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648183A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648183A CN118648183A CN202280090813.7A CN202280090813A CN118648183A CN 118648183 A CN118648183 A CN 118648183A CN 202280090813 A CN202280090813 A CN 202280090813A CN 118648183 A CN118648183 A CN 1186481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cell
- electrode
- battery
- electrode body
-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5—Pouches or flexible ba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8—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ouch or flexible bag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71—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other than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M50/474—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other than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inside the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01M50/557—Plate-shaped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6—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in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1—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备方法。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转接部件,电极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电极主体和由电极主体伸出的极耳,多个电极主体提高了电池单体的电容量,极耳包括相连的延伸部和弯折部,延伸部沿第二方向从电极主体伸出,弯折部连接于延伸部背离电极主体的一端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转接部件与极耳连接,转接部件将电极主体的电流传导至外界,弯折设置的极耳提高了极耳的结构强度,改善了极耳因外力作用而受损导致电池内部电连接性能降低的问题,提高电池性能。
Description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备方法。
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袋状电池因其电池容量大,安全性高而备受瞩目,但目前袋状电池性能仍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备方法,能够改善因极耳受损导致电池内部电连接性能降低的问题,提升电池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电极主体和由电极主体伸出的极耳,极耳包括相连的延伸部和弯折部,延伸部沿第二方向从电极主体伸出,弯折部连接于延伸部背离电极主体的一端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相交于第一方向;转接部件,包括连接部和传导部,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延伸并连接于电极组件至少两个弯折部,传导部设置于连接部背离极耳的一侧并沿第二方向延伸。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电极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主体,多个电极主体提高了电池单体的电容量;极耳包括相连的延伸部和弯折部,延伸部沿第二方向从电极主体伸出,弯折部连接于延伸部背离电极主体的一端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转接部件与极耳连接,转接部件将电极主体的电流传导至外界,弯折设置的极耳提高了极耳的结构强度,改善了极耳因外力作 用而受损,导致电池内部电连接性能降低的问题,提高电池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连接于连接部朝向电极主体的表面。
上述方案中,弯折部连接于连接部朝向电极主体的表面,避免连接部划伤或硌伤极耳,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包括至少两个子连接部,每个子连接部与至少一个弯折部连接。
上述方案中,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包括至少两个子连接部,每个子连接部与至少一个弯折部连接,均衡各极耳与连接部之间的电流路径,降低各部分内阻差异,提高电池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导部连接于连接部沿第一方向的中部,至少两个子连接部位于传导部的两侧。
上述方案中,传导部连接于连接部沿第一方向的中部,均衡连接部各部分到传导部的电流路径,降低各部分内阻差异,提高电池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上,弯折部的厚度为T1,连接部的厚度为T2,1≤T2/T1≤4。
上述方案中,弯折部的厚度为T1,连接部的厚度为T2,1≤T2/T1≤4,改善了连接部过厚,导致连接部占用太多电池内部空间造成电池体积能量密度低,以及连接部过重导致电池质量能量密度低及连接部压伤极耳的问题,同时也改善了连接部太薄,导致连接部过流效果差,电池发热严重,导致电池性能降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架,设置在电极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至少一端,套设于传导部外周。
上述方案中,支架套设在传导部周围,增强了电池单体的传导部区域的强度,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具有沿第二方向贯穿设置的孔隙,传导部由孔隙伸出。
上述方案中,支架具有沿第二方向贯穿设置的孔隙,传导部由孔隙伸出将各电极主体产生的电流传导至外界,同时孔隙还对传导部起到支撑和限位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孔隙的宽度为T3,传导部的宽度为T4,1<T3/T4<3。
上述方案中,孔隙的宽度为T3,传导部的宽度为T4,1<T3/T4<3,改善了孔隙过宽,导致孔隙对传导部的限制作用差,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传导部晃动,降低电池性能的作用,也改善了孔隙过窄,挤伤传导部或传导部无法穿过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包括顶壁和连接于顶壁周侧的侧壁,顶壁和侧壁围合成朝向电极主体开口的容纳腔,连接部位于容纳腔,孔隙设置在顶壁。
上述方案中,支架包括顶壁和连接于顶壁周侧的侧壁,顶壁和侧壁围合成朝向电极主体开口的容纳腔,容纳腔设置降低了支架重量。连接部位于容纳腔,容纳腔对极耳和转接部件起到保护作用,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包括:凸出部,沿第三方向设置在支架的两端,凸出部由侧壁朝向电极主体方向凸出并与电极主体抵接,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上述方案中,凸出部由侧壁朝向电极主体方向凸出并与电极主体抵接,起到固定电极主体的作用,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还包括:凹槽,设置于支架沿着第二方向朝向电极主体的一端,凹槽用于避让极耳。
上述方案中,凹槽设置于支架沿着第二方向朝向电极主体的一端,凹槽用于避让极耳,能够降低极耳被支架压伤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包括:支撑筋,设置在容纳腔内,多个支撑筋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支撑筋分设于传导部的两侧。
上述方案中,多个支撑筋分设于传导部的两侧,支撑筋起到固定传导部的作用,改善了外力作用下,传导部晃动弯曲变形等导致的电池性能降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隔离件,设置在弯折部与电极主体之间。
上述方案中,隔离件设置在弯折部与电极主体之间,隔离件使弯折 部与电极主体之间绝缘,同时也降低了外力作用下发生极耳插入电极主体导致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件的至少部分表面与弯折部抵接。
上述方案中,隔离件的至少部分表面与弯折部抵接,隔离件起到支撑弯折部的作用,进一步降低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极耳插入电极主体导致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上,连接部的投影在隔离件的投影内。
上述方案中,连接部的投影在隔离件的投影内,隔离件起到使连接部和电极主体间绝缘的作用,改善了连接部和电极主体意外导通导致电池短路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件朝向电极主体的表面与电极主体形状适配并相互抵接。
上述方案中,隔离件朝向电极主体的表面与电极主体形状适配并相互抵接,使得隔离件不容易脱落,提高了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极耳从电极主体的两端伸出,支架设置在电极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N个电极主体,N为偶数,2/N个极耳的弯折部和另2/N的极耳的弯折部相向延伸。
上述方案中,电极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N个电极主体,N为偶数,2/N个极耳的弯折部和另2/N的极耳的弯折部相向延伸,相向延伸的弯折部,降低了极耳的收拢难度,提高了弯折部和连接部之间的焊接可靠性,提高电池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壳体,壳体为包覆膜,包覆膜包覆在电极组件外侧,壳体上设置有供传导部伸出的开口,壳体与传导部密封连接。
上述方案中,壳体为包覆膜,包覆膜包覆在电极组件外侧,壳体起到保护和容纳电极组件的作用,壳体和传导部密封连接,降低了传导部区域电解液外渗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支架的厚度为T5,电极组件的厚度为T6,1/3≤T5/T6≤1。
上述方案中,支架的厚度为T5,电极组件的厚度为T6,1/3≤T5/T6≤1,使得电池单体各个部分的厚度过渡均匀,减小了支架和电极组件厚度差异过大导致壳体受到拉扯破裂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由绝缘材料制成。
上述方案中,支架由绝缘材料制成,以使支架和电极组件绝缘,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导部用于将电极主体的电能传导至外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多个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电池单体。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第二方面的电池,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电池单体,包括:
将电池单体的弯折部向第一方向弯折;
将转接部件的连接部与弯折部连接。
上述方案中,弯折部弯折设置提高了极耳的结构强度,改善了极耳因外力作用而受损,导致电池内部电连接性能降低的问题,提高电池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备方法还包括,将支架套设于转接部件的外侧。
上述方案中,支架套设于转接部件的外侧,增强了电池单体的转接部件区域的强度,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体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侧视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转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爆炸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支架的正视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支架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2中B-B处的剖视图;
图14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正视图;
图1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正视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支架的侧视图;
图1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1车辆,2电池,101马达,102控制器,202箱体,2021第一箱体部,2022第二箱体部,201电池模块;
3电池单体,31电极组件,32转接部件,33电极主体,34极耳,341延伸部,342弯折部,321连接部,322传导部,35支架,351孔隙,352容纳腔,353顶壁,354侧壁,355凸出部,356抵接板,357凹槽,36支撑筋,361容纳槽,37隔离件,38壳体。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本申请中,电池单体可以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单体、锂离子一次电池单体、锂硫电池单体、钠锂离子电池单体、钠离子电池单体或镁离子电池单体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
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例如,本申请中所提到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等。电池一般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的箱体。箱体可以避免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的充电或放电。
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件。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正极集流体包括正极集流部和连接于正极集流部的正极极耳,正极集流部涂覆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极耳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负极集流体包括负极集流部和连接于负极集流部的负极极耳,负极集流部涂覆有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极耳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隔离件的材质可以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E(polyethylene,聚乙烯)等。
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而袋状电池凭借其安全性能好,重量轻容量大内阻低的优势而备受关注。
本发明人注意到,袋状电池单体在组装成电池后,电池常常达不到设计的性能。
为了提高电池性能,申请人研究发现,在电池制造和运输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由于袋状电池单体的极耳是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而极耳很 薄,外力作用很容易发生撕裂,导致电池性能降低或失效。
基于发明人发现的上述问题,发明人对袋状电池单体进行了改进。发明人设计了一种袋状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转接部件,电极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电极主体和由电极主体伸出的极耳,极耳包括相连的延伸部和弯折部,延伸部沿第二方向从电极主体伸出,弯折部连接于延伸部背离电极主体的一端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转接部件与极耳连接,转接部件将电极主体的电流传导至外界,弯折设置的极耳提高了极耳的结构强度,改善了极耳因外力作用而受损导致极耳电连接性能降低的问题,提高电池性能。
用电装置可以是车辆、手机、便携式设备、笔记本电脑、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等。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电动玩具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电动工具包括金属切削电动工具、研磨电动工具、装配电动工具和铁道用电动工具,例如,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扳手、电动螺丝刀、电锤、冲击电钻、混凝土振动器和电刨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用电装置不做特殊限制。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不仅仅局限适用于上述所描述的电池和用电设备,还可以适用于所有包括箱体的电池以及使用电池的用电设备,但为描述简洁,下述实施例均以电动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的结构示意图。车辆1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车辆1的内部设置有电池2,电池可以设置在车辆1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2可以用于车辆1的供电,例如,电池2可以作为车辆1的操作电源。车辆1还可以包括控制器102和马达101,控制器102用来控制电池为马达101供电,例如,用于车辆1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不仅可以作为车辆1的操作电源,还 可以作为车辆1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提供驱动动力。
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电力需求,电池2可以包括多个电池单体,电池单体是指组成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的最小单元。多个电池单体可被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以应用于各种应用场合。本申请中所提到的电池2包括电池模块或电池包。其中,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串联和并联的混合。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多个电池单体可以直接组成电池包,也可以先组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再组成电池包。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2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电池包括箱体202和电池单体(图未示出),电池单体容纳于箱体202内。
箱体202可以是单独的长方体或者圆柱体或球体等简单立体结构,也可以是由长方体或者圆柱体或球体等简单立体结构组合而成的复杂立体结构。箱体202的材质可以是如铝合金、铁合金等合金材料,也可以是如聚碳酸酯、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或者是如玻璃纤维加环氧树脂的复合材料。
箱体202用于容纳电池单体,箱体202可以是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202可以包括第一箱体部2021和第二箱体部2022,第一箱体部2021与第二箱体部2022相互盖合,第一箱体部2021和第二箱体部202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电池单体3的容纳空间。第二箱体部2022可以是一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箱体部2021为板状结构,第一箱体部2021盖合于第二箱体部2022的开口侧,以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箱体202;第一箱体部2021和第二箱体部2022也均可以是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箱体部2021的开口侧盖合于第二箱体部2022的开口侧,以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箱体202。当然,第一箱体部2021和第二箱体部2022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
为提高第一箱体部2021与第二箱体部2022连接后的密封性,第一箱体部2021与第二箱体部2022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件,比如,密封胶、密封圈等。
假设第一箱体部2021盖合于第二箱体部2022的顶部,第一箱体部2021亦可称之为上箱盖,第二箱体部2022亦可称之为下箱盖。
在电池2中,电池单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若电池单体为多个,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202内;当然,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201,多个电池模块201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202内。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电池单体3为多个,多个电池单体3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201。多个电池模块201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202内。
电池模块201中的多个电池单体3之间可通过汇流部件实现电连接,以实现电池模块201中的多个电池单体3的并联或串联或混联。
本申请中,电池单体3可以包括锂离子电池单体3、钠离子电池单体3或镁离子电池单体3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电池单体3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电池单体3一般按封装的方式分成三种:柱形电池单体、方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袋状电池单体(也称软包电池单体,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是指袋状电池单体,或者说在袋状电池单体对应的系列产品中。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3的结构示意图。电池单体3是指组成电池的最小单元。
电极组件31是电池单体3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每个电池单体3内可以包含一个或更多个电极组件31。电极组件31主要由极片卷绕或层叠放置形成,极片分为正极片和负极片,并且通常在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设有隔膜。正极片和负极片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构成电极主体33,正极片和负极片不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各自构成极耳34。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可以共同位于电极主体33的一端或是分别位于电极主体33的两端。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发生反应, 极耳34将电极组件31中产生的电流传导至外界。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3的侧视图,图6是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如图5和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池单体3包括电极组件31和转接部件32,电极组件31包括沿第一方向X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电极主体33和由电极主体33伸出的极耳34,极耳34包括相连的延伸部341和弯折部342,延伸部341沿第二方向Y从电极主体33伸出,弯折部342连接于延伸部341背离电极主体33的一端并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方向Y相交于第一方向X;转接部件32包括连接部321和传导部322,连接部321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连接于电极组件31至少两个弯折部342,传导部322设置于连接部321背离极耳34的一侧并沿第二方向Y延伸。
正极片和负极片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构成电极主体33,极耳34连接在电极主体33上,极耳34用于将电极主体33中的电流导入外界,极耳34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极耳片,多个极耳片被收拢在一起。收拢在一起的极耳片组成极耳34,其中,极耳34在收拢后仍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部分为延伸部341,另一部分称为弯折部342。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3的电极组件31中电极主体33的排列方式并不局限于沿第一方向X并排设置,多个电极主体33还可以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阵列设置。
可选的,极耳34可以是正极耳或负极耳,正极耳或负极耳不连接于同一个转接部件32。
可选的,同一个电池单体3中,各延伸部341在第二方向Y上的延伸距离均相同,各弯折部341在第一方向X上的延伸距离均相同,以保证各电极主体33的电流路径相近,提高电池性能。
可选的,连接部321和传导部322一体成型,或,连接部321与传导部322焊接连接。
可选的,在第一方向X上,两个弯折部342相向延伸,弯折部342朝向电极主体33的表面和连接部321背离电极主体33的表面连接,减少连接部321所占用的电池内部空间,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可选的,连接部321与弯折部342焊接连接,焊接方式可以是激光焊接、微波焊接或摩擦焊接等。
可选的,连接部321与弯折部342的材质相同,降低连接部321与弯折部342的焊接难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电极组件31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主体33,多个电极主体33提高了电池单体3的电容量;极耳34包括相连的延伸部341和弯折部342,延伸部341沿第二方向Y从电极主体33伸出,弯折部342连接于延伸部342背离电极主体33的一端并沿第一方向X延伸,转接部件32与极耳34连接,转接部件32将电极主体33的电流传导至外界,弯折设置的极耳34提高了极耳34的结构强度,改善了极耳34因外力作用而受损导致电池内部电连接性能降低的问题,提高电池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弯折部342连接于连接部321朝向电极主体33的表面。
可选的,对连接部321的边角部分进行圆角处理,改善连接部321硌伤极耳34的问题。
在这些实施例中,弯折部342连接于连接部321朝向电极主体33的表面,避免连接部划321伤或硌伤极耳34,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转接部件32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连接部321沿第一方向X包括至少两个子连接部3211,每个子连接部3211与至少一个弯折部342连接。
可选的,每个子连接部3211的形状大小相同。
可选的,在第一方向X上,连接部321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子连接部3211。
可选的,沿第一方向X,连接部321上等间距的设置有多个子连接部3211。
在这些实施例中,连接部321沿第一方向X包括至少两个子连接部3211,每个子连接部3211与至少一个弯折部342连接,均衡各极耳34 与连接部321之间的电流路径,降低各部分内阻差异,提高电池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传导部322连接于连接部321沿第一方向X的中部,至少两个子连接部3211位于传导部322的两侧。
传导部322连接于连接部321沿第一方向X的中部,指的是在第一方向X上,连接部321沿传导部322与连接部321的连接区域对称设置。
可选的,在第一方向X上,至少两个子连接部3211至传导部322的距离相等。
在这些实施例中,传导部322连接于连接部321沿第一方向X的中部,均衡连接部321各部分到传导部322的电流路径,降低各部分内阻差异,提高电池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二方向Y上,弯折部342的厚度为T1,连接部321的厚度为T2,1≤T2/T1≤4。
在这些实施例中,弯折部342的厚度为T1,连接部321的厚度为T2,1≤T2/T1≤4,改善了连接部321过厚导致连接部321过重,并占用太多电池内部空间,造成电池能量密度低,以及连接部321压伤极耳的问题,同时也改善了连接部321太薄,导致连接部321过流效果差,电池发热严重,电池性能降低的问题。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3的爆炸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电池单体3还包括支架35,支架35设置在电极组件31在第一方向X上的至少一端,套设于传导部322外周。
可选的,支架35为实心立方体,实心立方体支架35可以有效增强传导部322区域强度。
在这些实施例中,支架35套设在传导部322周围,增强了电池单体3的传导部322区域的强度,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3的支架35的正视图,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3的支架35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所示,支架35具有沿第二方向Y贯穿设置的孔隙351,传导部322由孔隙351伸出。
可选的,在第二方向Y上,孔隙351的截面形状和传导部322的截面形状相同。
在这些实施例中,支架35具有沿第二方向Y贯穿设置的孔隙351,传导部322由孔隙351伸出将各电极主体33产生的电流传导至外界,同时孔隙351还对传导部322起到支撑和限位作用。
请参阅图11、图12、图13和图14,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支架35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支架35的侧视图,图13是图12中B-B处的剖视图,图14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至图14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孔隙351的宽度为T3,传导部322的宽度为T4,1<T3/T4<3。
在这些实施例中,孔隙351的宽度为T3,传导部322的宽度为T4,1<T3/T4<3,改善了孔隙351过宽,导致孔隙351对传导部322的限制作用差,外力作用下传导部322晃动,降低电池性能的作用,也改善了孔隙351过窄,挤伤传导部322或传导部322无法穿过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至图14所示,支架35包括顶壁353和连接于顶壁353周侧的侧壁354,顶壁353和侧壁354围合成朝向电极主体33开口的容纳腔352,连接部321位于容纳腔352,孔隙351设置在顶壁353。
可选的,顶壁353和侧壁354一体成型。
可选的,顶壁353与连接部321抵接,支架35对连接部321起到固定作用。
可选的,在第二方向Y上,孔隙351贯穿顶壁353设置。
在这些实施例中,支架35包括顶壁353和连接于顶壁353周侧的侧壁354,顶壁353和侧壁354围合成朝向电极主体33开口的容纳腔352,容纳腔352设置降低了支架35重量,连接部321位于容纳腔352,容纳腔352对极耳34和转接部件32起到保护作用,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支架35包括凸出部355,凸出部355沿第三方向Z设置在支架的两端,凸出部355由侧壁354朝向电极主体33方向凸出并与电极主体33抵接,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
可选的,在第三方向Z上,支架35两端的凸出部355形状相同。
可选的,凸出部355和侧壁354一体设置,可选的,凸出部355和侧壁354的材料相同。
可选的,凸出部355朝向电极主体33的一侧上连接有抵接板356,抵接板356朝向电极主体33的一侧表面为平面,抵接板356与电极主体33抵接,增大凸出部355与电极主体33的接触面积,改善凸出部355与电极主体33接触面积小,应力集中,硌伤电极主体33的问题。
可选的,抵接板356和侧壁354的材料相同。
在这些实施例中,凸出部355由侧壁354朝向电极主体33方向凸出并与电极主体33抵接,起到固定电极主体33的作用,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支架35还包括凹槽357,凹槽357设置于支架35沿着第二方向Y朝向电极主体33的一端,凹槽357用于避让极耳34。
可选的,在第二方向Y上,凹槽357是由侧壁354向背离电极主体33一侧内凹形成,和/或,凹槽357是由侧壁354和凸出部355组成。
可选的,在第二方向Y上,凹槽357的深度不小于极耳34的高度;在第三方向Z上,凹槽357的长度不小于极耳34的长度。
可选的,凹槽357抵接在极耳34的弯折部342背离电极主体33的一侧,凹槽357起到对极耳34的抵接作用。
在这些实施例中,凹槽357设置于支架35沿着第二方向Y朝向电极主体33的一端,凹槽357用于避让极耳34,防止极耳34被支架35压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至图14所示,支架35包括支撑筋36,支撑筋36设置在容纳腔352内,多个支撑筋36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 且多个支撑筋36分设于传导部322的两侧。
可选的,支撑筋36分设于传导部322的两侧,支撑筋36与传导部322抵接。
可选的,支撑筋36边角处均进行圆角处理,改善了支撑筋36硌伤或压伤传导部322的问题。
可选的,在第二方向Y上,支撑筋36靠近电极主体33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361,容纳槽361与连接部321抵接并容纳至少部分连接部321,连接部321起到对连接部321固定和限位的作用。
可选的,支撑筋36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柱体,在第一方向X上,支撑筋36的一端或两端与侧壁354连接。
可选的,支撑筋36的材质与侧壁354相同。
在这些实施例中,多个支撑筋36分设于传导部322的两侧,支撑筋36起到固定传导部322的作用,改善了外力作用下,传导部322晃动弯曲变形等导致的电池性能降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电池单体还包括隔离件37,隔离件37设置在弯折部342与电极主体33之间。
可选的,隔离件37为绝缘材料。
可选的,隔离件37为沿第三方向Z延伸的柱体,且在第三方向Z上,隔离件37的长度与弯折部342的长度相同。
可选的,隔离件37与极耳34粘接或卡接。
可选的,在第一方向X上,当两个弯折部342相向延伸,一个隔离件37设置在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极耳34之间;或,当两个弯折部342相对延伸或同向延伸,一个隔离件37设置在一个极耳34的弯折部342与电极主体33之间。
在这些实施例中,隔离件37设置在弯折部342与电极主体33之间,隔离件37使弯折部342与电极主体33之间绝缘,同时也降低了外力作用下发生极耳34插入电极主体33导致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隔离件37的至少部分表面与弯折部342抵接。
在这些实施例中,隔离件37的至少部分表面与弯折部342抵接,隔离件37起到支撑弯折部342的作用,进一步降低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极耳34插入电极主体33导致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在第二方向Y上,连接部321的投影在隔离件37的投影内。
在这些实施例中,连接部321的投影在隔离件37的投影内,隔离件37起到使连接部321和电极主体33间绝缘的作用,改善了连接部321和电极主体33意外导通导致电池短路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隔离件37朝向电极主体33的表面与电极主体33形状适配并相互抵接。
可选的,隔离件37背离电极主体33的表面和弯折部342抵接,隔离件37朝向电极主体33的表面与电极主体33形状适配并相互抵接。
可选的,在第一方向X上,两个相邻极耳34的弯折部342相向延伸。多个极耳片在延伸部341收拢,并在延伸部341位置形成一个斜面,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个极耳34的延伸部341形成一个沿第三方向Z贯通的V形凹槽,隔离件37朝向电极主体33的表面为电极主体33形状适配并相互抵接的V形。
可选的,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个极耳34的延伸部341和弯折部342形成一个沿第三方向Z贯通的三棱柱状空间,隔离件37容纳于该三棱柱空间内,并至少填充部分该三棱柱空间,隔离件37为三棱柱状或五棱柱状。
在这些实施例中,隔离件37朝向电极主体33的表面与电极主体33形状适配并相互抵接,使得隔离件37不容易脱落,提高了装配效率。
请参阅图15和图16,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正视图,图1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正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至图16所示,沿第二方向Y,极耳34从电极主体33的两端伸出,支架35设置在电极组件33在第二方向Y上的两端。
可选的,极耳34从电极主体33的两端伸出,指的是在第二方向 Y上,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从电极主体33的两端伸出,支架35设置在电极组件31的两端。
可选的,在第二方向Y上,正极耳和负极耳从电极主体33的一端伸出,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连接于一个转接部件32,支架35上设置有两个孔隙351,分别用于使两个转接部件32伸出。
在这些实施例中,支架35可以提高电池单体3极耳34区域的强度,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至图16所示,电极组件31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N个电极主体33,N为偶数,2/N个极耳34的弯折部342和另2/N的极耳34的弯折部342相向延伸。
在这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1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N个电极主体33,N为偶数,2/N个极耳34的弯折部342和另2/N的极耳34的弯折部342相向延伸,相向延伸的弯折部342,降低了极耳34的收拢难度,提高了弯折部342和连接部321之间的焊接可靠性,提高电池性能。
请参阅图17,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7所示,电池单体3还包括壳体38,壳体38为包覆膜,包覆膜包覆在电极组件31外侧,壳体38上设置有供传导部322伸出的开口,壳体38与传导部322密封连接。
可选的,传导部322的表面设置有绝缘层,绝缘层和开口密封连接并用于使传导部322和壳体38绝缘,传导部322的表面设置的绝缘层降低了传导部322和壳体38意外导通,导致电池短路的风险。
可选的,包覆膜为铝塑膜或钢塑膜或其他金属塑膜,包覆膜包覆在电极组件31外侧用于容纳和保护电极组件31。
在这些实施例中,壳体38为包覆膜,包覆膜包覆在电极组件31外侧,壳体38起到保护和容纳电极组件31的作用,壳体38和传导部322密封连接,降低了传导部32区域电解液外渗的风险。
请参阅图18,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的支架35的侧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8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支架35的厚度为T5,电极组件31的厚度为T6,1/3≤T5/T6≤1。
可选的,对支架35的棱角处倒圆角处理,以改善支架35棱角划破壳体38的问题。
可选的,在第三方向Z上,支架35的长度与电极组件31的长度相近,改善了支架35和电极组件31厚度突变过于剧烈,导致壳体38受到拉扯破裂的问题。
在这些实施例中,支架35的厚度为T5,电极组件31的厚度为T6,1/3≤T5/T6≤1,改善了支架35和电极组件31厚度突变过于剧烈,导致壳体38受到拉扯破裂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8所示,支架35由绝缘材料制成。
可选的,支架35材料具有防火特性。
在这些实施例中,支架35由绝缘材料制成,以使支架35和电极组件31绝缘,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8所示,传导部322用于将电极主体33的电能传导至外部。
在这些实施例中,传导部322用于将电极主体33产生的电流传导至外界。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单体。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方案的电池,并且电池用于为用电装置提供电能。
请参阅图19,图1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如图19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单体,包括:
SO1:将电池单体的弯折部向第一方向弯折。
S02:将转接部件的连接部与弯折部连接。
上述“S01”和“S02”仅用来提高可读性,并不用于限制实际制备次序,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首先“将电池单体的弯折部向第一方向弯折”其次“将转接部件的连接部与弯折部连接”亦或是,首先“将转接部件的连接部与弯折部连接”,其次“将电池单体的弯折部向第一方向弯折”。
在这些实施例中,弯折部弯折设置提高了极耳的结构强度,改善了极耳因外力作用而受损,导致电池内部电连接性能降低的问题,提高电池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备方法还包括,将支架套设于转接部件的外侧。
在这些实施例中,支架套设于转接部件的外侧,增强了电池单体的转接部件区域的强度,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如图1至图18所示,电池单体3包括电极组件31和转接部件32,电极组件31包括沿第一方向X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电极主体33和由电极主体33伸出的极耳34,极耳34包括相连的延伸部341和弯折部342,延伸部341沿第二方向Y从电极主体33伸出,弯折部342连接于延伸部341背离电极主体33的一端并沿第一方向X延伸,转接部件32包括连接部321和传导部322,连接部321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连接于电极组件31至少两个弯折部342,连接部321沿第一方向X包括至少两个子连接部3211,每个子连接部3211与至少一个弯折部342连接,弯折部342连接于连接部321朝向电极主体33的表面,传导部322设置于连接部321沿第一方向X的中部且背离极耳34的一侧并沿第二方向Y延伸,在第二方向Y上,弯折部342的厚度为T1,连接部321的厚度为T2,1≤T2/T1≤4。
电池单体3还包括支架35,支架35由绝缘材料制成,支架35设置在电极组件31在第一方向X上的至少一端,套设于传导部322外周,支架35具有沿第二方向Y贯穿设置的孔隙351,传导部322由孔隙351伸出,在第一方向X上,孔隙351的宽度为T3,传导部322的宽度为T4,1<T3/T4<3。
支架35包括顶壁353和连接于顶壁353周侧的侧壁354,顶壁353和侧壁354围合成朝向电极主体33开口的容纳腔352,连接部321位于容纳腔352,孔隙351设置在顶壁353。支架35包括凸出部355,凹槽357和支撑筋36,凸出部355沿第三方向Z设置在支架35的两端,凸出部355由侧壁354朝向电极主体33方向凸出并与电极主体33抵接,凹槽357设置于支架35沿着第二方向Y朝向电极主体33的一端,凹槽357用于避让极耳34,支撑筋36设置在容纳腔352内,多个支撑筋36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且多个支撑筋36分设于传导部322的两侧。
电池单体3还包括隔离件37,隔离件37设置在弯折部342与电极主体33之间,且隔离件37朝向电极主体33的表面与电极主体33形状适配并相互抵接,在第二方向Y上,连接部321的投影在隔离件37的投影内。
电极组件31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N个电极主体33,N为偶数,2/N个极耳34的弯折部342和另2/N的极耳34的弯折部342相向延伸,电池单体3还包括壳体38,壳体38为包覆膜,包覆膜包覆在电极组件31外侧,壳体38上设置有供传导部322伸出的开口,壳体38与传导部322密封连接。在第一方向X上,支架35的厚度为T5,电极组件31的厚度为T6,1/3≤T5/T6≤1。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3中,电极组件31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主体33,多个电极主体33提高了电池单体3的电容量;电极主体33上设置有极耳34,极耳34包括相连的延伸部341和弯折部342,延伸部341沿第二方向Y从电极主体33伸出,弯折部342连接于延伸部342背离电极主体33的一端并沿第一方向X延伸,转接部件32与极耳34连接,转接部件32将电极主体33的电流传导至外界,弯折设置的极耳34提高了极耳34的结构强度,改善了极耳34因外力作用而受损导致电池内部电连接性能降低的问题,提高电池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 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6)
- 一种电池单体,其中,包括:电极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电极主体和由所述电极主体伸出的极耳,所述极耳包括相连的延伸部和弯折部,所述延伸部沿第二方向从所述电极主体伸出,所述弯折部连接于所述延伸部背离所述电极主体的一端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于所述第一方向;转接部件,包括连接部和传导部,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电极组件至少两个所述弯折部,所述传导部设置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极耳的一侧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弯折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电极主体的表面。
- 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包括至少两个子连接部,每个所述子连接部与至少一个所述弯折部连接。
-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袋状电池单体,其中,所述传导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部,至少两个所述子连接部位于所述传导部的两侧。
-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弯折部的厚度为T1,所述连接部的厚度为T2,1≤T2/T1≤4。
-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还包括:支架,设置在所述电极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至少一端,套设于所述传导部外周。
-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支架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贯穿设置的孔隙,所述传导部由所述孔隙伸出。
-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孔隙的宽度为T3,所述传导部的宽度为T4,1<T3/T4<3。
- 根据权利要求7或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支架包括顶壁和连接于所述顶壁周侧的侧壁,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围合成朝向所述电极主体开口的容纳腔,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孔隙设置在所述顶壁。
-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支架包括:凸出部,沿第三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两端,所述凸出部由所述侧壁朝向所述电极主体方向凸出并与所述电极主体抵接,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支架还包括:凹槽,设置于所述支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电极主体的一端,所述凹槽用于避让所述极耳。
- 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支架包括:支撑筋,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多个所述支撑筋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支撑筋分设于所述传导部的两侧。
-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还包括:隔离件,设置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电极主体之间。
-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隔离件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弯折部抵接。
-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连接部的投影在所述隔离件的投影内。
- 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隔离件朝向所述电极主体的表面与所述电极主体形状适配并相互抵接。
- 根据权利要求6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极耳从所述电极主体的两端伸出,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电极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
- 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N个所述电极主体,N为偶数,2/N个所述极耳的所述弯折部和另2/N的所述极耳的所述弯折部相向延伸。
- 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包覆膜,所述包覆膜包覆在所述电极组件外侧,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供所述传导部伸出的开口,所述壳体与所述传导部密封连接。
- 根据权利要求6至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支架的厚度为T5,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为T6,1/3≤T5/T6≤1。
- 根据权利要求6至20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支架由绝缘材料制成。
- 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传导部用于将所述电极主体的电能传导至外部。
- 一种电池,包括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2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 一种用电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 一种制备方法,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至2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包括:将所述电池单体的弯折部向第一方向弯折;将转接部件的连接部与所述弯折部连接。
-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将支架套设于所述转接部件的外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PCT/CN2022/118506 WO2024055166A1 (zh) | 2022-09-13 | 2022-09-13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8648183A true CN118648183A (zh) | 2024-09-13 |
Family
ID=90274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280090813.7A Pending CN118648183A (zh) | 2022-09-13 | 2022-09-13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 Country | Link |
|---|---|
| US (1) | US20240429570A1 (zh) |
| EP (1) | EP4496108A4 (zh) |
| CN (1) | CN118648183A (zh) |
| WO (1) | WO202405516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6726908B2 (ja) * | 2015-08-31 | 2020-07-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積層型電池 |
| KR102264700B1 (ko) * | 2016-07-25 | 2021-06-1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 KR102357319B1 (ko) * | 2017-02-10 | 2022-01-2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 CN208189697U (zh) * | 2018-03-23 | 2018-12-0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 |
| JP7466151B2 (ja) * | 2018-09-28 | 2024-04-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
| CN209056523U (zh) * | 2018-11-07 | 2019-07-0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 |
| CN112771714B (zh) * | 2019-11-25 | 2022-07-0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电池组、使用电池单体作为电源的装置及电池单体的组装方法 |
| CN212011114U (zh) * | 2020-04-26 | 2020-11-24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
| CN215834605U (zh) * | 2021-05-11 | 2022-02-15 |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及动力电池 |
| CN216055077U (zh) * | 2021-08-31 | 2022-03-1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6120646U (zh) * | 2021-10-18 | 2022-03-22 |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顶盖组件及电池 |
| CN216288853U (zh) * | 2021-10-29 | 2022-04-1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极耳引出组件、极芯组件及电池 |
-
2022
- 2022-09-13 CN CN202280090813.7A patent/CN118648183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9-13 WO PCT/CN2022/118506 patent/WO2024055166A1/zh not_active Ceased
- 2022-09-13 EP EP22958360.4A patent/EP4496108A4/en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9-03 US US18/823,293 patent/US20240429570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EP4496108A4 (en) | 2025-10-01 |
| WO2024055166A1 (zh) | 2024-03-21 |
| US20240429570A1 (en) | 2024-12-26 |
| EP4496108A1 (en) | 2025-01-22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217158580U (zh) | 集流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 WO2023025104A1 (zh)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 CN116154416A (zh) | 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 CN115172979B (zh) | 电池模组、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 CN217768702U (zh)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 CN216250906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 |
| CN117136466A (zh) |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设备、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 CN116325311A (zh) | 电池模块、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 |
| CN118451602A (zh)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 CN221427848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 CN115832443A (zh) | 用电设备、电池、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 | |
| CN220984598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 CN220821845U (zh) | 电池及用电装置 | |
| US20240154251A1 (en) | Current collecting component,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 |
| CN116457974A (zh)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 |
| CN219017779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 CN219163609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 CN217768626U (zh)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 WO2024216956A1 (zh)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 EP4060783A1 (en) | Electrode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ode assembl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evice | |
| CN118435433A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 CN118648183A (zh)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备方法 | |
| CN118476073A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 CN218997020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 CN219017730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