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变化征文(优选7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变化征文(1)
我出生在冀中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那是20世纪70年代,村里还没有电视机,村里人最盼望也最痴迷的,是观看一场露天电影。
放露天电影通常是在冬季,田里不需要劳作,耕种要等到来年开春儿。记忆中那时的冬天格外寒冷,也格外漫长。每天傍晚黑影儿一下来,大人小孩都早早钻进了被窝,一是为了对付寒冷,二是为了节省照明用的煤油。那时候已经有了电灯,但不知是否因为电不够用,每天晚上都会停电,有时半夜里才来电,来了一会儿又没了。在这种漫长而枯燥的生活中,来一场露天电影无异于是枯燥生活中最好的调剂品。
那时候,放电影的事儿得村里的大队部说了算。通常是在这天的晌午,大队部里就开始广播:“社员们注意啦,社员们注意啦,今天晚上在大队门口放电影。”这广播通过挂在电线杆上的一对大喇叭,传到全村每一个人的耳朵里,每一个人都欢呼雀跃:“今天夜里看电影啦。”“太好啦,早点吃饭啊,咱搭伴去。”“好,早点去占地方。”那时也没有电话手机,也不知外村人是怎么得知消息的,别说是隔着三五里地的近村,就是隔着十几里地的远村,也都知道了我们村晚上要放电影的消息。那时自行车在村里还是稀罕物件,汽车更是没有,人们去哪儿全靠步行,傍晚时你就看吧,三五成群的人,抄近道的,踩麦田的,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
一块正方形的黑色宽边电影银幕,早早就挂好了。银幕的上四个角用绳子绑着,悬在大队部门前的半空中。孩子们在银幕下跑来跑去,大人们从家里搬来板凳、椅子、长条凳等各种能坐的,给自己和家人占地方。虽然明知道离得太近仰着脖子太累也看不清楚,很多人还是愿意占银幕下第一排的位置,仿佛离电影最近才看得最有味道。
夜色终于黑下来,放映员在大家的期盼中,开始架放映机了。电线是临时从电线杆上抻下来的,一只灯泡照得现场通亮。大人小孩一拥而上,把他团团围住,看他安装机器。大冬天的,放映员头上却冒出了汗,他一次次大声呼喊:“大家别挤,别把机器挤坏了。”安装好,要调试,一束刺眼的光束射向正前方,放映员调试镜头和焦距,把这束光正对着电影银幕。孩子们最喜欢这光束了,一蹿一蹿往上跳,他们小小的影子在银幕上此起彼伏。
电影开演了。大队部前的这条街上被挤得水泄不通,男女老幼,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银幕反面也是人,从反面看到的字是反的,人全都是左撇子,影像也不如在正面看得清楚,但因为模糊和反常规,反而有了别样的意味。孩子们尤其喜欢在反面看电影,这才与众不同。
如果赶上有电,能正常放映,这是最幸运的。大多时候是停电,所有人都在黑咕隆咚的街上等着,在寒风中等着,在无尽的期盼中等着,谁也不肯回家去等,生怕来电了错过了电影开始的镜头。等啊等,腿都站麻了,脚都冻僵了,全身冻得像冰坨一般,不住地跺脚、搓手、哈气。孩子们开始数夜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大人们在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天。谁也不知道这电几点能来,10点多、11点多、12点多……只要能来电,电影能放映,就算没有白等。最可悲的是有时等到凌晨1点多了,电还不来,大家只好又失望又不甘地在一片沮丧声中搬着家当离开。如果恰巧刚回到家或者正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来电了,人们开心地呼喊着,呼啦啦又退回原地,敦促刚收了机器的放映员再把机器架起来。
赶上那种比较热门的电影,比如陈冲和刘晓庆主演的《小花》,在一个村子放完了,又挪到另一个村子放,那个村的人都在眼巴巴等着呢,在我们那儿这叫“跑片”。“跑片”的费用当然比放第一场费用要低,那时候只要能看上电影,人们多冷多晚都愿意等。有的人看上瘾了,在一个村子里看完,又追到第二个村子里再看一遍。
那时候放得最多的是《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记得《地道战》中的那首歌:“……千里大平原,开展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电影里一唱,孩子们就跟着唱。当演到汤司令翘起大拇指,由衷地说:“高,实在是高!”时,下面一片哄笑声,别说孩子,连大人都开始模仿这句台词。
电影散场了,大家恋恋不舍地提上凳子,裹紧棉衣往回走。村子里的大小胡同,都响着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和讨论电影剧情的说话声,狗在院子里也跟着凑热闹,“汪汪汪”地吠叫着。外村来看电影的人,拱着肩,把头缩进棉大衣的领子里,踏着来路,穿过麦地,走回那个冷落了一夜的家去。他们的身影在空旷的原野中走得匆促,陪伴他们的,是满天闪耀的星斗。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村子里渐渐有了电视机,先是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后来又有了18寸的,22寸的。到了90年代,彩色电视机已经非常普及。我1998年结婚的时候,嫁妆是一台25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在当时是非常气派的。20XX年后,那台电视机由气派变得又笨重又土气,我们从商场里搬回了能够挂在墙上的平板液晶电视机。后来又从43英寸的换成55英寸的,电视机越换越大,音效也越来越好,已经有了家庭影院的感觉了。
再回想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情景,不由得感叹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在村子里早已经不放露天电影了,自从家庭里有了电视,人们对露天电影的狂热就在渐渐淡去,终至于它消失不见了。
上世纪90年代,我所在的县城里盖起了第一家电影院。看电影成了恋爱中年轻人的专利,一说谁进了影院,那一定是在说谁恋爱了,是和“对象”看电影了。那时的电影票也就两三块钱,但村里的人都舍不得花钱,农村人习惯节俭过日子,到电影院里看花钱的电影,人们打心底不能接受。
就在几年前,我们县城的旧电影院拆了,又选了新址,盖起了集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时代影城。影城里有十几个放映间,可以同时播放不同的影片。舒适的座椅,高档的音响,还可以来一杯奶茶、咖啡、冷饮,边喝边看。看电影不仅仅是休闲娱乐,也成了文化和品位的象征。观影者也不再局限于热恋中的年轻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走进影院,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看。
露天电影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它代表着那个年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观影方式的发展,彰显着社会进步的轨迹。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那些蒙上了时间之尘的影像,见证着昨日,也印证着今日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多彩,绚丽与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变化征文(2)
日历,是陪伴很多人生活的必备之物。从昨日到今日,再从今日到明日,小小日历中翻转的,是岁月的流逝,也记录着我曾经的记忆。
年幼时,它高高地挂在爷爷屋中那面墙上。
对日历最早的记忆,停留在爷爷老屋中的墙上,那时候它叫“挂历”。还记得每逢过年之际,伴随着新衣服、糖果棒,“辞旧迎新”的挂历也是众多“年货”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每过一天,爷爷便在挂历上划掉代表着当天的数字,每过一月,便“咔嚓”翻掉一页,当墙上的新历替换掉原来的旧历时,便意味着新的一年已经来临。旧时的挂历形式多样,印着丰富多彩的图案,吸引着小小的我踩着小板凳上去细细观看。我被挂历中所展现的国画所吸引,也领略到年画的变幻之美,我被祖国大好风光所震撼,也常常垂涎于画中那未曾见过的美食。小小的我不懂时间的流逝,只是期待着爷爷能将挂历翻得快一点,我能看到的东西更多一点,那时候的我期盼着,长大后一定要挣好多好多钱去见识见识这个辽阔的世界。
少年时,爸爸的办公桌上常常出现它的身影。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日历的形式也在变化,待我再大些时,爸爸的办公桌上常常出现一种叫“台历”的东西。台历的样子不同于挂历,它厚厚实实,板板正正,不仅可以查阅日期,每页还有一片留白,用来记录琐事。爸爸的台历一点都不“干净”,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昨天给妈买了件新衣;今天去开了女儿的家长会;下周三是结婚纪念日,要给老婆准备礼物啦……”爸爸的台历中记录着我家大大小小的事情,每次需要回忆什么的时候,他便拿上他的“日记本”,借助于琐碎文字的提醒,让那些已被岁月暗淡了的陈年往事再次掀开来。爸爸桌上的台历虽然不如爷爷屋中的挂历一样色彩斑斓令我向往,却对我影响颇深,现如今我都保持着记录这个小小的习惯。平凡的笔触在纸上书写着我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它见证着我们这个普通人家生活的变化,见证着我家如何逐渐走向舒适、安康。
青年时,它浓缩成一小块被我紧紧握在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挂历、台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日历”更多地出现在手机之中,而生活条件的逐渐向好也让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日历”。如今的“日历”被我紧紧握在手中,陪伴我见识了曾经“挂历”中向往的世界,体验到了未曾体验过的美好,也担任了爸爸“台历”中记录的角色,让我在快节奏的世界中慢下来细嚼一下生活。或许是印证了时代的强大,现在“日历”功能的多样性,过往的都难以望其项背。科技的快速发展,让我不仅能在“日历”中看到今日天气的变化,还能设置许多事件提醒,提醒我不要忘记爸妈的生日、朋友间的聚会等等。如今的“日历”虽小,却精,不断地改善着我的生活,让我感觉愈发方便,愈发舒适。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日历的翻转,记录着我的温馨“小家”的点滴变化;日历的变化,也见证着也记录着我的祖国“大家”旧貌换新颜的历程。指尖上日历翻转,指缝中岁月流逝,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历史的长河不会因为70年岁月而停留,反而会愈发猛烈地奔涌向前,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也将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新征程上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用日历记录出一部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变化征文(3)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每当我一唱起这首歌,就心潮澎湃,一幕幕往事就在我的脑海里激荡!
我们清楚地记得:深圳,一个紧临香港的小渔村。一条街道,把这里分隔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边贫穷落后,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另一边却车水马龙,市井繁华,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改革开放,短短几年时间,深圳就高楼林立英姿勃发。继而浦东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神州大地遍地开花!“赛江南的美景在新世纪造就,古老的山川今天到处披锦绣。”
我们惊喜地看到:一条条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织成一个硕大无比的中国结。大漠戈壁上空腾起的蘑菇云,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前无古人的青藏铁路,嫦娥探测卫星的顺利发射,以及中国宇航员成功登上太空,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奇迹!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综合国力已经名列前茅。所有这些无一不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中国人民是聪明的,中国共产党是照耀中国前进的太阳!
70年哪,新中国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天翻地覆。这得益于党的英明领导,得益于全国各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得益于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正确决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才能走向光明的前途!
20XX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变化征文(4)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伟大的书写者。70年艰辛创业,70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团结奋斗,新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历史不会忘记几代领导人的鞠躬尽瘁,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不会忘记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的英雄男儿的热血和汗水。7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小段,但却是中国从“封建时代”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大段,可歌可泣的英雄男儿们,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钱学森、华罗庚、袁隆平、邓稼先、李四光、竺可桢、钱三强、钱伟长、侯德榜、周培源、茅以升、于敏、王淦昌、屠呦呦等等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为新中国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们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为中国的伟大复兴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我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各界优秀人士的共同努力,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国的腾飞是迟早的事。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时刻与党保持一致,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的实现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正如新华社评论员所说的“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共和国70年的奋斗史诗凝聚着一往无前、高歌行进的强大力量。让我们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奏响新时代的奋斗旋律,勠力同心迈向民族复兴的光辉未来!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时代就是实现梦想的时代。实现梦想,就需要每个人响应奋斗号召,珍惜当下一切的来之不易,把奋斗精神融于岗位、融于日常。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变化征文(5)
“七十”二字,不过寥寥四笔,在数千年的时光长河中也只是其中不长的距离,但七十年的变迁不是用几句话可以讲明,亦不是用几千文字可以描述。七十年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复兴路,七十年我们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繁荣征程,七十年,时间在默默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最怀念的便是那时的胡同,悠闲时光玩着折纸皮筋,孩提时代是最无忧的年纪,坐在爬满青苔的院子里听爷爷讲述三国,讲述天文地理,讲述奇人异事……在那个网络不通、物资匮乏的年代,经由口耳相传满足孩子最大的好奇心,春天放风筝,夏天捕蝉,秋天烤红薯,冬天打雪仗,呼啦啦一群孩子,笑声洒在天地间,动听悦耳。
犹记得那时的高中,后来毕业后便很少回去,在那里遇见了珍视一生的挚友。那时的自己更多接受的是来自老师和书本的知识传授,在无涯书海中汲取自己受益一生的技能。没有电子书,手机也只是寥寥几人在用,更多的是通过学校公用电话和家人取得联系。一段纯真的高中岁月,没有电子污染,没有外界传来的繁杂信息,一心向学,心无旁骛。
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生我养我的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的高楼林立,没有大城市彻夜不熄的灯火,但在我看来他是可爱的,未沾染世俗,慢节奏的生活,规律的作息。但时光的车轮永不停歇,现代化的科技蔓延至每个角落,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人们接受信息更新的速率在加快,房价在慢慢攀升,孩子游走在各种补习班,太多的小大人走入人们视野……仅仅27年的时光岁月,我看见的是一个城市的蜕变,我们从不拒绝改变,却又在改变中怀念那些随风远去的故事。
时间的航船走到今日,我们看到的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于我而言,看见是时光变迁,是岁月不止,是我们在前行路上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一帧又一帧的动画,向世人诉说着属于光阴的神奇魔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变化征文(6)
多少年前,黄帝、炎帝壮大中华,汇成了一条东方巨龙——华夏。
多少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修筑长城,让我们的国家无愧地立于东方。
多少年前,成吉思汗壮大中国,横扫欧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多少年前,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一把火,圆明园灰飞烟灭!
多少年前,日本军队攻破南京,送掉了三十万同胞的性命!
多少年前,东方巨龙觉醒,它仰天长啸。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发出中国的音。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949年10月1日!在这一天,国旗与太阳一同冉冉升起,国歌谱写了中国新的命运!
国庆,你是中国人爱国的载体。国庆,你由烈士鲜血的孕育渐渐成熟长大。国庆,你记录了中国的强音。
国庆,你凝聚着中华的胜利与屈辱,你提醒着我们奋发图强。
祖国,开国大典的阅兵展现出中华的风采。中华的成功不容忽视。
祖国,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的经济在向前推进!
祖国,你可记得,在20XX年7月13日那一天,我们申奥成功,这是我们祖国又一次的胜利!
祖国,回首一望,我们无愧于心。
但祖国,国庆。还记得闻一多吗?还记得他的《七子之歌》吗?您还记得那第三篇——台湾吗?您听听他的呼喊: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祖国啊!您可曾听见这啼血声声的呼唤,可曾记得“祖国山河一片红”邮票被收回的原因!是的,祖国,我们应该找回郑氏的英魂,找回台湾!
祖国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悲有喜,有离有合。我们将牢记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却不会沉睡在历史之中,我们将迎着光明走去,庆祝祖国更加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变化征文(7)
我们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的诞辰!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之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儿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儿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七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浑神圣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巍峨的群山响应让磅礴的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似乎更遥远更艰难。但是我们都不会退缩不会畏惧我们要大声地对祖国母亲倾诉:我们都是您的十三亿分之一是您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浩瀚辽阔掌心上的一员对于您我们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是何等深沉炽烈地爱着您我们是多么想紧紧依偎着您我们是如何想尽一份力量把您装扮得更美丽!
让我们把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火热的青春把青春之歌唱得更激越昂扬把青春之诗书写得辉煌无悔把祖国的篇章写得雄壮高亢!我们要把科学、理性、勤奋、坚毅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把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涵养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可爱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甘愿燃烧自己的青春!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