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办的一系列异彩纷呈的活动中,“同备一堂课”这个新名词格外抢眼。从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学习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到首次面向近万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步直播“首都师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专场宣讲会”,再到千余名北京高校思政课全体专兼职教师集体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心圆满完成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部署的全市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相关任务,三场重磅的“同备一堂课”活动引发了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
2019年4月24日,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活动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的讲话精神,阐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活动现场通过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平台面向全市高校进行网络同步直播。
2019年10月27日,首都师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专场宣讲会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活动现场通过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平台面向全市近万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同步网络同步直播。
2019年11月20日,“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思政课堂”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活动现场通过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平台面向全市高校进行网络同步直播。
追踪热点,推动精神进课堂
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或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是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载体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手段。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组织“同备一堂课”活动,及时推动相关精神进课堂,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杨凤城教授、何虎生教授在“同备一堂课”活动中解读五四精神
“赓续五四精神、奋进复兴征程”是4月24日“同备一堂课”活动的主题。这场备课会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城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中心副主任何虎生担任主讲,邀请学生参与对话。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举办的这场活动,不仅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营造浓厚氛围,而且升华了广大师生对于五四精神的认识。有学生在参加活动后表示,百年前的青年曾为“救国”而走向街头,百年后的广大青年也应该为了“强国”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五四精神最好的纪念就是一方面掌握扎实的专业本领,另一方面把这个本领应用于现实,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
首都师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专场宣讲会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现场
10月27日“同备一堂课”活动是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国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北京市委关于全面总结表彰庆祝活动部署的背景下举办的。整场活动充分挖掘和宣传国庆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推动首都师生在服务保障国庆活动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进课堂,让国之大典凝聚起的爱国热情常驻心田,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贯通起来,凝聚起青年学生为国担当、为国奉献、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有效彰显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不可替代作用。
“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思政课堂”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现场
11月20日“同备一堂课”活动的举办则是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及时推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这场备课会为引导广大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产生了的促进作用,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实效性举措。
名师支招,增强思想理论性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只有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才能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同备一堂课”活动以广大一线思政课教师的理论需求为导向,邀请理论名家、教学名师进行思想解惑、理论解读、重点解析,实实在在地为教学支招。
六位专家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如何融入思政课教学
比如,为了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11月20日的“同备一堂课”活动邀请了秦宣、孙熙国、肖贵清、张润枝、黄延敏、谭清华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如何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六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地备课讲解。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六位名师同聚一堂,就相关重点难点问题与现场师生代表进行交流探讨。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同备一堂课”活动非常及时、非常解渴。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北京高校掀起了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提炼素材,汇聚宝贵资源库
一个好的故事有时胜过十条道理,一个好的例子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要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必须在教学资源的“供给侧”上下工夫,不断积累和提炼鲜活案例、生动故事和宝贵素材。在10月27日的“同备一堂课”活动中,12名参与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师生代表讲述了自己参与阅兵、群众游行、联欢活动的感人经历,充分展现了首都师生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生动表达了首都师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真挚情感,集中宣示了新时代青年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矢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我们理应对这些好的素材、好的故事、好的精神进行提炼,融入到我们思政课的资源库、素材库中,并让我们的思政课老师对其进行分享传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易教授这样评价到,“要从内容、角色和方法等三个方面着眼,通过深挖素材、翻转课堂、借鉴形式等,着力解决好‘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的问题,将师生参与国庆活动的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育人实践的动力与源泉,让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能够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学生的心里走。”
创新形式,打造教学共同体
办好思政课,“思维要新”很关键。从课堂辩论、微电影拍摄到艺术作品制作,全国各地思政课建设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改变了过去“说教”、“划重点”等形式。那么,备课环节的“高”“精”“尖”如何体现?“同备一堂课”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归纳起来,就是打通“师生之间”“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大中小学”的界限,打造教学共同体。
一是师生交流对话,靶向精准发力。比如4月24日的“同备一堂课”活动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对话,通过访谈问答形式,聚焦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五四运动与大历史观、五四精神与时代价值、五四运动与青年使命等关键问题进行师生交流。在热烈的师生讨论和观点碰撞中,同学们最真实的理论困惑得到了有针对性地解答。
二是重视实践育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比如用参与国庆活动师生自己的事迹和精气神讲好中国故事,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备课“O2O”。除了现场的集体交流研讨之外,每场“同备一堂课”活动都通过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平台进行网络同步直播,全市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集体收看、集体参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放大了思政课教学的“协同效应”,为共同上好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开辟了新的形式。
四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0月27日的活动是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首次就重大专题“同备一堂课”,不少中小学教师在参与活动后表示,这次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积极为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020年,中心将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领导下,继续探索“同备一堂课”的方法创新,不断完善“同备一堂课”的体制机制,为打造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