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我爱这土地教案(合集20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合集20篇)

y*** 22-11-08 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学过绘画,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qiáng wēi) 璀璨(cuĭ càn) 讴歌(ōu)敦厚( dūn)姹紫嫣红(chà yān)

一泻千里(xiè)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

(七)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

(八)教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第2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七)布置作业。

学会比较阅读。做课后练习题四。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 歌 唱 -----------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案(2)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分析作者笔下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请同学们听朗读示范,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

明确: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教学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意象

象征意义

土地

繁衍着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

【教学提示】

象征: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大地的画卷,已有动荡之势,当作者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法指导】

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谈话法导入。“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整体感知

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同学们补充介绍)

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

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解释什么是“意象”。(自主阅读圈画)

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

2、分析诗歌意象:

(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鸟儿虽然饱受磨难,但是依然在用尽全力去唱歌。就象征着诗人在乱火中依然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象征着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的礼赞。(老师作为代表先分析一个)

(2)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这一句。

(3)其余意象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然后小组代表分享,其余同学补充。

“土地”象征的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流”“风”象征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4)带着情感朗读这些诗句。

3、分析“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话的内涵。

明确: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这片土地。

4、齐声朗读诗歌的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明确:升华这首诗歌的爱国情感和作者最真挚的内心感受。

(四)拓展延伸

读完这首诗歌,有什么想说的。面对现在的祖国,大家又有什么想要表达的。

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朗读诗歌,收束全文,情感升华。

作业:熟读成诵,读出感情。

改写这首诗歌,用繁荣的意象,下节课组织朗诵比赛和诗歌分享会。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为“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作者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不例外,且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科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便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艺术特色

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来作为寄情和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然而又将这些感情浓缩在10行的诗句里,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这首先是因为作者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不是直写自己与土地的关系,而是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不觉。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鹧鸪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作者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作者却特别亮出“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更能感到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即使是面对这样一片浸透着苦难的土地,作者也要无条件地去爱,要永远不知疲倦、竭尽全力地去为这片土地而歌唱!接下来,作者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有动有静,有近有远,境界开阔,气势恢弘。作者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作者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借这个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自己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至此,诗的感情已达到了高潮。

巧妙转换,另辟诗境

通常来说,诗情到达高潮之后,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写得不好,就难以为继,或画蛇添足,或前后脱节,或情思弱化,难以压阵……但作者却巧妙地宕开一笔,隔开一行,做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开始巧妙转换,另辟诗境,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有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之感。

第一,抒情视角作了转换。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第二,写作手法作了转换。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第二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主题意象

主题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意象

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名家点评

施建清《一只常含泪水的鸟》:诗离不开诗人的体验,诗人的情感也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中。

李复威《艾青诗歌赏析》:艾青的诗歌饱含激情,或忧郁,或恬静柔和……

王继波《(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牛汉、郭宝臣《艾青名作欣赏》:……诗人,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我爱这土地教案(4)

【重难点】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我爱这土地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

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我爱这土地教案(6)

【重难点】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我爱这土地教案(7)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一、自学

1、自查资料,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 吹刮( )

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互教

1、导入新课

2、检查自学情况

3、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4.当堂探究: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三、展测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 吹刮( )

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

诗人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却用了“嘶哑”一词来描写“我”的歌唱。“嘶哑”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5、抗战初期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创作了《我爱这土地》。

请你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2)“悲愤的河流”

(3)“激怒的风”

(4)“温柔的黎明”这几个意象所体现的内涵。


我爱这土地教案(8)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择了“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表达了他渴望祖国拜托日寇侵略,获得解放的心情。

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三学生处在和平年代,没有什么体验,对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五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对本课做出以下安排: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三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因为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是,我们也要记得,中国不只有文明,有辉煌,还有耻辱。这份耻辱始于*片战争,盛于日本侵略。即使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依然要铭记,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

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里的导入可帮学生进入情境,利于他们理解诗歌主题。

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⒊朗读吟诵

在这一步,着重让学生读,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方法指导。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鸟”这一意象,体会作者对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

品味欣赏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再细细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作业

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我爱这土地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我爱这土地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方法:

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态度、情感、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写作背景:

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东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停顿、重音)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

教师作简要点评。

4、齐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听读,准备点评。

四、研读诗歌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2、学生合作研讨:

⑴诗中“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⑵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⑶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⑷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⑸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组合作讨论。

五、背诵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由背诵。

3、指名背诵。

自由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片土地》,我们感受着哪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课堂反馈练习

阅读艾青的《向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的短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预习《乡愁》。


我爱这土地教案(11)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5.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 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爱国者,因沉重的苦难而生发的焦灼,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2)土地----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温柔的黎明- ----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根据《我爱这片土地》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第二课时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秋夜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指导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1、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 —— 邮票 ——母子分离

成年后 —— 船票 ——夫妻分离

后 来 —— 坟墓 ——母子死别

现 在 —— 海峡 ——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2、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震撼读者的心肺。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朗读感悟

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第三课时

学习席慕容的《乡愁》

一、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 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

二、小组讨论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

-------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朗读感悟

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四、拓展迁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五、想象练习

1、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

痛苦是---------------

爱是-----------------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六、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 你满

人也圆 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1.D 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我爱这土地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 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 感。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 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 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 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 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 范背全诗。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 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 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 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 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 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 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


我爱这土地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学过绘画,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qiáng wēi) 璀璨(cuĭ càn) 讴歌(ōu)敦厚( dūn)姹紫嫣红(chà yān)

一泻千里(xiè)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

(七)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

(八)教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第2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七)布置作业。

学会比较阅读。做课后练习题四。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 歌 唱 -----------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案(14)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分析作者笔下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请同学们听朗读示范,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

明确: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教学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意象

象征意义

土地

繁衍着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

【教学提示】

象征: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大地的画卷,已有动荡之势,当作者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法指导】

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意象象征

鸟诗人自己

土地受蹂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愤怒的抗争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来)解放区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爱这土地教案(16)

《我爱这土地》最新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择了“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表达了他渴望祖国拜托日寇侵略,获得解放的心情。

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三学生处在和平年代,没有什么体验,对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五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对本课做出以下安排: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三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四 教学过程

⒈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因为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是,我们也要记得,中国不只有文明,有辉煌,还有耻辱。这份耻辱始于*片战争,盛于日本侵略。即使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依然要铭记,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

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里的导入可帮学生进入情境,利于他们理解诗歌主题。

⒉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⒊ 朗读吟诵

在这一步,着重让学生读,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方法指导。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鸟”这一意象,体会作者对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

⒋ 品味欣赏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⒌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再细细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⒍ 作业

熟读成诵

⒎ 板书设计: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品读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整堂课教学气氛热烈,学生学习兴趣高。


我爱这土地教案(17)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教学课时 。 第 一 课 时 总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教后反思:

第 二 课 时 总第2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2)诗中( )一词 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 湛 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乡愁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第三课时 总第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教后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案(18)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案(19)

《我爱这土地》导学教案范文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一、自学

1、自查资料,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 吹刮( )

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互教

1、导入新课

2、检查自学情况

3、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4.当堂探究: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三、展测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 吹刮( )

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

诗人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却用了“嘶哑”一词来描写“我”的歌唱。“嘶哑”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5、抗战初期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创作了《我爱这土地》。

请你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2)“悲愤的河流”

(3)“激怒的风”

(4)“温柔的黎明”这几个意象所体现的内涵。

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案(2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我爱这土地 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我爱这土地 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

相关推荐

父爱其实很简单500字小学作文

五年级语文
我想珍藏的物品有很多,但我最想珍藏的,是它。去年的父亲节,我很想送爸爸一份有意义的礼物,可思来想去,也想不出要送什么。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妈妈问我:“小记者父亲节有个手绘汗衫的活动,你要不要参加?”
展开详情

高中生容易养成的九个不良学习习惯_做题失分原因及解决方法

备考资料
最近很多同学反映,在考试过程中,容易马虎,每次都丢了很多不该丢的分。具体症状如下:题目看错,难题会做,简单送分题做错,思路正确但计算出错、抄错导致丢分或算不下去,抽查发现粗心马虎丢分的原因大致归为两条
展开详情

语文必修一《我的五样》期末练习试题

高三语文
选择题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妄自菲薄(狂妄)鬼迷心窍(认识和思维的能力)无可非议(不能议论)至高无上(最,极)一夫当关(一个人)一如既往(从前,以往)忐忑不安(心神不定)苟延残喘(延续)
展开详情

关于亲情的高中优秀作文范文

高三语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往事也随着飘然而去,我绞尽脑汁也回忆不起往年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我虽记性不是很好,但今年所经历的一场剧情,我永铭在心,这份情谊,这份亲情,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这份记忆为何值得我去珍藏?
展开详情

水知道答案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水知道答案》的作者从1994年开始进行水结晶的研究。他把盛着水滴的50个实验盘放置在零下25度的环境中,让它们凝结成冰珠,然后再把这些冰珠拿到零下5度的房间里,用200倍的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晶出现的
展开详情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尼尔斯怎么从一个“熊孩子”变成勤劳能干的小孩的故事。想要知道尼尔斯经历了什么,请跟着我一起继续往下读吧!尼尔斯从小是个顽皮、淘气的男孩,因
展开详情

期中考作文

考试作文
星期三,我盼望已久的期中考试进行了。因为事先我和爸爸有个小约定,为了鼓励我语文考试能取得好成绩,爸爸用这个小约定鼓励我。先进行语文考试。试卷发下来以后,我迅速地看了一遍,觉得题不难。我静下心来开始答卷
展开详情

繁星春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六年级语文
课余时间,我阅读了《繁星·春水》,感触颇深。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
展开详情

二年级怎样描写哥哥的优秀范文

二年级语文
如果你在铜陵县实验小学看见一位小男孩,他胖乎乎的,剃着小平头,圆圆的脸蛋就像红苹果一样,整天笑嘻嘻的脸上洋溢着快乐,那十有八九是我的哥哥。在我的眼里,哥哥很能干。去年夏天,才九岁的哥哥参加了去往北京的
展开详情

《柳林风声》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读过许许多多的书,但使我映像最深的还是《柳林风声》这本儿童散文。《柳林风声》是一部具有英国散文风格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故事中的动物并不是我们平时的家养宠物,而是一些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鼹鼠、河鼠、蟾蜍、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初三化学复习方法很重要,初中化学的正确学习方法 小升初英语学习规划 六级作弊检讨书范文 合理安排时间教学反思(汇总7篇) 2022年寒假读《老人与海鸥》有感 母爱的名言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练习题 幼儿园教职工考核制度明细(精选6篇) 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有关期中考试作文300字 区域教案(精选17篇) 防触电安全教案(汇总4篇) 2022高一作文700字中国梦 《小英雄雨来》故事读书笔记 计算机实习日记范例 考试作文 大自然的美作文 朝着目标努力的好句子(集锦8篇) 影子教学设计(汇集20篇) 有趣的弹性教案(汇集9篇) 关于梦的六年级英语作文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集锦5篇) 八镜台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心得 语文考试作文 食堂食品安全知识方案 古人励志故事(汇集5篇) 亿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重要知识点 名句和名言 有关大学英语作文 教师节的礼物 四季说课稿(实用16篇) 高一英语知识点总结 圣地亚哥·贝尔纳贝乌 8的分与合教学设计(必备8篇) 大学生暑期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 人教版高一英语语法知识点 基础会计练习题及答案(精品9篇) 关于小满的诗句(汇编6篇) 中考分析作文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童年》第一章读书笔记 有关期中考试的作文300字 走在幸福中500字初中作文 形容变化很快的成语(汇总4篇) 2022年笑猫日记读后感范文300字 大学转专业申请书 乡愁余光中阅读答案(甄选4篇) 小动物回家教案(甄选16篇) 最美抗疫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七年级英语冀教版知识点 商业故事(汇总8篇) 梁晓声不速之客阅读答案 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研究汇总 高二生物学习方法指导 儿科护理实习报告 告白句子大全(优质10篇)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集锦3篇) 高一英语学习方法:英语课如何做课前预习 2022高考文综知识点整理 小学二年级作文我爱踢足球 教案学情分析(通用6篇) 荀子劝学读后感500字范文 高中教师实习报告优秀范文怎么写 考试风波作文 诗词曲五首(必备10篇) 关于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珍惜时间的小故事(推荐10篇) 小学三年级庆元旦作文 高考英语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 父亲节的作文500字九年级 法院实习指导老师评语 《春夜喜雨》古诗(汇总5篇) 高中语文作文如何练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寒假安全主题班会(集锦18篇) 感恩老师高三议论文800字 大学生军训歌歌词 青春梦想议论文(汇编5篇) 励志故事(甄选19篇) 高考地理答题高分技巧 环保主题班会活动方案(甄选8篇) 研究生毕业评语(合集18篇) 《冬天》读书笔记 高中语文教学问题解决技巧 三毛流浪记读书笔记 关于普通话考试作文 读晏子使楚有感500字范文 英语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与诚信同行500字话题作文 小学四年级小数练习题 读《骆驼祥子》有感优秀范文 说谎的故事(必备3篇) 高考冲刺数学易错知识点 环保建议书格式范文 读红楼梦有感优秀范文 俗世奇人读书心得体会300字 张亚飞 毕淑敏的经典语录 有关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灵异故事短篇(精品3篇) 会计专业认知实习 中国谜语大全及谜底(汇总3篇) 《醉翁亭记》阅读附答案(合集14篇) 高考必背古诗10首 我的发现教学反思(汇编3篇) 2022高三常考英语短语大全 八下政治复习提纲(集合4篇) 关于二年级写景作文范文 2022河北省最好的专科学校 白色鸟何立伟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摘抄(必备19篇) 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单词和表达方式 我的小书包教案(热门7篇) 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 语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高三生国庆节应该花几天学习,如何备战第一次月考 有趣的谐音对联大全(精选7篇) 梦想英语作文(热门16篇) 气体摩尔体积教案(优质4篇) 折纸船教案(必备3篇) 幼儿园教师的优秀读书笔记 八年级小兵张嘎观后感范文 家庭教育宣传观后感 成就故事(热门3篇) 2010年教师节贺卡祝福语 电脑浏览器快捷键 家庭教育讲座主持词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集合8篇) 高中新生军训感悟 《荷塘月色》读书笔记 期末考试的反思五年级作文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绿野仙踪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00字 感人小故事大全(推荐15篇) 节约用水教案(汇编19篇) 庆元旦主题班会教案(汇集13篇) 励志的名言 《鼓人》散文阅读答案 游记八年级语文作文 补习班老师暑假实践心得体会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汇总3篇) 与陈伯之书 《这样爱你刚刚好》读书笔记 七年级地理课文知识点 参观实习报告小结 王尔德经典语录(精选135句)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选15篇) 高一学好生物课的学习方法 如何进行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五一劳动节演讲稿精彩范文700字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国庆节. 护士节活动总结范文2022年 乡愁情怀550字九年级作文 爬天都峰读后感作文 2022年青鸟读书心得范文500字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把握当下550字七年级作文 命若琴弦读书笔记 六一儿童节活动500字五年级作文 高考理综术语生物 物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美术活动教案(集合20篇) 企业对联横批(合集3篇) 一次难忘的考试作文 描写夏天的作文700字范文 读二年级课文《丑小鸭》有感 文明礼仪600字精彩作文 尊严的作文高一800字 红色经典影视小兵张嘎观后感 拥有信任800字满分作文 五一游记作文_快乐五一小学生作文 关于大学转专业申请书模板 差生期末评语(通用16篇) 业务实习报告怎么写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通用7篇) 大学专业面试自我介绍 学生实习报告范文3000字 高二英语必修五单词词汇 关于手机的英语作文高中 以责任与担当为话题议论文 KIFV步兵战车 形容女子成语(优质4篇) 狼王梦小学生的读书笔记 八年级有关地理复习计划总结 彩色的翅膀教案设计(必备3篇) 麦琪的礼物教学设计(汇编4篇) 2022年匆匆读书笔记范文300字 学好高三历史的方法 大学生会计专业求职信 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彩作文 期中考试的作文300字 卢沟谣教案(精品4篇) 电子工艺实习日记范文 大学转专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