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中国文艺家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图书>学术>艺术学>正文
图书BOOKS
  •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本书作者力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一种阶段性的学术总结,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学”的理论范式。这里收录的文章既是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进人新常态之后的理论上的自觉回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视野。
  • 作 者:向勇 了解作者详情
  • 出版日期:2016-10-26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190-2218-1
  • 价 格:61元
在线购买 收 藏
图书详情

图书简介

本书作者力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一种阶段性的学术总结,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学”的理论范式。这里收录了其近年发表的25篇论文,分为文化产业学的新常态、文化产业政策的新走向、文化产业的新迷思、文化产业的新实践四个部分。它们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社会进步的可持续资源,文化已经日益流向品质创新、公共治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发展事实。这些文章既是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进人新常态之后的理论上的自觉回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视野。


作者简介




向勇,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意管理、艺术经济和文化产业。入选201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目 录

第一辑 文化产业学的新常态

 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纲

 文化企业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悖论反思

 文化产业融合战略:一源多用与全产业价值链

 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文化产业机遇①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与特点

 我国文化产业的海外推广现状与问题

 创意城市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第二辑 文化产业政策的新走向

 治文化之痛 扬产业之利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的治理之道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模型研究与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格局中的文化战略问题

 新常态下定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

 基于新都市主义的北京文化立市战略内涵探析

艺美术品的价值转换与商业模式策略探究

——兼评国际工艺品牌法蓝瓷的商业创新模式

 中国艺术品金融化模式研究

 数字时代中国互联网版权问题初探

 我国电影网络院线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2011 电影网络院线发行联盟”分析

新时期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机制探索研究


第四辑 文化产业的新实践

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创意领导力研究

——基于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的案例分析

电影类型与受众接受

——2012 电影受众接受实证研究

 “营销”与“口碑”

——20112012 中国受众动画电影消费实证研究

文化和科技融合语境下的科技园区转型路径

——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

文化产业园区理想模型与“曲江模式”分析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探析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海外推广

——基于“汉唐乐府”的个案研究

中国音乐剧驻演百老汇策略研究

——基于韩国功夫喜剧《功夫世家JUMP》的比较

后 记

 

  

后 记

自文化工业/ 文化产业的命题被提出以来,文化产业的学术理论经历过三次范式转型。文化产业元理论滥觞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而西方学术理论界的第一次范式转型,由20 世纪30 年代与40 年代之间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的价值转换讨论开始,阿多诺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批判性命题,直至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伯纳德·米亚基将单数的“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转换为复数的“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对文化产业的批判性研究逐渐转型到了建设性研究。而第二次的范式转型构建起文化产业理论大厦的合理性基石,从20 世纪80 年代到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多个研究命题被创造、组合、挪用,基础范式被确立了下来。

 

直至今天,学科的第三次转型自2010 年起仍如火如荼地展开,西方学术界“从文化学、艺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传统单一学科领域如同盲人摸象般局部探测文化产业的神秘构造,转向以价值评估、创意管理、艺术授权、故事驱动、符号生产、文化治理等整合性的原理突破和学理贯通来融合文化产业学科的核心理论和研究范式,达到知识协同和理论创新的学术新高地” 1,大洋彼岸的中国此时由于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也开始着眼此次转型的探索研究。

 

文化产业被认为能够通过一种更为大众化的文化生产方式,将传统的、高雅的精英主义文化,转化为喜闻乐见、身心愉悦的多元价值,扩大到更大的受众群体。现如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常态的转型期。而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速的放缓,还表现在发展模式、增长动力、发展目标的提档转型。面对当下状况,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驱动模式,文化产业则通过对现有产品的价值开发,改变传统经济的附加价值、增加传统产业的魅力,在最大限度上帮助突破当前的经济瓶颈。同时,文化产业回应了人们真实的文化需求,满足大众文化的基本消费,最终帮助全社会实现经济转型。在推进整个中国社会的公民社会的转型,从经济社会、政治社会转向文化社会方面,体现出重大的历史意义。

 

文化产业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人文社科的思辨性和社会科学的实践性,要具备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的两种思维的偶连接能力。在人才的培育时,如何塑造出具有复合型学科能力的文化产业学习者和研究者,一直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的主要命题。

 

一本既带有理论探索意义,同时具备现实关怀的指导教材,似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问题解惑。在择取文章时,本书不仅收录了抽象理论,分析探讨企业发展要素、产业全貌、国内政策指导和对外发展情况,秉持了人文学科的独立自省态度;更剖析了当下学科实践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例如,探讨国内电影网络的院线发展模式,从跨文化视角看待传统中国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国门等,体现文化产业学科对社会实际问题的关照,多层面地塑造出一个较为丰满的学科全景。

 

中国的文化产业从研究伊始就为国家经济发展、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极大红利。发展文化产业学理论的提出既是回应了国际范围内学科第三次转型的现实需要,同样也是为了满足更好地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需要,其重要性正日渐凸显。融合了发展经济学的深沉思考,发展文化产业学理论用更加长远的眼光去面对当下学科、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况,无论是对理论还是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都不容小觑。本书的编撰,期望能够辅助中国文化产业在新时期的学科转型的实现,为培养适应学科未来发展的人才点亮指路明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