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资讯>专题>正文
专题TOPICS
《中国民俗志》
发布时间:2015-03-08 作者:文联社 点击次数: 打印 字号:TIT

简介


《中国民俗志》(县卷本)编纂及出版工程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大项目,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编纂。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简介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实施的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的巨大工程。此项工程同时也是进行文化寻根、唤醒民众文化意识、普及优秀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历时十年,分两期进行,全面普查各地域、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工程将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现代技术立体地记录中国民间文化,还将大批搜集和收藏中国民俗代表性实物,实施以县为单位的中国民俗志调查和出版,全面调查、登记与出版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拍摄与制作中国民俗文化的音像制品,建立中国民俗图文资料数据库等。此工程的成果包括编纂出版以县为单位的《中国民俗志》2000余卷,大型丛书《中国民俗图录》系列、《中国民俗分布地图集》系列、《中国民间文艺荟萃》系列、电视片《中国民俗》等。计划完成以下工作:搜集、收藏一大批中华各民族民间美术标志性作品、代表性民俗器物;建立“中国民俗资料库”和“中国民俗”网站;命名一批民间文艺之乡,编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名录》;确定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一批有形民间文化和无形民间文化遗产名录;陆续举办该工程成果展示、展览和展演。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

主任:冯骥才

常务副主任:罗杨

副主任:张志学、周燕萍、吕军

秘书长:周燕萍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

名誉主席:贾芝、冯元蔚

主任:冯骥才

常务副主任:罗杨

副主任:刘魁立、乌丙安、靳之林

秘书长:王锦强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包括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冯骥才担任,常务副主任由罗杨担任,副主任由张志学、周燕萍、吕军担任,秘书长周燕萍;专家委员会名誉主席贾芝、冯元蔚,主任由冯骥才担任,常务副主任罗杨,副主任由刘魁立、乌丙安、靳之林担任,秘书长王锦强。




《中国民俗志》总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最贴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心灵、与我们相生相伴,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对风俗文化的重视自古有之,从最早的“入境观俗”、“入乡随俗”、“采风问俗”,到后来的“辨风正俗”、“移风易俗”,民俗文化不仅在国家治理、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中始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样具有无以言说的文化价值和生命魅力。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关于风俗文化的文献记录,到了汉代,出现了风俗专书《风俗通义》。此后,传统的方志、地理志、风土记、风俗志修撰日趋成熟,它们记述地方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是地方文化的历史档案资料库,也是编纂现代民族志、民俗志的经典文本基础。钟敬文在《编撰地方民俗志的意义》、《谈谈民俗志》、《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文章中较早使用了“民俗志”一词,“民俗志,是对民俗事象的记录和描述”,“民俗志是关于民俗现象的知识,是其他学者考察当地民俗所做的记述”。我国民俗学界一直比较注重民俗志的记录与研究,这方面的成果特别多。除了在新修地方志中专设民俗志,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民俗志,有以地域为单位的地方民俗志,有一省之民俗志,一市一县一村之民俗志;有以民俗事象为纲的专题民俗志;有以特定社区、特定群体为基本单位、以某一问题意识为主线的民俗志。可以说,民俗志不仅是资料的记录与汇编、是人们了解和熟悉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基本内容,也是民俗思想表述与专业民俗研究的重要方法。


记录和保护传统民俗文化,一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21世纪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组织实施了调查、研讨、著述、出版、对外交流等一系列关于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及相关活动。同时,为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启动《中国民俗志》(县卷本)丛书的编纂工作,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具有世纪意义的惠民文化工程。其在项目运作、编纂理念、内容设置和体例设计上体现了新时期地方民俗志的要求和特点。


在编纂人员结构上,由总编委员会、地市级评审委员会及各县卷本编纂委员会三部分组成。编写者多是当地民俗学者、民间文化研究专家以及民俗学科研单位专业人员。当地民俗学者不仅熟悉当地的民俗生活,也熟悉当地的语言文化历史。其中,相当一部分撰稿人员具有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工作经验,以及2002 年以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相关工作的经历,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的自觉意识与时代文化责任的担当意识。


在内容和资料来源上,《中国民俗志》(县卷本)在运用传统地方志资料、文史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田野调查成为此次民俗志信息采集、文稿编纂中最重要的方法和材料来源,“入卷资料以现在仍在民间传承的民俗文化为主”。更为重要的是,民俗志书在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关系”和“情感”。在关注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尊重一方民众的文化逻辑,强调民众对民俗文化的情感和体验,在资料呈现层面上尝试对民俗文化进行意义和价值的追问。我们要书写的民俗志,是“活”的民俗志,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贴近的民俗志。


此外,《中国民俗志》(县卷本)在书写体例上对传统民俗志体例有所突破和创新,主体内容包括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民俗人物等,相对严谨细致。当然,《中国民俗志》(县卷本)在内容及分类上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对特定区域和特定群体民俗文化的重视不够等。但总体而言,其编纂体例及行文水准已经成为新时期民俗志书写的一份精彩样本,在这一点上,确实值得肯定和称贺。



中国民协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秘书长
罗杨
2014年10月2日



下列卷本已出版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含13部县卷本(宜都市卷、当阳市卷、枝江市卷、远安县卷、兴山县卷、秭归县卷、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卷、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卷、夷陵区卷、西陵区卷、伍家岗区卷、点军区卷、猇亭区卷),总计650多万字。


该民俗志丛书在思路创新、方案设计、编纂内容和体例上体现了新时期地方民俗志的特点和要求,具有独创性和较高学术价值的民俗志。该民俗志内容详实、资料丰富,大量采用了田野调查资料,编写体例完备。在编纂人员构成上,编纂队伍由编纂委员会、各县卷本编纂专班、市评审委员会三部分组成。编写者多为当地民俗学者、民俗专家以及民俗学科研单位专业人员担任。



从这里感知多彩宜昌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序

民俗源自百姓,成于乡野,贯通古今。民俗文化既体现地方文化固有特质,又彰显中华文化多彩魅力,从“志书”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历代修志者的关注和重视。然有史以来,民俗事象多散载于县志、州志、府志,且文字至为简略,将民俗志作为专书编修,开创了志书编纂新体例。这对记录民众生活与思想、繁荣民俗文化与艺术、提升民俗学理论研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拥有2400多年历史。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现辖5区3市5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0万,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诸多殊荣。源远流长的历史,山清水秀的环境,多民族的人口构成,勤劳朴实的民风,孕育了宜昌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目前,宜昌纳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4项,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5名。


历史不能忘记,文明需要传承。《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的编纂,是新时期宜昌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社会高度关注,百姓十分期待。2009年以来,宜昌市文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组织宜昌民俗文化、历史、方志、文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文艺骨干近300人,边实践边探索研究,采取“田野作业”方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历时近5年时间编修完成《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宜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巴山楚水孕育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俗随时变”,现代民俗志的编修,理应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记载传承活生生的民俗事象。《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的编修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这套志书恪守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参照现代民俗学分类方法,将民俗文化分为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民俗人物四卷编纂,纪纲志类,对辛亥革命百年来宜昌民众的传统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方言表达等民俗事象流变形态作了系统收集整理和归类记叙,选用图片1400余幅,合计文字650万字,堪称宜昌民俗百科全书,必将惠及子孙、利及千秋。


走过百年风雨历程,铭刻沧桑变迁印迹,见证宜昌进步荣耀。当我们用文字浓缩文明,用责任成就辉煌,我们打开的是一座城市的风俗画卷,听到的是一方热土的动人叙事。希望本志书的出版发行,能为宜昌民俗的传承、文明的延续,为广大读者了解宜昌风土人情、感知宜昌多彩生活,为近现代地域民俗学研究,提供比较准确的参考坐标。


衷心感谢为《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成功付梓,付出汗水与智慧、作出奉献的全体编纂人员!



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
马旭明

2014年10月4日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各卷情况: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长阳卷 

出版时间:2014.11

ISBN:978-7-5059-9217-7

定价:138元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五峰卷 

出版时间:2014.11

ISBN:978-7-5059-9216-0

定价: 138元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当阳卷 

出版时间:2014.11

ISBN:978-7-5059-9221-4

定价:120元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点军卷

出版时间:2014.11

ISBN:978-7-5059-9212-2

定价:125元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伍家岗卷

出版时间:2014.11

ISBN:978-7-5059-9213-9

定价:128元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西陵卷

出版时间:2014.11

ISBN:978-7-5059-9214-6

定价:116元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猇亭卷 

出版时间:2014.11

ISBN:978-7-5059-9211-5

定价:98元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兴山卷 

出版时间:2014.11

ISBN:978-7-5059-9219-1

定价:110元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夷陵卷 

出版时间:2014.11

ISBN:978-7-5059-9215-3

定价:120元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宜都卷

出版时间: 2014.11

ISBN:978-7-5059-9222-1

定价:106元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远安卷 

出版时间:2014.11

ISBN:978-7-5059-9220-7

定价:125元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枝江卷 

出版时间:2014.11

ISBN:978-7-5059-9223-8

定价:125元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秭归卷

出版时间:2014.11

ISBN:978-7-5059-9218-4

定价:120元




热门标签:
好书推荐
  •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作者:叶朗

    简介:一个有高远精神追求的人,相信世界上有神圣价值的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价值并在灵魂深处分享这种神圣性。本书由此探讨中华文明的精神传统和当代复兴、中国美学的传承和“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思考中国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强调人文教育、美育的迫切性。

  •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作者:向勇

    简介:本书作者力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一种阶段性的学术总结,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学”的理论范式。这里收录的文章既是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进人新常态之后的理论上的自觉回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视野。

  •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作者:顾春芳

    简介:本书主要研究戏剧和电影的意象生成,所选的三十余篇文章,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是对中国美学在当代艺术学研究中的现实意义的自觉和推进。

  •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作者:李道新

    简介:本书通过具体的电影史研究和电影批评实践,在对民国电影、冷战电影与跨国电影,特别是对中外电影史学予以论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作者:陈旭光

    简介:本书较为全面地汇聚了作者在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批评方法、艺术史、艺术批评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多个艺术门类批评前沿实践的丰富内容​,展现出艺术理性思考的深度、艺术批评实践的力度,以及对“艺境无涯”境界的向往之情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