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渡桥
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坐落于漳州东北边、九龙江北溪入海口处,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它始建于南宋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年),与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福清龙江桥合称“福建四大石桥”,为省级文物,并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世界最大石梁桥。
目录 简介 建桥技术 修复江东桥 历史谜团 收缩展开 简介
南宋以前,该桥未建之前,这里原为南北过往行人必经之渡口。此处两岸峻山对峙,江宽流急,波涛汹涌,小舟渡江,进寸退尺,摇晃欲倾。南宋嘉定七年,郡守庄夏始鸠工于此,垒石为桥墩,但因水深流急,抛石皆被冲走,难于奏效。一天,工匠看见老虎负子渡江,游过一段急流即栖息片刻,再游再息,终达对岸。于是工匠沿虎渡水线,进行勘探,发现这一线路不仅水较浅,且水下有石如阜,便寻此线选址筑墩,终于成功,因此人们把此桥称为“虎渡桥”,自此江东险阻成通衢。 嘉熙元年,该桥桥面木板被火烧毁,漳州郡守李韶倡改铺石板为桥面,并带头捐钱,发动里人和寺庙僧人募捐,共筹资数10万元,历时四载,建成石桥。后经元、明、清,石桥又屡屡遭毁,屡屡修复,但其中跨墩石梁却安然无恙,巍然不动。这些巨型条石,每块重达200吨,在缺乏起重机械的古代,是如何运达这里?又如何架上桥墩?可以说,它犹如埃及金字塔一样,其建造方法一直是个谜。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来此考察之后惊叹不已,在他所著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提到此桥“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如何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亲临考察后在他所著的《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说:“江东桥建筑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 抗战中,为阻止日军进犯漳州,当局于厦门沦陷后炸毁该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修复。1972年,按国家标准改建成混凝土结构的国道公路大桥。为让后人领略这座古桥梁的原来风貌,修建时特地保留没有遭毁的五座桥墩和两孔完好的古石梁。
建桥技术
宋绍熙元年(1190年),这里曾架过浮桥,嘉定七年(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庄夏始建石墩木桥,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毁于火,于是在漳州郡守李韶倡议下,建成梁式石桥。《龙溪县志》记此石桥“广二十尺,长二千尺”,桥孔“十有五道”。1970年于古桥上加高架设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今在靠西岸公路桥下,尚存古桥的五座完整桥墩、两跨桥面及残墩基9座和东西金刚墙,残长100.35米。桥墩以0.35×0.4×5.2米的条石交错叠砌,呈舰首形,通长11.4米,宽5.3米。墩间每跨以3-5条石梁铺成桥面。 江东桥的石梁每条长22至23米、宽1.15至1.5米、厚1.3至1.6米,重达近200吨。这是桥梁建筑中的伟大创举,中外建桥史上的奇迹。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62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国家文物局编辑的文物教材之一、罗哲文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书中,第一章就提到:“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
修复江东桥
200吨重的古桥板幸好无恙
2007年九龙江北溪洪灾泛滥,江东桥几度危难。6月2日,大桥西岸护坡被大水淘空,第一个桥孔被冲断,6条老桥板被滚滚的洪水冲入九龙江,桥身断了十多米。6月9日,固定在断桥板下的四根工字钢被洪水冲走,悬空的桥板出现20多厘米的裂痕。 洪灾发生后,所幸的是那些每条重达200吨的老桥板没有被冲毁。漳州文管会杨丽华主任说,否则这座国家级文物古桥就失去意义了,700多年前所建、200多吨重的多条石头板是最珍贵,是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这次冲走的是比较小的桥板6条老石板,如今,这6条老石板已大多被吊上岸来,但是这些原12米长的石板有的已断成好几截。文管部门将尽快邀请专业部门进行保存和修复。启动应急方案保护古桥墩 事件发生后,漳州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到现场勘查,及时上报抢修应急方案,并立即加强抢修。如今已运载600多立方石头,填下被淘空的坡岸。为了让随时可能断下的桥面不至于砸坏古桥墩,专业人员制订了一套临时的抢救方案,就是在桥墩与坡岸之间斜立几根支顶,材料采用工字钢,这样把可能断裂的桥面支撑住,让它不要再发生变化。即使水泥板掉下来,也不会直接击打古桥墩。漳州文管部门趁天气转好,暂时拆除架设在第五个桥墩的围堰,以防止桥墩被冲击。
重点保留10条老桥板
漳州文管会主任扬丽华告诉记者,现如今维修方案基本不会改变,只有西岸的墙体必须重新设计。根据国家文物局两年前就批准的第二套修复方案,下一步将把悬空的桥面炸掉,其余的水泥桥面一直拆到第五个桥墩,减少古桥桥墩所承受的压力。然后在第五个古桥墩上面做个台阶,在台阶处做个桥亭。杨丽华说,江东古桥全面修复时,将修建5座老桥墩、9座残基墩,建立2座支撑老桥墩的金刚墙,保留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10条重200多吨的老桥板,将恢复3座桥亭和桥栏杆,把江东桥维修成一座文物观赏桥。如今,修复方案正等待国家文管局的批复。
历史谜团
二百吨巨石是如何架上桥墩的? 江东桥自肇建以来,几经兴废,历时700余年。经元、明、清各代,石桥又屡毁屡修,据史书记载共有十余次。特别是明嘉靖十八年侍卿王石沙发动再兴修,并由郡守顾四科募民施工,隔年冬,新建的石梁桥即告落成。梁石最重的近二百吨。在古代要开采如此巨大石梁,其难度是不可设想的,而用什么工具,运到江边,架上桥墩,至今还是一个谜。 据《龙海风物志》记载,江东河“两岸峻山对峙,万壑并趋,江宽流急,波涛汹涌,驾舟渡江,进寸退尺,令人眩目怵心”。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郡守赵逖伯在江东河以联艘建造浮桥,开创建造江东桥历史之先河。嘉定七年(1214年)郡守庄夏始于此垒石为墩,建造木桥。建成后命名“通济桥”,又称“虎渡桥”。 宋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被火烧毁。漳州郡守李韶倡议改建石桥。造桥历时三年又一个月。宋代陈让在《重修虎渡桥记》中描述江东水:“东奔如雷霆,入地深不可测,则立址于重涛悍流之中,似非天匠鬼工,莫能措手。”这些记载说明这里渡江、架桥之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