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散文(汇总9篇)
秋游散文(1)
又要带学生去秋游了。每年一次春游一次秋游,已经没有开始的那种新鲜感和兴奋度。学生还是有些积极的,组织去玩嘛,当然有哪个学生不想玩的呢?又是到一个新的地方去玩,学生多少是有一些心理期待的。想起介绍学生订阅学习报和《小学生之友》杂志,只有少数学生订阅。推荐学生买《昆虫记》之类的经典读物,而且是到图书城批发价每本二块五,却很少家长给自己小孩买的。而去秋游交55元,还有自己准备中午的食品,加起来也蛮多钱的,家长却在自己孩子的吵闹下,交钱让孩子去秋游。就从这点来说,家长教育还是简单的,只是依着孩子玩的,没有更好的引导孩子读万卷书,才更好行万里路。
学校春游秋游只是旅行社和上面教育局搞好了关系,教育局才让下面学校支持旅行社的工作,组织学生春游和秋游。对老师们而言慢慢变成了完成一项上面的任务而已。
秋游那天,阳光很好。孩子们很早就来到学校,看见车子来了,老师也来了,兴奋地叫起来。老师点好学生人数,带着学生坐上自己的旅行车。不一会儿,车子开动了,孩子们的心也好像也跟着动了,眼睛不停地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嘴巴叽叽喳喳说着话,满脸的兴奋。车辆快速奔跑着,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来到了一段颠簸的小路,孩子们的兴奋渐渐降下来了。有一个女孩子脸色很白,可能是晕车了,忙叫她到后面开窗户的座位上坐。正在叫那女孩过来时,一男生哇的一声,呕了一地,急忙又来到那男生身旁,找来纸给他擦拭,又找来一个袋子,叫他再要呕吐就吐在袋子里。又照应着其他一些体弱的学生,给他们打气,说马上要到目的地了,马上要下车了,马上就可以看风景玩了,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车子总算到了目的地,安排学生有秩序下车,刚下车,又有一男生呕吐出来,又去照应。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比较差的,看来以后真的要多让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啊。
学生下车稍作休息后,我们进厚田沙漠了。学生看见前面有一个很大的石头,忙兴奋地叫着,跑到那大石头旁。我故作问:“是李四光看见的奇怪的大石头吗?”孩子们笑着,指着上面的字说:“是江南第一大磨。”他们就围着大磨,有的爬上大磨,很是高兴。有学生叫着:“前面有一个蒙古包。”一些孩子纷纷跑过去一看,“哈哈,是卫生间。”孩子们笑起来。又跑到前面走起来梅花桩,荡起了秋千,嬉闹声,欢笑声随着他们的步伐一起行走着。
“老师,这沙漠里有沙漠之舟骆驼吗?”一孩子来到我身边问着我。我正不知怎么回答时,一学生大声说:“有。前面就有骆驼。”“哦,我们去看骆驼了。”孩子们一窝蜂似的跑到骆驼圈外,五六只骆驼躺在沙漠上,胆子大的或者是好奇的孩子来到骆驼身边摸着骆驼的头,这时骆驼站起来了,高过孩子们的头,孩子们吓得往后退几步。“哇,原来骆驼这么大啊,这么高啊,比大人都要高。”一孩子惊叹道。“我看见了骆驼的驼峰,并排有两个。”“骆驼的脚也好高。”“骆驼的毛是金黄色的,和沙的颜色差不多的。”“骆驼的眼睛很大很善良的。”孩子们围着骆驼叽叽喳喳说着。
“那儿有驴子,有同学坐在上面走呢。”一孩子大声叫着。我们又跑着去看驴子了,几个淘气的孩子跟在驴子后面拍着驴子的屁股,叫驴子快点走。驴子却在牵驴人的带领下不紧不慢的一圈圈走着,坐在驴子上面的同学威风十足。
“那儿还有马呢。”一孩子指着不远处说着。有两个高年级的学生骑在马上面,在牵马人的带领下快速走上沙漠的最高处。我们也快速向沙漠的最高处冲去,谁知沙子绊住了脚似的,并不是如平地那样能快速跑的,又是在爬坡,一些学生走起来非常吃力的,但还是非常高兴地往高处走着。一步一步,沙子被我们踩的咔嗞咔嗞响的。我们来到了沙漠最高处,在一个个圆形的凉亭下休息玩闹着。“看,沙漠下面有一条河。”“河旁边的草很绿呢。”“有水就有生命。”“那是沙漠绿洲。”孩子们又在叽叽喳喳说着。
“去河边看看吧。”我带着他们冲下沙漠来到河边。“那水很清的。”“沙漠里的.水很宝贵的。”“沙漠里的这点草很珍贵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前面有沙雕。”不知谁说了一声,我们又蜂拥去看沙雕了。“哇,好大啊。”“好像呢,是宇宙飞船。”“那里有奥德曼。”“我们也来做沙雕吧。”我说着,带着孩子们来到一片沙漠空地里。有孩子用双手划着沙划出了一个心,里面又划出一个心,里面又划出一个心,说:“这是心心相印。”有孩子们挖着地道,他们要相互连接地道。有孩子把沙堆得高高的,塑造着自己喜欢的形状。
那边喇叭响起了,有人在说话了。原来是舞台上表演开始了。孩子们丢下自己的沙雕看表演了。魔术表演孩子们聚在前面定睛看着,时时发出一阵惊奇声和喝彩声。表演绕口令,请一些学生上台说着,逗翻了全场,也笑翻了全场。孩子们也从小丑那儿领到了气球作为自己的奖品,纷纷戴在头上,一下子可爱有趣多了。
时间不早了,我们坐车回家了。在车上一些同学很疲倦地坐在椅子上休息着,一些同学还是不知疲倦地相互逗乐说笑着,学着表演的绕口令进行改编,拿班上同学开着绕口令的玩笑,车子快速行驶着,笑声在车厢里荡漾着。
在他们的笑声里,我想起了以前没有学校组织的秋游,我会带着班上学生到赣江边的沙滩上游玩,我们用小刀砍下芦苇,做成笛子,一路走一路吹着。我们摘下一种泡泡的不知名的野果,摇着摇着,当成了风铃。我们在草地里,捡来一些柴禾堆在一起,烧起了火,把准备好红薯放在火堆里,红红的火燃烧了,我们快乐地跳着叫着。火渐渐熄灭后,我们扒出灰烬里的红薯,烤得香香的,我们喜滋滋的吃着。那时我们不用交钱去秋游,就在家旁边我们也感受着这份快乐。而现在的孩子多少有些金贵的,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生活能力似乎差很多了。没有哪个老师敢带着学生去江边游玩烤红薯了。多想回到原来去,带着学生去江边游玩,享受着那份纯天然纯自己的快乐。这样想着时,车子已经到学校了,一些家长已经在门口等着自己孩子的回来,接着孩子回家了。
秋游散文(2)
正是丹桂飘香的中秋时节,天公却不作美。入秋以来,连绵的阴雨和闷热让人平添了几分烦恼和忧愁。昨夜秋风紧,开门细雨飘。虽然老天火热的脾气锐减了不少,但阴郁的脸色让人依然感觉沉甸甸的。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满载着几十名游客的中巴和小车终于抵达大山深处的桃源野茶谷。
刚下车,六百里公司的员工就满脸微笑地迎了上来,递给我一面小国旗,说是秋游野茶谷的标识。使我马上意识到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和中秋节了,六百里公司特意组织野茶谷采风活动,也算是表达对祖国生日和传统节日的庆贺吧。随着人流向前走,忽然看见一位浓眉大眼圆脸的中年男子正站在路边与人交谈着。兴华兄告诉我,他就是六百里公司的掌门人郑中明先生。郑总中等个子,体态微胖,看上去器宇轩昂,气度不凡,也很健谈。
野茶谷地处黄山区西部桃源的大山腹地,虽然四周高山环立,置身其中却丝毫没有感觉到空间的狭窄和局促。野茶谷中的山并不高,也不大,一个个绿荫如盖的小山丘,宛如笼屉中蒸熟的馒头似的,看上去浑圆而又低矮。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我猛然想了起来,太平猴魁的发源地新明乡,境内连绵起伏的山峦,基本上都是这种低矮的丘陵。这样的山峦很适合种植茶叶,难怪生长在新明三合的郑中明先生会看中这片丘陵,并投入巨额资金,将这片野茶谷打造成首家国家级太平猴魁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
偏僻的山谷中涌进了几十名游客,寂静的茶园顿时喧腾和热闹起来。郑中明先生亲自当向导,游客们手舞着国旗兴致勃勃地向茶园坡地走去。行不多远,右侧山沟中一方清澈的池水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水池很大,呈扇形铺展开来。水也很深,看上去绿莹莹的。远看水池,极像是一块天然的翡翠镶嵌在山谷中,让人怦然心动。我开始以为这可能是为了灌溉茶园而建造的蓄水池,但越往茶园深处走,水池就越多。一座座水池连绵而上,宛如梯田似的层层分布在山谷中。我有些疑惑问道:茶园中兴建这么多水池干什么呢?走在我前面的是郑中明的女儿,她满脸笑容地说,这些水池是为了调节茶园的小气候。我立刻醒悟过来,有了绿水的润泽,岂不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吗?
中秋时节的茶园虽然泛着一片墨绿色的凝重色彩,但看上去依然呈现出葱郁茂盛的景象。一行行猴魁茶树在秋风中摇曳着肥硕的枝叶,抖擞着洁白的花瓣,似乎正在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同行的美女们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在深绿色的茶树中间搔首弄姿,争相媲美。摄影协会会员手中的长枪短炮在茶园中肆无忌惮地横扫着,将茶园的风情和风景尽情地捕获到镜头中去。公司员工正忙着从货车上卸下有机肥料,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埋着头给茶树施肥。郑总介绍说:野茶谷的茶叶全部采用有机肥料。这种肥料是将菜籽碾成粉末,直接施在茶树的根部,肥效特别好,也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沿着细石子小路向山坡上走,眼前的茶园让人感觉有些异样。山坡上林木蓊郁,翠竹披拂,似乎看不见茶树的踪影。但走近了细看,高大的树木下面,一行行茶树正茁壮生长着。隐匿在树林中的茶树,看上去就如同襁褓中的婴儿一样,静静地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让人感觉特别的温馨。陪同的兴华兄遥指着漫山遍野的树林说:树下种茶,这是六百里公司闯出的一种茶园种植新模式,既保护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也改良了茶树的生长环境。茶树喜阴凉,树木的'浓荫遮蔽正好满足了茶树的生长习性。树下种茶,有助于促进猴魁茶叶具备野茶的品质。
行走至山谷中的一处灌溉堤坝时,老天忽然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正好堤坝上有一座水泵房可以避雨,十几个人挤了进去。水泵房空间很狭窄,约莫七八个平米。中间摆着几台水泵,人只能贴着两边站立。同行的公司员工介绍说,茶园中水网纵横交错,灌溉设备很完善,适时地对茶树进行喷洒和浇灌,既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又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在水泵房里呆了好长时间,雨一直下个不停。继续前行已不可能,只好接过郑总派人送来的雨伞,按原路返回了。
野茶谷不是地名,也不是山谷名,而是这一片丘陵茶园的总称。雨稍停,我们三男一女四位文友又沿着细石子铺砌的马路蹀躞前行。徜徉在野茶谷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这一片茶园的标准化建设,绝非是一般的茶园可以同日而语。野茶谷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基础设施都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建设的。兴华兄边走边向我们介绍:环绕野茶谷茶园,是一条宽阔平整的细石子马路。它像一条飘逸的黑色缎带,沿着山势跌宕起伏,将整个茶园萦绕起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吃过午餐,走出大厅,我伫立在屋檐下静候着回程车。透过细密的雨帘,眺望着云雾缭绕的野茶谷,我不禁有些感动和感慨。
秋游散文(3)
恰逢周末。天空中也出现了十来天难得一见的太阳。呆在斗室甚感无聊,于是便想到,去望鲁台转转。
不到十分钟,我便来到“望鲁台”大牌坊前,很有气势。穿过广场,拾级而上,踏过六十六级台阶后,来到了燕伋熟坛。因为已是深秋,游人很少。临近塾门,又登十八级台阶,(寓意燕伋在此设教十八年)。进入塾院几孔窑洞分别悬挂着“尊师祠”、“启文坛”、“燕居宇”、“民俗宫”等额匾。“尊师祠”窑洞内供奉着孔子画像,两侧配挂孔子“讲学图”及“杏坛图”。供案上,设祭器,下设古几案、坐垫,供礼拜孔子。“启文坛”为燕伋讲学授业活动处。洞内供燕伋画像,像的两侧书对联:“游洙泗入杏坛从学孔道,志不移三赴鲁终成圣贤”。供案上,陈设祭器,正中置一仿古几案,上列竹简、文房四宝、燕伋担书铁扁担。地设学生听课坐垫。“燕居宇”是燕伋宅居之窑洞。洞内陈设古朴简洁典雅,除竹简、文房四宝外,则是起居用品。院内还建有思师亭(也称八角思师亭),位于书院月门南侧,仿古木架结构,风格独特、寓意深刻,处处彰显着燕伋设教办学的千秋历史功绩。走到这里,我被我们祖先如此“尊师重教”,这种光辉灿烂的古老文化氛围深深包围和折服。
古希腊伟大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文化是一个民族兴衰的“支点”,如果说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拥有这些优秀的`文化支点而享誉“四大文明”古国的美称,那么我也希望现在的人们能对这些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特色,注入新的基因,将其改良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撬起中华民族,快速走向繁荣复兴的崭新“支点”!
我们从燕伋熟坛出来,再上台阶,来到了望鲁台。望鲁台是燕伋在渔阳设教18年间,由于思师心切,便每日在学堂后面的黄土塬边,登高遥望鲁国而搭的土台。看上去是一个象荒冢一样的大土丘,丘身长满了杂草野花。它高十余米,底部直径二十余米,形不大,景不奇,虽经两千余年的沧桑变迁风雨侵蚀,然其依然耸立。它毕竟是燕夫子十八年来天天用衣襟兜土堆筑起来的啊!我怀着无限景仰的心情登上望鲁台面向东方极目远望,丽日当头,天高云淡,荡漾的千阳河、起伏的山塬尽收眼底,其他再也看不到什么了,怎么可能看到齐鲁大地呢?顾盼之间,不由地令人思接千载、神驰万里。那时我就想燕夫子真是一位让人感叹的虔诚贤士,他是在用心遥望。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景:燕伋把兜来的土倒下来用脚踏实,然后抖干净衣衫上的灰土,整理衣冠,面向东方极为庄重地行三拜九叩大礼,眺望远方,他是用心看到了曲阜银杏树下的讲坛,孔子正在授课,席地而坐的学子们专注听讲。燕伋口中念念有词,他在问候老师,在向老师汇报学业,在向老师请教……
站在那巍然屹立的土台上,我思绪万千。燕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八年来每天襟土筑台不止。若不是为孔鲤奔丧,他还会继续做下去。这是一件多么枯燥又艰苦的简单劳动!燕伋却乐此不疲。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他这么做?我觉得这就是信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燕伋是把孔子当成心目中的神灵了,他要顶膜礼拜,从老师那里得到力量和智慧。
2000多个春秋已从这座表达尊师深情的土台上走过。但这座土台依旧静静地躺在千水之阳的这片厚土之上,它所寄托的尊师重教的美德将深深融入到千阳这片沃土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千年传奇。
秋游散文(4)
秋游海鸥岛散文
秋天来了,我常去的海鸥岛,别有一番景色。
海鸥岛位于广州之南,与莲花山风景区隔江相望、是珠江出海口狮子洋上的一个面积约三十五平方公里的海岛。岛上地势平坦,不见高山,粮田多由滩涂改造,所以称为“沙田”,适宜种植各种南方农作物。它的形状好像一块番薯,注定了它的美丽和丰饶。
重阳节后的一个晌午,我再次踏上岛屿。车过海鸥大桥,一条全长十三公里,贯通小岛南北的区级公路展现在眼前。岛上共有四个村子,登上岛屿的首个村子叫海心村,再往南走,依次为沙北、江鸥、沙南三个小村子。公路不宽,但车辆不多,因而还好走,两旁笔直而整齐的路树――水杉树,翠绿的叶子染上了红褐的色泽,极像俄罗斯妇女的头发,在翠绿的玉米、番薯、木瓜及花木种植场各种花木的衬托之下,显得韵味无穷。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正是各种瓜果飘香的时候,道路两边,不时有当地农民摆卖土特产的摊位出现,摆卖的品种有当地出产的红心番薯、木瓜、新近引进的泰国番石榴、蔬菜、香蕉等等,农作物色泽漂亮、个头硕大、价钱低廉,很是诱人。真想停车下去扫它一大堆,可是肚子叽咕作响,只好决定先享受一番海鲜美食再说了。
在一间用杉皮竹木搭建的简易农家餐厅,我们吃到了鲚鱼、麻虾、肉蟹等生猛河鲜,据说都是店家利用江水自己放养的,味道特别鲜甜。我们还叫称了一斤白鸽鱼煲豆腐芫荽汤,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结账才一百多块钱,个个都说不贵。饭后,我特地跑到外面观看碧波荡漾的江水,清爽的秋风迎面吹来,心旷神怡!举目远望,湖面上一只小艇在江面上摇摇晃晃地撒网捕鱼,波光云影,天凉好个秋也!
在岛上,只要稍为注意一下,发觉村民的房子多数傍河而建,家家户户门口停有摩托车,在屋后的河道边,却缠着小木舟。农民的耕作因岛上水道纵横显得十分方便,小木艇所到之处,就是田基,农民施肥播种、收割庄稼等要靠小艇运输。据说岛上农民从前大部分过着农忙时耕作、农闲时捕鱼的习惯,后来河里的鱼儿不多了,他们才转变生产方式,在岸上挖掘稻田,放养价值较高的.鱼虾等水产品,生活自然比从前滋润了许多。时下正值秋收时节,风吹稻海金黄一片,农民们正在收割粮食,鸟儿在天空飞翔,一派勃勃生机。
在一口口清碧的鱼塘畔,我看到了不少专程从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地专门前来垂钓的“钓友”。他们悠然自得的样子令人羡慕。这些外地钓友能够得知海鸥岛这个“世外桃源”,归功于发达的互联网信息,大家从帖子里看到了,就不辞路远,以一过“钓趣”为乐,据说,每当日头西落,这些姜太公的徒子徒孙收获颇丰呢!
不会钓鱼,到田野上逛一逛的兴致却是浓郁的。我们站在河畔的蕉林之下,观看粉红色的野菊沿河而开,热烈而奔放;白色的通菜花像一个个五角星形状的小喇叭,密密麻麻地挤满河涌。水底,鲫鱼、鲤鱼游来游去,仿佛,近在咫尺的城市,所有的烟霾、灰尘、喧嚣、疯子、神经衰弱、自杀、交通事故与它们无关!
也不知过了多久时间,我们才恋恋不舍地从香蕉田里转出来,满目的野花必定成今晚梦里最美丽的装饰了。我们当然知道此地风景不算是最美的,世上有很多比这儿美丽的山水或文化荟萃的景点,但是它们距离我们自身的生活太过遥远,不及现在可以随时登上的小岛更令我们感到实惠。在这里,天空依然蔚蓝,植物和泥土的香气直接呼入鼻息里,清碧的河水像我们无法带走的碧玉带。
我们毫不掩饰对小岛的喜爱。海鸥岛,顾名思义是海鸥聚集的地方,可是在岛上,我从未见过一只海鸥。也许,可能在久远的年代这儿真的有过海鸥栖息的历史,不过今天看不到了未免令人遗憾!
小岛在一九九六年大桥建成之前,一直是个交通不便的孤岛,村民要到附近的莲花山镇和石楼镇做买卖,非得用上大半天时间渡船过海不可。因其独特的环境,封建时代曾是海盗和土匪盘踞之地,他们这些“海大王”和“山大王”,危害乡里,令人绝齿。解放前,也是游击队活动的好地方。现在,它成了广州市属最大的一个岛屿,是一个原生态不曾被开发的地方。在我的内心,我希望它永远保持着现状不变,毕竟,在都市之侧,可以供我们呼吸新鲜空气的地方已经不多了。然而,这仅是奢望而已!
秋游散文(5)
秋游南岔仙翁山散文
九月,同学相约从哈尔滨来南岔游仙翁山,我再度欣赏家乡山水美景。过索桥,东行约十里,抵仙翁山。秋日九月的小兴安岭五彩缤纷,山水相间格外美丽,如诗如画的仙翁山,如梦幻镶嵌在小兴安岭深山腹地。远观仙山,硕大巨石,宛若老翁,端坐其上,怡然自得,西瞰山水。栩栩如生的造型,叹为观止。上天怜悯,天降仙山,赐福家乡。文人墨客,多有赞美,中外游人,络绎不绝游仙山。
拾阶而上,一步十景。秋叶翩跹五花山,落果蕴育得意翁。清新的林间空气,伴着干草枯叶的芳香,撩人心扉。巨石苔藓逼人眼,飘飞落叶袭黄裳。色树摇曳吐紫烟,星稀红叶缀林间。
仙翁得意,天工造物,奇石异景,仰观峰巅,山势嶙嶙。我与金河、郑洁,淑芬攀援途中,意外发现仙翁座下满地楸树落果,天赐落果山核桃,仙翁独赏有缘人,我们几人竟然捡满了两方便袋山核桃(事先我们准备的大方便袋,来此仙山采蘑菇)。因为刚刚入山,离山脚不到三百米,我先行下山,将山核桃放在车里。待我返回的时候,又捡了半方便袋,这回找个隐秘的地方藏好,我们继续前行。
黑风口,攀缘黑风口,疾风裹挟落叶飘。山如城墙,唯此缺口。上次来时是夏季,山风送凉,在这里坐了半个时辰纳凉,非常惬意;这会山间霜寒,冷风袭人。我们几个刚刚到此,两个女同学就嚷嚷冷,快点离开黑风口。黑风口迎面那棵白桦树,风中摇曳,轻哼山歌(白桦树皮在风吹的作用下,发出鸣叫),傲迎风霜。望着白桦树的风姿,联想生活这里的人们,亦如这秋风里的白桦树。
再生树,下了黑风口,依崖前行十几米,就是奇特的再生树。在崖边沙砾中,延续生命。奇的是一米以下的树干是直立的,一米左右的地方,陡然一个L弯,横生的一米树干,搭在一块貌如船型的石块上,在腐朽的树木末梢,竟然再生。让人嫉妒的是,她枝叶茂密冠群芳。
破岩松,再度前行一段距离,一株百余年的红松,在离地面十多米的峭壁石缝里挺出。好奇的`我,这回攀崖而上,一睹怪树,岩石无土,树根缠崖,树身扭曲,蜿蜒生长,在树身五米多高的地方,将岩石破出一个缺口,冲出岩石而生。( 文章阅读网: )
拜神台,看罢怪树,再前行,斜刺里,拜神台映入眼帘,叠石而摞的崖腰,一株数百年的松树宛如黄山迎客松,屹立在拜神台畔。站在崖下,我却犹如山脚沙砾。凌空眺望,竟有一种神秘的感觉,牵制我的心,此时的我,竟然有修仙得道的想法。
就要攀缘到峰巅的时候,一块四扇门宽、两扇门高,平滑见方的石门,凹陷在悬崖里,引起我们几人的注意,石门三面规整的的方石,错落有致,极似人工雕砌而成,这里该不会埋藏仙山宝藏吧!
终于爬到了山脊,忘忧崖就在身边。栈道石阶宛若云梯,靠崖外边已经就地取材,安装了柞树扶手,曲曲折折直达忘忧崖顶,一块忘忧石,好像一个巨大的汉堡包,盘踞在山巅。据说登上忘忧崖,触摸忘忧石,可以忘却一切烦恼和忧愁。我不但触摸了忘忧石,还拥抱了这个巨大的汉堡包。奇怪吧!光秃的山巅,除此一块忘忧石,别无它物。站在忘忧崖,遥望仙山,前山风光尽收眼中,眺望对面云雾缭绕的群峰。杜鹃峰、骆驼峰、情侣峰,神龟峰。鹰嘴崖、鹦鹉岩、观音石、仙人顶、望乡猴等众多奇峰、奇石、奇景。形态逼真,活灵活现,亦幻亦梦的视觉,让人感叹天地之造化。
下了忘忧崖,再攀杜鹃峰,我的几个同学已经气喘吁吁,腿肚子胀痛,说什么也不在前行,只好折回。我这个向导也就改行变成了说书先生。讲解没有去过的仙山美景。我的同学说,听景比观景美,相约来年春暖花开,再游仙翁山。
秋游散文(6)
秋游灵台方寸山散文
散文,汉语词汇。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游灵台方寸山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灵台方寸山,又名灵台高志山,在灵台县县城境内,与AAAA级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并足而立,该山远看孤峰突起,浑圆清秀,造型独特,山间有无影树,“孤峰午照”是灵台八景之一。据民间相传,该山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学艺之地。
——题记
连续阴云密布了几十个日子的天气,今日终于放晴了。耀眼的太阳和湛蓝的天穹忽然间让人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临窗远眺,只见荆山和方寸山苍翠欲滴、流光溢彩,秋的步履还没有改变它美丽的姿态。“走,去登游灵台方寸山”,不知为什么这个念头一下子冒了出来。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说起《西游记》,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而提起孙悟空,恐怕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津津乐道地说出一大堆关于他除妖降魔的故事来。看到这里,你恐怕要问,你写的这些与灵台能扯上什么干系,况且那都是神话传说,只是人们为了抒发或者寄托某种情感而想象的故事,虽然我知道“西游记”的真实故事并不存在,也曾怀疑这个神话传说是否真与灵台县有什么关系,但叫作“灵台”这个名称的,便只有我们灵台县了,因此,我宁愿相信这个神话传说是真实存在的,更加相信灵台方寸山也是真实存在的,你看,这个孤峰突兀、浑圆清秀的“灵台方寸山”,不就是真真实实存在于眼前么?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缓步而上,只见路旁的青草被雨水冲洗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转过一个山峁,林木的气息被悠悠的山风捎带而来,一阵清新之气沁人心脾,城镇的嘈杂与大山的清静瞬间被一束山风划了开来。
松树、柏树等树木密密地竞相生长着,山的折皱被一丛丛绿色抹平了,整个山峰被打扮得葱葱茏茏。置身于被松柏相拥的山道上,你仿佛变成了一株植物。
路边长满了结着饱满籽粒的蒿草,草丛里的蚂蚱,一跳一跳地向远处蹦去,米黄的、紫色的山菊花在微风中摇摆,黄蜂在周围盘旋,那些毛茸茸的毛英草,像狐狸的尾巴般,在阳光下和微风里,晃晃悠悠,昏昏欲睡。蛇一般弯弯曲曲的和行人一般高的垂柳,一半的枝叶已枯黄,一半的枝叶却还在红色的嫩枝上蜿蜒生长。落光了叶子的酸枣树上挑着珊瑚般红红的酸枣,洋槐树早早地落光了叶子,只剩下粗壮的枝上悬挂着的风铃般的籽荚,在随风摇曳。杜梨树从悬崖边上弯曲地向上伸展,好像在尽力地展示生命的顽强,几束杜梨倒挂在树枝上,我努力地把它用相机拉成一个特写。
翠绿的、较为低矮的杏树被高大浓绿的松柏包围着,像妈妈牵着年幼的孩子,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杏树的老技上,覆满了花花绿绿的苔藓。
在半山腰上,稀稀拉拉地坐落着几户人家,我曾想,生活在这样宁静优雅的环境中,是否已经修成了神仙?
由于树太多太密,又没有向导,加上我只顾欣赏前后左右的景色了,最终也没有一睹那传说中“无影树”的`神奇风采。
也许是多日阴雨连绵的缘故,寂静的山坡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细微的“啪啪”之声,若不是落叶满地,我还以为是草木生长拔节的声音。
忽然,有几只野鸡从草丛中“朴楞楞”地飞起,不知是我的脚步惊醒了它的美梦,还是它的翅膀划破了我欣赏美景的目光。
顺着缠绕的路缓步而上,只见那一树红叶在以绿色为基调的山峦上,显得那么的亭亭玉立、超凡脱俗、与众不同。
抬头仰望高大雄伟的山,以它的山势,我原本以为登山的路会非常陡峭,却没想到依着地形迂回盘旋而上,走起来没有丝毫的费力感。
在一片地势较为平坦的洼地,此起彼伏的蟋蟀的“叽叽”声轻盈地叫着,仔细倾听,这里仿佛在开一场音乐演奏会。
快到山顶,一声公鸡的鸣啼,打断了我的深思和想像,寻声望去,只见几间农舍掩于远处的山峦之中,透过树林,篱笆墙若隐若现。
顺着山势盘旋而上的路,铺着小小的沙石,一直从山底通到山顶,清晰地印着两绺车辙。没想到孙悟空一个筋斗的十万分之一左右的路程,我却走了将近两个小时。
在山顶的方寸之地,是一个较为开阔的平台,也就是石猴习武练就腾飞及七十二变的地方,在靠近西南角的地方建有一个六角形的亭子。立于亭下,呼呼的风从四面八方涌来,带来一股一股的凉气。环顾四周,只见明媚的太阳映过山上的每一个角落,那一层层被季节的画笔涂染的深深浅浅的树木和丛草,紧紧地缠绕在浑圆的山峰上,4A级荆山森林公园依偎在它的旁边,显得娇小而有温顺。此时,你仿佛站立于世界的中央,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任你的目光驰骋,任你的思绪飞腾。
山脚下就是高楼林立的县城,于繁忙之余而休憩的家,从这里却只能看到一点比针尖大不了多少的窗口。达溪河及蒲河那弯曲的身姿,在高大而又簇拥的建筑群旁显得那么的瘦小而又曲折。轰鸣的机声和远处那山间小道上飞扬的尘土,让清静的氛围里多了一阵阵回响。向西而望,那曾经载入史册的“密须”古国,在这里只能看到一眼烟波。
我想,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依靠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如果当地政府能依托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把灵台方寸山建设成一个以“猴子”为主题的旅游胜地,将会吸引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
秋游散文(7)
秋游狼渡滩散文
庚寅年八月廿七,几位老同学邀我去野外散散心,他们说为快节奏的生活减减速,放松放松,我也正有此意,于是我们简单准备了一番,骑上摩托车出发了。
起初,我们的目的地选在罗儿沟的大石头滩,因为那里是我们初中时常去散心的地方,那里美丽的风景值得留恋,我们留在那里的故事也很值得回忆。可是,车刚走到罗儿庄口,道路却被一潭泥坑封死,前面的路还是泥泞一片。我们不得不调转马头另选目的地。商量了一番之后,我们就向狼渡滩进发。
狼渡滩海拔两千八百多米,平日里那里很冷,好在这天天公作美,有“秋老虎”天气的光顾,我们没有接收到秋天的冷意。骑着摩托车在宽阔而平坦的省道306线上驰骋,就一个字能形容我们的感觉——爽!
庄稼地虽然没有了碧绿或金黄的色彩,但黝黑的土地和地埂上或绿或红或紫或黄的各种野草却也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景画。
狼渡湿地草原旅游景点的山门、观景台及将军大帐等人文景观很是漂亮,但游人却很少。可能是因为人们料到了这里的气候,而没有选择在这里旅游,也可能是这里只有美丽的风景而没有精彩的活动吸引他们吧!
到了狼渡村头,我们电话邀请了家在狼渡村的一位老同学,之后便骑车直抵狼渡滩的九眼泉。或许是心有一种对九眼泉的敬慕之情吧,每次来狼渡草原都要来到它的身边。九眼泉,泉眼有好几处,泉很大,水旺且纯净而甘甜。人们不知道它到底流淌了几千年,只知道它就是奉献精神的活化石,它没有索取,只有奉献,不管你是身着西装革履坐小轿车来的阔人,还是手上沾满泥土赶牛车来的老百姓,它都会给你一种物质上甘甜的享受,给你一种灵魂深处纯净的洗礼,给你一种品质层面深度的感染。千百年来,朝代更替,世事变迁,而狼渡滩的九眼泉却一直流淌着它亘古不变的梦想——向世间奉献一份纯净与清凉。我们小时候,也曾有过美好的梦想,什么长大后要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奉献我们的一生等等,到真正长大了的时候,一切都就变了,变得自私,变得庸俗起来。面对九眼泉,我们无地自容。心中还在想,什么时候能再变得无私和高尚起来该有多好啊!
几位同学跳过小水沟,走进了草原深处,说置身于广阔的草原,心中的一切浮躁都将会丢失得一干二净。可能还真有那么回事,我越往草原深处走,心中就越觉得轻松,身子也飘飘然,神仙一般。什么油盐酱醋,什么教书育人,什么文化大发展,所有的一切,都已抛在九霄云外,只留下一身轻松。此时,还真有五柳先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
秋日的狼渡草原,虽没有夏日碧波荡漾之景致,但水草依旧丰美,牛羊依旧悠闲,云朵依旧亲近,天空依旧湛蓝。草儿的颜色虽显露出几份冷清,但生命成熟的色彩却更加浓烈。
老同学几个回忆起了十六年前(高三时)全班“九大仙”来狼渡河捉鱼时的情景,兴奋不已。一两口啤酒多少也增加了他们的激情,说着说着,就手舞足蹈。说十几年前,这里水草比如今丰茂,有一人深,水洼很多;现在水洼几乎都消失了,草也只有尺来长,可能是受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吧。
狼渡草原泥炭储量丰富,邻近村子的群众挖掘泥炭时,在地表一米以下发现了很多枯朽的大木头。这说明,在许多年以前,这里曾是大森林,地质运动时被夷为平地,才造就了狼渡大草原。有人问:那么这片森林里究竟有些什么呢?我说,那就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遥远的远古时代了。或许,这里是一片林海,里面有鸟语花香,也有百兽穿行于其间,它们都按照自然的规则生活着……
几瓶啤酒,几包花生米,打发了我们一天的日子。下午四点多,我们踏上了回程。同游的老同学,个个脸上挂着喜悦,言谈举止中表露出几分少有的洒脱。我在想:狼渡滩之所以能收容下所有人内心的'浮躁与不快,一定是因为它拥有广阔的胸怀吧。今天,我们把心中的烦闷与不快丢弃到了狼渡滩里,明天呢?明年呢?再以后的日子呢?是不是天天都来狼渡滩散心?想到这里,五柳先生的《饮酒》一诗跳出了我的脑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车到狼渡湿地草原旅游景点山门口的时候,驱车前来的三位画家用三脚架撑起画板欣然作画,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下车一看,才知道画家们分别画的是不同角度的狼渡风景,尤其描绘狼渡村庄的那幅画最为优美:远山白云下,高低错落的瓦房,房前屋后的白杨树,堆满场院的各种庄稼以及勤劳的村民……简直太美了!原来,闾井处处是画廊,我们整天就生活在画中,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
这次秋游回来,妻子说她觉得我年轻了许多。我说,这是真的!
秋游散文(8)
秋游开福寺的散文
弥天大雾笼罩着整个的世界,独自一人骑电动车在景安公路上。路上很静偶尔有辆车通过,也是慢慢的。一转眼就又消失在茫茫大雾中了。路旁的树林早已凋落了所有的枯叶。几只麻雀在枯枝上瑟瑟的抖动。雾愈发的大了,只能看见几十米。我羽绒服狐领上已挂满凝结成的.霜雪。阵阵凉意直袭脖颈。大概眉毛胡须也都变白了。一想要见到延参法师了,心里便兴奋起来。在互联网上护发帖子,深知这是一位有道且才华横溢的高僧。心想马上便睹法师真颜了。
往日来景州一过潘庄便可影绰绰看见景州塔了,今日开来是甭想了。来到城里依旧是雾气蒙蒙。很快就到了塔下了,高耸的舍利塔在大雾中更加雄伟,雾气在塔尖萦绕,仿佛高塔直入云际,塔下凝视飘飘然入仙境矣。顺台阶到无梁殿下,见一僧人在广场地面上挥帚书写,斗大的水字写满广场。细看去颗颗大字刚劲有力。看看僧人一身土黄布僧衣,个子不高,貌不压众。可是却有如此高才,难怪延参法师名声赫赫了。
和那僧人问讯一声,问道何时开庙门,那师傅笑吟吟答道,天天开庙门。延参法师正好在庙里,听罢心中窃喜,今天总算不虚此行。便弃车入殿,这是一弥勒佛殿,殿内香烟缭绕,推开门。见法师正在用斋,旁边众弟子围坐。犹众星捧月般将师傅围在中间。师傅着一身黄布僧衣,肩上红布披肩,满面笑意,慈善中带着亲切。这时我本想向前和法师攀谈。一时间又不知说些什么。只是默默看了法师几眼。便出殿去了。但心中亦感满足了。
想起世说新语的故事来了,王子猷雪夜见戴安道。乘性而行,性尽而返。何必攀谈耶。
秋游散文(9)
秋游观音山经典散文
从观音山回来,将拍好的图上传到相册,三妹看到后说:你这是要踏遍观音吗?我嘿嘿一笑,回曰:拍遍观音山。
观音山就坐落在本溪县西边,俗称西山,据说还有一个名字叫老蹲台,因为观音山形似一只老龟趴在那里,迎日而出,驮日而沉,故有此名。
纵观本溪县的山山水水,有名有姓者甚多,到是观音山的从前最是普通不过。后来,为了适应旅游而开发,集众人之资,在龟背之上建山寺一座,又因一座大玉佛而得名:观音山寺。遂又得以扩建,依山势而延续下来,成今日之规模。山寺现今还在建设中,正门及二寺还在规整之中,此处且不多表,单讲一座山,一些风景。
山下小镇人口并不是很多,出门游玩远达欧美,近去日韩,略近些多半是铁刹山、关门山、本溪水洞等以国家级风景命名的旅游区,观音山最近,则多半为茶余饭后,健步消食之用。
从观音山脚下抬级而上,有数条路可供选择,有石梯直达山顶,亦有盘山而行的步道,如今还在建的还有直对山门的朝圣道,另一条为车道,从步道接至车道,便可援路登至山顶。石梯道多伙年轻人三五成伙,结伴之游;盘山步道则多为强身健体的中老人所爱,花上个把小时,转了一个大圈,达成所愿;朝圣的路尚未开通,只可遥看观瞻,且作遐想;车道需要拐到岭外,笔者则爱这条步道,只缘秋日高阳常常眷顾这条路,给秋寒的人们带来些许暖意。
笔者于饭后约上二友人,缓缓步行至山上,只见高大的牌楼,极尽巍峨,有联曰: 白云来去处,松风微动多清韵;鸟语有无间,钟磬遥闻书妙法。走过去,再回头看,亦有一对:座上莲花,观看北国四时景;瓶中杨柳,拈来南海一枝春。牌两侧植有松柏、梨树等树,笔者最喜欢牌楼左边的白桦树,秋日的天空下,黄灿灿,充满另一种情趣。偶有几辆自行车搁置其中,文艺范呼之欲出。人到中年,石梯道多半不在选择之中,缘步道而上,高大的火炬树红灿灿,低处的槐树黄澄澄,伏地的三叶草还是湛青的,间杂着白色的小花,偶露温柔。人们怡然自得地行走,像缓缓流动的水,感受秋日的太平气像,一颗心少了黑夜的惊惧、炎夏的炙感以及工作和生活的负累,将所有的不适抛开,在这秋日的观音山将一颗心缓缓松开,哪怕不参禅,不悟道,只是感受生命的一时惬意也好。
石道有新铺就也有旧日铺的,棱角分明的石块,被切割成不等形状被镶嵌在地上,石头们乖乖的,让你的行走更事平坦更安全。当然,你能看得清石们的纹理,亦可遥想它的形成过程,也可能会想起,你这半辈子可曾也这般为他人贡献过。
走在石铺的坦路上,越走越高,在高处,你可以回望一下小镇,烟火人间,如花生命,大抵每日都是如此,右手边的格桑花虽大已凋谢,但也不排除偶有几朵笑脸,扑入你的眼帘,粉的,白的,开着的,落下的,结籽的,各具姿态。格桑花的`背后,是依山的而生的树木们,柞树高,松树挺、槐叶黄、榛叶落,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们,最喜欢那十余株枫树,在秋日阳光的映照下,赤红夹杂着橙黄。原以为观音山没有枫的,这偶一相逢,倒觉得此身已在关门山,或是老边沟的枫儿挪了地儿。谁说观音山没有好风景,原来只欠了一个发现风景的眼睛。
且行且观,一片屋檐画角串起长廊通道,将观音山点缀的有了几分古意。旁立‘吉祥’二字的风景石,拍照留影者甚多,似乎归去,也将这充满祥和的字意带在身上,从此有了个好兆头。且容我放下自己,单单的留下两个字,给风景一点留白,给自己一个自然。
友人未能驻足,我已落了一程,便三步作两步,匆匆收下洋溢的诗情,有黄色间隔着红色的草叶将我的目光吸引。“这是什么草,这么可爱,且颜色不一。”正自傻傻观想,友人呼我,一个傻女子便急急撵了上去,她二人低语,我便未及细听,已见眼前又一座大牌楼拔地而起,与山下成呼应之势。
再往上,石路消失了,土质的车道倒也平整,本是休息的午间,也有车子呼弛上山,或观山阅景,或求签拜佛,各有来意。当然,也有善男信女虔诚的一步一步上得山去,求个诚意,得个心安。山势渐急,步子之间已觉微喘,看来是素日少锻炼之故,到是两友人安然阔步,边行边聊,聊风景,感生活,自得其乐。
我独对路边的小黄花有了兴致,秋阳下,她自微微地露着些脸庞,几片叶子绿着,宠儿似地捧着花朵,将人的一颗心惹得软软的。到是那落了花、生了白针的菊科植物,让我知道,花儿再好,终是个秋啊。
因工作时间已到,乃回程,从半山往回返。记得从前登顶时,也曾将寺檐角、燃香炉、功德碑细看过,到底是这寺佛佑着人,还是人佑着寺呢?在寺的居士告诉我,那佛是拍不得的。至于为什么,并没有告诉。后来我自己静时想,佛大概只能是庄重地供奉和信仰着,却不能亵玩吧。袅袅的香火和缭绕的禅音,感受到一颗安宁的心。寺角的铃铛被风一吹,叮当做响,一枝老柏将枝桠伸出来,既活泼又严肃,宝刹的慈祥和庄严,呼之欲出。纵隔时日久,亦觉弥来新。
山上俯看人间,山下仰看山寺,人生一世,是行走,也是修行。遑论是行走,还是修行,亦不过只是看一场风景。好吧,只当是看一场人世的风景吧,还记得那联中言:座上莲花,观看北国四时景;瓶中杨柳,拈来南海一枝春。
看风景的人知道,情不在身外,景当在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