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其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作用,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高,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将生态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等变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满足消费者亲子科普、产品展览、餐饮美食、休闲体验、自然教育、生命产业(医养、寿养、康养)、历史文化传承体验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构建起一个新型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在相当大的范围上带动与“三农”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突出不同乡村的原有风貌特征和人文景观的异质性,形成不同的产业特色和发展模式,在避免低层次同质化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乡村旅游通过深化生态化主题,有助于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大有机农产品、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本质上是相向而行的,通过“生产+生活+生态”立体化开发乡村空间生态资源,既能够以生态化为主题深化乡村旅游产品,又能够助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通过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乡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乡村的建筑、遗迹、民风民俗甚至居民本身都可以成为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物质载体,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意将乡村文化资源进行转化,形成旅游者喜闻乐见、农民广泛参与的乡村文化产品。通过创意丰富的乡村文化产品,不仅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有助于巩固乡村治理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乡村旅游涉及主体较多,尤其是高度分散的农户,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协调各方利益,构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长效机制,形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乡村旅游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巩固乡村治理成效。
乡村旅游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有助于促进乡村生活富裕。乡村生活共同体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旅游的主体。发展乡村旅游,通过聚集分散的资金、分片的土地,以开放的“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模式,可以实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新农人、投资者以及城市消费者的多赢局面,用旅游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增值收益,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多角度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当前,各地都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往往会面临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失、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应重点解决这些难点问题,为乡村旅游产业创造更好发展环境。破解资金困境。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保障、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乡村旅游解决资金问题不能依赖产业资本搞大拆大建,应保留乡村特色风貌,走符合乡村空间资源特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以“乡村生活共同体”为主体设立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基金,重点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作为配套,地方政府还应当优化乡村营商环境,鼓励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优质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
补齐人才短板。乡村旅游是提供综合性服务产品的产业,在项目策划、设计、建设、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都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但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旅游人才短缺一直是困扰乡村旅游发展的难题,突出表现为城里人不愿“下乡”,农二代不愿意“回乡”。人才短缺的本质,是吸引人才的平台不完善和激励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必须通过健全乡村人才工作机制,搭建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努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农二代回乡等手段,促进乡村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
完善治理机制。乡村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涉及的主体多、利益关系复杂,发展好乡村旅游产业,必须继续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数字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在此基础上理顺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
(作者:郭亚军,系西北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