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优选15篇)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优选15篇)

你*** 23-02-17 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1)

【教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特别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使解题时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本定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法学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前面学过力的概念,已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作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因此可以通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课堂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

“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诱”是“思”的起点,“思”是“诱”的归宿,在整个流程的设计上,我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创境激情、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全身心投入学习,通过自主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 学生 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 物理 现象,可培养 学生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 科学 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 科学 精神。感受 物理 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 (2)激发 科学 探究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情、体验感知

?联系生活实例引入:俗话说“一个把掌拍不响”,让我们举起双手,为我们的青春鼓掌,左掌拍右掌感觉怎么样? 从而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主体探究、揭示规律

(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问题研究由定性逐渐转向定量,让学生在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的思考讨论中优化思维,经历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2)

相关背景:

20XX年岁末,中国教育学会组织赴黑龙江省某市支教,笔者应邀前往。按照活动组织者的要求,在a校(中考录取分数线七百多分)上一节高三年级的复习课,在b校(中考录取分数线三百多分)以《牛顿第三定律》为题上了这节高一年级的新授课。

上课前被告知该校生源状况较差,因而笔者在心理上便有所准备。课题引入阶段首先呈现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文本并设问,但没有同学应答。将物理课代表点名叫起,这个一米八左右的小伙子支吾了一会儿说:“好像是牛顿定律。”笔者暗示所呈现的是两段文本,小伙子立即机灵的补充说:“那就是牛顿的两个定律。”当笔者追问哪段文本是第一定律、哪段文本是第二定律时,又把我们的课代表给难住了,他想了一会儿壮着胆子猜测说:“上面那一段文本是第二定律,下面的那一段文本是第一定律。”在笔者以“你觉得老师会用定律的呈现次序与同学们捉迷藏吗?”的启发下,这位机灵的小伙子立即改口说:“上面的是第一定律,下面的是第二定律。”

把上述一段本该属于“教学实施”的相应文字放在“相关背景”中呈现,实在是因为经过上述几分钟的教学试探(仅仅算是“教学试探”而算不上“教学实施”),笔者已经决定调整教学方案而重新来过。所以被主观认定的“教学实施”应该从接下来的部分开始算起。

教学实施:

相应的教学实施过程有序呈现如下

① 课题引入:(教师叙述)本章的标题是《牛顿运动定律》,而牛顿运动定律一共有三个,在本章的第1、3两节中分别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板书:5、牛顿第三定律)。

② 布置阅读:(教师叙述)老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认真把课本上P80页的内容看一看。因为对任何学科的学习来说,文本阅读的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能否耐得住性子认真看书,是检验一个人能否较好的进入学习状态的最常用方法。

③ 提出问题:(教师叙述)基于学习的阅读和基于消遣的阅读不同,一般需要“带着问题读”,有时还会要求“读出问题来”。老师在黑板上呈现四个问题,与问题相关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阅读从书中搜寻得来。我们四个自然小组分分工,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阅读时重点针对其中的一个问题去搜寻相关的内容,好吗?(全体同学应答:好!教师板书问题如次)

问题1:对力的“物质性”特征有什么体会?

问题2:对力的“相互性”特征有什么认识?

问题3:对“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作何猜测?

问题4:对“实验测量”功能有怎样的认识?

④ 阅读交流:(阅读交流在教师的设问与学生的应答中有序的进行着)

师:好!一页书的内容用两分钟看,应该看得差不多了吧?

生(部分):看完了。

师:老师从第1小组的同学开始发问:阅读时发现课本上哪些内容与问题1相关呢?

生A:课本上第1段的两句话与问题1相关。

师:具体是怎么说的呢?

生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师:嗯?“谈到力”?你能具体的谈到某个力吗?

生A:……?

师:谁来帮忙?

生B:手拉弹簧。

师:这是课本第2段开头的内容,这里谈到力了吗?

生B:谈到了。

师:在哪?

生B:在“拉”字上。

师:好!好一个“在‘拉’字上”!“拉”是动词,代表一个动作、一个作用、一个力、拉力。谁拉?拉谁?

生B:手拉,拉弹簧。

师:哦!名词“手”代表一个物体,它是“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那个“拉力”的施力物体;名词“弹簧”代表另一个物体,它是“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那个“拉力”的受力物体。是吗?

生(全体):是!

师:有谁能把力现象的描述概括出一个通式来呢?

生(全体):……

生C:我能!描述力现象的通式是:“力现象描述 = 名词 + 动词 + 名词”

师:很好!我们从“手拉弹簧”这个具体的力现象描述实例出发,最终概括出描述力现象的通式。在上述研究中不少同学都贡献了聪明才智,但最终是由C同学作出概括(如右图所示),所以老师建议把这个通式命名为“基于力现象描述的C通式”。同意吗?

生(全体):同意!(笑声与掌声)

师:不过,老师还想提个建议:“基于力现象描述的C通式”最好修正为如下形式

力现象描述 = 名(代)词 + 动词 + 名(代)词

生C:老师,您修正的理由是什么呢?

师:你所要的理由老师只需要用三个字来表达。

生C:哪三个字?

师:我打你。

生(全体):……(犹豫片刻,笑声一片)

师:(示意笑声止住)好了,第一小组几位同学的表现可以用“出色”来评价,其他同学估计也不会差。下面老师要拷问第二小组的同学了,谁来?

生D:我来!与第2个问题相关的是课本P80页中第2段内容。

师:仅仅是第2段吗?

生E:第3段内容也与第2个问题相关。

师:哦!两段内容均与第2个问题相关。各有什么侧重、各有什么不同呢?

生E:第2段内容是以实例具体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而第3段内容则是概括性的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

师:嗯,具体描述和概括描述。说的很好!我这里列出一个表格,请你上来在黑板上根据第2段的具体实例而把表格填满。当然,其他同学可以在下面自己画表、自己填。

(生E板演,有些栏目教师作必要解读和适当启示,最终填表如下)

案例 甲方 乙方 作用 时序 性质 1 手 弹簧 相互“拉” 同时 弹力 2 人 + 椅 桌子 相互“推” 同时 弹力 3 人 + 船 小船 相互“推” 同时 弹力 4 物体 地球 相互“吸引” 同时 引力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不完全归纳 师:第2小组的同学其实还需要针对如下几个问题而深入思考:第一,教材P80页第2段文本在给出了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的实例后,又写下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8个字,其意欲何为?第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命名有什么规定吗?第三,力的“相互性”特征应该怎样规范的表述呢?时间关系,这几个问题就留给全体同学课后思考吧。下面老师要向第3小组的同学发问了,不过这次发问换一个角度切入:老师为什么会提出第3个问题而让大家猜测牛顿第三定律内容的呢?我们又怎样去猜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呢?

生F:这很简单:老师布置我们看P80页上的内容,而牛顿第三定律却写在P81页上。我们没看到,当然只能猜。至于怎样猜,我还没想好。

师:有点道理,但还不能让老师满意。谁来补充?

生G:课本P80页中有一段话写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标题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从这里获得的启示让我猜: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师:G同学是个实诚人,他仅仅是从课本上写在“牛顿第三定律”标题下的设问的字面而作狭义的猜测。谁能把思路再托宽些呢?

生A:我猜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是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师:很好!思路拓宽后的合理猜测确实应该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是描述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方向之间的关系在内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如果“偷看”一下P81页内容,就可以知道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生(全体):(笑声)

师:下面轮到第4组的同学了。谁来?

生H:书上写的很清楚:观察和经验只能解决定性问题,而牛顿第三定律需要定量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所以必须做实验。

师:对!要想明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就必须做定量测量的实验。说到实验老师要向大家说抱歉:老师飞过来临时接受任务,没来得及准备实验,只能将电脑中留存的两幅实验数据分析图,现呈现给同学们并由老师作简要的说明(实验数据图线与相关说明如下所示)。

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由定量测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图表明:大小相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间的定性关系由定性实验现象的观察知: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线间的定性关系由定性实验现象的观察知:作用线共线。

⑤ 定律概括:(定律的表述、意义、理解及拓展性内容依次呈现如下)

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3)

【设计思想】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体验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是以探究性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由静止物体间的作用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探究,运动物体间以及碰撞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实现。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

?【本节教材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对于静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而对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碰撞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总是相等,本节课通过计算机辅助实现了此环节,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视频文件──石头碰鸡蛋”,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学生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一对力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力的大小和方向上,对于力的作用点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区分一对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对于这两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往往比较难以区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教学仪器】

PPT文件;演示用大弹簧秤、小弹簧秤各一对;带发条的小车,薄木板各一个,四个相同的短玻璃管;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每桌一对;力学传感器组件及计算机辅助设备等。

【教学过程】

课题 牛顿第三定律 ? 教学目标 知识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能力 ①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信息环境及媒体 ①展示课堂上不易操作的实验;

②模拟实际很难完成的实验操作;

③给学生提供交流思想、看法的交流平台。 ? 重点 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 难点 “总是”的理解以及应用 ?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探究型 教具 PPT课件 ?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 设计意图 ? ?

引课(6分钟)

新课 放视频文件──生鸡蛋碰石头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视频

问题:由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思考其中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

鸡蛋撞击石头时,鸡蛋给石头一个力,同时石头给鸡蛋一个作用力。这一对力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对力的关系

体验这对力的关系──同学们坐在凳子上,两脚悬空,然后用手推桌子,那么感觉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要求学生亲身体验)。

让个别学生谈体会:

(副板书)

表示出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板书)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人为的把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

师:下面学生体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体会并发表见解。

演示实验1:把薄的轻木板放在并排的玻璃管上,然后把玩具小车上紧发条,并轻轻按在木板上。

让学生操作并说明发生现象的原因:问:手一松,当手离开小车时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让操作手分析现象和原因。

演示实验2: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总结)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变化),这种相互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追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有什么特点?

追问:你怎么知道相等?我们能否探究这两个力的关系?

演示及学生实验:把两个弹簧秤勾在一起,其中两个弹簧秤相互的作用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先让两个学生(甲和乙)在黑板上演示,师生互动先让甲拉,再让乙拉,甲乙一起互拉。

之后让学生全体实验。

实验结论:

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总是相同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思考:当两个物体运动起来,其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是相等吗?

学生实验

问题1:如图一个大车拉着一个小车运动时,大车对小车的拉力和小车对大车的拉力相等吗?

问题2:如图一个小车拉着一个大车运动时,大车对小车的拉力和小车对大车的拉力相等吗?

介绍力的传感器:力的传感器:把力的信息(大小)转换成与之对应的电信息的装置。

分两个问题分别让学生探究。

给学生演示力与传感器传递到计算机里的信息的关系。

下面介绍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探究前可先让学生猜想电脑上显示的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和反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应该有什么关系?(对称)

追思考:你想知道鸡蛋碰石头的力相等吗?

追问:你怎么知道相等?

我们也借助传感器探究实践。

二、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板书)

公式:F=-F′

师:进一步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印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很像电视、电影上放的“难兄难弟”的关系:有福同当,有难同享,同生共死……

下面通过例题进行研究:

例题:物体用线吊在天花板上,分析物体受几个力?并指出每一个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要求学生上黑板做,画出示意图,然后订正错误,并分析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

观察思考

现象:鸡蛋碎了。

现象:鸡蛋碎了;说明石头给鸡蛋一个力,这个力大于鸡蛋所要承受的力。

部分学生凭感觉回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学生参与动手体验,充分感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当你在推桌子时,桌子反过来同时推自己。

(板书)

思考

观察思考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车在向前运动的同时,木板向后运动,并且同时停止。

学生代表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

结论:车之所以向前运动是木板给它一个向前的力,同时车给木板一个向后的力,这两个力的性质一样,都是摩擦力

观察

笔记

学生回答:大小相等

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处于静止不动时;

?

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并向一方向缓慢运动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4)

【课程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本节课的难点:准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

【学情分析】

20XX年11月我用该教学设计参评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该教学设计最后面对的是一个重点学校普通班的学生,事前我通过各种途径详尽了解了所用班级的学情状况,他们思维敏捷,基础不错,由于平时老师在课堂上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满堂灌”,他们在课堂上已习惯于被动地听讲,不善于合作,不善于表现。但是他们一旦遇到挑战性的问题,便能迅速进入一种思维亢奋状态,表现出极强的求胜欲望,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看法,此间与老师的互动,与同学的交流也能顺利进行。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如在初中就有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他们对这些相关知识只是定性地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正是由于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片面,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麻痹心理,学习不深入,致使原有的知识缺陷得不到弥补,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抵消吗?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以卵击石,蛋破石无恙,是不是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吗

【设计思路】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诱”是“思”的起点,“思”是“诱”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在整个流程的设计上,我以问题情境的导向性信息为中心,通过“创境激情、体验感知(创设情境、亲身体验;厚积薄发、析象悟道)→主体探究、揭示规律(猜想创设、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实验探究;深入研究、总结规律;思维碰撞、理解规律;步步深入、再析异同)→拓展迁移、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加强应用,升华认识,培养能力)”三个认知层次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诱导学生五管并用,全身心地学,通过自主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学习目标】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能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准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会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能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情、体验感知

(一)创设情境,亲身体验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动起来,完成下列三个情境体验,感受其中蕴含的物理道理。

情境体验1:鼓掌欢迎 (俗话说“一个把掌拍不响”,左掌拍右掌感觉怎么样?)

情境体验2:甲、乙、丙、丁四个同学穿旱冰鞋,分成两组进行“对推”(相互推)表演

情境体验3:每人吹起一个气球,同桌间将两个气球相互挤压,观察形变情况;将气球突然放气,观察气球放飞的情况,思索气球放飞后的动力来源。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简要实录:在做鼓掌欢迎动作的体验时学生拍手拍的很热烈,很带劲,能明显感受到拍手过程中左、右掌的相互作用;在穿旱冰鞋的对推表演中,四个主动上台的同学:张庆楠、李永太、于庆贺、张化匀除一般性的相互推动外,还玩出了“花样”——手推手、手推背、手拉手、手推墙……,现象均很明显,前台的同学表演的投入、台下的同学看的认真;吹气球、挤压气球、放飞气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的都比较兴奋。)

(二)厚积薄发,析象悟道

(课件投影)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再看几个相关的图片。进一步分析现象,总结其中蕴含的物理道理。

孙继海头球、神七升空、青蛙在荷叶上的跳动,人在岸上用竹杆推船、拔河比赛,磁极间的相互吸引、排斥作用、人走路……

(设计意图:物理源于生活,走进生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对所要研究的内容积累感性认识,同时优化、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图成象,触景生情。通过前面的切身体验及生活中感性认识,诱发学生总结归纳现象背后隐含的道理。)

(简要实录:学生看图片看的很投入,同时思索图片背后要说明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厚”积,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已到了“薄”发的程度,很快就得出相关结论,他们已经很兴奋,问题刚一投影出来,就有四个同学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几乎同时站起“抢”答,并且答的很完美,无可挑剔。此时利用课件把相关要点投影到屏幕上。)

(课件投影)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它也是受力物体。

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二、主体探究、揭示规律

(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呢?

请结合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探究方案,证实一下你的观点。

注意: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针对探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设计意图:问题研究由定性逐渐转向定量,让学生在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的思考讨论中优化思维,经历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真正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从中优选出可行的方案供分组实验之用。)

(简要实录:也许是供的器材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无声的启示,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弹簧对拉实验,此时学生的脸上写满了自信,初步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了。)

(二)分工合作、实验探究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用两把弹簧秤放在水平桌面上钩在一起,进行弹簧对拉实验。

注意:两同学合作分别拉弹簧秤A、B,分别观察、记录各自所拉弹簧称在下列情况下的读数。并比较不同的拉动情况下,弹簧称示数的大小关系怎么样?方向呢?这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吗?在实验的基础上说一下你由此得出的结论。

1、A不动拉B

2、B不动拉A

3、A、B同时拉

4、同时拉着A、B动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能通过由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简要实录:多数同学能在导向性信息的指引下顺利完成任务,部分同学在弹簧对拉的过程中,使弹簧呈竖直方向,通过老师的巡回过程中点拨,立刻就能意识到错误之所在。在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相应的结论。)

(课件投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深入研究、总结规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5)

【设计思想】

新课程理念提出物理的教学应物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引入新课,通过讨论、交流、描述生活实例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一步建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注重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均成立时,引入传感器数字实验系统演示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突破本节课难点,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牛顿第三定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第六章学习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对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且经过高一前一阶段的物理学习,进一步学习了研究和描述力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高一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和科技中的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生活现象,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形成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以及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教学策略及方法】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实例分析与讨论→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系统的探究方法。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讨论讲授法和演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媒体及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20对学生用弹簧测力计。DIS数字系统一套、力传感器两个。视频、图片、文本和网站,基于多媒体平台的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min) 实验:汽车前进动力来源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观看演示,讨论质疑

搭建与新知识联系 玩具小车等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激起认知冲突,搭建与新知识的联系 一、作用力反作用力

(10min)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概念。(课前)

演示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磁铁与铁芯的作用,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 自主阅读课文,学习概念

小组内讨论、交流

(理解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文本

图片 举例例证,熟悉概念

体会物理来源生活 对学生的汇报实时评价 学生投影学习成果,与全体同学交流 投影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普遍性、作用对象不同、同时性 笔记、理解 板书 ? 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演示实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小磁针相互作用)

学生观察:明确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关系 实验器材,实物投影 ? 师生互动实验:

请一个女生到讲台前和老师进行拔河比赛(两手互拉) 学生观看和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经验猜想它们之间的关系 ?

? 亲身体会,建立经验,获取猜想依据

学生动手前,明确实验 【实验方案设计指导】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6)

【设计思想】

新课程理念提出物理的教学应物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引入新课,通过讨论、交流、描述生活实例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一步建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注重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均成立时,引入传感器数字实验系统演示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突破本节课难点,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牛顿第三定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第六章学习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对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且经过高一前一阶段的物理学习,进一步学习了研究和描述力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高一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和科技中的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生活现象,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形成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以及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教学策略及方法】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实例分析与讨论→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系统的探究方法。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讨论讲授法和演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媒体及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20对学生用弹簧测力计。DIS数字系统一套、力传感器两个。视频、图片、文本和网站,基于多媒体平台的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min) 实验:汽车前进动力来源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观看演示,讨论质疑

搭建与新知识联系 玩具小车等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激起认知冲突,搭建与新知识的联系 一、作用力反作用力

(10min)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概念。(课前)

演示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磁铁与铁芯的作用,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 自主阅读课文,学习概念

小组内讨论、交流

(理解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文本

图片 举例例证,熟悉概念

体会物理来源生活 对学生的汇报实时评价 学生投影学习成果,与全体同学交流 投影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普遍性、作用对象不同、同时性 笔记、理解 板书 ? 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演示实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小磁针相互作用)

学生观察:明确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关系 实验器材,实物投影 ? 师生互动实验:

请一个女生到讲台前和老师进行拔河比赛(两手互拉) 学生观看和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经验猜想它们之间的关系 ?

? 亲身体会,建立经验,获取猜想依据

学生动手前,明确实验 【实验方案设计指导】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7)

【课程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本节课的难点:准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

【学情分析】

20XX年11月我用该教学设计参评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该教学设计最后面对的是一个重点学校普通班的学生,事前我通过各种途径详尽了解了所用班级的学情状况,他们思维敏捷,基础不错,由于平时老师在课堂上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满堂灌”,他们在课堂上已习惯于被动地听讲,不善于合作,不善于表现。但是他们一旦遇到挑战性的问题,便能迅速进入一种思维亢奋状态,表现出极强的求胜欲望,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看法,此间与老师的互动,与同学的交流也能顺利进行。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如在初中就有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他们对这些相关知识只是定性地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正是由于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片面,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麻痹心理,学习不深入,致使原有的知识缺陷得不到弥补,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抵消吗?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以卵击石,蛋破石无恙,是不是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吗

【设计思路】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诱”是“思”的起点,“思”是“诱”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在整个流程的设计上,我以问题情境的导向性信息为中心,通过“创境激情、体验感知(创设情境、亲身体验;厚积薄发、析象悟道)→主体探究、揭示规律(猜想创设、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实验探究;深入研究、总结规律;思维碰撞、理解规律;步步深入、再析异同)→拓展迁移、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加强应用,升华认识,培养能力)”三个认知层次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诱导学生五管并用,全身心地学,通过自主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学习目标】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能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准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会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能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情、体验感知

(一)创设情境,亲身体验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动起来,完成下列三个情境体验,感受其中蕴含的物理道理。

情境体验1:鼓掌欢迎 (俗话说“一个把掌拍不响”,左掌拍右掌感觉怎么样?)

情境体验2:甲、乙、丙、丁四个同学穿旱冰鞋,分成两组进行“对推”(相互推)表演

情境体验3:每人吹起一个气球,同桌间将两个气球相互挤压,观察形变情况;将气球突然放气,观察气球放飞的情况,思索气球放飞后的动力来源。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简要实录:在做鼓掌欢迎动作的体验时学生拍手拍的很热烈,很带劲,能明显感受到拍手过程中左、右掌的相互作用;在穿旱冰鞋的对推表演中,四个主动上台的同学:张庆楠、李永太、于庆贺、张化匀除一般性的相互推动外,还玩出了“花样”——手推手、手推背、手拉手、手推墙……,现象均很明显,前台的同学表演的投入、台下的同学看的认真;吹气球、挤压气球、放飞气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的都比较兴奋。)

(二)厚积薄发,析象悟道

(课件投影)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再看几个相关的图片。进一步分析现象,总结其中蕴含的物理道理。

孙继海头球、神七升空、青蛙在荷叶上的跳动,人在岸上用竹杆推船、拔河比赛,磁极间的相互吸引、排斥作用、人走路……

(设计意图:物理源于生活,走进生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对所要研究的内容积累感性认识,同时优化、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图成象,触景生情。通过前面的切身体验及生活中感性认识,诱发学生总结归纳现象背后隐含的道理。)

(简要实录:学生看图片看的很投入,同时思索图片背后要说明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厚”积,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已到了“薄”发的程度,很快就得出相关结论,他们已经很兴奋,问题刚一投影出来,就有四个同学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几乎同时站起“抢”答,并且答的很完美,无可挑剔。此时利用课件把相关要点投影到屏幕上。)

(课件投影)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它也是受力物体。

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二、主体探究、揭示规律

(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呢?

请结合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探究方案,证实一下你的观点。

注意: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针对探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设计意图:问题研究由定性逐渐转向定量,让学生在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的思考讨论中优化思维,经历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真正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从中优选出可行的方案供分组实验之用。)

(简要实录:也许是供的器材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无声的启示,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弹簧对拉实验,此时学生的脸上写满了自信,初步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了。)

(二)分工合作、实验探究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用两把弹簧秤放在水平桌面上钩在一起,进行弹簧对拉实验。

注意:两同学合作分别拉弹簧秤A、B,分别观察、记录各自所拉弹簧称在下列情况下的读数。并比较不同的拉动情况下,弹簧称示数的大小关系怎么样?方向呢?这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吗?在实验的基础上说一下你由此得出的结论。

1、A不动拉B

2、B不动拉A

3、A、B同时拉

4、同时拉着A、B动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能通过由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简要实录:多数同学能在导向性信息的指引下顺利完成任务,部分同学在弹簧对拉的过程中,使弹簧呈竖直方向,通过老师的巡回过程中点拨,立刻就能意识到错误之所在。在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相应的结论。)

(课件投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深入研究、总结规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8)

相关背景:

20XX年岁末,中国教育学会组织赴黑龙江省某市支教,笔者应邀前往。按照活动组织者的要求,在a校(中考录取分数线七百多分)上一节高三年级的复习课,在b校(中考录取分数线三百多分)以《牛顿第三定律》为题上了这节高一年级的新授课。

上课前被告知该校生源状况较差,因而笔者在心理上便有所准备。课题引入阶段首先呈现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文本并设问,但没有同学应答。将物理课代表点名叫起,这个一米八左右的小伙子支吾了一会儿说:“好像是牛顿定律。”笔者暗示所呈现的是两段文本,小伙子立即机灵的补充说:“那就是牛顿的两个定律。”当笔者追问哪段文本是第一定律、哪段文本是第二定律时,又把我们的课代表给难住了,他想了一会儿壮着胆子猜测说:“上面那一段文本是第二定律,下面的那一段文本是第一定律。”在笔者以“你觉得老师会用定律的呈现次序与同学们捉迷藏吗?”的启发下,这位机灵的小伙子立即改口说:“上面的是第一定律,下面的是第二定律。”

把上述一段本该属于“教学实施”的相应文字放在“相关背景”中呈现,实在是因为经过上述几分钟的教学试探(仅仅算是“教学试探”而算不上“教学实施”),笔者已经决定调整教学方案而重新来过。所以被主观认定的“教学实施”应该从接下来的部分开始算起。

教学实施:

相应的教学实施过程有序呈现如下

① 课题引入:(教师叙述)本章的标题是《牛顿运动定律》,而牛顿运动定律一共有三个,在本章的第1、3两节中分别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板书:5、牛顿第三定律)。

② 布置阅读:(教师叙述)老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认真把课本上P80页的内容看一看。因为对任何学科的学习来说,文本阅读的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能否耐得住性子认真看书,是检验一个人能否较好的进入学习状态的最常用方法。

③ 提出问题:(教师叙述)基于学习的阅读和基于消遣的阅读不同,一般需要“带着问题读”,有时还会要求“读出问题来”。老师在黑板上呈现四个问题,与问题相关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阅读从书中搜寻得来。我们四个自然小组分分工,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阅读时重点针对其中的一个问题去搜寻相关的内容,好吗?(全体同学应答:好!教师板书问题如次)

问题1:对力的“物质性”特征有什么体会?

问题2:对力的“相互性”特征有什么认识?

问题3:对“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作何猜测?

问题4:对“实验测量”功能有怎样的认识?

④ 阅读交流:(阅读交流在教师的设问与学生的应答中有序的进行着)

师:好!一页书的内容用两分钟看,应该看得差不多了吧?

生(部分):看完了。

师:老师从第1小组的同学开始发问:阅读时发现课本上哪些内容与问题1相关呢?

生A:课本上第1段的两句话与问题1相关。

师:具体是怎么说的呢?

生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师:嗯?“谈到力”?你能具体的谈到某个力吗?

生A:……?

师:谁来帮忙?

生B:手拉弹簧。

师:这是课本第2段开头的内容,这里谈到力了吗?

生B:谈到了。

师:在哪?

生B:在“拉”字上。

师:好!好一个“在‘拉’字上”!“拉”是动词,代表一个动作、一个作用、一个力、拉力。谁拉?拉谁?

生B:手拉,拉弹簧。

师:哦!名词“手”代表一个物体,它是“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那个“拉力”的施力物体;名词“弹簧”代表另一个物体,它是“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那个“拉力”的受力物体。是吗?

生(全体):是!

师:有谁能把力现象的描述概括出一个通式来呢?

生(全体):……

生C:我能!描述力现象的通式是:“力现象描述 = 名词 + 动词 + 名词”

师:很好!我们从“手拉弹簧”这个具体的力现象描述实例出发,最终概括出描述力现象的通式。在上述研究中不少同学都贡献了聪明才智,但最终是由C同学作出概括(如右图所示),所以老师建议把这个通式命名为“基于力现象描述的C通式”。同意吗?

生(全体):同意!(笑声与掌声)

师:不过,老师还想提个建议:“基于力现象描述的C通式”最好修正为如下形式

力现象描述 = 名(代)词 + 动词 + 名(代)词

生C:老师,您修正的理由是什么呢?

师:你所要的理由老师只需要用三个字来表达。

生C:哪三个字?

师:我打你。

生(全体):……(犹豫片刻,笑声一片)

师:(示意笑声止住)好了,第一小组几位同学的表现可以用“出色”来评价,其他同学估计也不会差。下面老师要拷问第二小组的同学了,谁来?

生D:我来!与第2个问题相关的是课本P80页中第2段内容。

师:仅仅是第2段吗?

生E:第3段内容也与第2个问题相关。

师:哦!两段内容均与第2个问题相关。各有什么侧重、各有什么不同呢?

生E:第2段内容是以实例具体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而第3段内容则是概括性的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

师:嗯,具体描述和概括描述。说的很好!我这里列出一个表格,请你上来在黑板上根据第2段的具体实例而把表格填满。当然,其他同学可以在下面自己画表、自己填。

(生E板演,有些栏目教师作必要解读和适当启示,最终填表如下)

案例 甲方 乙方 作用 时序 性质 1 手 弹簧 相互“拉” 同时 弹力 2 人 + 椅 桌子 相互“推” 同时 弹力 3 人 + 船 小船 相互“推” 同时 弹力 4 物体 地球 相互“吸引” 同时 引力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不完全归纳 师:第2小组的同学其实还需要针对如下几个问题而深入思考:第一,教材P80页第2段文本在给出了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的实例后,又写下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8个字,其意欲何为?第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命名有什么规定吗?第三,力的“相互性”特征应该怎样规范的表述呢?时间关系,这几个问题就留给全体同学课后思考吧。下面老师要向第3小组的同学发问了,不过这次发问换一个角度切入:老师为什么会提出第3个问题而让大家猜测牛顿第三定律内容的呢?我们又怎样去猜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呢?

生F:这很简单:老师布置我们看P80页上的内容,而牛顿第三定律却写在P81页上。我们没看到,当然只能猜。至于怎样猜,我还没想好。

师:有点道理,但还不能让老师满意。谁来补充?

生G:课本P80页中有一段话写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标题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从这里获得的启示让我猜: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师:G同学是个实诚人,他仅仅是从课本上写在“牛顿第三定律”标题下的设问的字面而作狭义的猜测。谁能把思路再托宽些呢?

生A:我猜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是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师:很好!思路拓宽后的合理猜测确实应该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是描述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方向之间的关系在内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如果“偷看”一下P81页内容,就可以知道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生(全体):(笑声)

师:下面轮到第4组的同学了。谁来?

生H:书上写的很清楚:观察和经验只能解决定性问题,而牛顿第三定律需要定量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所以必须做实验。

师:对!要想明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就必须做定量测量的实验。说到实验老师要向大家说抱歉:老师飞过来临时接受任务,没来得及准备实验,只能将电脑中留存的两幅实验数据分析图,现呈现给同学们并由老师作简要的说明(实验数据图线与相关说明如下所示)。

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由定量测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图表明:大小相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间的定性关系由定性实验现象的观察知: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线间的定性关系由定性实验现象的观察知:作用线共线。

⑤ 定律概括:(定律的表述、意义、理解及拓展性内容依次呈现如下)

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9)

【设计思想】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体验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是以探究性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由静止物体间的作用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探究,运动物体间以及碰撞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实现。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

?【本节教材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对于静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而对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碰撞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总是相等,本节课通过计算机辅助实现了此环节,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视频文件──石头碰鸡蛋”,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学生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一对力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力的大小和方向上,对于力的作用点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区分一对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对于这两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往往比较难以区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教学仪器】

PPT文件;演示用大弹簧秤、小弹簧秤各一对;带发条的小车,薄木板各一个,四个相同的短玻璃管;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每桌一对;力学传感器组件及计算机辅助设备等。

【教学过程】

课题 牛顿第三定律 ? 教学目标 知识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能力 ①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信息环境及媒体 ①展示课堂上不易操作的实验;

②模拟实际很难完成的实验操作;

③给学生提供交流思想、看法的交流平台。 ? 重点 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 难点 “总是”的理解以及应用 ?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探究型 教具 PPT课件 ?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 设计意图 ? ?

引课(6分钟)

新课 放视频文件──生鸡蛋碰石头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视频

问题:由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思考其中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

鸡蛋撞击石头时,鸡蛋给石头一个力,同时石头给鸡蛋一个作用力。这一对力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对力的关系

体验这对力的关系──同学们坐在凳子上,两脚悬空,然后用手推桌子,那么感觉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要求学生亲身体验)。

让个别学生谈体会:

(副板书)

表示出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板书)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人为的把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

师:下面学生体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体会并发表见解。

演示实验1:把薄的轻木板放在并排的玻璃管上,然后把玩具小车上紧发条,并轻轻按在木板上。

让学生操作并说明发生现象的原因:问:手一松,当手离开小车时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让操作手分析现象和原因。

演示实验2: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总结)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变化),这种相互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追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有什么特点?

追问:你怎么知道相等?我们能否探究这两个力的关系?

演示及学生实验:把两个弹簧秤勾在一起,其中两个弹簧秤相互的作用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先让两个学生(甲和乙)在黑板上演示,师生互动先让甲拉,再让乙拉,甲乙一起互拉。

之后让学生全体实验。

实验结论:

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总是相同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思考:当两个物体运动起来,其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是相等吗?

学生实验

问题1:如图一个大车拉着一个小车运动时,大车对小车的拉力和小车对大车的拉力相等吗?

问题2:如图一个小车拉着一个大车运动时,大车对小车的拉力和小车对大车的拉力相等吗?

介绍力的传感器:力的传感器:把力的信息(大小)转换成与之对应的电信息的装置。

分两个问题分别让学生探究。

给学生演示力与传感器传递到计算机里的信息的关系。

下面介绍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探究前可先让学生猜想电脑上显示的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和反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应该有什么关系?(对称)

追思考:你想知道鸡蛋碰石头的力相等吗?

追问:你怎么知道相等?

我们也借助传感器探究实践。

二、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板书)

公式:F=-F′

师:进一步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印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很像电视、电影上放的“难兄难弟”的关系:有福同当,有难同享,同生共死……

下面通过例题进行研究:

例题:物体用线吊在天花板上,分析物体受几个力?并指出每一个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要求学生上黑板做,画出示意图,然后订正错误,并分析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

观察思考

现象:鸡蛋碎了。

现象:鸡蛋碎了;说明石头给鸡蛋一个力,这个力大于鸡蛋所要承受的力。

部分学生凭感觉回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学生参与动手体验,充分感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当你在推桌子时,桌子反过来同时推自己。

(板书)

思考

观察思考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车在向前运动的同时,木板向后运动,并且同时停止。

学生代表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

结论:车之所以向前运动是木板给它一个向前的力,同时车给木板一个向后的力,这两个力的性质一样,都是摩擦力

观察

笔记

学生回答:大小相等

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处于静止不动时;

?

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并向一方向缓慢运动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并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 :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11)

牛顿第三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 31K 文件格式: doc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  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 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   掌握好作用力、反作用力的特点,区分其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条形磁铁,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细玻管,烧杯,铁球等。 学生实验器材: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铁架台,烧杯,铁球等 [ 课  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讲授、讨论、多媒体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牛顿简介 牛顿生于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他提出的三条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19世纪著名的力学评论家马赫对其中的牛顿第三定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在力学方面最重要的功绩。我们后面要学的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牛顿第三定律直接推导来的。 牛顿第一个创立了伟大的现代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卓越非凡,在以后的二百年内它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以至使亚历山大·波普也赞叹不绝,他说:大自然啊!你的规律隐藏于黑夜之中。上帝说:“牛顿来吧!”他带来了光明! 2. 复习提问 提问: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板书课题:牛顿第三定律  二、新课教学 板书:1.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提问:在座的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同学们的热情,现在让我们也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时,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若两手都有感觉,则说明了右手拍打左手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也对右手有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将外形相似的一根铁棒和一根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根试管上。 教师:我们知道磁铁吸引铁棒,铁棒对磁铁是否也有吸引力?如果有,那么它们应该相向运动起来。 教师:由于互相吸引,铁条和磁铁相向运动起来。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有力的作用。 总结: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板书: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师: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任意性 板书: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提问: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拔河比赛时,大人给小孩一个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小孩也给大人一个力。谁的拉力大? (学生可能意见不同) 追问:这就牵涉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提示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猜测) (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两个弹簧测力计用挂钩各挂住细绳套的一端,分别让两个同学用手抓住。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请学生读数比较两测力计的读数,看是否相等。改变几次读数,重复以上实验。 学生实验1:让小女孩“主动”施拉力 学生实验2:让小男孩“主动”施拉力 学生实验3:双方同时施拉力 提问:本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演示实验:甲弹簧一端挂在铁架台上,另一端与乙弹簧某一端相挂,乙弹簧另一端用手抓住。用力将两弹簧拉直。无论如何改变拉力方向,两弹簧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提问:本实验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作用力、反作用力方向始终在同一直线上 总结板书: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F甲对乙=- F乙对甲 教师:公式中的“-”表示方向相反的意思。 提问:“总是”意味着什么?“相等”又意味着什么? 课件展示:“总是”意味着: a.不论物体的形状如何,例:不论小物体和小物体之间,还是小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是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 b,不论物体的运动情况如何。例:不论是静止的物体与运动的物体之间,还是两静止物体之间,或是两运动的物体之间。 c.不仅适用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同样适用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小相等”意味着: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板书:4.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提问:马向前拉车时,马向前拉车的力大于车向后拉马的力? 教师:错误产生的原因:混淆了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例] 请分析下图中,天花板、细绳、重物和地球之间存在哪些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哪些对平衡力。  回答:作用力、反作用力: T1与T1’、T2与T2’、G与G’    平衡力: T1’与T2 、T2’与G           F1 F2 板书: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平衡力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具有同种性质 不一定具有同种性质 具有同时性 不一定具有同时性 不能求合力(不能抵消) 能求合力(能抵消) 思考:(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 既然马向前拉车的力等于车向后拉马的力,那么马为什么能拉动车前进呢? 2. 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使人前进。 实验探究:“浮力的反作用力” 实验现象:将物体逐渐浸入量杯的水中的过程中,上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而下面圆盘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上方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值总等于下方圆盘测力计增加的示数。 组织学生讨论: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说明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与两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无论两物体静止或运动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地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力是成对出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其中的'一个力。例如,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但同时物体对液体也有一个反作用力,而这个力是作用在液体上的,我们不关心它,往往忽视了他。但是牛顿没有忽视它。牛顿出生于17世纪,当时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哲学、文学、美学互相融合、渗透,认为科学是简单的、对称的,因而是美的。牛顿根据现实中的一些现象断定力一定是成对出现的,而且他们大小是相等的。“牛顿第三定律”蕴含了牛顿很高的智慧,也蕴含了17世纪科学界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因此库珀在他的《物理世界》一书中高度评价了牛顿,说 “那些震撼了17世纪科学界的所有方法、观点和知识,全被牛顿继承下来。” 5. 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 教师: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早在公元1500年,我国学者万户,首次作了航天的科学尝试,他把47枚当时最大的火药捆在自己坐的椅子背面让别人同时点燃这批火箭。 2005年10月17日凌晨,巨大的轰鸣声中,神六返回舱着陆在苍茫的内蒙古草原,两位翱翔太空115个小时的中国航天员平安出舱。 中国的航天发展史将会铭记这个沁着泪水和激情的时刻。 作为最早开始思索宇宙奥秘的文明古国,中国的航天之旅,必将助推全世界实现对浩瀚太空无尽的梦想。 教师:牛顿第三定律在现代航天技术中也有应用,你们想到了吗?       课件展示:如上图       三、总结全文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哪些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总结、回答 课件展示:全文小结   [板书设计] §3.4牛顿第三定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异体、共线、等值、反向、 同性、同存 平衡力:  同体、共线、等值、反向 [教学体会] 我在课堂中使用了探究式教学,这一节课的探究实验看似无序实是有序,是再现规律发现的有序过程;看似混乱实是统一,是多途径,多方法解决问题,最后经分析归纳达到统一。 新课引入尽量自然贴切,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感觉,深入引导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 学生在学习完本节课之后,基本上能够顺利、清晰地解释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但本节课在某些环节上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用两个弹簧秤对拉,发现两个弹簧秤的示数不相等,因为实验前弹簧秤没有调零,但没有及时点拨。教师没有引导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13)

本文由VCM仿真实验提供   牛顿第三定律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 二、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教学过程 从力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那么两物体相互作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我们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使玩具汽车的后轮(驱动轮)上紧发条,使它做逆时针转动,然后抓住汽车顶部,把它按在垫着试管的薄木板上。在起点处,转动的后轮给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于是木板向右运动,这时木板对后轮有没有作用力?再把汽车拿起,使木板制动,然后使后轮再转动,把玩具汽车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运动的同时,玩具汽车向在运动,说明后轮对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时,木板对后轮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均为摩擦力,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  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1.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  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 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⑴ 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时间相同,力的性质相同,总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等性质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必须具有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肯定其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 (2)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这两个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 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大物体与小物体间,还是任何形状的物位之间其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或静止物体与静止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 ⑶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产生和消失是同时的。因为两者中若有一个产生和消失,则另一个必须同时产生或消失。否则其间的相等关系就不成立了。可见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产生有先后的说法是不对的。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虽有相似之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⑴ 作用物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只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⑵ 力的性质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以是性质不同的一对力。 ⑶ 力的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一对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另一个可以存在。 ⑷ 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不存在平衡问题。而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外同处于平衡状态。    可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异体(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共线(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性质相同)、同存(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平衡力是“同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共线、等值、反向”。 【例1】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 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C. 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同 D. 地面对大人的最大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对小孩的最大摩擦力大 【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大人与小孩手拉手比力气时,无论是相持阶段还是小孩被拉过来的过程中,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总是相等的。大人为什么能把小孩拉过来呢?关键在于地面对两者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同。答案为A、B。 【小结】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跟两力平衡有本质区别。 【作业】略 详细可上VCM仿真实验咨询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14)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安徽省肥东县综合高中陈之怀

【本节教材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什么情况下系统机械能守恒,内力对系统的动量改变是否起作用。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性质是相同的,同时发生的;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作用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确切含义。

2.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能分清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疑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胜负之分?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练习等。

【教学仪器】

粗绳一根;演示用大弹簧秤、小弹簧秤各一个;带发条的小车,薄木板各一个,四个相同的短玻璃管;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若干个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力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动作。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么请大家比赛拍巴掌,看谁拍得最响,然后请拍得最响的同学谈感受,两个巴掌都拍疼了,变红了,这说明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板书)

牛顿第三定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分析拍巴掌后会疼,巴掌都变红了,说明两手间存在作用力,并且是相互的。

师:(以幽默、夸张的语言)再举两例。

1.有些同学闲着无事,用头撞墙的玻璃,问会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纷纷发言):玻璃碎了,同时头也淌血了,说明了:头给墙一个力的同时,它反过来也给头一个力。

2.同学们坐在凳子上,两脚悬空,然后用手推桌子,那么感觉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要求学生亲身体验)。

生:桌子反过来同时推自己,解释时要明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然后阅读书上第一段内容,并自己举例子,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板书):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人为的把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师:下面看一看作用力、反作用力之间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演示实验1):把薄的轻木板放在并排的玻璃管上,然后把玩具小车上紧发条,并轻轻按在木板上,问:手一松,当手离开小车时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师生):车在向前运动的同时,木板向后运动,并且同时停止,经过认真分析后得出,车之所以向前运动是木板给它一个向前的力,同时车给木板一个向后的力,这两个力的性质一样,都是摩擦力。

(演示实验2):用手让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靠近(同名磁极相对),放在光滑木板上,然后手一放,发生什么现象?如何解释?

(师生)分析: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质相同,是一对磁场力。

(板书)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变化)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身高应矮一点)上来,与老师进行拔河比赛。

(师生互动实验):老师和一个小个子同学各拉绳子一端,进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老师胜了,学生输了。

师:对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拉力大小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请成绩好、中、差三位学生回答(十有八九的学生说老师的`拉力大)。

师:(大声说)同学们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如何求证这两个力的大小呢?

(板书)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师:启发学生研究的方法,(经过共同讨论后)方案如下:把两个弹簧秤勾在一起,模仿拔河比赛,其中一个弹簧秤相当于老师,另一个相当于学生,并分两种情况进行。

1.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处于静止不动时(模仿拔河比赛,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2.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并向一方运动(相当于比赛绳子被拉向一方时的状态);

(学生分组实验):做5分钟时间,教师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对秤先校零,让学生自己得出在各种状况下,两拉力大小的关系。

(演示实验3):老师亲自用大弹簧秤和小弹簧秤模仿拔河比赛,正确做好示范动作,并画图进行解释,注意两力的方向,得出自己的结论。

(板书)

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公式:F=-F′。

(继续对师生互动实验进行挖掘)问:既然两个力大小相等,那么拔河比赛时,为何还存在胜负之分?

师:经过启发后,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讲解,并和学生讨论如何做才能获胜。

问:还有的同学想,既然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加起来合力为零,则无论什么时候不存在胜负之分?

师:这实际上把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混淆了,它们是有区别的:前者两个力不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谈不上抵消,不能求合力。

下面通过例题进行研究:

例题:物体用线吊在天花板上,分析物体受几个力?并指出每一个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要求学生上黑板做,画出示意图,然后订正错误,并分析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板书)

一对平衡力一对相互作用力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不同的两个物体上

两力性质不一定相同性质一定相同

一个力的产生、变化、消失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两个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

能求合力,且为0不能相互抵消,不能求合力

师:进一步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印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很像电视、电影上放的"难兄难弟"的关系:有福同当,有难同享,同生共死…

总结: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生产上应用很广泛,人走路、汽车向前运动、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无不与此规律有关,并就其中一个应用进行分析。

作业布置:(略)

【课后反思及效果评估】

本教案曾作为公开课上过,来听课的理、化、生老师一致认为,课上得非常成功,充分体现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独自主解释许多物理现象及知识。如:"马拉车的过程中,马与车之间拉力谁大谁小?在拉力一样大时,为什么车还能向前运动"等一系列问题;能分清物体间之间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的区别。各种实验,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成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利于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反思:课堂教学一定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做好准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这样课才能上得成功。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15)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精选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前一阶段的学习,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并不清楚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他们也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互作用力之间满足的关系。因此,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进行定量地探究。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间的关系,使之成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拉弹簧、推桌子等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并且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接着,教材又用实验探究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且,教材上的“做一做”栏目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形象准确地呈现相互作用力在大小和方向之间(包括相互作用力不断变化的情况)的关系。融现代科学技术于物理教学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准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或)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运用规律正确分析说明具体实例,培养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

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首先通过生活中实例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力总是成对出现的,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应用传感器动态地展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然后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在介绍完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之后,通过分析几个实例比如用力压黑板、分析座位上学生的受力等生活情景中的事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问题。最后,通过几道趣味性的习题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学准备:

滑板、一端带有磁铁的小车(两辆)、弹簧秤(20组)、苏威尔DISLab力传感器

课时分配:

1课时

相关推荐

简单中秋灯谜(实用13篇)

灯谜
简单中秋灯谜(1)1、谜面:何处拾贝壳。(打一中国电视剧名)谜底:上海滩2、谜面:有人无人都是你。(打一字)谜底:尔3、谜面:望断南飞雁(打一日常用语)谜底:久仰4、谜面:中央一条狗,上下四个口。(射
展开详情

幸福家庭事迹材料

家庭事迹材料
李振艺系福建省南安市柳城街道办事处象山社区第13居民小组计划生育户,在柳城街道和社区计生协会热心帮助和积极引导下,他带头遵守国家计生政策,生育文明、幸福家庭。几年来,他抓住科技致富这门课题,不断摸索经
展开详情

蛇与农夫的故事(集锦6篇)

故事
蛇与农夫的故事(1)《农夫和蛇》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寒冷的傍晚,农夫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顿时起了怜憫之心,农夫便把蛇捡起来,放进自己温暖的怀里,不一会儿,蛇苏醒过来,恢复残暴的本性,不分青红
展开详情

课后教学反思怎么写(优质8篇)

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怎么写(1)一思“情景创设”: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景创设进行回顾总结,考虑你所创设的情景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在引入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之处?同时根据这节课
展开详情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讲话稿范文

安全知识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早上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你是幸运的,但同时你也开始了一趟没有回头重来的旅程,因为生命不可以轮回!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宝贵的,只有珍爱生命,我
展开详情

初中数学差怎么办

七年级数学
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概念、定律、法则、公式等。这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只有建立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也为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展开详情

收藏生活的美丽500字小学作文

六年级语文
生活存放着很多很多的美,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到自己。对于生活来说,许多人都缺乏了对生活审美得眼光以及对生活审美的态度。不管我们到达何处,生活的美总是伴随在我们得身边。悲观的人可能对生活总是抱怨着说:“为
展开详情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汇总19篇)

教学反思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1)《彩色的非洲》是第八单元“异域风情”的最后一课,是一篇描写非洲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观的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表达。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
展开详情

唐多令阅读答案(汇编9篇)

答案
唐多令阅读答案(1)安远楼小集,侑②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③。柳下系船犹未稳,
展开详情

身边的感人故事作文(优质6篇)

故事
身边的感人故事作文(1)前两天,金乡县化雨镇确诊一名新冠病毒患者吴某青,因其隐瞒回家时间,发病时隐瞒不报,欺骗就诊医生和调查走访人员,且多次主动与周边人群密切接触、就餐,导致多人封闭隔离观察,造成严重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500字范文 药店转正考试申请书怎么写(优选4篇) 紧张的考试作文500字 语文议论文范文高三作文 高中英语怎么学 打扫卫生实践心得体会 关于名人名言作文 有关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人教版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精品9篇) 社戏阅读答案 重阳节美术教案(甄选15篇) 关于教师节贺卡 高三英语学习方法:如何记好英语笔记?怎么快速学好英语? 高一读后感600字 优秀学生干部主要事迹材料 多彩的活动六年级作文450字 英语学习心得感悟范文 有关小学生写考试的作文400字 关于梦想的小故事(必备3篇) 电磁波谱教案范文 教师节 保研学习经验心得体会 师生故事500字初中作文 平行线性质说课稿(精品5篇) 教育叙事 加菲猫 学好高中语文的技巧 甜甜的句子(汇编5篇) 初二地理下册知识提纲 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家庭教育宣传观后感 会计题库(通用6篇) 薛法根教学设计(通用5篇) 学生军训有范文 英语复习反思(汇集18篇) 关于儿童节的诗歌(实用15篇) 高一600字军训日记 商山早行古诗(合集4篇) 初一英语学习的四个要 英语作文素材大全(精品6篇) 关于考试的作文350字 2022届高考英语“记叙文”类完形填空答题技巧 满分作文大全700(合集8篇) 高考冲刺抗击疫情范文 小学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司马祠阅读答案(精品7篇) 魁星塔 家庭教育讲座主持词 绿野仙踪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00字 中考英语的作文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幼儿周评语(汇编18篇) 《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精选6篇) 神奇的口袋教案(合集10篇) 雨霖铃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安徒生童话读书笔记范文400字 教师的读书笔记范文 教师节师德师风演讲稿 感恩诗歌朗诵大全(集合6篇) 人教版平行四边形面积说课稿(优质5篇) 教学反思的意义(热门15篇) 优秀读书笔记 角的度量说课稿(集锦18篇) 假如借我三天光明的读后感高三 《玻璃球游戏》读书笔记 中考满分作文400字 奇迹阅读题答案参考 目送读书心得 高三以谦虚为话题优秀作文 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必看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未选择的路 10则商朝历史人物故事 初二英语下册的语法知识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真题和答案 赞美医护人员诗歌朗诵(通用19篇) 八十天环游地球读后感范文500字 《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 元宵节故事传说(集锦15篇) 京剧欣赏教案(热门4篇) 淘气包马小跳读书心得300字 专家指导:小升初语文高分技巧与考前心理辅导 考试作文 自创诗歌现代(精品10篇) 欧洲西部教学反思(精编13篇) 高考英语知识点大全 高二如何提高语文成绩 邹忌讽齐王教学设计(甄选17篇) 英语学习资料 安全知识作文 去年的树读后感800字范文 体育教学课件(精编16篇) 海燕优秀教学设计(精选4篇) 挽回的句子(汇总11篇)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 高中英语一轮复习的方法指导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400字 军训后的感受 爱国的名言警句 我的好邻居教案(集锦3篇) 高中化学实验必背知识点 教师师德修养读书笔记范文 【推荐】关于考试的作文 黄婉伶 报社实习指导老师评语 我爱你中国汉字教学设计(推荐6篇) 秘密阅读答案(集合16篇) 春秋故事(精选16篇)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 富兰克林自传读书笔记 壶口瀑布教学反思(精选4篇) 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优选7篇) 优秀销售员工评语(合集9篇) 小升初语文模拟试题 切勿急于求成800字议论文 人生其实是精彩阅读题答案 狼图腾读书心得300字 期中考试作文 感动中考满分作文600字 曹彰 六年级作文:我的妈妈 数学学习计划(必备17篇) 坚持高二作文满分议论文范文 初心诗歌(甄选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方法与期末复习攻略 《功到自然成》阅读答案 幼儿园教育笔记 家庭教育促进法家长心得体会 关于考试的作文 2022高一军训感悟800字 动物谜语大全及答案(通用13篇) 实践活动心得体会200字 成人高考和自考的区别 大一军训后的感悟 二年级口算的练习题 小王子读书笔记 描写金秋的句子(优质8篇) 御碑亭 学习计划600字(汇编18篇) 流感预防教案(汇总17篇) 高一新生如何学好语文,高一学生学习语文经验 正确家庭教育包括的内容 狮子和鹿读后感400字范文 查理九世读书笔记范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500字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光老人和流浪汉阅读答案(精选4篇) 玉带桥 考研英语真题(合集9篇) 有关大学英语作文 信念800字满分作文_信念话题作文 高一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梳理 室内设计毕业开题报告(精选4篇) 喜爱音乐的白鲸教案(实用3篇) 考试承诺书(汇编17篇) 摘抄美文加赏析(推荐20篇) 高考历史时间配合技巧与突破高考“高原反应”现象 谈谈美食作文 关于七夕的故事(优质4篇)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范文300字 心中有镜800字优秀范文 四年级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大学生优秀团员个人事迹材料 优秀教案(优质17篇) 寒夜阅读答案(集锦9篇)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附考试重难点 考试的作文 实用的期中考试的作文300字 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字(甄选16篇) 高二抒情作文800字议论文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笑猫日记读书心得500字 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在社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蛤蟆爷爷的秘诀教案(热门7篇) 高二作文距离范文800字 夸父追日读后感 学会生存读后感作文 努力才能成功600字精彩作文 关于考试失利作文 议论文800(汇总17篇) yw教案(汇编3篇) 爱心故事字(汇总3篇) 这就是幸福600字精彩作文 匆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00字 坚持不懈的中考作文800字 科学颜色变变变教案(热门17篇) 英语专业开题报告(精选18篇) 九月开学季的句子(集合7篇) 高三作文师恩难忘800字范文整理 2年级暑假的收获作文 万圣节快乐作文 会计实习体会总结 结婚礼物阅读答案 学会生存读后感范文1000字 2022年最美劳动者范文400字 以考试的作文300字 如何写好秋天的作文素材集合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8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