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10799B - 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和工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和工具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10799B CN114310799B CN202111153054.8A CN202111153054A CN114310799B CN 114310799 B CN114310799 B CN 114310799B CN 202111153054 A CN202111153054 A CN 202111153054A CN 114310799 B CN114310799 B CN 11431079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ft
- impact
- tool
- driving force
- rotary to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panners, wrenches, screwdrivers
- B25B23/0007—Connections or joints between tool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要克服的问题是提供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和工具系统,该冲击旋转工具附件能够容易地从冲击旋转工具移除,该工具系统包括这种冲击旋转工具附件。根据本公开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7a、7b、7c)包括联接轴(72)和输入轴(71)。联接轴(72)插入到冲击旋转工具(1)的插入孔(62)中,面向多个球形构件中的每一者,并接收从冲击旋转工具(1)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输入轴(71)接收经由联接轴(72)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联接轴(72)包括输入部分(721)和输出部分(722)。输入部分(721)包括细轴部(723)。细轴部(723)至少在从细轴部(723)面向多个球形构件的位置到其更靠近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的范围内包括比输出部分(722)细的部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通常涉及用于冲击旋转工具的附件(以下称为“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和工具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供旋转驱动力从冲击旋转工具传递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以及包括这种冲击旋转工具附件的工具系统。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5-020243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用于测量施加于轴部的扭矩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该扭矩将冲击旋转工具所产生的冲击力传递到末端工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可容易地从冲击旋转工具移除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的需求不断增长。
鉴于上述背景,本公开的目的因此是提供一种可容易地从冲击旋转工具移除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以及包括这种冲击旋转工具附件的工具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包括联接轴和输入轴。联接轴插入到冲击旋转工具的插入孔中,面向冲击旋转工具的多个球形构件中的每一者,并接收从冲击旋转工具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输入轴经由联接轴接收从冲击旋转工具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联接轴包括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输入部分接收沿着联接轴的轴线从冲击旋转工具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输出部分从输入部分沿着轴线延伸并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输入轴。输入部分包括细轴部。细轴部至少在从细轴部面向多个球形构件的位置到其更靠近冲击旋转工具的末端的范围内包括比输出部分细的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的工具系统包括:上述冲击旋转工具附件;供该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安装的冲击旋转工具。
发明的效果
本公开提供一种可容易地从冲击旋转工具移除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以及包括这种冲击旋转工具附件的工具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工具系统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形成部分工具系统的冲击旋转工具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4是工具系统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的驱动力转换机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冲击旋转工具附件的联接轴的前视图;
图7是根据变型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的联接轴的前视图;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工具系统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的驱动力转换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1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的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11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的另一实施方案的示意图;和
图12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型的工具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冲击旋转工具
62 插入孔
621 内壁
65 钢球(球形构件)
7、7a、7b、7c 附件(冲击旋转工具附件)
70 外壳
71 输入轴
72 联接轴
721 输入部分
722 输出部分
723 细轴部
724 凹部
725 凸部
100 工具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具有相同功能并形成多个实施方式的部分的任何构成要素并且在此省略其重复说明。注意,下面要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的示例性的一个,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相反,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设计选择或任何其它因素以各种方式容易地修改示例性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的以下说明中所参考的附图均为示意图。也就是说,图中所示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尺寸(包括厚度)的比例并不总是反映它们的实际尺寸比例。注意,图中指示各个方向的箭头仅是示例,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定义工具系统100应被使用的方向。此外,指示各个方向的箭头只是为了说明而在附图中示出并且是非实体的。
如本文所使用的,如果一个方向“垂直于”另一方向,则该表述意味着这两个方向大致彼此垂直。也就是说,这两个方向之间可以自然地形成正好90度的角度,但它们之间也可以形成90±几度(例如,90±小于10度)的角度。
(第一实施方式)
(1)概述
首先,将参照图1至图4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100的概述。
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100包括冲击旋转工具1和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以下称为“附件7”)。如图2所示,附件7安装至冲击旋转工具1并与冲击旋转工具1一体地使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旋转工具1利用从诸如电池组25等的动力源供应的动力(诸如电力等)操作。具体地,如图3所示,从电池组25(参见图1)供应电力的马达3转动以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输出轴450。如果将诸如螺丝刀头等的末端工具安装到第一输出轴450,则作为机械作业对象的诸如螺钉等的待紧固的构件可以安装到冲击旋转工具1。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旋转工具1包括一对(即,两个)钢球65(球形构件),其减少了安装到第一输出轴450的末端工具意外脱落的机会。两个钢球65在末端工具插入到插入孔62中的状态下通过弹簧66的弹力沿上/下方向夹持末端工具。夹持末端工具的两个钢球65减少了安装到第一输出轴450的末端工具意外脱落的机会。
如图2所示,附件7安装到冲击旋转工具1。如图4所示,附件7包括:联接轴72,旋转驱动力从冲击旋转工具1的第一输出轴450传递到联接轴72;以及输入轴71,旋转驱动力从冲击旋转工具1经由联接轴72传递到输入轴7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联接轴72包括输入部分721和输出部分722。输入部分721接收从冲击旋转工具1沿着联接轴72的轴线(即,在前/后方向上)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输出部分722是从输入部分721在前/后方向上向前延伸的部分并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输入轴7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入部分721包括细轴部723,该细轴部723至少在从细轴部723面向两个钢球65的位置到其更靠近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的范围内包括比输出部分722细的部分。细轴部723包括比输出部分722细的部分,因此,减少了输入部分721压靠两个钢球65的机会。因此,可容易地从冲击旋转工具1移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件7。此外,这也减少了输入部分721因压靠两个钢球65而凹陷的机会。
(2)细节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6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100的详细构造。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100包括冲击旋转工具1和附件7。另外,如图2所示,在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部分211(参见图1)处通过附件7的安装机构8(参见图4)将附件7固定到冲击旋转工具1。
(2.1)冲击旋转工具的构造
首先,将参照图1至图3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100的冲击旋转工具1的构造。在以下说明中,在假设第一输出轴450位于驱动轴41的前方(即,假设驱动轴41位于第一输出轴450的后方)的情况下,在下文中将后述的驱动轴41(参见图3)与第一输出轴450并排配置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在假设筒21位于握持部22上方(即,假设握持部22位于筒21的下方)的情况下,在下文中将后述的筒21与握持部22配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上方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冲击旋转工具1被用于工具系统100中。可充电电池组25可拆卸地安装到冲击旋转工具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旋转工具1通过被电池组25供电而操作。也就是说,电池组25是供应用于驱动马达3(参见图3)的电流的电源。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组25不是冲击旋转工具1的构成元件。然而,这仅是示例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替代地,冲击旋转工具1可以包括电池组25作为其构成元件之一。电池组25包括通过串联连接多个二次电池(诸如锂离子电池)而形成的组合电池和收容组合电池的壳体。
如图3所示,冲击旋转工具1包括主体2、马达3、传动机构4和触发容积(triggervolume)24。
如图3所示,主体2收容马达3和传动机构4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主体2包括筒21、握持部22和电池安装部23。筒21呈在其末端(前端)处具有开口并且在其后端处具有封闭底部的圆筒状。握持部22从筒21向下突出。电池安装部23构造成使得电池组25可安装至电池安装部23以及可从电池安装部23移除。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安装部23设置在握持部22的末端部分(即,在底部)处。换言之,筒21和电池安装部23经由握持部22联接在一起。
触发容积24从握持部22突出。触发容积24是用于接受操作命令以控制马达3(参见图3)的旋转的操作构件。可以通过拉动触发容积24来切换马达3的开/关状态。另外,可通过指示触发容积24已经被拉动多深的操纵变量来调节马达3的旋转速度。具体地,操纵变量越大,马达3的旋转速度变得越高。
图3所示的马达3例如可以是无刷马达。马达3包括旋转轴31并将从电池组25(参见图2)供应的电力转换成要施加于旋转轴31的旋转驱动力。
图3所示的传动机构4位于筒21内部空间中的马达3的前方。传动机构4包括冲击机构40和行星齿轮机构48。冲击机构40包括驱动轴41、冲锤42、复位弹簧43、砧座45以及两个钢球(滚动元件)49。马达3的旋转轴3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行星齿轮机构48传递到驱动轴41。驱动轴41设置在马达3和第一输出轴450之间。
冲锤42相对于砧座45移动以利用从马达3供应的动力向砧座45施加旋转冲击。冲锤42包括冲锤主体420和两个突起425(在图3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两个突起425从冲锤主体420的面向第一输出轴450的一个表面突出。冲锤主体420具有供驱动轴41穿过的通孔421。另外,冲锤主体420在通孔421的内周面上具有两个槽部423。驱动轴41在其外周面上具有两个槽部413。两个槽部413连接在一起。两个钢球49介于两个槽部423和两个槽部413之间。两个槽部423、两个槽部413和两个钢球49一起形成凸轮机构。当两个钢球49移动时,冲锤42不仅可以相对于驱动轴41沿着驱动轴41的轴线移动,而且可以相对于驱动轴41旋转。随着冲锤42沿着驱动轴41的轴线朝向或远离砧座45移动,冲锤42相对于驱动轴41旋转。
砧座45包括第一输出轴450、两个冲击部451和基部452。当在前/后方向上的平面中观察时基部452具有圆盘形状。基部452的中心与驱动轴41的中心轴线实质一致。第一输出轴450上保持有末端工具或联接轴72(参见图4)。第一输出轴450呈圆筒状并从基部452向前突出。两个冲击部451沿着基部452的半径从基部452突出。砧座45沿着驱动轴41的轴线面向冲锤主体420。并且,当冲击机构40不执行冲击操作时,在冲锤42的两个突起425和砧座45的两个冲击部451在驱动轴41旋转的方向上保持彼此接触的情况下,冲锤42和砧座45随着彼此旋转。因此,此时,驱动轴41、冲锤42和砧座45(第一输出轴450)随着彼此旋转。
复位弹簧43介于冲锤42和行星齿轮机构48之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复位弹簧43被构造为锥形螺旋弹簧。冲击机构40还包括多个(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钢球50和环51,钢球50和环51均介于冲锤42和复位弹簧43之间。这使得冲锤42可相对于复位弹簧43旋转。冲锤42从复位弹簧43接收在与驱动轴41的轴线对齐的方向上指向第一输出轴450的力。
在以下说明中,冲锤42沿着驱动轴41的轴线朝向砧座45的移动在下文中将被称为“冲锤42的向前移动”。另一方面,冲锤42沿着驱动轴41的轴线远离砧座45的移动在下文中将被称为“冲锤42的向后移动”。
当负载扭矩变得等于或大于预定值时,冲击机构40开始执行冲击操作。具体地,随着负载扭矩增大,力的导致冲锤42向后移动的分量相对于在冲锤42和砧座45之间产生的力的比例增大。当负载扭矩变得等于或大于预定值时,冲锤42开始向后移动,同时压缩复位弹簧43。然后,随着冲锤42向后移动,冲锤42在其两个突起425被允许越过砧座45的两个冲击部451的情况下旋转。此后,在受到来自复位弹簧43的恢复力时,使冲锤42开始向前移动。然后,当驱动轴41大约转动半圈时,冲锤42的两个突起425碰撞砧座45的两个冲击部451的侧面。在该冲击机构40中,每次驱动轴41大约转动半圈,冲锤42的两个突起425都会碰撞两个冲击部451。也就是说,每次驱动轴41大约转动半圈时,冲锤42都会向砧座45施加旋转冲击。
这样,在该冲击机构40中,在冲锤42和砧座45之间反复发生碰撞。由该碰撞产生的扭矩允许诸如螺钉、螺栓或螺母等的紧固构件比在冲锤42和砧座45之间没有发生碰撞的情况下紧固地更紧。
这种传动机构4收容在金属制的锤壳400中。锤壳400具有贯通其前表面401设置并且允许第一输出轴450穿过的圆形通孔402。此外,锤壳400还包括从通孔402的周缘向前突出的突出部403。突出部403为圆筒形。突出部403具有设置在其外周面上的多个(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凹部404。如图4所示,附件7的爪部81与凹部404接合。
第一输出轴450具有插入孔62和固定机构63。在插入孔62中,安装有诸如螺丝刀头等的末端工具或附件7的联接轴72(棒状构件)。当沿着联接轴72的轴线(即,沿前/后方向)观察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插入孔62为正六边形形状。如本文所使用的,“正六边形形状”不仅指六个边长完全相同且六个内角彼此完全相等的正六边形,而且指类似(可以视作)正六边形的形状。
例如,如果将螺丝刀头安装于第一输出轴450,则传动机构4经由第一输出轴450将马达3的旋转轴3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螺丝刀头,从而导致螺丝刀头转动。使螺丝刀头在与紧固构件(诸如螺钉等)保持接触的同时转动使得能够执行诸如紧固或松开紧固构件的机械作业。传动机构4包括冲击机构40。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击旋转工具1是能够在使冲击机构40执行冲击操作的同时紧固螺钉的电动冲击螺丝刀。冲击操作经由第一输出轴450向诸如螺钉等的紧固构件施加冲击力。
同时,如果将附件7的联接轴72安装到第一输出轴450(参见图4),则传动机构4经由第一输出轴450将马达3的旋转轴3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联接轴72。这导致联接轴72转动。使联接轴72转动允许联接轴72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附件7的输入轴71。稍后将在“(2.2)附件的构造”部分中说明在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输入轴71之后附件7如何操作。
固定机构63包括多个(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孔64、多个(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钢球65(球形构件)、弹簧66、刀架67和另一弹簧68。固定机构63是用于相对于冲击旋转工具1保持诸如螺丝刀头等的末端工具的机构。两个孔64分别设置在插入孔62的上端和下端以便位于锤壳400的突出部403的末端的前方。两个孔64中的每一者都是椭圆形的孔,其长轴与前/后方向对齐。两个钢球65分别嵌合在两个孔64中。刀架67呈前后表面开口的圆筒形,并在第一输出轴450的末端处覆盖第一输出轴450的外周。弹簧66是在第一输出轴450和刀架67之间覆盖第一输出轴450的外周的螺旋弹簧。当将末端工具插入到插入孔62中时,末端工具通过克服弹簧66的弹力分别斜向上和斜向下推两个钢球65。在将末端工具插入到插入孔62中的状态下,允许两个钢球65通过弹簧66的弹力将末端工具夹在两个钢球65之间。如果末端工具设置有用于接收钢球65的槽,则将钢球65嵌合到末端工具的槽中,从而相对于冲击旋转工具1固定末端工具。弹簧68是如下的螺旋弹簧:位于弹簧66的前方并且在第一输出轴450与刀架67之间覆盖第一输出轴450的外周。使刀架67抵抗由弹簧68施加的弹力向前移动,在两个孔64之间的上/下方向上在刀架67和弹簧66之间留下了空间。通过使两个钢球65移动到所述空间中可以使嵌合到末端工具的槽中的钢球65从槽中脱离。
如上所述,两个(即,一对)钢球65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都可以移动。在末端工具未通过克服弹簧66的弹力而分别斜向上和斜向下推动两个钢球65的状态下(即在默认状态下),在两个钢球65之间在上/下方向上测量的间隙距离为最小间隙距离W1。同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件7的联接轴72不具有供钢球65嵌合的槽。
如能够看出的,第一输出轴450是用于保持诸如螺丝刀头等的末端工具的构成元件。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末端工具不是冲击旋转工具1的构成元件之一。
(2.2)附件的构造
下面,将参照图4至图6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100的附件7的构造。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件7包括外壳70、输入轴71、联接轴72、第二输出轴73、安装机构8和驱动力转换机构9。
外壳70收容输入轴71、联接轴72、第二输出轴73的一部分、安装机构8的一部分和驱动力转换机构9。
联接轴72将第一输出轴450联接到输入轴71并且彼此一体地驱动第一输出轴450和输入轴71。联接轴72将第一输出轴450的旋转驱动力从第一输出轴450传递到输入轴71。
此外,联接轴72还包括输入部分721和输出部分722。
输入部分721位于沿着联接轴72的轴线(即,在前/后方向上)的一端,旋转驱动力从冲击旋转工具1传递到该输入部分。此外,输入部分721是要插入到冲击旋转工具1的插入孔62中的部分。输入部分721整体具有正六棱柱形状并且具有与冲击旋转工具1的插入孔62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具体地,输入部分721的截面形状与插入孔62的形状相同。例如,如果插入孔62具有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正六边形形状,则输入部分721具有正六边形横截面形状,并且插入孔62也具有正六边形形状。如本文所使用的,“正六棱柱形状”不仅指底面和顶面均为正六边形的正六棱柱(其中分别连接底面和顶面的一对相关联的顶点的六条边具有相等的长度,并且六条边、底面和顶面以直角彼此相交),还指类似于(并且可以视作)正六棱柱的形状。
输入部分721具有细轴部723。细轴部723至少在从细轴部723面向两个钢球65的位置到其更靠近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的范围内包括比输出部分722细的部分。如图4所示,细轴部723包括在细轴部723面向两个钢球65的方向上比输出部分722细的部分。这允许更容易地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件7插入到冲击旋转工具1中以及从冲击旋转工具1移除。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细轴部723在从细轴部723面向两个钢球65的位置到其更靠近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的范围内设置有多个凹部724(参见图5),因此,细轴部723比输出部分722细。在图4和图6示出的示例中,当在垂直于联接轴72的轴线(前/后方向)的方向(上/下方向)上测量时,细轴部723的两个(即,一对)凹部724之间的宽度W2小于输出部分722的宽度W3。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入部分721的除了细轴部723之外的剩余部分具有与输出部分722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也就是说,当在上/下方向上测量时,输入部分721的非细轴部723的宽度等于输出部分722的宽度W3。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凹部724之间的宽度W2等于或小于一对钢球65之间的最小间隙距离W1(参见图3)。换句话说,当在上/下方向上测量时,细轴部723的面向一对钢球65的部分的宽度W2等于或小于一对钢球65之间的最小间隙距离W1。也可以说,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宽度W2是在细轴部723面向钢球65的方向上测量的细轴部723的宽度。由于一对凹部724之间的宽度W2等于或小于一对钢球65之间的最小间隙距离W1,所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细轴部723可以减小由钢球65施加的压力。
如图6所示,细轴部723在其正六棱柱的六个侧面中的每一个侧面中均设置有凹部724。换言之,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细轴部723具有六个凹部724。
如图6所示,当在沿着联接轴72的轴线的平面中观察时,六个凹部724中的每一者都具有与钢球65的形状相对应的弧形形状。
另外,细轴部723还具有六个凸部725,每个凸部725均设置在六个凹部724中的相关联的一对相邻凹部724之间。在本示例中,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六个凸部725中的每一者都对应于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中的相关联的一个顶点。当将输入部分721插入到冲击旋转工具1的插入孔62中时,六个凸部725与插入孔62的内壁621接触。由于凸部725和插入孔62的内壁621彼此接触,旋转驱动力也从冲击旋转工具1传递到细轴部723。
如图4所示,输出部分722是从输入部分721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并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输入轴71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出部分722具有对应于输入轴71的插入孔711的形状的正六边形形状。具体地,输出部分722的截面形状与插入孔711的形状相同。例如,如果输出部分722具有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正六棱柱形状,则输出部分722具有正六边形横截面形状并且插入孔711也具有正六边形形状。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出部分722压配合到输入轴71的插入孔711中。换言之,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联接轴72和输入轴71彼此形成为一体并且联接轴72和输入轴71被彼此一体地驱动。
安装机构8被用于将附件7的外壳70固定到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部分211。安装机构8包括多个(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爪部81和多个(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弹簧82。
每个爪部81均包括表面部811、基部812、轴部813、突出部814和钩部816。表面部811在外壳70上暴露并且在沿上/下方向的平面中观察时具有矩形形状。基部812在表面部811的后部下方朝向联接轴72突出。轴部813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并且设置用于基部812的面向联接轴72的末端815。轴部813由设置用于外壳70的内壁701的轴承707可旋转地支撑。突出部814从表面部811的后表面(内表面)朝向联接轴72突出并且具有圆筒形状。螺旋弹簧82围绕突出部814的外周缠绕。弹簧82配置在表面部811和内壁701之间,同时将突出部814收容在内部。钩部816从基部812的面向联接轴72的后端向后突出并且具有钩的形状。钩部86的末端818(即,下端或上端)与锤壳400的凹部404接合,从而允许爪部81将附件7的外壳70固定到冲击旋转工具1。爪部81通过弹簧82施加的弹力将锤壳400的凹部404压向联接轴72。
爪部81还包括操作构件817。当冲击旋转工具1的使用者向操作构件817施加力以使得该力克服由弹簧82施加的弹力而朝向联接轴72传递时,钩部816围绕轴部813向外(即,远离联接轴72)移动。换言之,当使用者抵抗由弹簧82施加的弹力向操作构件817施加力时,钩部816的末端818会与凹部404脱离接合。也就是说,爪部81通过弹簧82施加的弹力从爪部81与凹部404接合的位置移位到爪部81从凹部404脱离的位置,反之亦然。
输入轴71配置在联接轴72的前方,使得输入轴71的中心轴线与联接轴72的中心轴线实质一致。如上所述,输入轴71和联接轴72彼此一体地被驱动并且将旋转驱动力从联接轴72传递到输入轴71。输入轴71由固定在外壳70的两个内壁701上的轴承702可旋转地支撑。
驱动力转换机构9包括设置在输入轴71的外周上的第一齿轮91和设置在第二输出轴73的外周上的第二齿轮92。第一齿轮91和输入轴71彼此一体地被驱动。另外,第二齿轮92和第二输出轴73也彼此一体地被驱动。此外,如图5所示,驱动力转换机构9还包括位于第一齿轮91和第二齿轮92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第三齿轮93。第三齿轮93具有与输入轴71和第二输出轴73平行的轴931。第一齿轮91、第二齿轮92和第三齿轮93中的每一者均是具有沿径向突出的多个齿的正齿轮。第一齿轮91和第三齿轮93彼此啮合。第三齿轮93和第二齿轮92彼此啮合。
驱动力转换机构9还包括一对支撑板94。该对支撑板94位于联接轴72的末端(前端)的前方。以大于在前/后方向上测量的第一齿轮91、第二齿轮92或第三齿轮93中的任一者的轴向长度的间隔设置该对支撑板94。该对支撑板94可旋转地支撑输入轴71、第三齿轮93的轴931和第二输出轴73。
当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输入轴71时,输入轴71和第一齿轮91彼此一体地转动。第一齿轮91和第三齿轮93彼此啮合。因此,随着第一齿轮91转动,旋转驱动力从第一齿轮91传递到第三齿轮93。已经从第一齿轮91传递了旋转驱动力的第三齿轮93沿着与第一齿轮91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此外,第三齿轮93和第二齿轮92也彼此啮合。因此,随着第三齿轮93转动,旋转驱动力从第三齿轮93传递到第二齿轮92。已经从第三齿轮93传递了旋转驱动力的第二齿轮92沿着与第三齿轮93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也就是说,第二齿轮92沿着与第一齿轮91相同的方向转动。第三齿轮93和第二输出轴73彼此一体地被驱动。因此,传递到第三齿轮93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第二输出轴73。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经由第三齿轮93将旋转驱动力从第一齿轮91间接地传递到第二齿轮92。输入轴71的旋转轴线Ax1和第二输出轴73的旋转轴线Ax2大致彼此平行。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在从输入轴71向第二输出轴73传递旋转驱动力时使由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旋转的旋转轴线Ax0平移。具体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将由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旋转的旋转轴线Ax0从输入轴71的旋转轴线Ax1平移到第二输出轴73的旋转轴线Ax2。
如图4所示,第二输出轴73由固定在外壳70上的轴承703可旋转地支撑。第二输出轴73与输入轴71大致平行,并且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即,与和输入轴71对齐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配置在输入轴71旁边。第二输出轴73具有插入孔731和固定机构732。在插入孔731中安装有诸如螺丝刀头等的末端工具。假设将螺丝刀头安装于第二输出轴73。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第二输出轴73旋转,螺丝刀头也随着第二输出轴73旋转。使螺丝刀头在保持与紧固构件(诸如螺钉等)接触的情况下旋转允许诸如紧固或松开紧固构件的机械作业类型。
固定机构732包括多个(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孔733、多个(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钢球734、弹簧735、刀架736和另一弹簧737。两个孔733分别设置在插入孔731的上端和下端处,以位于外壳70的末端的前方。两个孔733中的每一者均是长轴与前/后方向对齐的椭圆形孔。两个钢球734分别嵌合在两个孔733中。刀架736具有前后表面开口的圆筒形,并在外壳70的末端的前方区域中覆盖第二输出轴73的外周。弹簧735是在第二输出轴73和刀架736之间覆盖第二输出轴73的外周的螺旋弹簧。当将末端工具插入到插入孔731中时,末端工具通过克服弹簧735的弹力而分别斜向上和斜向下推两个钢球734。在将末端工具插入到插入孔731中的状态下,允许两个钢球734通过弹簧735的弹力在上/下方向上将末端工具夹持在钢球之间。如果末端工具设置有用于接收钢球734的槽,则钢球734被嵌合到末端工具的槽中,从而相对于附件7固定末端工具。弹簧737是螺旋弹簧,其位于弹簧735的前方并且在第二输出轴73和刀架736之间覆盖第二输出轴73的外周。使刀架736抵抗通过弹簧737施加的弹力向前移动,在两个孔733之间沿上/下方向在刀架736和弹簧735之间留下了空间。通过使两个钢球734移动到该空间中,可以将嵌合到末端工具的槽中的钢球734从槽中移除。
第二输出轴73的负载扭矩经由第二齿轮92、第三齿轮93、第一齿轮91、输入轴71和联接轴72传递到第一输出轴450。如上所述,当第一输出轴450的负载扭矩超过预定水平时,冲击机构40在旋转方向上向第一输出轴450施加冲击力。该旋转方向上的冲击力以及旋转驱动力经由联接轴72、输入轴71、第一齿轮91、第三齿轮93和第二齿轮92传递到第二输出轴73。这允许(附件7的)第二输出轴73对工件(诸如紧固构件等)施加更大的紧固扭矩。
(3)优点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100包括冲击旋转工具1和附件7。附件7包括联接轴72和输入轴71。联接轴72被插入到插入孔62中,面向冲击旋转工具1的两个钢球65中的每一者,并接收从冲击旋转工具1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联接轴72包括输入部分721和输出部分722。输入部分721至少在从联接轴面向两个钢球65的位置到其更靠近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的范围内包括比输出部分722细的部分。因此,至少在从联接轴72面向两个钢球65的位置到其更靠近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的范围内设置细轴部723,因此几乎不会与两个钢球65接触,从而使得更容易从插入孔62移除输入部分721(联接轴72)。因此,可容易地从冲击旋转工具1移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件7。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细轴部723通过在从细轴部723面向两个钢球65的位置到其更靠近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的范围内设置有六个凹部724而比输出部分722更细。因此,通过使不具有细轴部723的联接轴经受形成凹部724的机械作业,可以容易地形成具有细轴部723的联接轴72。
此外,当在沿着联接轴72的轴线的平面中观察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六个凹部724中的每一者都具有弧形形状。这允许凹部724具有使得凹部724沿着钢球65延伸的形状。因此,即使凹部724与钢球65接触,它们的接触面积也会增大,从而减少它们的与钢球65接触的部分凹陷的机会。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细轴部723具有六个凸部725,每个凸部725均设置在六个凹部724中的相关联的一对相邻凹部724之间,并且六个凸部725中的每一者均与插入孔62的内壁621接触。使六个凸部725中的每一者均与插入孔62的内壁621接触允许经由六个凸部725将旋转驱动力从冲击旋转工具1传递到细轴部723。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件7还包括:外壳70,其至少部分地收容联接轴72和输入轴71;以及安装机构8,其将外壳70安装并固定到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部分211。为附件7设置安装机构8允许将附件7固定到冲击旋转工具1。此外,由于外壳70被固定到冲击旋转工具1的相对靠近附件7的末端部分211,可以减小附件7相对于冲击旋转工具1的振动。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细轴部723面向一对(两个)钢球65(球形构件)的区域中沿上/下方向测量的细轴部723的宽度W2等于或小于沿上/下方向测量的两个钢球65之间的最小间隙距离W1。这实质上防止了两个钢球65压靠细轴部723。这允许将附件7容易地安装到冲击旋转工具1以及从冲击旋转工具1移除。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联接轴72的输出部分722被压配合到输入轴71。这可以减少当将附件7安装到冲击旋转工具1或者从冲击旋转工具1移除时联接轴72掉落或丢失的机会,因为联接轴72和输入轴71彼此一体化。
(4)变型
下面,将逐一列举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型。注意,可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适当结合地采用下面要说明的任何变型。
驱动力转换机构9可以构造成不仅平移由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旋转的旋转轴线Ax0,而且还改变由旋转轴线Ax0限定的角度和/或将旋转驱动力转换成沿着旋转轴线Ax0施加的推力驱动力。
可选地,除了第三齿轮93之外,驱动力转换机构9还可以包括附加齿轮,作为用于形成将旋转驱动力从第一齿轮91传递到第二齿轮92的路径的构件。也就是说,驱动力转换机构9可以包括四个以上的齿轮,以将旋转驱动力从输入轴71传递到第二输出轴73。
驱动力转换机构9不必包括第三齿轮93,而是可以将旋转驱动力直接从第一齿轮91传递到第二齿轮9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齿轮91和第二齿轮92配置成彼此啮合。注意,如果将旋转驱动力直接从第一齿轮91传递到第二齿轮92,则第一齿轮91(输入轴71)转动的方向变为与第二齿轮92(第二输出轴73)转动的方向相反。
安装机构8不必包括弹簧82。或者例如,钩部816可以与锤壳400的凹部404接合,使得钩部816通过钩部816本身的弹力压靠凹部404。
可选地,除了锤壳400之外的任何部分(例如,冲击旋转工具1的筒21的一部分)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使得安装机构8可以安装到其上。
插入孔62不必具有正六边形形状。可选地,插入孔62也可以具有任何其它正多边形形状,诸如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如这里所使用的,“正多边形形状”不仅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所有边具有相同长度并且所有内角彼此相等的“正多边形”,还指类似于以及可以视作正多边形的形状。又或者,插入孔62也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
输入部分721不必具有正六棱柱的形状。可选地,输入部分721也可以具有任何其它正多边形棱柱的形状,诸如等边三棱柱或四棱柱。如本文所使用的,“正多边形棱柱形状”不仅是指底面和上表面为相同正多边形、连接底面和上表面的一对对应顶点的所有边具有相同长度并且所有边、底面和上表面都以直角彼此相交的严格意义上的“正多边形棱柱”,还指类似于以及可以被视作正多边形棱柱的形状。又或者,输入部分721也可以具有圆柱形状或椭圆柱形状。
联接轴72的细轴部723不必具有凹部724和凸部725。如图7所示,根据变型的细轴部723不具有凹部724或凸部725。根据本变型的细轴部723具有在沿着联接轴72的轴线的平面中观察时的正六边形形状并且具有沿着联接轴72的轴线朝向输出部分722延伸的正六棱柱的形状。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在上/下方向上测量的细轴部723的宽度W2小于在上/下方向上测量的输出部分722的宽度W3。
注意,细轴部723不必具有正六棱柱形状,而是也可以具有任何其它正多边形棱柱形状或者圆柱或椭圆柱形状。细轴部723具有任意形状,只要其在细轴部723面向钢球65的方向上测量的宽度W2小于在相同方向上测量的输出部分722的宽度W3即可。
同样地,输出部分722不必具有正六棱柱形状,而是也可以具有任何其它正多边形棱柱形状或者圆柱或椭圆柱形状。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冲击旋转工具1被实施为例如冲击螺丝刀。然而,这只是示例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替代地,冲击旋转工具1也可以被实施为例如冲击扳手。
(第二实施方式)
(1)概述
如图8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100包括附件7a,附件7a用于转换由待传递到输入轴71(参见图9)的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旋转的旋转轴线Ax0限定的角度,这是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100(参见图4)的主要区别。在以下说明中,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对应物相同的功能的本第二实施方式的任何构成要素将用与该对应物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在此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2)细节
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件7a包括外壳70、输入轴71、联接轴72、第二输出轴73、安装机构8和驱动力转换机构9a。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轴71由固定到外壳70的轴承704可旋转地支撑。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输出轴73定位成与输入轴71交叉。具体地,输入轴7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第二输出轴7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二输出轴73由固定到外壳70的轴承705和706可旋转地支撑。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a包括设置在输入轴71的外周上的第一齿轮91a和设置在第二输出轴73的外周上的第二齿轮92。第一齿轮91a和输入轴71彼此一体地被驱动。第二齿轮92a和第二输出轴73彼此一体地被驱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齿轮91a和第二齿轮92a是锥齿轮,它们的定向彼此相差90度并且彼此啮合(参见图10)。例如,当输入轴71和第一齿轮91a围绕旋转轴线Ax1顺时针转动时,第二输出轴73和第二齿轮92a围绕旋转轴线Ax3顺时针转动。旋转轴线Ax1和旋转轴线Ax3在以直角彼此相交的两个方向上延伸。
如从前面的说明能够看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a在将旋转驱动力从输入轴71传递至第二输出轴73时改变由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旋转的旋转轴线Ax0限定的角度。具体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a将由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旋转的旋转轴线Ax0限定的角度从由输入轴71的旋转轴线Ax1限定的角度改变成由第二输出轴73的旋转轴线Ax3限定的角度。如本文所使用的,由旋转轴线Ax0限定的角度是指由旋转轴线Ax0相对于特定基准轴线限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输入轴71的旋转轴线Ax1用作基准轴线。
(3)优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a包括设置用于输入轴71的第一齿轮91a以及设置用于第二输出轴73的第二齿轮92a。驱动力转换机构9a将旋转驱动力从第一齿轮91a直接传递到第二齿轮92a,从而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与输入轴71相交的第二输出轴73。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a改变了由传递到输入轴71的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旋转的旋转轴线Ax0限定的角度。这甚至在诸如紧固构件等的工件形成难以向其施加力的角度时也可以允许以很小的压力获得巨大的紧固扭矩,从而使机械作业容易地进行。
(4)变型
下面,将逐一列举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型。注意,可以适当地结合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或其变型来采用下面要说明的任何变型。
驱动力转换机构9a还可以构造成不仅改变由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旋转的旋转轴线Ax0限定的角度而且还平移旋转轴线Ax0和/或将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沿着旋转轴线Ax0施加的推力驱动力。
在驱动力转换机构9a中,第一齿轮91a和第二齿轮92a不必彼此直接啮合。替代地,可以在第一齿轮91a和第二齿轮92a之间配置另一齿轮或任何其它适当的构件,使得将旋转驱动力从第一齿轮91a间接传递到第二齿轮92a。
(第三实施方式)
(1)概述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100包括如图11A和图11B所示的附件7b,这是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100的主要不同之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件7b包括用于将传递到输入轴71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沿着旋转轴线Ax0施加的推力驱动力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b。在以下说明中,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对应物相同的功能的任何构成要素将用与该对应物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在此适当省略其说明。
(2)细节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件7b包括外壳70、输入轴71、联接轴72、第二输出轴73b、安装机构8(例如参见图4)、驱动力转换机构9b、可动刀片74和固定刀片75。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输出轴73b具有在与输入轴71的旋转轴线Axl对齐的方向上延伸的纵向轴线。第二输出轴73b和输入轴71与由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旋转的旋转轴线Ax0对齐。第二输出轴73b具有如下的圆筒形状:该圆筒在其后端处具有开口并且在其前端(末端)处具有封闭底部。第二输出轴73b配置在输入轴71的外周的外侧,使得其内周覆盖输入轴71。另外,第二输出轴73b以不旋转的方式由外壳70支撑。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b包括第一螺纹部95和第二螺纹部96。第一螺纹部95设置于输入轴71的外周。第二螺纹部96设置在第二输出轴73b的内周并螺合到第一螺纹部95中。随着输入轴71旋转,第一螺纹部95和输入轴71彼此一体地旋转。随着第一螺纹部95在与第二螺纹部96接合的情况下旋转,推力驱动力沿前/后方向施加到第二螺纹部96。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b将传递到输入轴71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沿着由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旋转的旋转轴线Ax0施加的推力驱动力,并将推力驱动力传递到第二螺纹部96(第二输出轴73b)。
沿前/后方向传递到第二螺纹部96的推力驱动力的方向根据第一螺纹部95的旋转方向而变化。例如,如果第一螺纹部95围绕旋转轴线Ax0顺时针旋转,则向前的推力驱动力被传递到第二螺纹部96。当向前的推力驱动力被传递到第二螺纹部96时,第二输出轴73b在其可动范围内向前移动。另一方面,如果第一螺纹部95围绕旋转轴线Ax0逆时针旋转,则向后的推力驱动力被传递到第二螺纹部96。当向后的推力驱动力被传递到第二螺纹部96时,第二输出轴73b在其可动范围内向后移动。
从前面的说明能够看出,当旋转驱动力从输入轴71传递到第二输出轴73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b将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沿着旋转轴线Ax0施加的推力驱动力。
可动刀片74是随着第二输出轴73b一起移动的刀片。也就是说,随着第二输出轴73b向前移动,可动刀片74也向前移动。随着第二输出轴73b向后移动,可动刀片74也向后移动。固定刀片75是固定于外壳70的刀片。如图11A所示,可动刀片74的如下位置在下文中将被称为“第一位置”:在该位置,待切割的工件T1可以配置在可动刀片74和固定刀片75之间。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可动刀片74的如下位置在下文中将被称为“第二位置”:在该位置,可动刀片74和固定刀片75在与输入轴71的旋转轴线Ax1垂直的方向上彼此重叠。当可动刀片74随着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输入轴71而从第一位置移位到第二位置时,待切割的工件T1被可动刀片74和固定刀片75切断。
(3)优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b包括设置用于输入轴71的第一螺纹部95以及设置用于第二输出轴73并且螺合到第一螺纹部95中的第二螺纹部96。当旋转驱动力从输入轴71传递至第二输出轴73时,通过利用传递到输入轴71的旋转驱动力使第一螺纹部95转动,驱动力转换机构9b使得第二螺纹部96和第二输出轴73b沿着由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旋转的旋转轴线Ax0移动。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力转换机构9b通过转动第一螺纹部95使第二螺纹部96和第二输出轴73b沿着旋转轴线Ax0移动,从而将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推力驱动力。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件7b将待传递到输入轴71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沿着旋转驱动力的旋转轴线Ax0施加的推力驱动力,从而允许使用者完成更多种类的机械作业。
另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工具系统100中,输入轴71的负载扭矩经由联接轴72传递到第一输出轴450。如上所述,当第一输出轴450的负载扭矩超过预定水平时,冲击机构40向第一输出轴450施加旋转方向上的冲击力。该旋转方向上的冲击力以及旋转驱动力经由联接轴72传递到输入轴71、通过驱动力转换机构9b转换成推力驱动力、然后传递到第二输出轴73b。因此,即使当需要很大的力来切断工件T1时,也可以利用由冲击机构40产生的冲击力转换的推力驱动力容易地切断工件T1。
(4)变型
下面,将逐一列举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型。注意,可以适当地结合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或其变型和/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或其变型来采用以下将说明的任何变型。
如图12所示,附件7c可以包括代替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动刀片74的可动部76和代替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固定刀片75的固定部77。例如,附件7c可以用作通过将一对工件夹持在可动部76和固定部77之间而利用压力将一对工件接合在一起的压接附件。
附件7c可以通过将要传递到输入轴71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沿着旋转驱动力的旋转轴线Ax0施加的推力驱动力而用作压接附件。此外,即使需要很大的力来通过压力将一对工件接合在一起,这对工件也可以容易地通过由冲击机构40产生的冲击力转换的推力驱动力而压接在一起。
驱动力转换机构9b可以构造成不仅将旋转驱动力转换成沿着由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旋转的旋转轴线Ax0施加的推力驱动力,而且还平移旋转轴线Ax0和/或改变由旋转轴线Ax0限定的角度。
(概括)
如从以上说明能够看出的,根据第一方面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7a、7b、7c)包括联接轴(72)和输入轴(71)。联接轴(72)被插入到冲击旋转工具(1)的插入孔(62)中,面向冲击旋转工具(1)的多个球形构件(钢球65)中的每一者并接收从冲击旋转工具(1)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输入轴(71)经由联接轴(72)接收从冲击旋转工具(1)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联接轴(72)包括输入部分(721)和输出部分(722)。输入部分(721)接收沿着联接轴(72)的轴线从冲击旋转工具(1)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输出部分(722)从输入部分(721)沿着轴线延伸并将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输入轴(71)。输入部分(721)包括细轴部(723)。细轴部(723)至少在从细轴部(723)面向多个球形构件(钢球65)的位置到其更靠近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的范围内包括比输出部分(722)细的部分。
根据该方面,输入部分(721)的细轴部(723)在从细轴部(723)面向多个球形构件(钢球65)的位置到其更靠近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的范围内包括比输出部分(722)细的部分,因此几乎不会与多个球形构件接触,从而更容易从插入孔(62)移除联接轴(72)。
在可以结合第一方面实施的根据第二方面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7a、7b、7c)中,通过在从细轴部(723)面向多个球形构件(65)的位置到其更靠近冲击旋转工具(1)的末端的范围内设置多个凹部(724),细轴部(723)比输出部分(722)更细。
根据该方面,具有细轴部(723)的联接轴(72)可以容易地由如下的棒状构件形成:当垂直于联接轴(72)的轴线测量时,其宽度沿着其轴线大致均匀。
在可以结合第二方面实施的根据第三方面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7a、7b、7c)中,当在沿着联接轴(72)的轴线的平面内观察时,多个凹部(724)中的每一者均具有弧形形状。
根据该方面,允许凹部(724)沿着球形构件(钢球65)延伸。因此,即使凹部(724)与钢球(65)接触,它们的接触面积也会增大,从而减少凹部与钢球(65)接触的部分凹陷的机会。
在可以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实施的根据第四方面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7a、7b、7c)中,细轴部(723)具有设置在多个凹部(724)中的相关联的一对相邻凹部(724)之间的凸部(725),并且凸部(725)与插入孔(62)的内壁(621)接触。
根据该方面,旋转驱动力也可以从冲击旋转工具(1)传递到输入部分(721)的细轴部(723)。
可以结合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施的根据第五方面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7a、7b、7c)还包括外壳(70)和安装机构(8)。外壳(70)至少部分地收容联接轴(72)和输入轴(71)。安装机构(8)将外壳(70)安装并固定到冲击旋转工具(1)。
该方面提供了一种构造,其允许容易地从冲击旋转工具(1)的插入孔(62)中移除联接轴(72),并且还允许附件(7、7a、7b、7c)相对于冲击旋转工具(1)固定。
在可以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施的根据第六方面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7a、7b、7c)中,多个球形构件(钢球65)包括一对彼此面对并可在垂直于联接轴(72)的轴线的方向上移动的球形构件。在细轴部(723)面向该对球形构件的区域中的在与联接轴(72)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测量的细轴部(723)的宽度(W2)等于或小于在与联接轴(72)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测量的一对球形构件(65)之间的最小间隙距离(W1)。
该方面实质上防止了该对球形构件(钢球65)压靠输入部分(721)。
在可以结合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施的根据第七方面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7a、7b、7c)中,联接轴(72)压配合到输入轴(71)。
当从冲击旋转工具(1)移除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7a、7b、7c)时,该方面可以减少联接轴(72)掉落或丢失的机会。
注意,除了第一方面之外,根据所有这些方面的构成要素不是附件(7、7a、7b、7c)的必要构成要素,而是可以适当省略。
根据第八方面的工具系统(100)包括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7a、7b、7c)以及供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7a、7b、7c)安装的冲击旋转工具(1)。
该方面允许容易地从冲击旋转工具(1)移除冲击旋转工具附件(7、7a、7b、7c)。
Claims (8)
1.一种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其包括:
联接轴,其构造成插入到冲击旋转工具的插入孔中,面向所述冲击旋转工具的多个球形构件中的每一者,并接收从所述冲击旋转工具传递的旋转驱动力,其中所述冲击旋转工具包括砧座和冲锤,所述冲锤被构造成向所述砧座施加旋转冲击;和
输入轴,其构造成接收经由所述联接轴从所述冲击旋转工具传递的所述旋转驱动力,
所述联接轴包括:
输入部分,其构造成接收沿着所述联接轴的轴线从所述冲击旋转工具传递的所述旋转驱动力;和
输出部分,其从所述输入部分沿着所述轴线延伸并构造成将所述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输入轴,
所述输入部分具有正多边形棱柱的形状,
所述输入部分包括细轴部,所述细轴部至少在从所述细轴部面向所述多个球形构件的位置到所述细轴部的更靠近所述冲击旋转工具的末端的范围内包括比所述输出部分细的部分,
所述细轴部的所述部分所具有的在所述细轴部面向所述多个球形构件的方向上测量的宽度小于在相同方向上测量的所述输出部分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细轴部通过在从所述细轴部面向所述多个球形构件的所述位置到所述细轴部的更靠近所述冲击旋转工具的所述末端的所述范围内设置有多个凹部而比所述输出部分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其特征在于,
当在沿着所述联接轴的所述轴线的平面中观察时,所述多个凹部中的每一者均具有弧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细轴部具有设置在所述多个凹部中的相关联的一对相邻凹部之间的凸部,并且
所述凸部构造成与所述插入孔的内壁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还包括:
外壳,其至少部分地收容所述联接轴和所述输入轴;和
安装机构,其构造成将所述外壳安装并固定到所述冲击旋转工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球形构件包括彼此面对并且能够在垂直于所述联接轴的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移动的一对球形构件,并且
在所述细轴部面向所述一对球形构件的区域中的在与所述联接轴的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测量的所述细轴部的宽度等于或小于在与所述联接轴的所述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测量的所述一对球形构件之间的最小间隙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接轴压配合到所述输入轴。
8.一种工具系统,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和
供所述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安装的冲击旋转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JP2020-165743 | 2020-09-30 | ||
| JP2020165743A JP7457623B2 (ja) | 2020-09-30 | 2020-09-30 | インパクト回転工具用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工具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4310799A CN114310799A (zh) | 2022-04-12 |
| CN114310799B true CN114310799B (zh) | 2024-06-14 |
Family
ID=77998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111153054.8A Active CN114310799B (zh) | 2020-09-30 | 2021-09-29 | 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和工具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 Country | Link |
|---|---|
| EP (1) | EP3978192B1 (zh) |
| JP (1) | JP7457623B2 (zh) |
| CN (1) | CN11431079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212683073U (zh) * | 2020-05-07 | 2021-03-12 | 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技术公司 | 一种批头连接装置以及拧紧模组 |
Cit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WO2018141052A1 (en) * | 2017-02-03 | 2018-08-09 | Gerard Grand | Fastener instal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US4098354A (en) * | 1976-06-04 | 1978-07-04 | Technical Research Corporation | Impact driver for electric drill |
| DE3843465A1 (de) * | 1988-12-23 | 1990-06-28 | Bosch Gmbh Robert | Einrichtung zum spannen von werkzeugen |
| US7052382B2 (en) * | 2003-08-26 | 2006-05-30 | Credo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Accessory attachment for rotary hand tools |
| US7207393B2 (en) * | 2004-12-02 | 2007-04-24 | Eastway Fair Company Ltd. | Stepped drive shaft for a power tool |
| JP2007054934A (ja) | 2005-08-26 | 2007-03-08 | Hitachi Koki Co Ltd | 接続工具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ンパクト工具 |
| DE102005048345A1 (de) * | 2005-10-10 | 2007-04-12 | Robert Bosch Gmbh | Handwerkzeugmaschinenzusatzeinheit |
| CN101342693B (zh) * | 2007-07-12 | 2011-08-03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动力工具 |
| JP2011104665A (ja) | 2009-11-12 | 2011-06-02 | Saburo Hayashi | 合成樹脂製ビット接続具及びその接続構造 |
| NL1040196C2 (nl) * | 2013-05-03 | 2014-11-04 | Boorwerk B V | Snelwisselsysteem voor rotatiegereedschappen. |
| JP6135925B2 (ja) | 2013-07-19 | 2017-05-3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インパクト回転工具及びインパクト回転工具用先端アタッチメント |
| JP6510973B2 (ja) | 2015-03-03 | 2019-05-08 | 株式会社プロス | 回転工具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工具用ソケット |
| JP2018015864A (ja) | 2016-07-29 | 2018-02-01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電動工具のアタッチメント |
-
2020
- 2020-09-30 JP JP2020165743A patent/JP7457623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9-28 EP EP21199442.1A patent/EP3978192B1/en active Active
- 2021-09-29 CN CN202111153054.8A patent/CN11431079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WO2018141052A1 (en) * | 2017-02-03 | 2018-08-09 | Gerard Grand | Fastener instal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JP7457623B2 (ja) | 2024-03-28 |
| CN114310799A (zh) | 2022-04-12 |
| JP2022057466A (ja) | 2022-04-11 |
| EP3978192B1 (en) | 2025-09-24 |
| EP3978192A1 (en) | 2022-04-06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218698263U (zh) | 冲击工具 | |
| EP2656978B1 (en) | Housing and gearbox for drill or driver | |
| US9381625B2 (en) | Electrical wrench | |
| CN106573364B (zh) | 冲击工具 | |
| US10843314B2 (en) | Power tool | |
| EP1712332A2 (en) | Impact tool | |
| US12179318B2 (en) | Powered ratchet wrench | |
| JP2016153153A (ja) |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 |
| CN114310799B (zh) | 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和工具系统 | |
| TW202146179A (zh) | 用於動力工具的方向選擇器機構 | |
| US20150034346A1 (en) | Impact Tool | |
| CN114310798A (zh) | 冲击旋转工具附件和工具系统 | |
| EP3083156B1 (en) | Spindle lock assembly for power tool | |
| CN220762521U (zh) | 具有齿轮组件的动力工具 | |
| WO2020162268A1 (ja) | ネジ締め工具 | |
| CN113752220B (zh) | 用于动力工具的壳体夹紧件 | |
| JP2008062345A (ja) | 動力工具 | |
| EP2712708B1 (en) | Impact rotation tool | |
| JP2014176920A (ja) | 動力工具 | |
| EP4112228B1 (en) | Impact tool | |
| JP3208461U (ja) | ナット締結工具 | |
| WO2024181502A1 (ja) | 電動工具、電動工具システム、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交換式工具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Hold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