避难时间,可以作为救援人员的安全时间参考标准。
例如对于附图4中的房屋100,完成布置仪器后,根据房屋100的体积(可以估算),测试人员用装有减压阀的钢瓶释放适量的六氟化硫气体。关上门,保持房屋100的密闭环境,可以采用风扇吹动空气帮助房屋100内六氟化硫气体的混合,每个1min在A、B、C、D处自动测量并记录浓度数据。在A、B、C、D处的六氟化硫检测仪检测采集浓度数据,直到房屋100内的气体混合均匀(四处的浓度偏差小于10%),并记录时间t1。
步骤S130,记录测量时的时间点与所述时间点对应的所述示踪气体的浓度值。
本步骤在执行步骤120后,即在判断示踪气体均匀扩散至整个被测定房屋的内部空间后进行。例如,以时间t1为起始点开始执行本步骤。由于示踪气体在房屋100内部的扩散过程中也会有少量的示踪气体与室外环境200进行气体交换,本步骤在具体执行时,以步骤120确定的时间t1为起始点,各个测试点同时记录t1起始点后的示踪气体的浓度变化,即同时记录测量时的时间点与所述时间点对应的所述示踪气体的浓度值。
以图4中的房屋为例进行说明,四个点采集的浓度值1400-1800ppm后停止通入六氟化硫气体,当四个点检测的浓度偏差小于10%后,确定起始点t1。以t1为起点,四个采集点记录数据,直到记录的浓度值下降到约300ppm时停止测试,并将实验结果保存,仪器设备收回。实验过程中禁止一切人为房屋内外气体交流,保持房屋100的密闭环境。
见表1,其为温度为10℃的条件下采集的部分浓度值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见表2,其为温度为13℃的条件下采集的部分浓度值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 时间(min) | 浓度C(ppm) | 浓度LnC(ppm) |
| 190 | 901 | 6.85 |
| 200 | 824 | 6.76 |
| 210 | 732 | 6.64 |
| 220 | 689 | 6.58 |
| 230 | 594 | 6.43 |
表1
| 时间(min) | 浓度C(ppm) | 浓度LnC(ppm) |
| 270 | 1121 | 7.07 |
| 280 | 1046 | 7.0 |
| 290 | 976 | 6.93 |
| 300 | 919 | 6.87 |
| 310 | 875 | 6.82 |
表2
步骤S140,根据所述示踪气体的浓度值随时间的变化,确定气体交换率E。
本实施例中,采用一元回归法对测试的浓度数据以及时间数据进行拟合处理,获得气体交换率E。
具体是,对E=Vin/V=-Ln{(Ca-Cb,1)/(Ca-Cb,0)}进行线性变化处理,其中Cb,0为示踪气体的始浓度,Cb,1为1分钟后的示踪气体的浓度,得到示踪气体的浓度与时间t的一元回归方程:即InC=A+E*t,其中InC为气体浓度的自然对数值,A为常数,E为气体交换率,t为时间(min)。
之后,根据步骤S130中记录的测量时的时间点与所述时间点对应的所述示踪气体的浓度值,采用一元回归法获得气体交换率E。
请参考图5及图6,其示出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浓度数据以及时间数据的拟合结果。
其中,图5测试的室外环境200的温度为10℃,图6测试的室外环境200的温度为13℃。图5和图6的纵坐标为浓度的自然对数值,横坐标为时间值。
图5和图6的测试温度下分别获得的气体交换率E见下表3:
表3
为了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在释放示踪气体前,还可以测量被测定房屋的室内环境的背景值,相应的,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气体交换率E的测试时,扣除不同的背景值对测量数据的影响,减少测试数据的系统误差。
步骤S200,根据所获得的温度值与气体交换率E的对应关系,进行数据拟合。
在采用步骤S100获得某一室外环境200的温度下的的气体交换率E后,在不同的室外环境200的温度条件下,重复进行步骤S100,至少进行四次测试,分别获得与室外环境200的温度对应的气体交换率E,之后进行数据拟合。
根据At=E/D=E/(a*T3/2)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孔隙度面积At之前,其中T为开氏温度,故需要将获得的室外环境200的温度值进行转化。
在本实施中分别在0℃、10℃、13℃、20℃进行了四次测试,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 温度(℃) | T<sup>3/2</sup>(10<sup>3</sup>K<sup>3/2</sup>) | E |
| 0 | 4.5107 | 0.8161 |
| 10 | 4.760797 | 0.8315 |
| 13 | 4.836699 | 0.8751 |
| 20 | 5.015352 | 0.8862 |
步骤S300,根据所述数据拟合结果,确定孔隙度当量面积At。
经过步骤S200的数据处理后,获得的直线斜率作为孔隙度当量面积At。
请参考图7,其示出了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拟合结果。图7中纵坐标为气体交换率E,横坐标为开氏温度T3/2。
在进行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拟合时采用一元回归法,将获得的直线斜率作为孔隙度当量面积At。如图7中计算获得房屋100的At=0.1782。请参考图8,其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方法流程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孔隙度当量面积At测量房屋气体交换率的方法,以下结合附图予以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房屋的孔隙度当量面积At。
本步骤中At的含义已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做了介绍,孔隙度当量面积At为申请人自定义的一种指标,用来表征气体扩散进入房屋时通过的房屋面积。
申请人通过将评价被测定房屋与外界空气的空气交换率E与室外温度T建立对应关系,从而提供了一种确定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可操作的方法。该方法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介绍,具体请参照上述内容,在此不予赘述。
另外,由于室外环境200与房屋100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时,在不同气压条件下,毒气扩散进入避难房屋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也可以通过气压与空气交换率建立模型,通过测量不同气压条件下的空气交换率,进而获得孔隙度当量面积At。
以图4中的房屋为例,请参考图7,获得房屋100的孔隙度当量面积At=0.1782。
步骤S200,获取所述房屋的室外温度值T,其中,将所述室外温度值T处理为开氏温度值的二分之三次方。
本步骤中的室外温度值T的含义来自马克斯韦尔-吉利兰公式,在建立孔隙度当量面积At与空气交换率E的对应关系时,通过E*V*Cb=Q=-D*At*(Ca-Cb)等式,经过处理获得了At=E/D=E/(a*T3/2),由于D中T为热力学温度,故需将本步骤获得的室外温度值T处理为开氏温度值的二分之三次方。
以图4中的房屋为例,若想获知室外10℃的空气交换率E,则需将10℃处理为开氏温度值的二分之三次方,即为4.760797(单位为103K3/2)。
步骤S300,根据所述孔隙度当量面积At以及经过处理的所述室外温度值T,获得所述待测房屋的气体交换率E。
在获得了孔隙度当量面积At以及室外温度值T后,根据E=At*a*T3/2即可获得当前房屋的气体交换率E。其中,a为常数,具体是在扩散系数D中合并扩散物质和介质相关参数获得的常数,可以经由实验获得。
本实施例的一种应用场景是用于避难房屋场景,在避难房屋场景下,使用孔隙度当量面积At结合获取室外环境200的温度参数,即可获知该避难房屋的空气交换率E,进而获得该避难房屋用于毒气避难的时间,便于营救人员及时救助。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不同室外温度值T的条件下,测量被测定房屋在规定的封闭条件下,对应各个温度值的气体交换率E;
根据所获得的温度值与气体交换率E的对应关系,进行数据拟合;
根据所述数据拟合结果,获得直线斜率,将直线斜率作为孔隙度当量面积,进而确定孔隙度当量面积At;
其中,所述At=EV/ (a*T3/2) ,所述At为气体扩散进入房屋时通过的房屋面积,所述V为房屋的体积, a为常数,具体是在扩散系数D中合并扩散物质和介质相关参数获得的常数,所述扩散系数D来自马克斯韦尔-吉利兰公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不同室外温度值T的条件下,测量被测定房屋在规定的封闭条件下,对应各个温度值的气体交换率E包括:
在被测定房屋内的测试点放置浓度测试仪器;
保持被测定房屋的室内密闭环境,在室内释放示踪气体,并使所述示踪气体均匀扩散至整个被测定房屋的内部空间;
记录测量时的时间点与所述时间点对应的所述示踪气体的浓度值;
根据所述示踪气体的浓度值随时间的变化,确定气体交换率E;
其中,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对测试的浓度数据以及时间数据进行拟合处理,获得气体交换率E。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被测定房屋内的测试点放置浓度测试仪器时,在室内至少三个测试点放置浓度测试仪器;
待所述三个测试点的示踪气体的浓度偏差小于阈值的情况下,记录时间t1;
以所述时间t1为测试气体交换率E的测试起始时间点,至房屋内示踪气体的浓度下降至预设值时,结束房屋气体交换率E的测试。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保持被测定房屋的室内密闭环境,在室内释放示踪气体,并使所述示踪气体均匀扩散至整个被测定房屋的内部空间步骤之前,还包括:
测量被测定房屋的室内环境的背景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示踪气体为六氟化硫气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值为开氏温度值;所述根据所获得的温度值与气体交换率E的对应关系,进行数据拟合包括:
将开氏温度值的二分之三次方与对应的气体交换率E的数值进行线性回归处理;
相应的,将处理得到的直线斜率作为孔隙度当量面积At。
7.一种应用孔隙度当量面积At计算房屋气体交换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房屋的孔隙度当量面积At;
获取所述房屋的室外温度值T,其中,将所述室外温度值T处理为开氏温度值的二分之三次方;
根据所述孔隙度当量面积At以及经过处理的所述室外温度值T,获得待测房屋的气体交换率E;
其中,所述E=At* a*T3/2/V,所述V为房屋内气体的体积,a为常数,具体是在扩散系数D中合并扩散物质和介质相关参数获得的常数,所述扩散系数D来自马克斯韦尔-吉利兰公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1910238094.9A CN110044788B (zh) | 2019-03-27 | 2019-03-27 | 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以及计算气体交换率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1910238094.9A CN110044788B (zh) | 2019-03-27 | 2019-03-27 | 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以及计算气体交换率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0044788A CN110044788A (zh) | 2019-07-23 |
| CN110044788B true CN110044788B (zh) | 2022-04-19 |
Family
ID=67275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1910238094.9A Active CN110044788B (zh) | 2019-03-27 | 2019-03-27 | 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以及计算气体交换率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11004478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0145157B (zh) * | 2019-04-08 | 2024-07-23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一种避难室设置方法及其避难室 |
| CN111307393B (zh) * | 2020-03-11 | 2022-02-11 |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渗透风现场测试方法 |
| CN116165333B (zh) * | 2022-08-25 | 2025-05-23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一种空气交换率测试方法 |
| CN116106477B (zh) * | 2022-08-25 | 2024-12-06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一种空气交换率测试系统 |
Citations (15)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54140A (zh) * | 1994-07-22 | 1997-07-09 | 水探索股份有限公司 | 微生物生长过程的调控方法 |
| WO2007094774A1 (en) * | 2006-02-14 | 2007-08-23 | Carrier Corporation | Energy efficient house ventilation |
| CN102901695A (zh) * | 2011-07-26 | 2013-01-30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岩样孔隙度测定方法 |
| CN103575630A (zh) * | 2013-10-23 | 2014-02-12 |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 一种同时测定混合气各组成气体的膜渗透性的测定方法及装置 |
| CN103712814A (zh) * | 2013-12-18 | 2014-04-09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凝露测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15016623A (ja) * | 2013-07-10 | 2015-01-29 |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EP2547213B1 (en) * | 2010-03-17 | 2015-06-03 |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 Storage of respiratory produce |
| CN104729974A (zh) * | 2015-04-16 | 2015-06-24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考虑温度效应的气测孔隙度测量方法 |
| CN105352855A (zh) * | 2015-12-01 | 2016-02-24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 涂层的气体扩散性能测定系统及方法 |
| CN106092827A (zh) * | 2016-06-03 | 2016-11-09 | 沈阳大学 | 一种薄膜材料的气体传质扩散系数测量装置及方法 |
| CN106370583A (zh) * | 2016-11-08 | 2017-02-01 | 天津天盈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防霾换气窗纱空气透过率的评价方法 |
| CN106705015A (zh) * | 2015-11-17 | 2017-05-24 | 上海亮茂不锈钢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蒸汽发生器设备 |
| CN207231971U (zh) * | 2017-08-16 | 2018-04-13 | 广州西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设备 |
| WO2018111832A1 (en) * | 2016-12-12 | 2018-06-21 | Nanopareil, Llc | Spinnerets and spinneret arrays for electrospinning and electrospinning machines |
| CN109490146A (zh) * | 2018-12-11 | 2019-03-19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陆地-大气界面气体交换通量的标定系统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US20140192941A1 (en) * | 2011-10-26 | 2014-07-10 | Lev Bernstein | Method of acceleration of nuclear transmutation of isotopes by carrying out exothermic reactions |
-
2019
- 2019-03-27 CN CN201910238094.9A patent/CN11004478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5)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54140A (zh) * | 1994-07-22 | 1997-07-09 | 水探索股份有限公司 | 微生物生长过程的调控方法 |
| WO2007094774A1 (en) * | 2006-02-14 | 2007-08-23 | Carrier Corporation | Energy efficient house ventilation |
| EP2547213B1 (en) * | 2010-03-17 | 2015-06-03 |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 Storage of respiratory produce |
| CN102901695A (zh) * | 2011-07-26 | 2013-01-30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岩样孔隙度测定方法 |
| JP2015016623A (ja) * | 2013-07-10 | 2015-01-29 |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03575630A (zh) * | 2013-10-23 | 2014-02-12 |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 一种同时测定混合气各组成气体的膜渗透性的测定方法及装置 |
| CN103712814A (zh) * | 2013-12-18 | 2014-04-09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凝露测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729974A (zh) * | 2015-04-16 | 2015-06-24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考虑温度效应的气测孔隙度测量方法 |
| CN106705015A (zh) * | 2015-11-17 | 2017-05-24 | 上海亮茂不锈钢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蒸汽发生器设备 |
| CN105352855A (zh) * | 2015-12-01 | 2016-02-24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 涂层的气体扩散性能测定系统及方法 |
| CN106092827A (zh) * | 2016-06-03 | 2016-11-09 | 沈阳大学 | 一种薄膜材料的气体传质扩散系数测量装置及方法 |
| CN106370583A (zh) * | 2016-11-08 | 2017-02-01 | 天津天盈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防霾换气窗纱空气透过率的评价方法 |
| WO2018111832A1 (en) * | 2016-12-12 | 2018-06-21 | Nanopareil, Llc | Spinnerets and spinneret arrays for electrospinning and electrospinning machines |
| CN207231971U (zh) * | 2017-08-16 | 2018-04-13 | 广州西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设备 |
| CN109490146A (zh) * | 2018-12-11 | 2019-03-19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陆地-大气界面气体交换通量的标定系统及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 Title |
|---|
| "Inverse method to estimate air flow rate during free cooling using PCM-air heat exchanger";A.Ousegui et al.;《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81004;第146卷;第432-439页 * |
| "热处理与果蔬贮藏";石建新 等;《中国果品研究》;19951231(第2期);第19-21页 *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0044788A (zh) | 2019-07-23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110044788B (zh) | 确定房屋孔隙度当量面积At以及计算气体交换率的方法 | |
| US4786472A (en) | Air sampling device | |
| Wu et al. | On-site measurement of tracer gas transmission between horizontal adjacent flats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and cross-infection risk assessment | |
| Liu et al. | Evaluation of the Harvard ozone passive sampler on human subjects indoors | |
| CN111562320B (zh) | 一种同时测定源汇材料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特性参数的方法 | |
| Collignan et al. | Procedure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adon potential in existing dwellings and to assess the annual average indoor radon concentration | |
| Huang et al. | Determination of particle penetration coefficient, particle deposition rate and air infiltration rate in classrooms based on monitored indoor and outdoor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particle and carbon dioxide | |
| CN110145157B (zh) | 一种避难室设置方法及其避难室 | |
| CN109916800A (zh) | 一种测量房间颗粒物渗透系数的方法及系统 | |
| Guo et al. |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on estimating the air change rate in typical Irish houses | |
| Wu et al. |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and impact factors of horizontal inter-unit airborne dispersion in a residential building | |
| CN111024321A (zh) | 一种围护结构密封性检测方法及装置 | |
| CN209894657U (zh) | 一种测量房间颗粒物渗透系数的系统 | |
| CN211696832U (zh) | 一种围护结构密封性检测的装置 | |
| Khurshid et al. | Particulat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an urban, subtropical climate | |
| CN210798438U (zh) | 一种避难室 | |
| Reda et al. | Exploring high-rise preventive ventilatio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zone air pressurization with tracer gas analysis | |
| Rydock | A simple method for tracer containment testing of hospital isolation rooms | |
| Shaw et al. | Methods for Measuring Air Leakage in | |
| Kumara et al. | Development of a “222Rn incremented method” for the rapid determination of air exchange rate using soil gas | |
| CN111337632A (zh) | 一种监测熏气装置气体浓度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 Tan et al. | A novel method to measure the radon exhalation rate in only one measurement cycle | |
| Maldonado | A method to characterize air exchange in residences for evaluation of indoor air quality | |
| CN109991146A (zh) | 一种测量房间颗粒物渗透系数的系统 | |
| CN110260459A (zh) | 新风机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