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运动展开的具体探究活动。小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早就玩过小车。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小车运动快慢”提出各种假设,如与拉力的大小有关,与小车的重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等。以假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创新,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交流中制定完善科学的研究方案: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对“小车的运动”进行研究。这是又一对比实验,强调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突出一个不一样的因素,控制其他的因素尽量达到相同,这样做出来的实验结果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
怎样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呢?我发现学生的学具袋里准备的东西很不实用,无法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结果,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顾玩而脱离老师的指挥,因此,()我找来相关的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验。
在我提出“怎样才能让小车开得更快”这个问题后,一个同学的回答比较啰嗦,而我没有再耐心引导直接让他坐下了,课后想想觉得自己可能引导得还不够,导致学生的回答不太准确。
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是按科学探究的“猜想――设计方案――动手实验――结论、思考”四个环节进行的,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在亲自动手操作、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多次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通过师生互评,使老师和学生真正的沟通,达到“最佳状态的心灵交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者。其次下课铃声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束,我们要使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方法得到延续和发展,让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实验做得比较顺利,但我觉得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而不应该是零零碎碎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单元伊始对本单元做细致的分析,只有自己做到把知识连为一个整体才能在教学中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