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博界泰斗孙机辞世,享年94岁
澎湃新闻获悉,文博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于今天上午8时零九分逝世,享年94岁。孙机先生的学生、知名文物学者葛承雍以及孙机的同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都向澎湃新闻确认该消息。据朱万章介绍,他是今天上午从孙机先生的女儿处获知孙老逝世消息,心情十分悲痛。
“我的老师孙机先生是中国考古界、文物界、美术界的一座高耸的学术丰碑,他是中国文博学真正的杰出代表,他把传统古典学推向了高峰,是一位文物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的学术成就犹如中国高原上的昆仑。”知名文物学者、文化遗产研究专家葛承雍上午对澎湃新闻说,“我在学术上受他影响很大,他已经住院十多天了,是前段时间感染引发的并发症,昨天他在医院还呈现好转迹象,突然今天早上5点后呼吸衰竭,抢救至8点无效……中国文物界失去了顶尖人物,悲痛万分,不胜自禁,愿先生在天堂安息!”
据朱万章对澎湃新闻介绍,孙老是因为新冠感染入院后,因呼吸衰竭去世。“即便在疫情期间,孙老也会每周都来馆里。我们会在每周二中午一起吃饭聊天,聊聊孙老正在编的八卷本《孙机先生全集》的文稿。但是自从去年11月份以后,孙老师就因病一直没回来。我还想着等疫情结束,孙老康复,能再跟孙老师见面聊天。”朱万章说。
据悉,年轻时,孙机曾想写一本书,书名就叫《物源》。那时,他的学术兴趣是探究事物的来历,他想要弄清楚世界上那么多千姿百态的东西,究竟从何而来,会向何处发展。回想几十年的学术之路,虽然没有写出一部名为《物源》的著作,但孙机的研究一直与“物源”息息相关,他也一直保持着最初的那份念想。
孙机,(1929年-2023)
孙机,1929年生,山东青岛人。文物学家。1949年,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后到北京市总工会工作。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0年毕业后留系工作,1979年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工作。现为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国博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著有《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国古舆服论丛》《仰观集》《中国圣火》《从历史中醒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等。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修定本)》孙机 著 中华书局2020年版 资料图片
孙机(左)与李约瑟合影 资料图片
1955年,孙机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据《光明日报》此前报道,在北大,孙机最亲近的老师是宿白先生。宿白先生告诉他,考古研究要多读书,而且要读有用的书,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物质文化方面的史料,史料里会有很多“触角”,这些“触角”会触及方方面面,有些东西就会互相联系起来,成为学术研究的入口。宿白先生1957年发表的考古报告《白沙宋墓》,让孙机印象深刻。这本书不仅把壁画中反映的历史说得很清楚,而且文字生动,书中引用的文献大多是第一手材料和最好的版本。在他看来,这与宿白先生原来在北大图书馆做过事有关。孙机一直谨记宿白先生的教诲,在北大学习和工作期间,也常常利用北大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虽然读书很少有直接的发现,但读得多了,把各种书联系起来,就会发现问题。如此慢慢积累下来,就打下了做学问的底子。学考古的学生都会上考古绘图这门课,孙机也受过这个训练,而且特别重视。在他的著作里都配有他自己画的线描图。
2014年,孙机先生《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出版,书里涵盖了中国古代农业与膳食,酒、茶、糖、烟,纺织与服装等十个方面,基本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书中几百幅线描图,均为孙机先生亲笔手绘,画面生动,解说性强。这样一部精品力作出版后受到各界欢迎,成为物质资料研究领域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孙机先生的另一代表作《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由中华书局推出修定本。这本书结合出土文物,详细介绍了汉代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内容涉及耕作、渔猎、窑业、冶铸等诸多方面。书中将汉代的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为汉代的生活和生产画出一个清晰的轮廓,成为田野考古人人手一本的手边书和了解汉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必读之作。
孙机说,从年轻时试写论文开始到《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修定本)》,这么多年积累了上千幅古代器物的线描图。画图不容易,有的时候,他吃完晚饭就坐下来开始画,等画完了,抬头一看,天都亮了。现在印刷条件好了,很多考古、文物图书都直接采用照片而不用线描图了。但孙机认为,线描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把要表现的细节刻画得更清楚。
对于当下流行的“大众考古”“公众考古”的说法,孙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众考古”不是让大家都去考古,而是让大家了解考古的知识。地下文物归全民所有,进行发掘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否则,即便是在自家院子里发现古墓,也不能任意发掘。考古学家是奉政府的命令去挖掘,这就是他的工作。如果他不为政府工作的话,那就是盗掘了。向大众普及考古知识,应该重在普及考古的成果,而不是普及田野考古的技术或方法。
孙机先生曾说过: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家喻户晓。
延伸阅读;对话孙机
- 原标题:中国文博界泰斗孙机辞世,享年94岁
- 责任编辑: 林铃锦 
-
“我原以为电影都是好莱坞式的,后来发现…” 2023-06-14 16:14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为何没人看中文的?我们不应只追求内地几十亿票房” 2023-06-11 14:0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周官方宣传片发布 2023-06-10 13:47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变革时代如何迎来幸福曙光?曹慰德:中国在走一条幸福的路 2023-06-07 14:06 -
数字赋能,全民共享!静安数字素养科普进校园! 2023-06-03 15:56 上海观察 -
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国际短片展映片单 2023-06-02 23:01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引发海外行业媒体关注 2023-05-26 15:1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白玉兰奖入围名单公布,《三体》《这就是中国》等在列 2023-05-26 10:4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公布四个片单部分影片 2023-05-24 20:43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西藏文化被中国政府保护的很好,我想举两个例子” 2023-05-24 09:50 文化 -
台政论名嘴郭正亮宣布退出民进党:道不同不相为谋 2023-05-19 14:51 台湾 -
无期!香港居民梁成运间谍案一审宣判 2023-05-15 10:33 国家安全 -
梁万年:全球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多领域将有新变化 2023-05-06 08:50 抗疫进行时 -
洋媒吐气栏目加入观察员频道 2023-03-14 17:41 流浪地球 -
158个奖!《瞬息全宇宙》成影史获奖最多电影 2023-03-11 16:57 -
石家河最新考古成果:面积近350万平米,与良渚古城相当 2023-03-09 09:32 考古 -
电影《望道》开启2023上影“连台好戏” 2023-02-24 17:46 -
商务印书馆列出20年十大“时代新词”:疫情防控上榜 2023-02-09 16:15 -
今年春节档,“蚂蚁扳倒了大象”? 2023-01-31 19:27 中国电影 -
《满江红》是靠这些“夺冠”的吗? 2023-01-31 15:40 中国电影
相关推荐 -
BBC感慨:中国这趟“电力高铁”真快,而美国… 评论 14“用钱包投票,中国车太惊艳,唯一的缺点是…” 评论 90习近平晤拜登:中方的4条红线,不容挑战 评论 264习近平会见拜登:“小院高墙”不是大国作为 评论 63泽连斯基吐槽:美国拨的军援,我们连一半都没收到 评论 245最新闻 Hot
-
BBC感慨:中国这趟“电力高铁”真快,而美国…
-
“用钱包投票,中国车太惊艳,唯一的缺点是…”
-
G7联合声明,“需要多久就多久”
-
“伊朗向美国作出了书面保证”
-
“后果很严重”,欧盟又威胁中国
-
“特朗普不想跟中国打仗”,但又搬出了实力那一套
-
特朗普提名“金主”出任能源部长
-
德国连环强奸案嫌犯系中国籍男子,身份曝光
-
泽连斯基吐槽:美国拨的军援,我们连一半都没收到
-
赶在特朗普“回锅”前,拜登敲定台积电的66亿美元补贴
-
“若中方反击,第一下就得打疼”
-
美国很愁:我们长期缺席,中国快速进入,这不行啊
-
特朗普任命白宫通讯主任,首个华裔成员?
-
金鸡奖即将揭晓,华语电影“三金”已洗牌?
-
美国专家怒了:我知道会low,但没想到这么low
-
“特朗普这么干,就是给中国割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