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手中的天下,在陈胜吴广大起义后,已是摇摇欲坠。项羽与刘邦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中脱颖而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击溃秦军主力40余万,秦帝国彻底无力回天。同时刘邦趁机入关,攻破咸阳,秦灭亡。项羽自然不甘心吃这个哑巴亏,硬生生地将“先入咸阳者得天下”的约定抛诸脑后,伪尊楚怀王为义帝,将秦朝版图分为十八个诸侯王,自命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详细]
项羽分封天下,独霸关中之后,连续干了不少糊涂事儿:其一纵容部下烧杀抢掠,关中民怨沸腾;其二迁楚王于江南恶地,有违前誓;其三放刘邦去巴蜀,休养生息,养民招贤,以图三秦之地。不久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向西楚霸王开战。项羽虽起初屡战屡胜,但一来不断损兵折将,二来由于韩信等人连克诸地,让项羽不得不多线作战,兵困将乏。公元前204年,汉军在成皋大破楚军,完成战略包围。[详细]
陷于重围之中,项羽也不得不主动向刘邦请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刘邦表面答应,等项羽归楚后立即发兵。公元前202年冬天,项羽被围困于垓下。刘邦再出损招,让部下唱起楚歌,瓦解掉了楚军最后残存的一点斗志。项羽奋起武勇,率十八骑突围至乌江,但自感起兵多年,溃败至此,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死前犹念:此乃天欲亡我,躲不掉的。[详细]
关于范增,苏轼曾写过一篇充满遗憾之情的《范增论》。结尾处苏轼还是禁不住大呼”亦人杰也哉!”这位人杰,却有些大器晚成,《史记》这么描述他:“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在家里默默无闻呆了70年了,可能就是你身边一个喜欢出点小主意的老头。但是有一天却忽然热血了,为什么?因为这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范增嗅到了空气中施展毕生抱负的机遇。之后,他遇到了项梁。再不久,反秦起义受挫,众将一筹莫展。这个喜欢“出奇计”的老头说话了:楚虽三户能亡秦!要想成大事,你得立楚王!正在民间放羊的楚怀王孙子于是被找了出来……[详细]
让我们回到苏轼的《范增论》,对于范增最大的遗憾,苏轼这么写: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这意思就是已经70岁的范增遇到正是血气方刚却又个性古怪的项羽,是一场悲剧。范增的错在于,在感觉“不合”的时候没有果断离去,归隐山水之间。范增对项羽,我们看到了三次执念发作的“大骂”:一是鸿门宴后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二是荥阳之战,项羽想和解,范增怒言“今释弗取,后必悔之”;三是项羽中陈平离间之计,要赶走范增,范增一闭眼,感叹:“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他的梦想,都随着傻乎乎的项羽一起幻灭了。对项羽,他是尽心尽责,恨到牙痒痒,却死不放手,这也是命运作怪吗?[详细]
张良的故事一直以来有点神秘色彩,不知从何来,不知哪里终。张良祖上曾经连任三朝韩国宰相,父亲也在宰相位置上挺过了换届。作为富公子的张良,理应心高气傲,做一个小资文艺青年。然而,这一切忽然就被全部剥夺了,被一个叫做秦的梦魇。国破家亡,张良失去了家族过去的显赫,失去了自己现在显赫的地位,失去了未来的功成名就。他并非一无所有,因为他还有满腔的恨与愤怒。愤青做事,你是知道后果的。张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想一击成事,结果砸错了目标。幸好他还有点小幸运,秦兵抓走了一个替死鬼。劫后余生,对张良的性格又是一次重塑……[详细]
那个神乎其神的张良捡鞋子得兵法的故事,我们还是略过吧。在刺秦未果之后的12年里,张良发生了不少事,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遇到了刘邦。岁月的积淀也好,刘邦那能忍不能忍之事的怪性格也好,昔日的愤青彻底发生了变化。我们就看鸿门宴上,表面是项羽刘邦勾心斗角,其实是范增张良两人在博弈。张良的第一步棋就很意外,他主动让步,放弃“先手”,让刘邦一进门就给跪了,一副好委屈的样子。这一跪,把项羽的怒气杀气还有锐气,全跪没了。吃完了刘邦一抹嘴先跑路了,又是张良,捧着一堆玉器,出来打圆场,气得范增直骂。张良的变化就在于,面对暂时的强势,适度地让步与隐忍,为自己争取时间。刘邦大业功成之时,张良飘然离去,对功名亦是忍之为安。[详细]
对樊哙的出身介绍,《史记》颇为内涵:“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樊哙还在卖狗肉的时候,就与刘邦认识了,但是“俱隐”,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两个屌丝的早年生活。据樊氏后人的说法:那时樊哙卖狗肉,刘邦是熟客。但这个熟客穷得叮当响,经常吃霸王餐。樊哙碍着情面,不好发作,但生意还得做,于是只好避着刘邦卖狗肉。不想刘邦竟然死皮赖脸又追了上来。樊哙的那些狗肉,也算是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投入得超值“股份”了……[详细]
樊哙在鸿门宴上属于一个乱入的“保镖”角色,且出场极具张力,剑盾猛撞,“卫士仆地”,是一个重量级选手。如果说项羽是高富帅的霸王的话,樊哙倒也是个来自乡野的小霸王,两个霸王面对面站在距离不到一百米的宴席间,电光石火。“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估计项羽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带着“野味”的目光,不由得“按剑而跽”。但这估计反而正符合项羽的某种“口味”,对没有VIP资格的擅入者,他还给与美酒烤肉。樊哙一口酒一口肉,再来一口骂项羽“欲诛有功之人”。就是这么一套不讲规则不讲套路的霹雳组合拳,把项羽打懵了,估计还没想明白从哪冒出来的这人呢,刘邦已经悄悄跑掉了……[详细]
关于项庄,我们恐怕也就只知道“项庄”,一个历史名字而已。现在的说法是项庄乃是项羽的堂弟,前楚国大将军项燕的第三个孙子,但与项羽是否同母而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当真不可考。总之这俩小孩,在那个难熬的年代里,都是由叔父项梁拉扯大的,并且传授一些技艺。项梁扛起反秦大旗时,他与项羽一起加入,征战南北,后来一直是项羽手下的得力战将。相较于堂哥万人莫敌的霸王武艺,项庄要普通一些。但据说他的剑术不错。[详细]
项庄挺无辜。平日里,他是楚军中的大将,跟随堂哥项羽浴血疆场,今天被卷入鸿门宴这个暗战的舞台里,手中剑还是要“杀人”,但这次,要杀得“很艺术”。这场戏,“亚父”大将军范增要他杀,自家叔叔宰相项伯要他别杀,两个副导演争来斗去没结果,大导演项羽呢,面无表情坐在主席台上,静观其变。没啥舞台经验的项庄只能一闭眼就这们演了,问题是若是没人喊停,他就要不断变换剑术花样演下去,硬实力也是场考验。更别提后来变成与项伯的双剑对战了。表演学上,没有台词的默剧最考验技术,刘邦这个观众有没有心惊肉跳不好说,项庄这个演员倒是足够敬业,要怪,就怪导演项羽太次吧。[详细]
曹无伤在刘邦阵营里的位置是左司马,在刘邦破关后,和很多小人物一样,他幻想的是衣食无忧、安稳度日。没想到刘邦的行为严重惹恼了项羽,楚汉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对于很需要“安全感”的曹无伤,这无疑是天大的坏消息。他估摸着,项羽势力大,打入咸阳是迟早的事儿,自己不能跟着刘邦等死,跳槽!一定得跳槽!项伯的情况就复杂得多,暧昧得多。他在楚军中位居高官,更是项羽的的叔父,即便适合对立阵营里的张良等人,也是老朋友,似乎,他适合老好人一样的角色。不过仔细想想,他本人并无什么特殊才华,项羽除了亲戚关系之外,也不怎么待见他。总之在项羽军中,项伯属于可有可无的人物,为何不做个政治上的投机呢?也有观点认为:项伯性格上的善良软弱,看不惯项羽嗜血的暴行,认为他丧尽民心,必定失败。与其落得个项氏全族覆灭的悲剧,不如早日抽身,为项氏一族保留血脉……[详细]
要说项羽的不靠谱,从曹无伤这件事上完全得到了体现。《史记》里写鸿门宴,刘邦先向项羽请罪,项羽一下子感觉生活重新变得美好了,开始语无伦次了,说的第一句话就把曹无伤的小命给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刘邦一边微笑一边恨恨在心里给曹无伤拉进了黑名单。刘邦回到军中,估计脸都来不及洗,就先喊人斩了这个要跳槽的家伙——跳槽可以,你不能害了原来的老板啊!项伯这个老好人就幸福太多,因为是亲戚,即便项羽察觉到了分毫,碍着面子,也不好说老同志几句。项羽败亡后,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安心过了几年舒服日子后平静逝去。只是不知泉下再见项羽,还能平静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