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学反思(优质19篇)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 悦读 的原因。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 阅读 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 考试猛于虎 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 享受 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 影响功课和考试 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 闲书 ,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笔者的邻居有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听到他琅琅的读书声,但是翻来覆去总是语文书上的那几篇。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薄薄的一册语文书在家长的眼里就是 圣经 、 宝典 ,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声音,我不禁心生同情。如果打开他们书包,你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教辅用书或是《快速作文》等作文书。面对考试,面对家长所担心的未来竞争,孩子们没有自由选择的阅读权,极具功利性的 课内阅读 正败坏着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消耗着他们的阅读热情。
4、缺乏阅读的检测与评价。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 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了?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 悦读 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 悦读 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双管齐下----消除主客障碍,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要想让孩子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从内心里真正爱上课外阅读,笔者认为,需要具备内外两方面的的条件。所谓内部条件,就是指学生自身在主观思想上要了解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 墨水 ,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所谓外部条件,就是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只有外部客观环境对学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得持续的发展。这里的外部条件又分成两种:一种教师自身要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第二种是指孩子的家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进行课外阅读。父母要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鼓励、支持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于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理由是:影响功课和考试。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之大的今天,作为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 告家长书 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 阅读 和 考试 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如开展 亲子阅读 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一节“1751”学习汇报课,我把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 李心灵老师的绘本故事《犟龟》稍加改动讲了一遍。我本着她的情感主线“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和音乐主线“乌龟进行曲”来设计教学,模仿她把音乐、美术、朗读等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绘声绘色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来阅读绘本,观察绘本,大胆想象故事情节。总的来说,达到了引导孩子观察绘本、阅读绘本、爱上绘本的目的,但是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不论是绘本教学,还是平时的语文课本教学,目的都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而我在教学中只是形式地训练读、说,没有深入地训练下去,学生朗读表达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其次,语文教学就要上出语文味,绘本虽然只是简短的绘画加小故事,其中的语文元素却非常丰富。绘本中丰富的画面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还要把观察到的用完整的话表达出来,观察不到的要想象出来。这种表达不是一个字一个词就能代表的,要有精练的语文“语言”,准确的语文词汇,完整的语文文字来表达,而我只是为了“阅读”而教学,并没有树立大语文观来训练孩子的表达。
还由于自己的语文素养不够高,驭驾课堂的能力有限,因而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够高,有些学生站起来嘴也不张,有些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思考、回答,这都值得我思考、反思,并在今后常规中要训练的地方。
另外,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把学习运用到生活中,知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该怎样去做。而我在最后就没有把孩子喜欢犟龟的这种“坚持”、“持之以恒”、“不怕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等品质联系到学生的生活中,使他们明确在平时遇到困难该这样去做。
总之,学无止境,课无完美。今后我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素养慢慢提升;要不断锻炼,使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3)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好”。怎样让低年级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呢?唤起孩子们阅读感知呢?首先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一篇课外阅读中《会想办法的鱼》中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你们喜欢鱼吗?为什么?——小鱼看到鱼饵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鱼饵到底能不能吃?——鱼妈妈为何这样说话?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小鱼和他是好朋友,有的说:小鱼游来游去非常可爱……其次、采用激发兴趣。阅读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听、看、想、说,在发展口语的同时思维也得到发展,只有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听、说兴趣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为此我采用(如果、假如)、逆因性提问(为什么)等。
再以《会想办法的鱼》为例提问:如果小鱼吃了鱼饵会怎样?怎样既可以吃到鱼饵又不被鱼钩钩住?有的说:“请螃蟹来帮忙,把鱼钩上的绳子剪断”,有的说:“请河蚌把鱼饵的肉一块块夹下来分给大家吃”,还有的想到了潜水员、孙悟空、奥特曼等。多向的提问把普通的故事变为让学生有内容想和有话说的故事,这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奋状态,使学生喜欢表达,敢于表达,这样孩子才乐于参加,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4)
本学期我校研修的课题是《对学生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在学习和实践中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自己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现列举一二与大家共商讨。
案例一:
当我校课题研修的主题确定后,开学伊始,我便结合校本研修主题在班内宣读本学期的班级课外阅读计划。按计划我首先在班内举行了一次班级朗读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个学生都参加(由于我班人多,分6堂课举行)。有一堂轮到唐宇航朗读了,他读的是《淘气包马小跳》中的一个片断。由于他读的时候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极象,加上他比划的动作,再富于滑嵇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掌来。同学们课下都称他是“马不跳”的化身。说来也怪,就从那天起,我们班的马小跳每天都在增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读《淘气包马小跳》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大课间,仍有一部分人不舍得休息,争分夺秒地读这本书。同学们都开玩笑地说:“我们班的马小跳已经泛滥了。”于是在“马小跳”的带动下,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越来越高,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反思:说实在的,仅仅通过一次不起眼的班级朗读会就把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调动起来,这个结果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包含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班级朗读会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朗读才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老师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你给孩子一个机会,孩子就会给你一个精彩。”我想长此以往,学生与好书本打交道,让心灵沐浴书香,做一个有有修养的人,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为孩子的生命奠基!因此,我们开展的这个活动是多么的有意义。
案例二:
根据班级的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用来检查同学们前一天阅读的内容,请一位同学带上摘录本走上讲台,先说故事梗概或谈感受或谈收获或赏析某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等,接着每个同学都必须过这一关,就是不看摘录本,大体上能背诵自己摘录的的优美词、句、段,最后老师稍作点评。
反思:开始学生对我这一做法不怎么理解,认为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做的是些无用功,训练时间长了,大家终于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因为这种训练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重视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为写作夯实了基础,促使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全面提高。
记得一位行家说过这样的两句话:“在教师的指导下扩大阅读的量,可以说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不二法门”。“课堂教学也好,课外活动也好,切忌搞形式、走过场,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照我看,最为简单易行,效果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推动学生多读好书”。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换教学观念,让学生从繁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把热情、冲动、阅读、理解、体味、感悟、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学生定会爱好语文,他们将会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5)
每准备一次优质课,每参加一次优质课评选之后,我都会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深刻的反思。
因为这次的优质课是关于课题研究的内容,所以我选择的是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犟龟》,重点是教给学生阅读整篇故事的方法。经过本次讲课,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授课中的优缺点,也更加明白了磨课的重要。
优点:
一、紧扣课题内容,设计教学环节
本次参加的优质课是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而我研究的课题是《有效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课题主要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因此,我确定的课题是《犟龟》,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故事。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围绕阅读方法来分步进行:
1、直接揭题,理解题目;
2、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边划;
3、精读重点段落,体会犟龟的精神;
4、回顾故事,谈谈启发;
5、总结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方法。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课题,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阅读整篇故事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主合作
在第一次试课时,我让学生围绕题目提问,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这只乌龟为什么那么犟?”时,我就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意识到我没有让学生自由提问,于是在第二次授课时,我叫了不少学生来提问,就出现了“乌龟为什么犟?怎样犟?犟的结果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但我却把一、二个问题给归纳到了一起,经过李老师的点评后,我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仔细去考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轻易地下结论。但是“乌龟为什么犟?”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解决,而且一节课解决这么多问题的话,是不是时间不充足呢?当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李老师点拨到:“新课程标准不是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吗?你干吗不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问题呢?”
是啊!小组讨论学习,可以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同时更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于是,在比赛那天,我就分解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每个小组只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再在全班一起交流,这样一来,交流之后,所有的同学都解决了三个问题。
缺点:
一、评价语言贫乏,学生兴趣不高
在比赛之前的磨课中,李老师就多次提到我的课堂语言太碎,评价语言太贫乏,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及时、正确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肯定。于是,我还专门下载了关于语文课堂的优秀评价语言,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下工夫去学习,而是停留在原地没动,所以当比赛的时候,学生中出现了不少失去兴趣的现象,有的和同桌说话,有的自顾自地做着小动作。尽管我也提醒了不少次,也表扬了遵守纪律的学生,可是,因为没有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导致了这一节课上只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而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再看看东园学校刘平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我不得不佩服。在刘老师的激励下,每个孩子都是那么投入地进行着学习。相比来说,我的课堂就显得乱糟糟毫无秩序了。可见,好的课堂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多么重要。再不能怪学生不听讲,只能怪自己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机智不够,导致合作低效
一节课的成败与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分不开的。当讲完课后,我更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小组合作环节中,我预先设计的是先让自己完成前三项阅读提示,然后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两项阅读提示。可是在授课时,我因为一味追求小组合作,而把我预先设计的全给忘了,一开始就让小组合作。结果,本来要求让学生默读故事,可学生倒过去之后,由于课桌有道棱,于是开始不断问碰哪里读,而我则不断地帮学生找到合适的位置。此刻的我已经把重点放偏了,而学生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不是学习,他们已经完全忘了老师给出的'阅读提示。于是,我不得不不断提醒学生转入学习。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得不仓促结束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只要听到一个学生回答出来,就直接进入下一环节,根本没有给更多的学生机会来交流。这都是因为前一环节中,我没有及时调控课堂,教育机智运用不够。
比赛结束了,但留给我的遗憾太多,尽管自己也下了很大工夫,但却没有把工夫下对。自身的素质还需要提高,评价语言还需要学习,授课时对文本的挖掘深度还需继续努力等等。庆幸的是,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是我学到了很多,反思了很多,我相信,在以后的授课中我一定不断进步。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6)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曾经看过这样一幅画:一位小学生手里拿着50分的试卷,垂头丧气,然后,他走进了《三国演义》,当他从书里走出来之后,手里拿着的是100分的试卷,头昂着,脸上满是自信,画的标题是《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觉得这里面并没有夸张的成分,阅读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维品质,大大地促进智力发展。可以说阅读不仅对提高语文素质而且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引自《给教师的建议》第19条)
基于以上认识,在自己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强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动员每位同学买一些合适的书,宣传鼓动加上一点利诱这一点总算做到了。订了书报之后教学生怎样阅读。如利用《语文报》可以读(好的文章、诗歌可以朗读),可以看,可以摘录,可以剪贴(按相关知识点),可以做(相关练习),还可以整理收藏当作资料以供复习时查找。
2、每周拿出一节课供学生自由阅读。在这节阅读课中,我尽量做到开放、自由,不强加给学生各种限制。不管课时怎样紧,尽量保证每周一节,以形成延续性,逐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摘录。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应该也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但实际的情形、效果却并不乐观:
1、阅读课上居然有学生看着看着,书本换来换去。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们不是喜欢阅读,要求有阅读课吗?阅读不是一件自由、宽松、惬意的事吗,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放松和精神享受吗?怎么会进不了状态呢?
2、阅读课上,鸦雀无声,我也想趁这时机读点自己的书,偶或抬头,发现有同学奋笔疾书,心下甚喜,“嗯,读书进入状态了,感悟颇多,不吐不快了,下去看看他们读的是什么书。”一看吓一跳,他们正在忘我地做作业!
3、从交上来的读书笔记看,三分之二的同学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录上。我甚至怀疑有不少同学仅仅为了应付老师,摘录的东西,抄完就忘,更有甚者,连自己抄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仍有不少同学未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仍然不会阅读,更不会思考、也没有感悟,思想肤浅,感情贫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反思如下:
1、“真正的读书是指与考试无关的与书籍亲密接触。”——薛瑞萍。真正的阅读状态应是在心灵自由,思想放松,环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的。而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失去了进行阅读的宽松的时间、心境,失去了对文学作品进行领略、鉴赏、审美的客观条件。
2、学生的阅读过于功利化。这种功利化的阅读是考试逼出来的,和审美是无缘的,是相背离的。这种缺少美感和情感愉悦体验的阅读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动力,甚至于使阅读成为一种负担,因而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能起到的效果。在这种功利化心态下的阅读,其接受的信息只在脑中过了一遍,而未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在阅读中的摘抄整理,也只是为了积累好句好段,积累论据,以期在考试中派上用场,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语文素养的问题。真正的阅读积累应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的,其作用在写作上体现为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而非像现在的学生那样粘贴式的机械引用。
3、由于过分追求给学生阅读的自由与宽松,而造成放羊式的阅读状况。在这种放羊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缺少具体的指导,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这些问题的根子之一是作为教师,本身的阅读面不够宽广,阅读素养不高,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阅读,未能形成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因而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反思之后,应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作为教师,自己要抓紧读书,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素养,这样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高品位的阅读,才能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当然,作为老师,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长,也正失去自由阅读的宽松时间和心境,并且这一点正趋恶化,近期要改变是不大可能的,只有靠自己去挤时间了。
2、阅读课形式可丰富些,不要一味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他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并谈点阅读感想,进行介绍交流。
3、建设读书型班级。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藏书库,并在班级书柜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
有书读”的局面,“人人爱读书”的氛围。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7)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
阅读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维品质,大大地促进智力发展。可以说阅读不仅对提高语文素质而且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于是在自己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强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动员每位同学买一些合适的书。订了书报之后教学生怎样阅读。如利用《语文报》可以读(好的文章、诗歌可以朗读),可以看,可以摘录,可以剪贴(按相关知识点),可以做(相关练习),还可以整理收藏当作资料以供复习时查找。
2、每周拿出一节课供学生自由阅读。在这节阅读课中,我尽量做到开放、自由,不强加给学生各种限制。不管课时怎样紧,尽量保证每周一节,以形成延续性,逐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摘录。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应该也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但实际的情形、效果却并不乐观:
1、阅读课上居然有学生看着看着,书本换来换去,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
2、阅读课上,鸦雀无声,一看吓一跳,他们正在忘我地做作业!
3、从交上来的读书笔记看,三分之二的同学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录上。不会阅读,更不会思考、也没有感悟,思想肤浅,感情贫乏。
反思之后,应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5篇课外阅读教学反思5篇
1、作为教师,自己要抓紧读书,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素养,这样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高品位的阅读,才能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2、阅读课形式可丰富些,不要一味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他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并谈点阅读感想,进行介绍交流。
3、建设读书型班级。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藏书库,并在班级书柜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书读”的局面,“人人爱读书”的氛围。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8)
课外阅读对学生拓宽视野,性情的培养,人生的成长等,具有深远的意义。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教育家藩菽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据有关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及内容与课内理解课文有密切的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但直接而且明显。”因此,辅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并经常强化这一思想,以激起学生阅读学习的迫切要求,进而变为阅读活动的内动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阅读,主动阅读。
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学校安排我上一节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斟酌再三,我决定指导学生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这是一本故事化的历史读物,阅读这本书利于用故事建立起孩子的历史知识系统,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增强运用语言文字获取知识的能力;积累材料,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课外阅读指导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学会阅读,为此,本节课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步了解书籍。
三、指导读好书中的一个小故事。
四、拓展全书阅读。
五、小结延伸。
其中三、四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教给学生方法后,让学生交流,以便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并把自己阅读所得与他人分享。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掌握了读书方法,但由于时间关系,这堂课有一个很大的遗憾,那就是没有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我希望能够再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将在阅读课上进行,让学生把这一书读得更加深入。
总之,在课本外的阅读活动教学中,我认为,关键是落实一个“实”字,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真实地阅读,并且常抓不懈,这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赏析能力、写作水平,提高学生人文审美素养的最基础的一环。如果说“语文学习”是一艘驶向胜利的船,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帆。让我们一同“扬帆启航”吧!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9)
每准备一次优质课,每参加一次优质课评选之后,我都会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深刻的反思。
因为这次的优质课是关于课题研究的内容,所以我选择的是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犟龟》,重点是教给学生阅读整篇故事的方法。经过本次讲课,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授课中的优缺点,也更加明白了磨课的重要。
优点:
一、紧扣课题内容,设计教学环节
本次参加的优质课是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而我研究的课题是《有效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课题主要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因此,我确定的课题是《犟龟》,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故事。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围绕阅读方法来分步进行:1、直接揭题,理解题目;2、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边划;3、精读重点段落,体会犟龟的精神;4、回顾故事,谈谈启发;5、总结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方法。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课题,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阅读整篇故事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主合作
在第一次试课时,我让学生围绕题目提问,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这只乌龟为什么那么犟?”时,我就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意识到我没有让学生自由提问,于是在第二次授课时,我叫了不少学生来提问,就出现了“乌龟为什么犟?怎样犟?犟的结果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但我却把一、二个问题给归纳到了一起,经过李老师的点评后,我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仔细去考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轻易地下结论。但是“乌龟为什么犟?”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解决,而且一节课解决这么多问题的话,是不是时间不充足呢?当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李老师点拨到:“新课程标准不是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吗?你干吗不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问题呢?”
是啊!小组讨论学习,可以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同时更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于是,在比赛那天,我就分解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每个小组只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再在全班一起交流,这样一来,交流之后,所有的同学都解决了三个问题。
缺点:
一、评价语言贫乏,学生兴趣不高
在比赛之前的磨课中,李老师就多次提到我的课堂语言太碎,评价语言太贫乏,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及时、正确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肯定。于是,我还专门下载了关于语文课堂的优秀评价语言,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下工夫去学习,而是停留在原地没动,所以当比赛的时候,学生中出现了不少失去兴趣的现象,有的和同桌说话,有的自顾自地做着小动作。尽管我也提醒了不少次,也表扬了遵守纪律的学生,可是,因为没有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导致了这一节课上只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而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再看看东园学校刘平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我不得不佩服。在刘老师的激励下,每个孩子都是那么投入地进行着学习。相比来说,我的课堂就显得乱糟糟毫无秩序了。可见,好的课堂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多么重要。再不能怪学生不听讲,只能怪自己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机智不够,导致合作低效
一节课的成败与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分不开的。当讲完课后,我更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小组合作环节中,我预先设计的是先让自己完成前三项阅读提示,然后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两项阅读提示。可是在授课时,我因为一味追求小组合作,而把我预先设计的全给忘了,一开始就让小组合作。结果,本来要求让学生默读故事,可学生倒过去之后,由于课桌有道棱,于是开始不断问碰哪里读,而我则不断地帮学生找到合适的位置。此刻的我已经把重点放偏了,而学生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不是学习,他们已经完全忘了老师给出的阅读提示。于是,我不得不不断提醒学生转入学习。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得不仓促结束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只要听到一个学生回答出来,就直接进入下一环节,根本没有给更多的学生机会来交流。这都是因为前一环节中,我没有及时调控课堂,教育机智运用不够。
比赛结束了,但留给我的遗憾太多,尽管自己也下了很大工夫,但却没有把工夫下对。自身的素质还需要提高,评价语言还需要学习,授课时对文本的挖掘深度还需继续努力等等。庆幸的是,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是我学到了很多,反思了很多,我相信,在以后的授课中我一定不断进步。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0)
课外阅读对学生拓宽视野,性情的培养,人生的成长等,具有深远的意义。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教育家藩菽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据有关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及内容与课内理解课文有密切的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但直接而且明显。”因此,辅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并经常强化这一思想,以激起学生阅读学习的迫切要求,进而变为阅读活动的内动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阅读,主动阅读。
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学校安排我上一节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斟酌再三,我决定指导学生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这是一本故事化的历史读物,阅读这本书利于用故事建立起孩子的历史知识系统,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增强运用语言文字获取知识的能力;积累材料,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课外阅读指导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学会阅读,为此,本节课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二、初步了解书籍。三、指导读好书中的一个小故事。四、拓展全书阅读五、小结延伸。其中三、四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教给学生方法后,让学生交流,以便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并把自己阅读所得与他人分享。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掌握了读书方法,但由于时间关系,这堂课有一个很大的遗憾,那就是没有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我希望能够再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将在阅读课上进行,让学生把这一书读得更加深入。
总之,在课本外的阅读活动教学中,我认为,关键是落实一个“实”字,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真实地阅读,并且常抓不懈,这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赏析能力、写作水平,提高学生人文审美素养的最基础的一环。如果说“语文学习”是一艘驶向胜利的船,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帆。让我们一同“扬帆启航”吧!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1)
作为小学课外阅读,本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大胆的常识和有益的开拓,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选材大胆。本汇报课,最大胆的设计是将阅读内容直接延伸到课外读物。而非从课本出发,引申出课外阅读内容。我充分地考虑到,教师死盯教材,死把教材的现象还是学的常态,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更加广阔,更加丰富的阅读世界,这才是我们课题的宗旨。况且,延伸教学并不是脱离文本,课本中本来就有许多优秀的童话故事,选取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以童话为主题,使学生热爱童话,亲切儿童文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事实证明,对于这种专题性阅读,学生的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其感悟、理解颇有见地。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做的是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门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2、让孩子去“展示自己。不少老师提出学习《龟兔赛跑》这个童话故事时,运用了新颖的读书方法,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能否顺利接受,值得考虑。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课前,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考验孩子们对童话的了解程度,如,歌曲猜童话;影片忆童话;关键词聊童话,有趣的环节调动起学生原来的阅读积累,拉近学生与童话的距离,又以一种新颖的读书方法“通过你自己的阅读,对你感兴趣的地方,画上表情符号,表达你阅读的心情。”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收获,最后以“假如你就是这只乌龟,你会不会接受兔子的邀请参加比赛?”来引发学生的争议,阅读应是一种个性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学生的个性发言,深刻体会给我们以非常有益的启发:语文教育要真正认识,激活儿童的巨大潜能,万万不可小视儿童,在欣赏,理解儿童文学时,孩子的审美眼光,感悟能力并不亚于成人。
3、方法的渗透“独具匠心”。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阅读应该是个快乐轻松的学习过程,不可给学生过大的压力,这可能会打出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表情符号代表我阅读时的心情,”是我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做的大胆创新,用这种有趣、简便的方法留下学生思考的痕迹,受到学生欢迎。当然,在阅读推广初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一种易于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随着阅读活动的推进,方法上应该向实效性提升,向多样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如: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件中的动画不能播放,没有检查好。
二,想让课堂比较饱满,其中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表情读书的时间还不够。二是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这个环节也没有充分地展开,只是简单地叫两个孩子介绍自己喜欢地故事。
三,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做为课堂的`主导,我有必要总结提升出更深层次的情感。“被爱是一种幸福,施爱更是一种快乐”,这节课才会更立体,更丰满。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总鼓励孩子们多阅读。虽然自己也有阅读的习惯,但儿童文学作品很少去读。受女儿的影响,我捧起了《苦儿流浪记》、《一只聪明的小狐狸》、《五·三班的坏小子》、《窗边的小豆豆》……开始看时,只是想给女儿作个模样。哪知,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它们。其中,我推荐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给老师们读读。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的是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为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宗作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书中小林校长热爱孩子、信赖孩子、充满热情的点点滴滴让我崇敬。他倡导的自由教育,贯彻尊重孩子们个性的教育理念使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洗礼。
来吧!打开这本书,你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读了这本书,你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读了这本书,你会觉得小林校长真是了不起!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3)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 悦读 的原因。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 阅读 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 考试猛于虎 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 享受 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 影响功课和考试 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 闲书 ,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笔者的邻居有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听到他琅琅的读书声,但是翻来覆去总是语文书上的那几篇。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薄薄的一册语文书在家长的眼里就是 圣经 、 宝典 ,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声音,我不禁心生同情。如果打开他们书包,你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教辅用书或是《快速作文》等作文书。面对考试,面对家长所担心的未来竞争,孩子们没有自由选择的阅读权,极具功利性的 课内阅读 正败坏着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消耗着他们的阅读热情。
4、缺乏阅读的检测与评价。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 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了?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 悦读 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 悦读 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双管齐下----消除主客障碍,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要想让孩子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从内心里真正爱上课外阅读,笔者认为,需要具备内外两方面的的条件。所谓内部条件,就是指学生自身在主观思想上要了解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 墨水 ,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所谓外部条件,就是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只有外部客观环境对学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得持续的发展。这里的外部条件又分成两种:一种教师自身要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第二种是指孩子的家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进行课外阅读。父母要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鼓励、支持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于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理由是:影响功课和考试。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之大的今天,作为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 告家长书 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 阅读 和 考试 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如开展 亲子阅读 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4)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课主要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读懂简易的英语读物,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而就阅读课教学内容而言,则是编者为学生提供阅读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意境。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载体,发挥想象,创造自己的情境故事,给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及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阅读课教学模式一定要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及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为原则进行设计。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中开展阅读课的实际教学呢,笔者以自己的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Golden House》这个英语故事讲述的是住在森林里金色房子中的一个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想去她的家中玩,与她交朋友的小动物们,终于感到自己很孤单,最后走到动物们中去,邀请它们来到自己住的金色房子中一起玩乐的故事。
我把这节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断。即:阅读前,阅读中及阅读后。
(一)阅读前:
阅读前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材料学习的教学过程。这一段的教学虽然没有正式进入阅读教学,但同样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而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做基础。教学上,如果教师能对学生即将阅读的材料的主题内容进行预热,就能给学生铺垫出一层浅淡的印象,从而降低了阅读的认知梯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了。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是相当有必要的。
所以笔者在阅读前就以一首和故事背景相关的chant导入:
In a big, big ,forest,
there’s a cute ,cute bird.
Near the cute ,cute bird,
there’s a clever,clever monkey.
Near the clever,clever monkey,
there’s a lovely,lovely dog,
Near the lovely,lovely dog,
there’s a lonely ,lonely girl,
who lives in a big,big house.
根据这个chant,我提出如下问题How is the monkey/dog/bird/girl?Whose house is it?让学生提前感知故事中的一些人物特征。有了这些情境的铺垫及信息的输入,学生已对相关背景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便设计了合适的过渡,来引入文本的阅读。我是这样设计的:Boys and girls, the golden house is so beautiful. If you live in it , how do you feel? S: I feel…在未进入文本阅读前,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住进金色房子感受,随后用过渡句导入,学生就进入了正式的阅读过程。
(二)阅读中:
阅读中的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并在这过程中实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策略指导的过程。在本节课中,在阅读开始前我设计了一个指导性问题,即:All of you think you’ll be happy if you live in the house.But Rachel is not, She is lonely.Why? Please read the story silently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配乐自读故事) 这就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随后解决完这一问题后,学生在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number the pictures这一任务,要求再次学生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而后在生与生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来进一步梳理全文信息。阅读教学在完成向学生呈现新的语言结构的同时,还有着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学生细读课文,展开阅读时,我及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1.Concentrate on the content , not on the grammar. 只需关注内容,而不是语法。2.Don’t translate word by word.不要逐字逐句翻译。3.Skip the word you don’t know.略过不理解的词。4.Try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尽量通过上下文来猜测意思。这样做,既能增加对故事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三)阅读后
阅读后的教学就是指在学生了解了文本材料的主要内容以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复述、表演故事内容。这样既可以保持阅读的趣味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编排、设计、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小组合作能力,至此,文本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教学告一段落。
纵观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在复述故事这一环节,预留的时间不够充分。此外,在阅读材料学习后的拓展运用方面,我觉得自己挖掘得不够充分,还需要进行思考与修改。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5)
《朝花夕拾》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语文,像一泓甘泉,甜甜的,凉凉的,流淌在心里;语文,像一樽美酒,醇醇的,香香的,酝酿在口中;语文,像一首赞歌,柔柔的,美美的,印刻在脑海里……要学好语文,不仅要认真学好课本上的妙文佳句,还要“海纳百川”,多多积累,以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锤炼表达能力。课外阅读无疑是最佳的途径。
课外阅读在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性情,人生成长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课外阅读几乎成了老师布置的无效作业一样。学生一没有必须的课外读物,二没有足够的阅读意识,三家长也不予以重视及支持。如何能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去看有用的书,把书真正看懂,看明白呢?这一直是我深思的问题。
首先,作为教师不能光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不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指导。这样的话不仅学生盲目,连老师也是心中无数。
其次,我们要建立有效的阅读监督机制。布置了阅读任务之后,随时抽查孩子的阅读情况。比如有时我会利用课前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述一篇或一段课外阅读内容;有时会利用午自习前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最感兴趣的人或事;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监督检查孩子在家里的课外阅读,告诉家长每一阶段学生的阅读任务。将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有效利用课堂,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适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题思想的理解。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人物形象,这样一来熟悉人物的同学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不熟悉人物的同学也会有初步的了解。为了能够再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我将作品的艺术特色这一难点也放在课堂上让大家畅所欲言,虽然有些孩子根本说不到点儿上,但我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对艺术特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一来,在以后的写作指导上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写一篇读后感的作业,让学生将自己个人的读书体会与在课堂上的学习感受都真实的写出来。至此,我认为课外阅读的难题才算落到了实处。
遗憾的是,在这次课外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一,有的同学按要求扎扎实实的去做,有的同学应付了事,表面参与,实则不重视。老师也很难一一检查落实,造成学生的收获大小不一。
通过这次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印证了语文学习空间的广阔,再一次提醒每一位语文老师——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之魂。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的做好阅读指导,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好,切忌走过程,否则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6)
《安徒生童话》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新华路中心小学 李二凤
《安徒生童话》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一本书,也是孩子们阅读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根据课题组对学生阅读现状的了解情况,4月初,我在本校上了一节四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安徒生童话》。通过本书的阅读,了解丰富的故事情节,从故事中感受美与丑,善与恶的区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对《拇指姑娘》的故事情节应该比较熟悉,因此,教学本节课时我以讲故事的方法进行导入,给孩子们认真地讲了《拇指姑娘》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顺势引出这个故事的出处,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大家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一起去阅读《安徒生童话》吧!这样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导入方法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再一次回顾了《拇指姑娘》的故事,进一步体会出童话的深度含义。
学生阅读的兴致非常高,在阅读之前我鼓励学生先来交流一下有关安徒生的资料。学生的交流令我惊叹不已,他们对安徒生的了解来自于方方面面,足以看出学生对安徒生的兴趣,对《安徒生童话》的期待。为了使学生能够做到更加有效地阅读,我根据学生选取的不同版本,认真指导他们要学会阅读目录,首先对全书形成整体印象,然后再根据目录自及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故事展开阅读。阅读时的方法非常重要,漫无目的地阅读就等于浪费时间,因此我及时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课外书的技巧。告诉他们,阅读童话应逐步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读通故事,了解内容;第二,深悟道理,品评人物。第三,读悟结合,巧记故事。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然后分小组进行阅读,并及时交流阅读结果,整节课内容充实,结构紧凑。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我的教学方法没有顾及到班里阅读能力较差的个别学生,也许会无意中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2.学生选择的版本不够统一,影响了整节课教学的节奏,课堂容量没有达到我预先设计的目标。
对于正本课外书阅读教学我只是初步尝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会汲取经验。努力改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7)
小学阅读教学优秀的论文:课外阅读中的案例与反思
本学期我校研修的课题是《对学生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在学习和实践中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自己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现列举一二与大家共商讨。
案例一:
当我校课题研修的主题确定后,开学伊始,我便结合校本研修主题在班内宣读本学期的班级课外阅读计划。按计划我首先在班内举行了一次班级朗读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个学生都参加(由于我班人多,分6堂课举行)。有一堂轮到唐宇航朗读了,他读的是《淘气包马小跳》中的一个片断。由于他读的时候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极象,加上他比划的动作,再富于滑嵇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掌来。同学们课下都称他是“马不跳”的化身。说来也怪,就从那天起,我们班的马小跳每天都在增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读《淘气包马小跳》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大课间,仍有一部分人不舍得休息,争分夺秒地读这本书。同学们都开玩笑地说:“我们班的马小跳已经泛滥了。”于是在“马小跳”的带动下,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越来越高,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反思:说实在的,仅仅通过一次不起眼的班级朗读会就把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调动起来,这个结果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包含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班级朗读会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朗读才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老师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你给孩子一个机会,孩子就会给你一个精彩。”我想长此以往,学生与好书本打交道,让心灵沐浴书香,做一个有有修养的人,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为孩子的`生命奠基!因此,我们开展的这个活动是多么的有意义。
案例二:
根据班级的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用来检查同学们前一天阅读的内容,请一位同学带上摘录本走上讲台,先说故事梗概或谈感受或谈收获或赏析某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等,接着每个同学都必须过这一关,就是不看摘录本,大体上能背诵自己摘录的的优美词、句、段,最后老师稍作点评。
反思:开始学生对我这一做法不怎么理解,认为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做的是些无用功,训练时间长了,大家终于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因为这种训练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重视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为写作夯实了基础,促使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全面提高。
记得一位行家说过这样的两句话:“在教师的指导下扩大阅读的量,可以说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不二法门”。“课堂教学也好,课外活动也好,切忌搞形式、走过场,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照我看,最为简单易行,效果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推动学生多读好书”。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换教学观念,让学生从繁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把热情、冲动、阅读、理解、体味、感悟、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学生定会爱好语文,他们将会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8)
课外阅读课《最想做的事》教学反思模板
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必要途径。为了切实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我尝试完成了这次课外阅读教学。
之所以选择《最想做的事》作为这次课外阅读教学的文本,是经过了慎重的思考的。虽然这只是一个内容不多的绘本故事,但是表达的意义却很深刻。我想通过布克.华盛顿的真实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和梦想的力量。这节课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都踊跃地朗读和交流,教学效果很不错。
回顾本次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低估了孩子们的阅读感悟能力。原以为他们还不能理解某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没想到他们的回答给我很多惊喜,“梦想之灯、快乐之灯”,各种名字表达着孩子们对故事主旨的感悟。虽然他们不太理解象征意义,但和他们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心中闪烁的梦想之光。其次,对教学流程的`把控还有一些问题。在教学中,对某些环节有点过于急躁,有的环节又有点拖沓。再次,由于孩子们都没有读过这个故事,在课堂上指名让几个孩子读了一遍,但这样读显然还不够,还应该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悟。
希望通过这节课也能给孩子们点亮一盏灯,让孩子们理解阅读的强大力量,让他们能有更浓的阅读兴趣,读更多更好的书,能坚持心中美好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9)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本课主要的目标还是在感悟作者童年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书籍、亲近名著,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爱上阅读,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次的导入我选择了将趣味导入和情境导入相结合的手法。希望在一个温馨而感伤的氛围中,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进入到书中的世界。
《城南旧事》是一本描绘作者在父亲和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我们的孩子也是刚刚走过“英子”的年纪,完全可以很快在书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我希望这种共鸣能最大程度地带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所以,在课堂的一开始播放了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同时用语言渲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多种感观的刺激下感悟悠然的情境。
细心回味我和学生上课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1、主题明确:
一本书的内容有很多,值得交流的地方也很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思维碰撞中,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我几次品读了这本书,也上网浏览了其他教学设计,发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回忆了林海音(英子)的在北京城南的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于是,我确定了“那些人 那些事”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情节等方式进行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教学内容都是围绕主题而设计的,教学环节清清楚楚一条线,层层递进;
2、设疑导读:
为了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精妙,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我通过对小说人物的身世及命运走向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兴趣,让他们有意愿主动地去阅读这本书。从而一步一步的`带领他们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童年。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热情高涨,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醉于对童年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
3、影音结合:
文字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品读人物,最真实、最近距离地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但若阅读指导课只有文字阅读,总不能让学生提起很高的阅读兴趣,恰到好处地在阅读指导课中加入影音元素,往往可以让这堂课锦上添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耳熟能详的骊歌在课堂开始时想起,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隽永而有淡淡伤感的意境之中。在介绍完小说人物后,一段截自电影《城南旧事》的视频,再次让各个主要人物依依浮现于学生们的脑海中。文字与影音相结合,是近来阅读指导课讨论较多的教学方法。我觉得,适时适量地插入影音,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具体直观地了解名著人物。
课堂结束后,通过老师的探讨和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的确有很大提高,对于人物的喜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对人物命运的感慨,也都表现出孩子们的成长。此外,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没有最大程度地地渲染相应的气氛。孩子们对于导入时的音乐并不熟悉,这一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长亭外,古道边”的氛围,我不得不延长了音乐欣赏的时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的预设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融入课堂氛围。
其次,通过本次课程,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文字的感悟略为生疏。他们平时的阅读量较少,以至于在阅读速度、理解速度、信息筛选速度中都较为缓慢,这也使得在导入环节中,无法最快速地进入到老师营造的氛围中去,也便无法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另外我的教学语言还要更简洁,在朗读某些文字时,应该更加富有自己的情感,这都提醒着我要多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精心策划每一节课,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虽然孩子们大都能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但仍未达到完全调动所有学生的情感的程度,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仍不够。这需要平时课堂上的沟通与引导。相信更多的引导能够使今后的课外阅读更加深入,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