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一过,气温随之降低,在这样的天气里,叶小东开始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弹棉花、做棉被。作为旧时的传统技艺,弹棉花曾是不少人养家糊口的行当,加工出来的棉被,更是民间婚嫁必不可少的嫁妆之一。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手工棉被逐渐被机械纺织品取代,弹棉花技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企石镇,“弹棉匠”叶小东,至今仍经营着一家手工棉胎加工店,坚持手工弹棉花,为附近居民定做新棉胎或翻新旧棉絮。 子承父业弹棉22载 叶小东的手工棉胎加工店,位于企石镇宝华路。店面只有10多平方米,简陋狭小的空间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十床成品棉被,一台研磨机占据了店铺的大半地方,角落里堆放着棉花、棉线等原材料。叶小东腰绑弹弓,手握木槌,不停地敲打着弹弓上的牛筋,利用牛筋的振动将棉花弹松。伴随着清脆的击弦声,店铺里棉絮纷飞。 41岁的叶小东来自河源龙川,是个“弹二代”。他父亲早在1964年就来到企石做了一名“弹棉匠”。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弹棉匠”曾供职于供销社,拿工资为全镇居民弹棉花。改革开放后,供销社取消经营人工棉被业,“弹棉匠”们纷纷自立门户。 “刚开始我并不愿从事这行,因为我学生时期曾帮父亲打过下手,觉得太辛苦了。但父亲不愿这门手艺在他手中失传,就硬是逼我做了弹棉匠。”叶小东告诉记者,两个哥哥都不愿子承父业,考虑到父亲的情绪,他高中一毕业就跟父亲学弹棉花,至今已有22年弹棉花的经验。 每人每天最多弹两床 谈起学艺之路,叶小东说非常辛苦。“弹棉花上手容易,但精通至少要3年,包括弹棉、研磨、下棉线等十几道工序,单弹棉花这一道工序就要3个小时,费时费力。一床棉被制作完成需要8个小时,一个人一天最多能弹两床棉被。” |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