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
2023年第四季度“成都好人榜”发布
共21人(组)候选人入选
快来看看您身边的好人上榜了吗?
陈昌盛(武侯区)
陈晓峰 苏国霖 宋权超(武侯区)
黄永国 王德琴(郫都区)
邓茂良(东部新区)
查桂玲(锦江区)
周全富(金堂县)
张 虹(邛崃市)
乔 楚(金牛区)
陈正俭(温江区)
罗春霞(新津区)
黄 红(温江区)
温 庆(青白江区)
刁家成 倪康清(郫都区)
刘凡华(都江堰市)
陶开华(邛崃市)
黄 波(青白江区)
骆晓波(大邑县)
曹月柳(双流区)
刘玉华(新津区)
杜以萍(龙泉驿区)
韩佳兴(成华区)
一起来了解
上榜好人的感人故事吧!
陈昌盛(武侯区)
路遇车祸果断出手 用专业和爱心救老人于血泊中
陈昌盛是一名急救培训导师,2023年9月17日,刚刚参加完亚洲营养大会的陈昌盛,在路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遇到一起突发车祸,一位70多岁的老人,被来不及避让的汽车撞倒后倒在血泊中,情况危急。出于一名专业急救人员的职业本能,陈昌盛果断出手,见义勇为,在确保现场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其他热心群众一起,对受伤的老人展开施救,经过判断,老人生命体征符合实施心肺复苏的条件,陈昌盛直接跪地开展心肺复苏操作。持续操作过程中,还不断组织群众展开急救工作,直到120救护车的到来。在与现场医护人员完成交接后,仍帮助和配合现场医护人员开展对老人的急救工作。
陈晓峰 苏国霖 宋权超(武侯区)
四小伙挺身而出伸援手 合力勇擒持刀伤人者
2023年4月2日,一名男子到武侯区一蛋糕店内拿走一把切面包用的锯齿刀,尾随追砍该店一名男性员工至街面并形成对峙状态。此时,正在附近接单的外卖员陈晓峰、苏国霖和自由职业人宋权超等4人(有一位外卖员仍在全社会寻找中)趁其不备,合力将持刀男子制服在地,避免受威胁的蛋糕店员工受到伤害。随后移交给赶到现场的民警后,各自离开现场。4人作为普通群众,与蛋糕店店员非亲非故,发现危险后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向全社会传递了舍己为人、光明正义的力量,他们的感人壮举弘扬了社会正气。
黄永国 王德琴(郫都区)
好心夫妻收留流浪聋哑人3年多 帮他找到失散37年的亲人
2018年年底,在成都郫都区的一个立交桥下摆摊卖盒饭的黄永国、王德琴夫妇遇到了住在桥洞下的聋哑流浪汉“哑哥”,他们收留了哑哥,为他提供食物,并为他租了一个单间,与他们一家一起生活,让“哑哥”有了一个稳定的住所。3年时间里,虽然“哑哥”不能提供任何有用的身份信息,黄永国夫妇仍然坚持为他寻找亲人。在夫妇俩的不懈努力和网络寻亲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在2023年10月帮“哑哥”找到了亲人,失散37年后,“哑哥”与远在内蒙古的亲人团聚了。
邓茂良(东部新区)
二十八年每天往返40趟开坏6条船 摆渡人风雨同舟渡人心
成都东部新区壮溪镇“小中坝岛”位于沱江中游,是千百年来河砂冲击形成的“江心岛”。渡船是岛上居民横穿沱江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在汛期,渡船则是他们唯一的生命通道,邓茂良就是这条渡船的驾驶员。从1995年开始,邓茂良就承担起了壮溪镇沱江渡口摆渡的工作。从自制的木船到如今锈迹斑斑的机动船,28年间,他已开坏6艘船。小中坝岛上50余户常住居民,渡船平均每天要跑上40多趟。其间他共救起失足跌落江水中的村民3人,夜间紧急转移患病村民、生产妇女等渡江群众更是不计其数。在2018年和2020年特大洪峰过境时,邓茂良凭借一艘小型渡船逆行转移群众2000余人次。28年风里雨里,邓茂良的皮肤晒得黝黑。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会一直把这柄老舵掌下去。
查桂玲(锦江区)
追求志愿服务事业十余载 无私奉献助学帮困暖人心
查桂玲是成都市锦江区锦官驿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2022年2月当选为锦江区红十字会理事。10年来她努力追求人道主义事业,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累计参加志愿服务688小时,她关注贫困学生、自闭症儿童、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先后帮扶困境老人160余名,帮扶贫困学生1000余名,积极链接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帮扶困难群体5000余人。
周全富(金堂县)
三轮车师傅捡到3万元现金急寻失主 平凡善举温暖人心
周全富是一个老实的农民,他的大儿子在9岁患脑瘤夭折,自己股骨坏死不能再干体力活后他开始蹬三轮车维持生计,这样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2023年6月26日上午,周全富拾到乘客落在三轮车上的一个口袋,里面有3万元现金、身份证等物品,他庚即将物品交到派出所。派出所民警通过身份证信息联系到失主家属,下午13时许,家属带领92岁父亲(遗失口袋者)前往派出所领取失物,短短三个小时后就物归原主。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作为一名三轮车师傅,在周全富看来,拾金不昧是再平常不过的举动。
张虹(邛崃市)
最美特教老师 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们
张虹自1996年8月参加工作起一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0多年来,她把自己最特别的爱给了那些特别的孩子们。她是聋人孩子们的好妈妈,她所教的学生从未聆听过这个世界的美好,为了孩子们健康的成长,她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坚持和孩子们在一起,耐心地培养聋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她还常常向聋儿家长培训康复方法,让孩子们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能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她根据聋哑学生实际,发展聋哑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很多听力残疾孩子学会了说话,融入社会与正常人交流。多年来,涉及聋人的案件和纠纷,她总是热心帮忙并担任手语翻译,因为耐心和爱心,她成为了司法单位和聋人朋友最信任的“手语翻译官”。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将残疾儿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示给社会,让社会各界都看到残疾孩子残而不废的事实。
乔楚(金牛区)
女大学生热衷公益事业 循青春之光承大爱之道
乔楚是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女大学生,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她,十分热衷于公益活动。2021年10月起,乔楚利用假期带领志愿服务团队先后在四川、福建、河南、江苏多地基层社区和希望小学开展“爱心义教”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444小时,策划开展的城乡互动志愿服务项目受到数百名家长和孩子们的肯定。新冠疫情期间,乔楚作为一线志愿者,连计服务12天,服务12000多人次。她组织参加的“暑期三下乡”、“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节粮爱粮之校园光盘”等活动,累计服务8000人次。组织策划多类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团队参加理论政策宣讲、社区治理、扶弱助残、应急管理、文化文艺、体育卫生、科普支教、生态环保、乡村振兴……年纪轻轻的乔楚,公益经历已无法一一细数。
陈正俭(温江区)
71岁的志愿之星:“只要身体允许,就一直做下去”
陈正俭今年71岁,是一名退休教师。22岁当乡村教师时她帮助过一个家庭贫寒的小女孩,小女孩哭着向她表示感谢时,陈正俭第一次感受了善念的力量,并在心里种下了与人为善的种子。退休后,陈正俭的公益生涯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她是温江“千禧B区公益队”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温江区公平街道“汇志公平”的一名志愿星。她和她的平均年龄60岁的队员们,已经完成了近800次的为老服务活动。雷打不动每周4次的为老服务,她连生病住院也不肯缺席;为社区捐献图书,号召居民建立小区图书屋;“厚着脸皮”找社区企业“化缘”,给老人们买春联、贴福字;自掏腰包送米、送油;感召近150人加入汇志公平志愿服务互助社群。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轰动的事迹,1400多个日夜,陈正俭说:只要身体允许,就要一直做下去。
罗春霞(新津区)
照顾残障女儿患病丈夫抚养幼孙 柔情母亲演绎大爱奇迹
成都市新津区五津街道城东社区居民罗春霞是一位好母亲,也是一位好妻子,更是一位好外婆。2008年,女儿离异后出现精神异常,多方求医无果,最终确诊为精神二级残障,适应行为重度障碍,自己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还留下一个三岁不到的孩子。罗春霞的丈夫在外地上班,罗春霞咬牙挑起照顾女儿、抚养孙子的重担,这一挑就是10多年。屋漏偏逢连夜雨,2023年3月,不幸再次降临,罗春霞的丈夫被确诊为恶性肿瘤。罗春霞从悲伤痛苦中振作起来,独自撑起这个家,一边悉心照顾女儿和丈夫,一边尽心抚养孙子,罗春霞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风雨飘摇的家,用最朴素的行动做好母亲、外婆、妻子的角色,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家”和“爱”的含义。
黄红(温江区)
十余载传承孝道 一颗孝心守护三位老人生命的黄昏
黄红是成都温江区公平街道一位52岁的普通农村妇女,2006年至今,她照顾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婆婆,患有帕金森、失眠症以及抑郁症的母亲,患胰腺癌晚期的公公,给老人洗脚,换尿不湿,洗澡,照顾一日三餐,用轮椅推老人去散步……在生活的点滴里十几年如一日地传承孝道,面对生活的苦难,毫无怨言,不屈不饶,践行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传统美德。
温庆(青白江区)
命运压不垮的女教师 变身超人用爱守护多难之家
温庆是青白江区实验小学北区分校的一名教师,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女人,她有一个经历了重重磨难,但充满爱的家。二十年来,家人车祸、患癌、瘫痪、离世,一个个沉重的打击,把她这个弱女子变成了女超人。在丈夫车祸和重病后她不离不弃,在公公成植物人、婆婆患癌后她悉心照料,她和小姑子亲如姐妹,她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正是有了她的默默付出,才有了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孩子懂事的温馨家庭。这是她的幸福,是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幸福。
刁家成 倪康清(郫都区)
好哥嫂二十多年如一日 悉心照料失智失能残疾弟弟
刁家成、倪康清夫妻是林湾村1社的村民,弟弟刁家顺一生命运多舛,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伴有羊癫疯,右手残疾,左脚不便,智力水平低下,因残疾及智力问题一直未成家,一直与父母哥嫂同住,父母前几年相继离世,哥哥刁家成便成了刁家顺唯一的依靠。28年前刁家顺跟家人走失,哥哥花了三年时间才把他找回;车祸受了重伤,做完开颅手术后,哥哥一家悉心照顾挽救回他的生命;一次发羊癫疯摔倒后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哥嫂一家对他始终不离不弃。刁家成有两个小孙子需要照顾,负担已经够重了,但夫妻俩对这个弟弟,从来没有埋怨,只想着如何更好的照顾他。刁家成每晚都跟弟弟睡在一起,方便夜晚发生什么事情能第一时间察觉。妻子、子女、两个小孙子都对他这个弟弟很关心。刁家成家没有什么特别的家规家训,但是他们对亲人的爱和包容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学会了善良温暖。
刘凡华(都江堰市)
四代人老弱病残的苦难之家 她用一双瘦弱肩膀撑起
刘凡华是都江堰市天马镇新民社区居民。年纪轻轻就嫁到邻村的余家,生育了两个儿子。以为生活越来越好时,丈夫在外务工时右眼失明,家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大儿子遭遇一场车祸,大儿媳由于家庭变故一走了之,留下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孙女。大儿子难以承受打击,经医院鉴定为三级精神残疾。小儿子外出务工遭遇电信诈骗,回家后郁郁寡欢,也成了三级精神残疾。家中还有年迈的病榻上的公公。老的病、壮的残、小的弱,面对一连串的不幸,刘凡华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上下四代人的大家庭,她打几份零工维持一家生计,扶养孙女长大成人,照顾老公和儿子的生活起居,悉心照料公公活到100岁高龄寿终正寝,她竭尽所能为苦难的家庭撑起一片天,用爱演绎人间奇迹。
陶开华(邛崃市)
退休乡村妇产医生 50年如一日为村民撑起“平安伞”
陶开华是邛崃夹关镇鱼坝村的一名乡村妇产科医生,从医30余年,村内经她接生的小孩不计其数。她是大家眼中的“暖心”嬢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遇到经济困难家庭,陶开华不会收他们的计生费,还会亲自煮上温暖的荷包蛋给产妇吃。她是勇冲一线的“守门”嬢嬢,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已退休的陶开华加入全村医护志愿服务工作,坚持参与外省留观人员体温监测等工作,服务群众240余人次,坚决守好村内疫情防护关。她是村内老人的“保底”嬢嬢,2023年2月起,鱼坝村开启“为老服务”公共事业,同为老人的陶开华和村内志愿者坚持每月为所有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和理发志愿服务,已服务580人次。50年如一日,陶开华以精熟的业务能力、暖心的服务态度、执着的敬业精神、爱心的志愿力量,为村民们撑起“平安伞”。
黄波(青白江区)
扎根藏区支教5年走遍18个乡镇 他是藏彝孩子的引路灯
黄波是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学的藏区支教教师,从2017年9月主动申请参加青白江区援藏帮扶工作,第一次踏上九龙高级中学的讲台,一站就是五年。他牵头组建“青白江区援藏支教教师党员先锋示范小组“,带领支教教师深度家访,五年间黄老师和他的队友们通过家访走遍了九龙县所有的18个乡镇,了解学生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他带头开展义务辅导兴趣小组活动,感召其他支教老师都行动起来带领民族地区学校学风根本性转变;他帮助协调资金100万,平整校园操场,让藏区1400师生冬天不再雪地摔跤;他组织捐款捐物共计90余万,帮扶民族地区困难学生700多人;帮助9名藏彝族孩子考上重本,27名孩子考上本科;他传帮带青年教师成长,牵头省级课题、州级课题,为九龙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好老师。
骆晓波(大邑县)
退伍士兵变身“电力铁军”攻坚克难彰显工匠精神
2003年,边防侦察兵退伍后,骆晓波进入大邑供电公司成为一名电力工人,面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电力行业,他拿出当年训练场的拼劲,迅速通过各类培训学习,练就过硬技能本领,多次在技能竞赛中获奖。从业20年来,他多次在抗洪救灾中身先士卒,2019年,大邑电网遭受8.20洪灾,他带领员工逆流而上,完成1300余户表计故障排除恢复供电。2021年初,身为“雪山电工”突击队成员,他奔赴甘孜、石渠藏区开展防山火援藏帮扶工作,和队友们每天冒着严寒在深达20多厘米的雪地里穿行,历时23天完成200多公里线路前期巡检。2023年8月,作为大运会保供电突击队队员,他和队友制定保电方案,落实到每一处,为大运会提供坚强供电保障和服务支撑。作为“骆晓波工匠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他带领成员攻坚克难,取得丰厚成果。他言传身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工匠宣说活动”3次、员工技能培训200多人次。2022年12月,骆晓波荣获成都市“成都工匠”荣誉称号。
曹月柳(双流区)
把腿踩进泥土里 把触角伸进百姓中的新闻老兵
曹月柳是在新闻战线从业18年的老兵,曾在新闻业务一线各个岗位工作过,拿到过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新闻类奖项超过200个。不论是在记者、编务、编辑还是管理岗位上,她都始终坚持着一个新闻人不变的新闻情怀,不断求索。作为记者,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她乘坐运送物资的冲锋舟进入彼时唯一的“生命通道”,写下《浪遏飞舟,向死而生》等稿件,曾创下一个晚上撰稿15000字的记录。在编务管理岗位上时,已是高龄孕妇的她在整个孕期请假天数没超过20天。进入编辑部门后,她勤学善思,不断锤炼业务,始终将新闻触角深入群众中,努力生产更具有传播力的融媒体产品。她经常是整个部门最晚下班的人,特别是在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特殊时间节点,为了与中央、省、市报纸对版而连续通宵达旦。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新闻人,她说,她在办公室看过双流的傍晚夕阳,也见过黎明朝阳,她和新闻在纸上,也在路上。
刘玉华(新津区)
守护新津两代人的“刘姥姥”妇幼保健院的定海神针
刘玉华是很多新津人口中的“刘姥姥”,因为她是守护了新津两代人的妇产科医生。她先后担任新津区妇幼保健院保健科科长、医务科长、妇产科主任、门诊部主任。如今,临近退休的她仍坚守在产前门诊第一线,为每一位新手妈妈保驾护航。近几年经常会遇到她曾经接生的孩子现在已为人母,点名找“刘姥姥”建卡检查,“我都是她接生的,现在我的孩子也要她接生,感觉很亲切,也很安心。”她是同事们眼中的“定海神针”,半夜遇到急诊的孕产妇,只需要在窗口叫一声,刘姥姥很快就会赶过来,有她在,同事们就感觉安心。她是技术精湛的“十项全能”,从一名妇产科医生,慢慢成长为主治医生、妇产科主任、保健科科长、医务科科长,她先后开创了“无痛分娩法”、“笑气助产术”、“妇产科腔镜手术”等高新技术,获得过多项荣誉。
杜以萍(龙泉驿区)
建筑工人口中的“水靴所长” 带出一个省级枫桥派出所
杜以萍是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东安派出所首任所长,也是目前成都唯一女所长。三年时间,杜以萍带领派出所实现跨越式进步,她自己也走过了从水靴所长到枫桥所长再到大运所长的历程。2021年,一座大运新城拔地而起,200余家施工企业集中入场,各类劳资纠纷扑面而来。她带着所上同志穿着水靴,穿梭于泥泞的工地,倾听5万建筑工人的声音,形成“一收集、二聚力、三吹哨”工作机制,带头化解矛盾纠纷1300余起,实现矛盾不上交,被工人称为“水靴所长”。2022年,东安湖公园开放,她带头学习无人机、冲锋舟、平衡车,推出“天地人”三同步勤务模式,组建200余人的“蓉宝护跑团”,实现平安不出事,打造公园警务的“东安样板”。2023年,为让市民群众看到安全、精彩的大运会,她带着民辅警在村社 “安营扎寨”;将群众评价纳入民警考评;用服务不缺位实现“零投诉”。派出所成功评创省级“枫桥式派出所”。
韩佳兴(成华区)
外卖小哥拾金不昧 捡到十几沓百元现金全部上交
韩佳兴是一名LED显示屏销售员,平时也会兼职送外卖。2023年10月11日,他在成华区建中路一商铺取外卖订单时,发现一辆共享单车车框里有一只手提袋,取完订单回来看见袋子仍在原处,韩佳兴担心是有人遗失了物品,打开一看,里面竟是厚厚的十几沓百元大钞。面对巨额现金,韩佳兴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拍照留证,并来到了最近的跳蹬河派出所报了警,将装有现金的袋子交给了警察。待找到失主以后,他才放下心来。
让我们为“成都好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