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散文(实用16篇)
家的散文(1)
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是什么呢?
一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二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
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 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三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 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家的散文(2)
爱妻永远地离开了我,去了另一个世界。留给我下了无尽的怀念和怀想……
——题记
斗室不大,颇有生活趣味。吃的穿的满满当当、应有尽有。这一切全托贤妻的福。
在生活当中,我最爱看妻做饭。冬季里的冀中平原尤其寒冷,租住的房子又小又透风。小女每天一上学,屋子显得特别冷清,我无心看书。不大的玻璃窗上雾气氤氲,消融的水汽仿佛爬满蚯蚓似的,曲里拐弯,滴滴答答,很美。窗外是村子里别人家的屋顶,屋顶上有落下的积雪,白皑皑的好似谁家晾晒的白棉花。这时,太阳也来凑兴,收缩起身子,仿佛一团刺猬,那刺来的羽刺经雪一划,就成了艳艳的光。而妻正在窗前忙活着,窗下的木桌上放着两只锅,一只电饭锅用来蒸米饭,那是小女的专用锅;另一只炒菜兼煮面条用的,都是用电,很省事,也很方便。此时,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汽儿,上面的铁箅子上熥着馒头,小小的屋子里立即云山雾罩,一切都在袅袅中,先是妻的红羽绒服飘起来了,接着窗帘、丝巾,所有的都临风而舞了,仿佛进入了仙境。
一句歌声将我拉回到了现实。妻这时最忙碌,嘴里却哼着流行歌。大床旁支一长条桌,上面盛放着米面油以及各种菜蔬,权当临时的案板,放块小小的切菜板。妻正叮叮当当切着小儿腿粗的萝卜,她耸肩拧腰,手上下翻飞。我眉眼闪现只见萝卜条细如银丝,根根透亮,不愧为小人参。不觉间唇齿生香,馋涎的我口舌作大块吞咽状。妻却极认真,心无旁骛,像在雕刻一件工艺品,极虔诚的表情让我忍俊不禁。我强忍住,生怕惊扰她,她时不时飘到窗前掀开锅盖,唯恐水沸腾后漫溢出来,之后又过来继续切她的菜,偶尔瞟一眼我。我的耳旁立即会飞来一阵她的嗔怪声:“瓜子!又发什么呆呢?莫非想哪个红粉知己了?”我痴痴地看着她,不假思索地回道:“想你!”妻露出白玉细瓷般的两排碎牙,红霞似的脸仿佛醉了。“去!又说骗人的鬼话,男人的嘴呀信不得,谁知你又想哪个她哟?”妻尾声拖的细长,语调酸酸的。我嘲笑道:“又吃醋了,哈哈!”妻明眸皓齿、体态窈窕,剜了我一眼后禁不住如三月的桃花笑了,笑的花枝乱颤。过了会,又瞪我道:“还不赶紧看你的书,整天像个老爷似的,也不知道来搭把手,成天就知道揶揄我。”那种欲怒未怒、似笑还笑的神态顿时惊呆了我,多少年已没有看到了。忽然,她又自顾自地格格笑了起来,笑靥儿深长。我情不自禁伸出手想去抱她,妻却如一尾鱼哧溜一下滑脱了,她听见锅里噗噗响,急忙转身去掀开锅,下了鸡块,还有土豆。
正在我万般遐想之时,妻忽作河东狮吼状,用铲子敲着锅盆道:“瓜子,还在想那颜如玉,女儿下学了,赶紧去把葡萄酒打开。”不想放学回来的女儿听见了,喊道:“谁是颜如玉?”妻脸面软和、神情严肃道:“颜如玉呀,她可是古代的一位才貌双全的可人儿!我插话道:“就是你妈这样的!”女儿抿着小嘴儿笑了一阵儿喊道:“我也要当颜如玉!”妻连连称赞道:“好啊!好啊!颜如玉那可是女人中的极品,我们可都期盼着未来的‘颜如玉’诞生在我们家里哦!”女儿自豪的道:“哇塞!那我们家就有两个‘颜如玉’了!”妻疑惑了一下说道:“啊?别听你爸胡说,妈妈可差的远呢!希望将来你成为真正的颜如玉呀!”。女儿信心十足地答道:“没问题!看我的!”正说笑间,我们三人已围坐在餐桌旁,妻端上了色香味完全不同的三道菜,又每人盛了碗米线,女儿已为我们倒上了葡萄酒,她首先举起杯来,俨然已是颜如玉道:“恭喜我顺利晋级为‘颜如玉’,干杯!”我和妻被她稚嫩的话语逗笑了。妻端起杯道:“恭喜我成为颜如玉她妈,也干一杯!”她们相互对视一笑,就都瞅我,我哀叹道:“为我有一个贤妻,干一杯!”
屋里温暖如春,比那暖气房还暖几十倍啊!那笑声飘的好远,好远……
家的散文(3)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的味道随笔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外出多年,突然回到故乡,本以为原本漂泊惯了的神经不再那般敏一感,却不料家的味道却始终牢牢系在心中,一刻不曾迟钝,甚至更加浓郁了。
忙碌、焦躁、犹豫、怀疑、不安的两个月总算是过去了,工作手续已办妥,突然想回家了,是的,回家。给母亲电话“妈,我想回家了,周五提前回来。”“想回来就回来吧,你爸上周就把你爱吃的给放冰箱里了。”“哦”“回来不回来记得都打电话。”“嗯”。如此便是家吧,无论多久多远,都有一个地方守候着。
回家,不远不近,梦里梦外全是母亲的味道。魔芋烧鸭子,韭菜饺子,卤菜鸡脚,爆炒小白菜——似乎,二十年不算什么,那种味道根深蒂固,再二十年,再二十年——于是,看着母亲日渐花白的头发和眼角的细纹,那个曾经美丽动人的女人,依旧如此神采。用她的话说,家庭和睦,子女成一人,虽还未富裕逼人,但也有滋有味的生活了半辈子。盯着父亲“老王,没有开水了。”呵呵笑着,那般满足。
回家,轻轻重重,大大小小全是父亲的吆喝。“起床吃饭啦”“还不起床?”“看你两娘母,懒到一堆了!”然后上楼下楼,买菜买盐,置办各种零碎。记忆里,父亲会做得除了面条便是早上的米粥了,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母亲总也是那个享受懒觉的幸福女人。父亲的名言,“让得女人家安宁,疼老婆天经地义,耙耳朵是幸福的。”母亲说当人家拿着两肉饼子乐颠颠地陪你过三八节时,你除了哭笑不得之外,多是幸福的。
年少时并不能深刻理解这般滑稽的道理,而今,开始工作,回想过曾经所谓的恋爱,才恍惚明白,爱其实没有太多窍门可言。用心在一起,点滴温馨胜过天花乱坠的巧语花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交叠,酸甜苦辣咸的不离不弃,天涯才可变咫尺。于是,在生活的另一个开端,我开始小心行走,一辈子的旅程不长不短,容不得半点马虎,相伴一生的.人无论远近,心的距离何其重要。而家的味道,才是我最终的归宿。
父母开始张罗买房的事情,虽说明白房子最终是弟弟的。心底却好是欢喜,父母出租房子居住在成都多年,虽说有父母的地方就有家,可那样的出租房多少有些飘零的感觉。时常听父母说,以后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妇回来,住的地方都不够,外加几个小孩儿,总也就不太像话。于是,计划着,计划着,终于国庆一家人在一起了,赶紧联系房主看房,一一问询弟弟和我的意见,满意后决定购买。我想,家的味道就是如此,逢年过节在一起,多多少少时常牵绊,有个简单的相聚的小屋,家人的,温馨的就好。
不久后,我该是会有自己另一个小家,而这生养自己多年的家却依旧会窝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像黑屋子里鹅黄的小灯,暖暖的喷一出蜡烛的馨香,一辈子总是一家人,那滋味味道长长久久。
家的散文(4)
(1)今夜,十五,苍穹之上,月亮很唯美。
我静坐在窗前,听着《玛奇朵漂浮》,伴随着伤感的曲调,我来到了一个《秘密》的世界。
在这里,没有人认识我,我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
一个陌生的自己,活的很好。
那个世界,仿若一个旅行者,驻目看了我一眼,停下脚步,冲我笑笑,一走了之。
也许,我不曾忘记自己,停留在那一个老地方,等你。
而你,却已经忘记了你曾经来过这里。
而我,也会渐渐忘记你。
(2) 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怀旧在过去的岁月里。
那一些美好的.回忆仿若流沙,从指缝中悄悄溜走。
指中之沙,无论如何,都是留不住的。
我闭上双眼,来到了《猫的天空之城》。
咖啡,书,灯光,音乐,依然美丽。
那一个书桌上,有《三个》在聊天。
天空:黑夜里,会不会有鬼呀。
猫:不用怕,鬼是个好人。
那一座城:鬼怎么会是人呢?
天空:鬼非人。
猫 :鬼本是人。
那一座城:人与鬼又有何分别呢?不过在各自的空间活着罢了,若是善的,也是美的.....
(3)从《猫的天空之城》回来后,我又来到她的《秘密之家》。
淡黄色的色彩吸引着我,那一首曲调依然美丽。
她指尖上的文字,迷人的调调,触动了我心中最柔弱的地方。
原来在世界上的某一个地方,也有人爱着那一切。
我想起了昨夜的轻声试探:你好吗?
过了许久。
我受宠若惊。
而后,从《错中错》聊到《挪威的森林》;从《红楼梦》聊到《倾城之恋》,从《美国往事》聊到《岁月的童话》.....
仿佛多年认识的老友。
原来,时间如同岁月一样,会从指缝间悄然离去。
今夜,我依旧在原地,等待着如今的你。
家的散文(5)
家的梗概短文散文
篇一:家的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篇二:家的梗概
呼啸的北风挟裹着鹅毛般的雪片铺天盖地的飞舞着。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在成都一条僻静的街上吃力地走着两个行人——那是高府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和三少爷高觉慧。他们刚从学校排完戏回家。他俩边走边兴致高昂的谈论着排演得情况。在一所门前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大公馆面前,他们停了下来,把皮鞋在石梯上擦了擦,抖了抖身上的雪水,便提了伞大步走了进去。
琴早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她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当她到听二表哥觉民说“外专”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但一想到进入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觉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望着琴开朗活泼的亮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不同的两种命运,觉慧明白鸣凤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同时,也是想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
夜黑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人们忙碌了一天,此时,卸下白天的面具,打开心灵,或悔恨,或悲泣,或得意,或窃喜,鸣凤只有在此时才能安静的想想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而悲泣。
琴的母亲对她要投考男学堂感到惊讶,但是,仍旧答应替她想办法。琴对母亲十分的感激。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和自己爱着的姑娘结婚。这时传来父亲为他订婚的消息,但他性格懦弱,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为了父亲的意愿,他成了家,并帮助料理家务。
本来他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俩人虽青梅竹马,俩小无猜,但他不得不屈从于父命,于是一个父亲用拈阄儿的方法决定下来他和自己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断送,他美丽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的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
不久,父亲亡故了,他的心里充满了悲哀,但却不曾想到他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可悲了。他的悲哀不久便逐渐消去,父亲的棺木入土以后,他似乎把父亲完全忘记了。他不仅忘记了父亲,同时他还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他的年轻的肩上。家族内部的矛盾向他射来的无数无形的暗箭,使他看清了这个绅士家庭在爱与平和的面纱下隐藏着的仇恨和斗争。虽然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心中仍燃烧着青春的火。他愤怒,他奋斗,最终他的奋斗毫无结果。而且他也疲倦了。他活着只是为了挑起肩上的担子;他活着只是为了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庭。不久,他的孩子出世了,他把他的抱负拿来在儿子的身上实现。儿子的幸福就是他自己的幸福。这样想着他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
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觉新的被忘却了的青春,他贪婪的读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的文章。他从刘半农那里学到了“作揖主义”,从托尔斯泰那里学到了“不抵抗主义”,这些“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无冲突的结合了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具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他既痛恨旧势力,又在旧势力面前唯唯诺诺;既真诚关心弟妹的幸福,又时时提防着他们的`言行出轨。因此,他便受着两方面的夹击:一方面,长辈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指使、捉弄,甚至责骂他;另一方面,觉民、觉慧也常表现出和对这位大哥的不满。面对这一切,他默默地忍受着,挣扎着。他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的生活。
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情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觉慧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他们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这天,他在花园里遇到了鸣凤,他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鸣凤连忙打断了觉慧的话,并凄然地说,她害怕梦做得太好了不会长久。
当晚,月光皎洁。三更过后,觉民、觉慧还在天井里散步。远处飘来了如凄如诉的箫声。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婆家对她不好,最近孤身一人回到了省城娘家,觉新知道后心情非常悲痛,接连几晚都吹这样凄惨的调子。觉民担心大哥和梅的悲剧会在自己和琴之间重演,觉慧安慰二哥说,你决不会走到大哥的路上去,因为时代不同了。
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地热闹繁忙。堂屋里面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上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公馆门外,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轻声的哭泣。在花园的楼房里,觉新为了梅几天前在商业场碰到他有意避开而伤心。楼下,淑英正在踢毽子,觉新加入了游戏之中,觉慧望着觉新的背影想: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他这样想着,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了。
张家琴的房中,梅对着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元宵节刚刚过,新旧军阀展开了激烈的混战。处于市区的高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战火的烦扰。从东门逃进城的张太太带着琴和正在张家玩的梅来到高公馆避难。梅看见高家花园里草木依然,然而人事已非,感到格外悲泣。这时瑞珏带着海臣过来,交谈之后,瑞珏忽然觉得自己很喜欢梅。
第二天,觉新在花园里与梅再次相遇。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梅忍不住低声哭泣。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情不自禁的用手帕去为她擦泪。二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几天来,瑞珏完全地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所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梅凄楚悲哀的诉说沉重地压着瑞珏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真诚的同情与对命运的相互理解,使两个女人变成了亲如手足的姊妹。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而同时他跟家庭离得更远了。虽然他知道在这个家里还有一个人在无私的爱着自己,他每一次看见那一对被纯洁的爱燃烧着的眼睛,他觉得一种欲望在他的心里生长起来。然而,进入新的环境,跟新的朋友接触,他的眼界又变宽了。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他更明白人生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个少女的一对眼睛跟广大的世界比起来,却是太渺小了。他不能够单单为着那一对眼睛就放弃一切。
琴想象同学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受到她母亲的坚决反对。家庭浓重的封建思想使琴的眼前似乎立刻出现了一条几千年前修好的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然而,她决心要走一条新的路。
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高家的丫头长的漂亮,向高老太爷要求讨一个去做姨太太。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他。鸣凤深深爱着觉慧,虽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头决不会成为高家的少奶奶,但却希望留在觉慧身边,伺候他一辈子。她的前途依然是一片浓密的黑暗,那一线被纯洁的爱情所带来的光明也给人家摧残了。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无望的鸣凤只好向觉慧求救。觉慧正赶着为刊物写文章。看到忙着写文章的觉慧,鸣凤不忍打扰他。鸣凤出嫁的事,觉慧一点也不知道。
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那一天对于觉慧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对于鸣凤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
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他四处寻找鸣凤,但是已经太迟了。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三少爷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鸣凤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鬟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鸣凤的悲剧使觉慧无限悲哀,深深自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祖父为带代表的旧势力的无比仇恨。现在,他更清楚的认清了自己所在地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
高老太爷66岁的寿辰到了。高家大摆宴、唱戏,加以庆祝。梅参加寿礼后回家便病倒了。觉新为不能去看望她而感到极端痛苦。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大哥觉新感到左右为难,三弟觉慧支持二哥觉民进行反抗。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
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无论三叔可明和觉新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看到觉新在这件事上又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忍不住骂觉新是懦夫。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的角色。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觉得无论如何应该给觉民帮忙,否则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决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
这时传来了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及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觉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瞒着高老太爷偷偷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到处借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不久,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望,从此一病不起。陈姨先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的家宅不宁。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高老太爷在弥留之际答应解除与冯家的婚约,他想在临死之前见见觉民,觉民抗婚行动取得了胜利。
瑞珏临产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高家长一辈人认为高老爷的灵柩停在家里,如果有人在家生孩子,会有有血光之灾。他们要求瑞珏到城外生育。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觉新和平地接受了,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他一生就没有对谁说过一句反抗的话。无论他受到怎样不公道的待遇,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他忍受一切,他甚至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这样,觉新又一次毫无抵抗的接受了这个荒唐的主张。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她的哭声就是她的反抗的表示。但是这也没有用,因为她没有力量保护自己,觉新也没有力量保护她。
瑞珏因难产死去。这使得觉新突然明白了,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都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么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然而同时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够抵抗这一切的,他是一个无力的、懦弱的人。他绝望了,他突然跪倒在门前,他伤心地哭着。这个时候他不是在哭瑞珏,他是在哭自己。
三弟觉慧感到再也不能够在这个吃人的家里住下去了,他要做这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决心远走高飞。觉新感到无限地悲哀,但他知道是强留不住觉慧的,犹豫再三,终于答应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动。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便忍不住自语道:“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而他自己将留在家里过着更凄凉、更孤寂的生活……
黎明,觉慧瞒着高家的其他人,告别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黎明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
家的散文(6)
灵魂的家现代散文
没有家的灵魂是无处落脚的蒲公英,随风飘零,孤独落寞。人的一生,灵魂无所寄托,心便无处安放。为灵魂找寻一个温暖的家,是我们一生不断的追求。
有的人,将灵魂寄托事业,却也活的冰凉一世。有的人,将灵魂寄托婚姻,可现世的婚姻,有多少是两两相望的,大多不过你看见我的时候,我看不见你,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恰巧深情凝望着你。有的人,将灵魂寄托孩子,可他们注定会在成年后离你而去,去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人的一生就是一场轮回,孩子永远亏欠着父母。有的人,将灵魂寄托于文字、旅行、音乐、绘画、养花种草等等。
不论你已经找到还是没有找到,都不重要,因为灵魂的家也并非固定,如果不知道这一点,那么比起无处安放,更加可悲。因为,在寻找的.路上,至少我们还有希望,可是找错了地方或者已物是人非,仿若把心安在四处漏风漏雨的房子里,补无能补,却死死不愿意搬家,这等于给灵魂画地为牢,深陷沼泽,却又自己放弃求生,实在活的可怜。
人的一生,要学会让灵魂有所托付,更要学会让灵魂随时搬家。
这个世界,除了我们自己、家人,还有可以托付的朋友,所以在温暖的日子,我们要努力的和更多灵魂契合、有趣的人们相逢、相识,让他们记住你的颜色、温度、气息和模样。在你把自己弄丢的时候,你可以像个小猫小狗一样紧紧跟在他们后面或哭或闹,然后在他们的眼睛里再次找到回家的路。灵魂、朋友、家,息息相关。
都说如果你拼命想念一个人,他就会来找你,如果你可以相信这样的鬼话,热情的拥抱生命,活着也许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一生,比起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少走弯路来说,勇敢的敞开心扉,会不会能享受到更加幸福的人生呢。
希望每一位朋友,都可以做自己人生路上的勇者,都可以做自己灵魂小家的建筑师,都可以做自己人生大梦的造梦人,为自己的灵魂一路建造如梦如幻的温暖小窝。
家的散文(7)
散文-我的家
时间飞逝,岁月无情,一晃又很久没有回家了。儿时的家,那云贵高原,一双满是眼的手总喜欢看着远方发呆。和小伙伴们追逐打闹,有时候也变了性质打架了,不管怎样,那时候的岁月总是那么甜美。
现在的我,还没有成家,寻找家的概念。每当一个人在一变工作、生活的时候,总会勾勒出爸妈的脸,还有我们家的小花(狗名)和老母鸡。想家的一切、一切。
我们的房屋是转木结构,在当地不算太破旧。在我家的屋前屋后,全都被果树包围着,这是我爸爸的杰作。远处望去,就象一小树林。我们这里一年四季分明,冷热适度。曾经的毛路,现在已经变成了水泥路,听说国家已经规划了高速公路和铁路侧旁而过。
我的家很美(虽然条件不太好),不管四季,你用心感受都会乐意无穷。春天,百花齐放,蜜蜂飞舞,家禽牲口在一起嬉戏,融洽生活。夏天,房子四周绿树成荫,青涩的果子挂满枝头。如果你累了收工回来,爬上树去贪婪地坐着,吸收阳光下的微风吹过,那感觉真幸福。但,夏天的傍晚是最讨厌的时候,蚊虫猖獗,用树的庇佑对人经常下黑手,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一把扇子。秋天,人们都笑脸相迎,丰收的季节是人们最开心的时候。走在路上,踏在被太阳烤焦的落叶上,发出嚓嚓的.声音,配合人们哼的小曲,形成了美妙的音乐。冬天,雪花飘在树枝上,白色的雪花点缀着常绿树的叶子,又是另一种感觉,小孩们堆雪人,打雪战。坐在家门口,远远欣赏对面的小学操场。
我的家在村子里面并不起眼,但是总显得很精神。一年四季没有萧条,也没有繁华,是那么平常。但是,它却与万物和谐,点缀恰倒好处,感受自然界的魅力,犹如《春江图》。我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特别是现在和它离多聚少的日子里,犹为珍贵。
家的散文(8)
幸福的家高中散文
一支笔,刚画完前唐地雁落平沙,又滴淌着晚清的紫廖渔歌……
一杆桅,刚降下暮春地轻烟残月,又升起了霜秋地白荻劲风……
岁月在轮回,人生在飘逝,我们架一叶扁舟于江诸之上,幸福的家。寻觅所谓的幸福。
茫茫岁月中,从未忘记幸福的'存在。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未来。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我的家是幸福的,因为家人互敬互爱,相亲相爱。于是,时间在追问历史:“何为幸福?”我追着时间在后现代地荒原上呐喊:“幸福在于自己的心。”
世界万象,无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而且懂得去接受的人才能幸福。我的家亦是如此。有些事,就像哈哈镜与平面镜的结合。我那幸福的家中,亦是如此。
父母是生我,养我的人。当有人问他们:“那么多孩子,你们累不累?”他们说,“没有,我们很幸福,中学生作文《幸福的家》。因为我们的家充满了快乐、幸福。”除了孩子多,烦;但孩子还很可爱,天真;帮父母做事;给父母啊、爱。这就是父母所谓幸福的概念。
幸福的家,充满着爱——亲情。当我发烧,父母焦急,不知所措,担心……心中的调料根本无法调制,多种多样,无奇不有。当我受到表扬时,父母也随着我心情的变化而变化,高兴,激动,兴奋……当我……
千年的余晖摇曳着那些花季,飘落那些雨季。我们不妨把或深或浅的记忆放进日记,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给岁月。幸福的家,我拥有。不知你亦是如此?
家的散文(9)
情感散文:回“家”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题记
流年似水,时光如梭。屈指数来,我离开北京钢校已经17年了。17年来,不论是在求职屡屡碰壁,孤寂、无助的涉世之初,还是在事业小有所成、心有所依的今天,始终割舍不了的就是那份浓浓的思“校”之情。不止一次梦想着又踏上了母校那片曾经洒满青春记忆的热土,又回到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家”。教学主楼教室、三叉楼宿舍、西操场,还有严父慈母般的老师,情同手足的同学——一切是那样的真实、清晰,却又那样的遥远。十几年来,我也曾经几次到北京出差,总想着到母校转转,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坐在开往家乡方向的火车上,望着车窗外渐行渐远直至模糊的北京城,我黯然神伤,难道此生就真的没有回母校寻梦的机会了?
悄无声息中,喜讯接踵而至。三个月前的一天,我接到北京的吴凡同学给我打来的电话,她说5月17日母校将举行93级同学会,问我能否参加。如此难得的机会岂能错过?尽管我无法预料5月17日是否有空,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几天后,我又接到同城王凯华同学打来的电话,得知“517同学会”外拍小组即将来济宁取景拍片,我们笑言一定要当好“东道主”。幸福的涟漪在我的心里荡漾开去。
3月22日一大早,从济宁各地风尘仆仆赶来的近10位钢校93级毕业生齐聚济宁太白湖景区,静候外拍小组同学的到来。十时许,当头戴太阳帽、同学会“大导演”金娜同学以及同学会“策划人”徐学军从轿车里走下来时,我们相互拥抱、握手。谁也没有想到,17年后,我们这些从钢校走出来的学子竟然在千里之外的济宁相聚。一遍又一遍地翻着当年在学校拍摄的老照片,在镜头里尽情地诉说着对母校的牵挂和对同学的思念——作为同学会的“前奏曲”竟然这般美妙,对于即将到来的重头戏——“517同学会”,我更是充满期待。
从那天起,我竟然像小孩天天盼着过年一样盼望着5月17日的到来。现实有时就是那样的无奈。刚刚步入5月,单位产品订单“满天飞”,员工不得不白天晚上“连轴转”,就连行管人员都“下放”到车间帮忙去了,更不用说请假了。办公桌上的日历一页接着一页被无情地撕掉,我的心沉了又沉。期盼了多年的回“家”梦难道就这样灰飞烟灭?我心有不甘。5月14日,我硬着头皮向总经理请假,万万没想到他竟然十分爽快地同意了。笼罩在心头多日的阴霾一扫而光。窗外,阳光灿烂。时至今日,总经理的话依然在我耳边回荡:“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错过了,或许就没有下次了,我实在是不忍心拒绝你。”
5月16日上午11时,我们5人搭乘“专用”豪华中巴车开始了圆梦之旅。汽车在高速路上风驰电掣,我们的心却早就飞到了母校。当时,最忙的要数手机了。赵慧娟刚刚发来短信,问我们什么时候到京,要为我们接风洗尘。杨万玉又打来电话,今天晚上咱班同学在学校附近小聚,一定要参加。没想到,我们竟然成了“抢手货”。陈延新更是通过手机视频向北京的同学一一介绍我们的情况,看来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只好“先睹为快”。
5月17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17年前在此求学的100多名钢校93级毕业生和部分老师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寻梦。17年了,北京城日新月异,学校也不甘落后,一排排高楼大厦见缝插针地拔地而起,原来略显空旷的校园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我们搜索所有的记忆,希望能还原校园原来的模样。这不是小卖部的地方吗?怎么成了篮球场?这不是当年国庆节观看烟花的东操场吗?怎么竖起了高楼?那不是当年军训投弹的地方吗?咦!三叉楼宿舍不是当年学校最高的建筑吗?怎么成了“小不点”。大家叽叽喳喳、议论纷纷。为学校的巨变感到自豪。
当然,改变的还有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最让人感动的是两位“大腕”级人物也前来捧场。他们分别是是77岁高龄的赵校长和年长一岁、德高望重的`周老师。“岁月催人老”,但赵校长依然风度翩翩不减当年,巧合的是他是在为我们93级所有毕业生毕业证盖完刻有他的大名的印章后光荣退休的。据说,周老师为了参加这次同学会,更是不顾身体的劳累,特地乘坐飞机从广西赶来。可见这次同学会在他们的生命中是何等的重要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李文瑞老师却没有等到这一天,他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由于李老师是教舞蹈的,平时不爱动的我很少与他有过交集。但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记得在一次学生党员发展大会上,李老师特地给我们发来“贺信”,他在信中说,真羡慕你们这么小年纪就入了党,他希望我们好好学习,报销社会。在当时,好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奇葩”。胖胖的身材,很难想象他是一名“舞者”,粗粗的大腿却总爱穿着极不搭配的紧身裤。实际上,他是一个严格、称职、令人敬重的老师。他编排的舞蹈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并且他还十分热心。据说,从学校退休后,他依然发挥余热,免费教社区的老年人跳舞,更为难得可贵的是他还倾其所有,资助数十个山区的孩子上学。如此高的境界,又有谁能比及?还好,退休后,他在社区入了党,了却了他多年的夙愿。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任课老师早就离开了学校改行干了别的职业,但在新的行业同样干得有声有色。老师“英雄”,学生好汉。当年懵懂的少年,如今即将“步入中年”,即将迎来他们一生中最辉煌的“黄金时代”。经过17年的历练和打拼,他们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有的自主创业,成果喜人;有的步入教育行业,成了受人尊重的教师;有的成为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有的成为企业的部门经理、技术人员,为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切要感谢母校的精心培养,他们在教给我们知识的同时,更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如果把当年刚刚踏出校园大门的我们比作略有瑕疵、可以雕琢的铁的话,经过社会这个大熔炉的千锤百炼,如今我们已经成为晶莹剔透、铮铮筋骨的钢。
时过境迁,北京钢校已不复存在了,但首钢工学院的领导还记得我们。正是由于他们的大力支持,我们才能找到“家”的感觉;正是由于他们的极力配合,我们的“班会”、“联欢会”、“聚餐”等活动才能搞得有声有色,我们的同学会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家的散文(10)
家的情感散文
“护士长休息一会”小护士给秦羽擦去额头上的汗水。秦羽舒舒身子她已三天三夜没合眼了,SAS的快速蔓延,越来越多的感染者需要救治,这些都不容她合眼。现在好不容易有点机会,秦羽解开了隔离衣,总算能喘口气了。
“快!有一SAS感染者,高度昏迷尽快救治”护士从外边推进一个病号。糟糕,氧气瓶没了氧气,要命的失误叫秦羽只想骂娘。再到别处去运恐怕来不及了,秦羽只好进行人工呼吸。
得救的女人叫珍儿是名记者,在采访有关报道是感染了SAS病毒。在秦羽和护士们的精心照料下她的病情逐渐好转。就在她康复出院时,护士长秦羽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她在救珍儿时也感染SAS。
护士长牺牲了,珍儿哭了,护士们哭了,全医院的病人哭了,护士长走的太快了。
秦羽走时她手中紧紧握着一张照片,照片的小男孩虎头虎脑十分漂亮。医院的护士说,那个小男孩是她儿子,她丈夫是个警察三天两头的不在家。一次医院急诊秦羽把孩子独自留在了家中,结果孩子从阳台上摔了下来,虽没丢了性命却摔坏了脊柱成了个瘫子。
为此俩口差点闹离婚。现在孩子和七十多的奶奶在一起,她丈夫出警又不在,医院考虑到她的情况本不想让她来的。可她非要来。现在,现在,护士泣不成声。
别说叫个警察照料孩子,就是照顾自己也不是易事。珍儿深有体会,她丈夫也是一名警察。珍儿出院了,那张照片老在眼前晃,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一个不能走路的孩子,一个工作繁忙的警察。没了女人照顾这家不散了吗?自己去吧,即使丈夫能理解,可也不是长久之策,再者对丈夫也不公平。于是她下定决心同丈夫离婚,再让他找个好女人。
见到丈夫,俩让想说啥却又都住了嘴。沉默了一晚上,丈夫足足抽了一盒烟。他扔掉最后一颗烟面对珍儿讲,咱们离婚吧?“珍儿吃惊的望望丈夫。看着他憔悴的模样轻轻的点点头。俩人很快办了手续。俩人所有的家产全要留给对方,自己要净身出户。民政厅的人觉得奇怪,以往离婚的`为了财产恨不得打出脑浆来。可现在这两位唱的哪出。不明白真的不明白。
珍儿是提着行李到秦羽家去的,没有女人家就不是个完整的家。”她惊呆了。自己的丈夫正给那个瘫孩子洗身子,老太太双眼乐得眯成了一条线在一边只叫他休息休息。丈夫抬头见到珍儿慌了,他立即将珍儿拉出门外,“珍儿,这是我的家,请你离开好吗?我不想老人和孩子受到经吓”
“可……可我也是要来这的呀”珍儿不知所措对着丈夫诺诺的讲。“珍儿我对不起你,请你别闹了就你给我一次机会吧。”丈夫泪流满面“在上次抓扑罪犯的过程中,我们队长猛地推开了我他却中了歹徒的子弹。临走他手中还抓着儿子的照片,他不放心儿子呀,一个女人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和老人这不是易事,珍儿我只有对不起你了,你还年轻可也找个更好的。”丈夫深深地鞠了一躬。
珍儿猛地抱住了丈夫哭成泪人。“你知道吗我的命是秦羽姐给的。我也是来这里” 那一晚儿子说他头一次吃到这么可口的饭菜。“以后就会天天吃到了”俩人扶着孩子的头异口同声的说。“为什么?”孩子仰着脸问。“因为我们喜欢你喜欢这个家呀”
家的散文(11)
温馨之家经典散文
每一次走进这里,总是那么温馨,感觉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是那么泰然、祥和。
看着宽敞明亮的大厅,一尘而不染,不禁令人心怡。
坐在休闲椅上等待,喝着丽人端来的茶水,甚是舒畅、心暖。
对着一个个业务窗口,见那一个个一脸的笑容,就像是吮食了蜂蜜那样甜美。
听着银铃般的声音,就如春莺一样悦耳。
更见频频有礼、井井有条地办着每一件事情,使人不禁想起那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种种过去,真是换了人间,是何等的欣慰。
那种主人翁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偶而,遇见蹒跚的老人,总是有人恭让、帮扶,该是多么温暖,这真像是自己的家。
我数着每一个窗口,那21个明亮的标签,就如同21位儿女,被大厅这位母亲簇拥在了怀中。
更欣喜的是,不用走出厅门,就可在这21位儿女的热情服务下,把事情办得圆圆满满,是多么便捷、多么高兴的事啊。
难怪乎办事之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来这里,再也不用东打听西打听地寻遍了街市的各个角落。
然而,在这里值守却最是辛苦。
当有的人还在呓梦中,或送孩子去上学的路上,他们就得风尘仆仆地赶到这里。迟误,是严厉的制度所不允许的。
当有的人早早回家料理家务的时候,他们还依然坚守在岗位。早退,是奢望。
当有的`人清闲之时玩手机、玩电脑、串门闲聊的时候,他们须依旧在岗位上蹲守着、学习着。
我不免想起了那孙行者,是啊,有着近百人的偌大之家,没有一个紧箍项圈来约束,连玉皇都畏惧三分的石猴,岂不反了天?岂不成了一盘散沙?那就会重新走上过去的老路。不仅党纪政纪所不容,更是民众不会答应。
但有人始终不渝地惦念着他们的辛劳,竭尽所能地丰富着业余生活。不仅举办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各种赛事,增进了凝聚力和活力,更赢得了快乐。
这就是自己的家,一个很大很大的温馨之家。一个需要理解、包容、拥戴的大家庭。
也许成立一个家容易,但成为令民众和工作人都满意的家,该是多么的不易。或许有人说,你就“吹吧”。可别让迷雾遮住了眼睛,与过去相比,看不清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悲哀。
我自信自己依然正直,依然站在了弘扬正能量的平台之上。
每一次走进这里,依然是那么温暖,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是那么安然、淡静。
看着进进出出的人们的神情,是那么和谐,不禁令人心动。
看着悉识的不悉识的人们皆在忙碌,总不想去打扰。却是一个回眸,一个莞尔微笑,就感觉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存。
冥冥之中,不禁有个愿望。工作之时,俄儿播放一两曲音律,在优美的节奏中,干事就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轻轻松松,算是让紧张的大脑来一点松驰,来一点清醒。
看着工作人,一小时、两小时等长久地坐着办公,不时摇摇脖子、捶捶背、伸伸腰,显得疲倦、劳累。就想,或许应该像学生时代那样,抽一点闲,走出厅门到院子里,或散散步,或跳一支街舞,从而活动活动筋骨,这对于身心颇有益矣,更有利于工作。
细想来,在紧张中干事与在轻松中干事的效率,有着千差万别,出错率更是不可相比。
但愿这不是梦。
我忽然想起,曾经遇到他们数次摊资下小饭馆吃拉面。也许是工作忙而误了回家用餐吧。那笑语声,那交谈声,总是令人回想,真像是一家人。
遂想,倘若为广大员工办一个餐厅,该多好。
只要人心能够融成一家人,那工作及所处环境,也就能成为一个大家庭,能成为一个和睦而温馨的港湾。
一个家的凝聚,是靠点点滴滴积累的。或许更应该组织他们,到自然中去走走,或爬山,或划船,更能使一颗颗心凝聚,从而都心属这个家。
但愿这也不是梦。
看到这个温馨之家这么好,我除了歌之,隐隐之间,似乎早已有了一个念想,并许愿在一帘月下的烛光前……
家的散文(12)
家秋月散文
这是一个文人的家,家里的长辈像我的父母,对我疼爱有加。没错,我是秋月菊韵的一个普通的成员,我并不是很优秀。但秋月的前辈们给予我的鼓励,让我慢慢的成长慢慢优秀起来。如今的我虽然不是一个很好的写手,但我想把他们写下来。
——题记
初识总编伯伯
2015年的6月29日,也是我入住秋月的日子。我清楚地记得,我和总编杯雪的相识。那日闲着无聊加了一个群,群的名字我忘了。我看见这样一个消息,是总编杯雪发的一张书法。那张字迹的笔法让我这个爱好书法的人充满了好奇。我就附了一张我的.书法,想让他点评一下。然而时间过去了一分钟,那边来一个画的小玩意。我也就又附了一张我刚画的小玩意。那边还是没有任何的话语。等了一会,他加了我好友还是我加的他我忘了。他给我发来一条信息:“布衣,有么有兴趣来我的群,那里有很多的前辈可以让你得到学习。让你有进一步的发展。”充满好奇的我回复了他,“嗯,你把群号给我,我去看看。”就这样我走进了秋月菊韵这个家庭。
慈母般的社长叶雨
刚进群的我,什么都不懂。总编伯伯,说完欢迎新人之后就离开了。我有些遗憾因为大家伙在那各顾各的聊天,没有人理我。在我打算退群的时候,社长叶雨给了我一个单人窗口。对我询问了一些情况,帮我注册了账号让我发文。我告诉她,我不是一个好的写手。她却对我说没关系,让我从一个评论员做起,这样可以强迫自己阅读学习,慢慢就可以写出美美的文,她给了我链接。我打开社长给我的链接。那里的文,都很美读起来感觉都很有味道。我总是称呼她为前辈,而她总是说“我是文人之外的任务,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大伙都叫我姥姥,你也就叫我姥姥吧。”就这样我入住了秋月也爱上了它。后来由于我的任性、自尊和不懂事,几次离开了社团。姥姥并没有因为我的离开而不理我,而是对我说:“在外飘荡久了记得回家。”她就像我的慈母一样,对我很是疼爱。我对她说:离开社团的这些日子,我去了江山别的地方发稿,姥姥不会介意吧?社长爽快地对我说:“都是江山,哪里发稿都行。只不过是咱社团要求严格点,给你退稿了你别介意就好,每次退稿都是在给你找差距,仔细按照退稿理由重新修改,你就会发现你进步很多。”姥姥的话语重心长,总是让我在感动中受益,在受益中提高,在提高中进步。
严厉的顾问夷野书生叔叔
由于初来乍到,我把自己的身价放的很低。生怕自己的任性惹了他们生气。那日我在大路上看到了一老人凄凉的一幕,写了一首诗发在群里。诗的内容有点对老人不尊敬,夷野书生就发出来了几个踢人的表情。后来我发什么都是踢,我误以为是他对我有反感。我就退群了,离开了秋月。在姥姥的解说之下,我认识到了错误又回到了群里。而夷野书生,也接受了我的道歉。他还笑着说“群里俩书生,后生可畏,很看好你哦。”我笑了笑,感谢他的宽容。后来他的聊天中,因为一些事他露面的机会也少了。暑假在家里,为了听他讲课我不惜花了那么多流量,还真实地让我好生心疼了一次。但他讲说的东西和我学到的知识却让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尽管现在夷野书生来群里少了,但他对我的教诲经常回响在脑海里,让我终生难忘。
温和的类人猿911伯伯
类人猿911他是一个温和的长辈,我发的一些文都有他的点评。我也很喜欢他的文,只要他有些新的文出来,我都是要跟进阅读的。因为一些事情伯伯他离开过一段时间,在最近这段时间他又回来了。而我因为对编辑们的不理解感觉疏忽了自己离开了之后,他还跟我聊过几次天。对我关怀备至,让我感慨万分。其实我更喜欢读他的文章,他博览群书,知识面很广,他的文章总是别出新载,耐人品读。读着长知识,长见识。
秋月这个家并不很大,群里的人也不是很多。但大家对我这个在校生特别关照,尤其是紫萱姐姐、唐姥爷、雨烟姐姐、紫薇姐姐,他们温柔和蔼,一直给我一个不一样的关心。还有玉之残泪大叔的幽默豪爽更让我不能忘怀。
本是一群陌生人,没有熟人之间的相互触碰。但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大家走到一起,在秋月相互学习相互照顾互相体谅,更多的是注入深厚的友谊和爱。它没有一点的缝隙,让人感伤。
相遇是最美丽的邂逅,家是生命的驿站,漂泊的归所,家是亲情的纽带,温暖的所在,家是心灵的港湾,力量的源泉。所以我对这个家有一种说不出的热爱。
家的散文(13)
家在途中散文
“啤酒饮料方便面咯!”这熟悉而又令人反感的声音又开始叫嚣了起来。
我被吵醒,已经是早上七点钟。
列车里响起了舒缓的钢琴曲,把每个疲倦的人从奔波的梦里叫醒来。拉开窗帘,窗外是青葱的大山和奔涌的河流,通天的高架桥从山的半腰穿过,看不到尽头。白色墙体,红瓦结构的民房在狭长的山川之间静静伫立,好像一个个慈祥的母亲,在黎明的晨雾里,等候着归家的游子。清晨的云雾把高山笼罩,把江水环绕,从东方直到西方,从他乡直到故乡,我们活在虚幻的梦里,沉睡的不想醒来。
我揉了揉惺忪的双眼,依靠着座位从车窗外望去。此时,已经有早起的老农挑着从山间接来的溪水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急赶,想必是家中的老伴摘好了自家种的菜,架起了灶火,准备做一顿清淡美味的`早饭。一群群的飞鸟从暗青色的天空下掠过,穿过云雾,穿过人家,在清澈的河流边降落,饮一口河水,漱口,开始迎接崭新的一天。
车内的旅客都已经醒来,有的舒展身体,有的睡眼惺忪,有的已经在洗手间外排成了长队。窗帘被一幕幕的拉开,车内从昏暗重回光明,从平静重回躁动。人们望向窗外,风景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一条河流,也从清澈变得浑浊。突然想起,我们已经随着列车走过了一千五百多公里的路程。
但当他们望向窗外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他们眼中的欢喜和愉悦。那种眼神,是期盼,是等候,是安心,是久别的游子得以重回家乡时的泪光闪烁;是奔波的生命在找到可以暂时安歇的港湾时的欣慰无比;是学飞的雏鸟在满身伤痕后看到温巢时的感动万分;是我们一次次背井离乡,一次次离开又回来的潸然泪下。
我们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为了不得已的苦衷而离开家乡。我们为了亲人,为了爱人,为了久别的朋友而闪烁泪光。一次次的旅途,一幕幕的风景,都在生命的列车中,变得熟悉,变得迷茫。而我们,只能勇敢行走,学会坚强。每个人眼中的期盼,穿过城市的夜空,穿过旅途的峰峦叠嶂,那纯粹的声音,如山中的泉水静静流淌,流入我们的梦乡。
如果有一个梦,可以翻山越水,可以日行千里,可以披星戴月,可以无惧风霜,那就是我们心中的故乡。
这时候,我不禁想起了汪国真先生的一首诗:“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是啊,道路即使漫长,未来即使迷茫,我们也决不能放弃,只要眼中有光,必定会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我还在靠着座位欣赏窗外的家乡风光,列车突然进入了一条隧道,车厢内顿时变得昏暗起来。接着,列车上响起了播音员好听的声音:“各位旅客,下一站是甘谷车站,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行李准备下车……”
我借着车厢内不怎么亮的照明灯,收拾好自己的一个包,准备下车。忽然,一束耀眼的白光从前面朝我射来,我知道列车快驶出隧道了。当那一束白光变得最耀眼继而又消失的时候,我再次抬头看向了窗外:阳光从天顶的云雾中探出头来,安静的世界光明一片。
“哥哥,快到了么?行李多不多,我们去接你?”车快到站,姑姑家的几个妹妹给我打来电话。
“不多,就一个包,我下车就过来,咱一起回家!”
好,我们回家!
家的散文(14)
姑娘们的家散文
原来我住在她们对门的房间里,不久,我们四个湖南妹子同住一室,从此,此房就成了我们四人的家。一个四个姓氏、四种血缘,出生江南,来自农家,均为同学,亲如姐妹,宿舍成了四位姑娘特殊的家。
我和陈洁的床铺分别在进门的两边,她靠左边走廊;我在右边紧挨着火墙。因冬天床铺离火墙太近,夜间睡觉过热,我常把被子打掉,因此曾闹过几次重感冒。罗群和山东姑娘并排紧靠窗户。李力在左侧的里边和我相对应。房间正中放着我们多年来在上面做夜校作业、写家书和周末四人玩扑克的长条桌子。
玩扑克,我和陈洁是对门,已经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记得,陈曾经提议:“将来我们分别时,这付扑克每人1/4,留作纪念!”四人一致赞同。哪知我于1957年12月,就这样匆匆率先离开了她们,再也没有返回沈阳。连我的工作调动手续和行李都是她们于1958年初帮我办妥后邮寄到南方的。房间里最醒目地方,是罗群床的上方墙壁上挂有一根竹箫。这根竹箫从我们1953年初中毕业在衡阳分配相识时起,辗转北京、天津、塘沽直至沈阳,像珍宝似的一直就携带在她身边。而且不论搬到哪里,她总是把它挂在这个位置上。茶余饭后,周末或兴致来了,她就往床上一坐,背部靠墙,两腿自然弯弓,双手的食指在竹箫的洞眼处来回的按动,面带微笑,嘴唇紧挨着竹箫的洞上,吹出十分熟悉、十分悦耳和我们已经听过多遍的曲子,回荡在整个房间。
我和陈、李三人除爱好体育活动外,几乎别无其他才艺可献,只能当“索取”者了。我们能够欣赏到罗群为我们送来轻松、欢快和温馨的箫乐声,不讲令人陶醉,至少在我们紧张了一天工作、学习之余,可以放松各自的神经了。
我想,她成家之后,这根竹箫也一定给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带来不少的愉快和欢乐!不知她是否还留着这根我们所熟悉的竹箫,如果还在,将来我们有机会重逢时再听听她曾演奏过的箫乐声,定会使我们回忆起我们青年时代的美好时光。
我们四个除各自己的岗位尽心尽职上班外,其余的业余时间——上中专夜校、散步、看电影等几乎都是集体行动。当然这种集体活动全是自觉自愿和自发的,不受任何约束。你完全可以独立游玩或自行其乐。说来也怪,那时我们谁都不需要、也不愿意别开这个非常融洽、十分和谐、亲如姐妹的小集体,而单独行动。因为那时好像还没有谁谈情说爱,如果有的话,那也是纸上谈兵罢了。
由于集体活动频繁,随之而来出现了现场开支,如出门乘车、进公园购票,小吃会餐等等,抢夺付款,都想买单,谁也不甘落后,没人意愿当“吝啬鬼”,总是争先恐后,你抢我夺。一两次无所谓,十次八次,长年累月的出现在现场,既不雅观,也不是办法。
姐妹四人中,陈的脑子转得快,点子多,还是她想出的好办法。
平常夜间入睡前,我们姿势各异的半躺在各自的床头上,谈着当天的感受,甚至高谈阔论起来。那日,陈洁是从半卧的姿势突然的坐了起来,左手手腕半截埋在被窝理,右手在空中划着弧,兴致勃勃的说:“妹子们,我出个主意,今后我们集体出门活动,不管你掏钱,我出资,一律记账,月底结算,平均分摊,省得你抢我夺,怎么样?”我们三个异口同声喊了出来“好!好主意!太好了!我们举双手赞同。”这个点子真棒!其实就是现在时髦的AA制,在西方国家家庭夫妻实行AA制,比比皆是,我们真笨,为什么就没想到呢?一直被“你争我夺”不雅场面困扰着我们,自打那以后,“你争我夺”的局面自然消失了,解决了我们集体出行开支当中的大难题。不用推举,陈自报奋勇成了我们这个家的财务会计。李可能由于年龄关系,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们的管家。诸如家乡餐的炊具、食品、菜类等购物,她操劳最多。我和群属于这个“家”里不管事的普通成员,享受着家庭里的幸福和温暖。
我于1955年和1956年曾两次因重感冒(后一次还转为大叶性肺炎),她们叫来院部小轿车,把我送进了沈阳最大的医院。住院期间,她们三人周末提着物品,来医院看我。其中一次我印象最深,是罗群她捎来了我从未吃过的石榴,那又酸又甜的滋味至今难以忘怀。
陈一般叫我们只呼其名,省掉姓氏,听起来热呼呼的,倍感亲切。“华,你穿着病号服,我们差点认不出你了!四人哈哈大笑起来。医院走廊和病房的墙上贴有大“肃静”的字样立即映入了我们的眼帘,我们赶紧用手将嘴捂住,将声音减到最低分贝。我笑着低声说:“是呀!穿着这种‘礼服’,再精神的人,没病也成了地道的病号了!”
这家医疗器械齐全,设备先进,有上千张床位的大医院。按医院规定,患者进院必须换上医院统一兰白相间的竖条长大褂,脱下自己的'衣服集中分袋保管,防止外界病菌带入。医院病号统一着装耗资较大,在当时全国卫生界并不多。现在也很少。
我的病情只要稍有好转,我就会“吵”着要求出院,为此我还写过要求出院“申请和保证书”。记得医生在我的出院通知书上写着:“由于本人要求,提前出院。出院后建议继续休息一周。”这时女伴们瞪着大大的眼睛,一个劲的瞅着我,口中无语,她们用目光在批评“你是个不听医生话的病号!”而行动上她们又非常欢迎我归来极其矛盾的心里,我看在眼里,更记在了心里,这是姐妹们对我发自内心的呵护和关怀。她们知道,她们明白,我要求出院不为别的,只是一人呆在医院不知有多寂寞、郁闷和无奈,我想姐妹们,我想这个集体,我想这个“家”而已。医院里的寂寞,思乡的愁云,回到这个充满温馨的“家庭”气氛中,骤然得到了化解,这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家”的感觉,和家的味道。
人们只要提到家,不免会有一种亲切的、和谐的、幸福的感觉,是温馨的港湾。但是,人们又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因为唇齿相依,牙齿也有咬舌头的时候,手足至亲也难免磕碰。可我们这个“家”却异样,从1953年秋至1958年17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姐妹们从未红过脸,也就是说,舌头连牙也没碰过,当然更谈不上有什么难念的“经”了。
自我们姐妹婚后,就东南西北,各自一方。李、罗群在大西部的四川成都,还好她俩彼此不远,可互相走访。我和陈各在北京和南京,两京之间,远在千里,和成都相距,更是遥不可及,迢迢万里!好在现在通讯先进,电话优先,见面视频聊天。谁让我们老年还赶上了科技发达的新时代,过上了幸福的晚年,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尽管如此,我至今还十分留恋当年这个“家”,我非常怀念这个“家”,成了我心中永远的家。(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家的散文(15)
家,你冷不冷散文
太阳好暖和,路上的行人好多。
她就一直这样坐在窗前,整整一下午。
“该出去走走”,放假以来,她一直这么想,也只是这么想想而已。
一个老人牵着孙子蹒跚的出现在视野,她的目光就一直随老人走着,小心翼翼的。孩子跺着脚,嚷着要爷爷抱。于是,两颗脑袋亲密地靠在了一起。一丝久违的柔情悄悄爬上心头。很久以前,她也是这么在爷爷面前撒娇的。可现在呢,爷爷在那土垒成的家里不知度过几个春秋了,她怎么也找不到爷爷的家门。爷爷那么高,在这矮矮的家里他能直起腰走路么?他还记得那个一边用手捂着眼抽抽嗒嗒哼哼一边用眼睛从指缝里偷看爷爷是否在拿吃食的小孙女吗?那个世界一定很美好,要不怎么去的人没一个愿意回来呢?
路那头出现了一个人,像母亲。不过她知道,那一定不是。那位母亲提着满满两袋东西,却很快的走着。(母亲也是这么健步如飞的呀)忽然,她停下来,扭着头望后面,一个女孩跑进视野,争执一番后提过那两袋东西,两人说说笑笑的走来。她近乎贪婪的看着这一切,拾起洒落一地的`笑声,却怎么也嚼不出那份快乐。她不敢奢求母亲伴她一起走这么一段路。为着这个家,母亲在奔波,把黑发染成白发,把波浪画进双鬓,她不能再说什么。
一辆满载着芦苇的卡车老远就吼叫着过来了,卡车有卡车的生活,那一路“轰隆”便是它们不朽的歌。芦苇们默默无语,它们也懂得“沉默是金”吗?
“怎么想家,我不明明呆在家里吗?”她惊诧地想。家就在眼底,伸手,这是窗,那是墙,你还在思念什么呢?思念遥远的一无所有却拥有整个春季的欢笑的家么?
…………
除夕晚上,爸妈呆在街上的店里。她听着前后飘过来的笑声,想听听音乐,让喧嚣填补这世界的空白,姐却眼一瞪。于是她就这么站着,望着一屋的冷清,不知所措。正在失恋的姐姐却狠狠的说:“走开,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于是,她摔门而出。夜风一吹,她才知道实在是无处可去。她独自徘徊,从路的这头走到那头。走过家门时,脚步反而快了起来。她朝着远方的万家灯火走着,偶尔回首,发现自家射出的灯光原也很柔和。几个行人,匆匆踩着车,向前奔。前面的灯光也诱惑着他们吗?他们是在回家,自己呢?仰起头,她竟然寻到了几颗星。怎么,它们迷失了回家的路吗?那颗一闪一闪的星,像她,在哭泣……
太阳照到身上来了,她挪了下位置,决心出去走走。
去哪儿呢?
小妹家?过去,大家一起别提多开心了,古灵精怪的小妹总是把欢乐感染给她。从她嘴里总能蹦出许多稀奇古怪的名称,她呢,便浅浅的笑。小妹便指着她大叫说你脸上的梨涡真好看。还记得两人曾在各自的头上竖起十来根“朝天住”,那红头绳绑扎好,然后跑到人家去用心的唱几句快乐的歌。可不行,小妹现在有了一个很神秘的friend,她不想去接受膨胀的快乐外那一份笑。
要么,去H家?她悄悄的笑了。原来,她偷偷的喜欢过H,总想和他说话,而他抬头想和她说几句什么时,她却望着远方,很专心的样子。后来,她很少说话,只在心里和他对白。后来,他再也不来她家里了,再后来……大家好久不见了,见了面能说什么呢?说过去真傻现在真孤独?
一群人朝这头走来,她努力搜寻熟悉的面孔,然而,没有。那些人站在路边,喊着邻家女孩,然后便鱼贯而入。一时间,她竟然有些嫉妒邻家那个平凡却快乐的女孩。
“想象着某一种温柔/窗外的阳光真好/你将积存多年的语言/写满窗棂/停下笔的时候/你就想出去走走/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然而,有谁会来敲自己尘封的门呢?
那个傻小子怎么再也没来过了。原来,她总讨厌看到他,总喜欢冷冷的对他笑。冷冷的对她说“请走开”。可现在,如果他来的话,说不定她会陪他一起去湖边走走,坐在青石上,说很遥远的话呢……
谁的车来到了窗前,她猛然惊醒,慌乱而喜悦的站起来,可她只看到了一个背影,听着卡车远去的声音,她才恍然悟起,刚才这人是在躲避那铺头盖脸的灰尘……
她终于没有走出去。夕阳静静的照在她身上,在邻家的说笑,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她静静地睡了……睡梦中,她在颤抖的唱“你冷不冷,要不要我给你温暖的天……”
春天很遗憾,一个忧伤的女孩终没能走出苍白的冬季。
(1993年)
家的散文(16)
有关家的味道散文
(一)
早上七点,母亲的电话打过来。我一颤,迟疑了片刻,接通。
原来,亲戚送了水果,母亲想叫父亲送过来给我。我松了一口气,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打从上初中开始,小小的我就离开了家,或为求学,或为工作。曾经在某个深夜,我从家里的电话中获知,外公去世了;又曾经在某个清晨,我接到家里的电话,那边传来的第一句话是:奶奶不在了。于是,在外面的日子,每当大清早或者夜深人静时,最惧怕的就是接到家里的电话,在接电话的那一刻,我总是难以掩饰自己的恐慌。
(二)
较年轻一些时,我对家没有充分的概念,我只知道,家就是一个免费提供好吃好住,没钱了可以理所当然地伸手向父母要的地方。
一度,我不喜欢回家,我把绚烂多姿的青春时光一把掷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之中,大城市的繁华令我无暇顾及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一位大学挚友经常往家跑,我揶揄他,男生也那么恋家?他说,回家也没什么事,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总要回去看看才觉得心里踏实。工作后,他在开平,依然频繁地坐上回吴川的车。这个时候的他,只想逃离那个给他带来苦闷的学校,而他能朝向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家。
他比我依恋家,比我懂得家。
(三)
后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家有了强烈的感觉呢?
大三的一年暑假,一个在廉江的亲戚让我去辅导他们家的小孩。那是一个有钱的亲戚,局长级人物,平时不苟言笑,充满了威严。在他们一派豪华的家里,我小心翼翼,吃饭时不敢狼吞虎咽,生怕米粒掉下饭桌,尽管每次都好饭好菜,但在那段时间里,没有一顿是吃饱的;他们很早就睡下了,我不困,却也只好回到房间关灯睡去,那时我想,假如这是我家,我早把电视放到最大声,折腾到半夜才睡。
一个星期后,我招架不住了,我十分肯定地告诉自己:这个地方我无法呆了,我得马上回家。于是我找了个借口,仓皇地踏上回家的旅程。坐在车上,觉得全身都舒畅极了,窗外的花是美的,走在路上的乞丐是酷的,那是一种解脱的昭示,那是一种可以回归自由的心情。
回家后,飞快地洗了个澡,大口大口地吃着母亲做的饭菜,母亲在旁边不解地问:“有那么饿吗?”
那个晚上,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家。
(四)
我的家在一个小村庄里。
攀比的年纪,我埋怨过自己为什么不出生在一个特有钱的人家里,那样就可以挥金如土,不需要靠考大学才能出人头地。
只是细想下来,虽然生在农村,但是因了父母的呵护,我没有尝过农村小孩的苦,父母用自己的努力让我像城里的小孩那样吃好的,穿好的,受好的教育,其实这些都应该让我知足。并且,每个人的出身都是不能选择的,倘若这一趟人生之旅没有降落在这个家,那么我就不会是我了。
尘世的因缘把我们捆在了一起,成为一家人,这些仿佛都是注定了的。
今年寒假,父亲陪我去高州人民医院,经过根子镇时,他激动地说,这是他当年创业的地方。在我小时候,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在那个镇上他挨家挨户收购烟叶,夜深人静时才疲惫地骑着自行车回到家,自行车上驮着高过他半个头的烟叶。沉甸甸的一车烟叶,父亲一个人,那些高高的坎头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推上去的,他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家里的妻子儿女?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困苦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父亲用他的顽强抗衡着冰冷的现实,终于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把旧屋拆了,建立起了我们的新家。而今当我明了挣钱的艰辛,当我舒适地睡在那个父亲用血汗打造起来的温暖的家时,我对父亲只有崇敬和感恩。
(五)
仍记得大四时,我那对生活从来都不认输的父亲却表现出了对死亡的畏惧。
喉咙的严重不适使得父亲胡思乱想,数次求医后皆无好转,父亲的脾气变得暴躁。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我,说父亲会下来我读书所在的城市去大医院做检查。
在车站见到父亲时,他一脸的憔悴让我隐隐心酸,生活啊,生活。我陪他去医院,他急着要去给医生会诊,我说,还没挂号呢。他见多识广,他懂得这些程序,只是对病情的担忧让他魂不守舍,一时间失去了自我。
经历了排队之后,我们找到了他在那当咽喉科医生的老同学。在老同学的对照下,他显得更加苍老。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一直都是一副年轻的样子,我总觉得他不会老去,我希望和他一起走出去的时候别人说我们俩是两兄弟,因为我和他长得相像。
临走时,他的老同学对我说:“回去多跟你爸说些开心的事,好好照顾你爸。”我懂,父亲已经在变老,有一天他会黯淡下去,而他在这期间却成就了我,我没有理由厌弃他,家,不仅是他给予我的,也是我要呈现给他的。
(六)
有时候觉得很奇妙,家,那么简单的一个字,一路走来却要历经风风雨雨。
之前那些年,父母一直担心我们的`前途,现在,我们这些小不点都工作了,父母又开始关心我们的婚姻大事。他们认为,一个家,应该圆圆满满,一个都不落下。而在岁月的沉淀后,我以为一个家要拥有健康、平安、快乐、幸福,这八个字叫做美好。
在《鲁豫有约》上看过庞龙的专访,1985年,庞龙初中毕业前夕,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庞龙放弃了他的大学梦,报考了一所职高。但他对音乐的痴迷丝毫没有减退,一有时间便抱着吉他唱歌。由于庞龙的“歌瘾”太大,父亲怕因此而影响他的学业,便对他说:“你职高毕业后还得找工作,你不能老这样天天唱歌,得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啊!”可庞龙还是我行我素。父亲一气之下夺过他的吉他,从6楼扔了下去。庞龙冲到阳台上,看着地上碎成一片的吉他,他伤心得眼泪夺眶而出。
后来,庞龙才知道父亲当时已经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父亲这样要求他,是怕在自己病逝后,儿子找不到生活出路!3个月后,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深怀愧疚的庞龙一次又一次地哭倒在父亲的灵前,他对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许诺:“爸爸,我一定要唱歌成功,让您的亡灵得到安慰!”
所以庞龙说:“我跟大家听《家的味道》这首歌的感觉不一样,因为我父母不在了,我是回忆的那种感觉,只要那音乐一起来,我就想哭,挺奇怪的。”
父母在,家才在;父母不在了,家就是一所空房子。
(七)
因此,工作后,我喜欢上了回家,喜欢上了家的味道。
在一个留在学校的周末,黄昏时分,隔壁同事家传出阵阵饭菜香。那时我还没有吃饭,房间太小,不方便做饭,只能到外面吃快餐。我就那样被饭菜香熏着,耳畔又传来庞龙的《回家吃饭》,一瞬间被熏得心里酸楚。
一个人在外面漂泊,就如无根的浮萍一样,欠缺温情。我庆幸自己在疲惫了的时候尚可以带着一无所有的行囊回到那个小村庄,回到那个在夕阳照耀下的我的家。在那个家里,我的父亲开始变得肥胖起来了,我的母亲亦越发年轻,而我和我的弟妹都选择暂时地离开家的温暖到外面打拼。但我们知道,不管在什么时候,家里的那盏灯总是在为我们亮着,等着我们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