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7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 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 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 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 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 (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 (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 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地球的运动教案(2)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下图a,若地球是一个平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4、如下图b(同时与图a比较):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若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地球的运动教案(3)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作者及工作单位 江西省德兴市实验学校:应站吉 教材分析 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球仪,本节课的地球的运动则体现了事物是运动的哲学原理,更是第三章中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基本地理原理之一;
本节的知识点有二个: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及概括能力不强,空间想象力也不够丰富。
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总结出地球运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符合学生由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学生很难分析全面。 教学目标 1、掌握地球运动两种形式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地球自运动分别产生的地理现象;
3、初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难点: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和昼夜更替;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的差异;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引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和地球仪》,知道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导入 显示夸父逐日的图片
引导学生读出北半球中的季节差异及太阳的东升落 1、讲神话故事
2、认识夸父逐日中体现出来的地球运动现象 神话故事提高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自学 出示地球运动两种形式的表格 阅读课本第11——14页,完成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对比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地球的自转 出示地球的自转及晨昏线图,引导分析地球自转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提醒:晨昏线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 观察地球自转,归纳出自转的定义及其性质;
观察晨昏线,小组探讨出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意识 理论归纳 归纳由上两个环节中观察得出的理论 做笔记 提升理论素质 能力拓展一 出示南、北两极的俯视图 辨别南、北两极的地球自转情况
归纳:南顺北逆 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过度:地球除了绕地轴自转外,还会与其它七个行星一起绕着太阳公转 地球的公转 出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二分二至直射点图,引导分析地球公转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日心说”的意义 观察地球公转得出公转的性质;
观察二分二至图,完成太阳直射点位置表格 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意识 理论归纳 归纳由上两个环节中观察得出的理论 做笔记 提升理论素质 能力拓展二 引导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及各时间段北半球的昼夜分布情况 观察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小组合作得出各时间段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观察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南北回归线 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导南北回归线的地理意义 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总结南北回归线的意义 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五带的划分 引导学生分析热量的分布 观察得出地球的五个温度带 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结 利用表格,完成对本课的小结;引导学生分析夸父逐日故事中的地理现象发生的地理原理 准确地完成表格内容;
分析神话故事中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和太阳的东升西落 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课堂巩固 公转方向及二分二至的标注;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在实际生活中的判定 标注公转方向
标注二分二至
地球的运动教案(4)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球的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多少度?
生:15°/小时。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 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 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 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 30 km/s。
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 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太阳 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 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略)
(过度)昼夜的更替、时差的产生、四季的变化,都是因为地球运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转能带来哪些地理现象。
(板书)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三、地球自转与时差
师: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分吗?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非常正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投影--自转)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再看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呢?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投影昼弧和夜弧)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假如这个红点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儿,你看到的昼和夜是怎样变化的?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书)昼夜交替
师: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过去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们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昼夜交替的影响,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书)地方时
师: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9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采用一种全国统一的时间。随着长途铁路运输和远洋航海事业的日益发达,国际交往频繁,各国采用的未经协调的地方时,仍给人们带来很多困难。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我们已经知道,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投影文本)
(1)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亚洲的印度(东区)。(2)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八区和东九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3)还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请大家看P17图,时区和国际日界线。
地球的运动教案(5)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个案设计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复习自转的相关知识,内容略)
讲授新课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板书)
活动1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公转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板书以下内容)
二、地球的公转(板书)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一年
公转中心之一:太阳
轨道:近似圆形的椭圆
结合图地球公转示意图
教师演示1:地球的公转(充分利用地球仪、电筒等材料。演示时务必注意地轴的倾斜方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板书)特征:a、地轴与公转轨道夹角度
b、地轴的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教师演示2:教师在讲台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
学生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表格。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的纬度
北半球昼夜长短
获得太阳光热
冬至
前后
°S
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最少
春分
前后
0°
一样长
一样多
夏至
前后
°N
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最多
秋分
前后
0°
一样长
一样多
(板书)产生现象:四季变化
(说明:“二分二至”是初中地理学生时的难点,教师演示时一定注意地轴倾斜角度及方向,并边演示边画图,注意分解难点)
活动2请2名学生上讲台,用自己的脑袋当太阳和地球,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示“地球公转”。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地球公转的真实状态,为理解地球公转特征打基础。历届教学证明,这个活动学生非常喜欢,记忆深刻。哈……这绝对是本节课的亮点。)
地球的运动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 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 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
[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 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讲述]
[教师设问]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设问:什么是角速度和线速度,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 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演示图片、动画]
[教师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V=@/ t)
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V=L/ t) [巩固练习]
[提问] 问:广州和上海,哪个地方的线速度大?
学生回答:广州 结合考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渡]
[提示] 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公转。
适当过渡,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师提问] 什么是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讲述] 同样地,地球的公转周期由于参照点不通也有两个,分别是恒星年(365 天 6时9分10秒)和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教师讲述]
[动画演示] 观察图,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轨道,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有了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绕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一月初;绕到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转 [提示] 一些学生好难想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情景 过渡
[学生演示] 4个学生分成两组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公转情景 把错误演示作为教学案例,及时指出错误,纠正,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确则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 接下来,我们学习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也有线速度和角速度。补充一个定律——开普勒定律 结合物理、数学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教师分析] 开普勒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图中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用扇形面积公式推导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据V=L/t ,可以推出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过渡]
[设问] 刚才讲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那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设置悬念
[教师讲述] 因为地球绕日一周转360度,而一个回归年大约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约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离为亿千米,所以平均线速度:V=路程(弧长)/T =约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练一练]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于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点,速度较快,所以冬半年日数要比夏半年日数要多
地球的运动教案(7)
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地球的运动教案(8)
初中地理会助你一臂之力
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错,那么你学高中地理一般也不会差了。因为初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尤其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方法在学高中地理时同样用得上,它会助你一臂之力,使你学起来轻松自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照样会学好。兴趣的培养有时是因为他有用非学好不可,有时是靠一次次努力而取得进步,有时是靠“亲其师,信其道”。
死记硬背再也行不通了
如果说在初中死记硬背还可以的话,但是在高中这是万万行不通的。一是高中课程从内容上讲比初中多了许多,背是背不过的。二是现在无论哪一科在高考中命题都以能力立意为主,死记住的知识不会应用是没用的。对记忆来讲,一是要理解,二是记知识框架,三是靠积累。当然死记硬背也比不背强,记忆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地理更需要记忆。
题海是苦海,但绝不是死海
在学习时,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课本上的内容我都背过了也理解了,但一做题还是不会。这是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问题。要对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这主要靠做题来实现。做适量的题目甚至大量的题目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做题须注意归纳总结,做有针对性的专题性题目更好一些。
用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
地理是不同于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的,它有自己的方法论。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寻找其不同,并用在学习中。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往往把地理事物与其所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说话,另一特点它就是往往借地理图表来说话。大家应该努力提高识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不懂就问是个很好习惯
不懂就问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需要任课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努力,它有助于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特别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家可千万不可因为问了不懂而气馁,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加深你对地理概念以及原理的理解。我们大家要经常性的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来解释我们河口的、东营的、山东的事情以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做一个有心人──多读报、多看新闻,其次还要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地球的运动教案(9)
教学设计 个性化审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五带界线、范围及光照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球运动仪演示,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从而树立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四季的形成。
教具
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地图册、自制地球自转仪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2~3课时。
建议第1课时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第2课时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3课时复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讲五带的划分。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活动1 请一名同学读教材P9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
教师: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活动2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内容,完成下列内容(教师在学生阅读时板书以下内容)
(说明:自转相关概念简单,学生可以自行归纳,横线不板书)
地球的运动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 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 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
[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 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讲述]
[教师设问]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设问:什么是角速度和线速度,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 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演示图片、动画]
[教师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V=@/ t)
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V=L/ t) [巩固练习]
[提问] 问:广州和上海,哪个地方的线速度大?
学生回答:广州 结合考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渡]
[提示] 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公转。
适当过渡,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师提问] 什么是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讲述] 同样地,地球的公转周期由于参照点不通也有两个,分别是恒星年(365 天 6时9分10秒)和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教师讲述]
[动画演示] 观察图,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轨道,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有了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绕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一月初;绕到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转 [提示] 一些学生好难想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情景 过渡
[学生演示] 4个学生分成两组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公转情景 把错误演示作为教学案例,及时指出错误,纠正,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确则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 接下来,我们学习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也有线速度和角速度。补充一个定律——开普勒定律 结合物理、数学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教师分析] 开普勒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图中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用扇形面积公式推导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据V=L/t ,可以推出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过渡]
[设问] 刚才讲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那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设置悬念
[教师讲述] 因为地球绕日一周转360度,而一个回归年大约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约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离为亿千米,所以平均线速度:V=路程(弧长)/T =约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练一练]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于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点,速度较快,所以冬半年日数要比夏半年日数要多
地球的运动教案(11)
地球运动教案
[2011-2-12 21:28:00|By:15z.王丽华]
公开课教案
开课人:王丽华
内容:地球的运动(复习)
时间:2010年4月21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福州十五中八年级(3)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件演示及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直观教学法为辅
教学媒体
课件、地球仪
教学设计
导入:
情境: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爸爸笑着说:"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太阳转50圈啦,我还准备再转几十圈呢!
1)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可信吗?
2)你知道这位宇航员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考点梳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2、昼夜交替现象
3、四季的变化
4、五带的划分
考点解读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中心方向周期地理意义
自转
公转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情景导入:在同一时刻,家住中国福州的明明和远居美国纽约的姑姑打电话互致问候:明明:姑姑,晚上好!姑姑:明明,早上好!
为什么打招呼会有时间的差异呢?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造成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一:四季的变化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二:五带的划分
课件展示自测内容,指导学生完成。
释疑"导入"情景。
教学反思:本节复习课教学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的理解。该内容属于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和过于宏观,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就很重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收集来的复习自测等图片资料等的展示,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地球仪及学生的肢体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地球的运动教案(12)
秦皇岛市第十五中学地理教案设计 2010——2011年度 年 级 初一 学 科 地理 教 者 编 号 070102 课 题 地球的运动 课时数 类 型 新授 备 课 日 期 年 月 日 上 课 日 期 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星期 第 周 教 材 分 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科书中第一章的重要一节,是本章中的难点之一,同时第一章又是本册书乃至整个初中地理中最难懂的一章,可以说是难点中的难点。不仅难懂,而且所涉及到的知识如地球运动的周期、方向、意义等是以后学习气候、时差等知识的基础,所以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发积极热烈的氛围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和社会课上已经了解了一些地球和地球仪的简单知识,但是缺乏基本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教学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媒体呈现内容 教学预见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基础 拓展 教后记: 【科 目】 地 理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 【授课地点】教 室 【授课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学 时】2学时 【授课内容】地球的运动 【授课时间】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一>[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二>(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节 月份 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 春 夏 秋 冬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三、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地球的运动教案(13)
地球的运动(二) 刘春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②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找出重点、难点,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巧妙地突破。层层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要求,讲授知识做到深入浅出,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 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②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③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④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尝试从演示中发现地理问题,教师提出探究思路,让学生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老师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教师必须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尖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教师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 没有。 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不会。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反问,来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①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目前后的6、7、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 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②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日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③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引导学生读图,通过读图,加深对地球公转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日期 阳光直射的地点 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及时对难点加以巩固。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学生用实际感受来验证所学。 我们当地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如何变化?(不一样。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承转: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回答: 读图析图,学会从五带图上获取基本的地理信息。 ①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极圈) ③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 ④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冬季冷,夏季热,四季分明。) 为巩固学生的记忆,教师在黑板上板图,然后找学生到黑板上就以上问题填图: 绘图、填图,进一步理解五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设计 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 -- 66.5°N 北极圈 北温带 -- 23.5°N 北回归线 热带 -- 23.5°S 南回归线 南温带 -- 66.5°S 南极圈 南寒带
地球的运动教案(14)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 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 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 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 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
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总结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结:
课堂小结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地球的运动教案(15)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地球的运动教案(16)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演示: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地球的运动教案(17)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微课教案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微课教案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二课。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特别是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是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过程与方法: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三、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四、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五、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板块平移学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些地形的图片。(播放地形的图片),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那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地形的变化呢?(板书:引起地形的变化)
(意图:通过复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设计地形地貌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为下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做了一个铺垫。)......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2、师谈话:大家都认为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一定的影响,那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个演示实验,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得运动。观看模拟实验录像
3、师提问:观察两个板块由于内部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4、生回答(分离)
师提问:板块分离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生答:(板块分离会形成海洋)
5、师谈话:前面的实验说明板块分离会形成海洋。那如果板块碰撞呢?(出示实验要求并讲解),请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动手做做!并完成实验报告《一》)。(讲解实验报告《一》)
6、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展示实验报告。模拟大陆板块的撞击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大陆板块的撞击会形成什么地形?(预设:互相靠近后:连接处会隆起来。高高的。大陆上特别高的地方我们会称它为山或者山脉。这些山脉有什么特点?山脉是排列在两个板块边缘。越用力拥挤,山越高。)
意图:学生看完模拟实验对板块运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球内部运动引起板块碰撞而引发地球表面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7、师提问:说说板块碰撞会使地形有什么变化?拉伸呢?请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动手做做!并完成实验报告《二》)。(讲解实验报告《二》)
8、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展示实验报告。模拟大陆板块的平移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大陆板块的平移会形成什么地形?(中间先慢慢变薄,拉开后原本陆地上相连的河流、山脉都塌了......河流消失,平原也变了。)
三、效果检测,引领提升
课堂小测:
一、选择题(把合适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
2、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内。
A、地核B、地幔C、地壳
3、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形成的.。
A、一次的火山喷发B、一次大地震C、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地球的地壳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形式。()
3、地球表面的变化都是很猛烈的。()
4、地震会产生湖泊。()
5、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会带来好处。()
6、地球表面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的作用下也会产生变化。()
三、填空题
1、地球内部可以分为()
2、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压力越。
3、地球表面在()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也会缓慢地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化)
四、归纳总结,深化认知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地球内部的运动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应该掌握火山与地震会使地形发生改变,而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这就总结了地球内部运动会使地形发生了变化,在板书中很好的体现了,并且突出了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内容时更直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