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这次“抵制”,怎么闹出这么大动静
2017年上映的《银翼杀手2049》,就被很多观众吐槽3D版本观影体验很差;《谍影重重5》3D版本被戏称为“叠影重重”;更早前的《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的3D体验,更是让中国观众吐槽无力……[全文]
-
影院关门的这半年里,我们损失了什么?
虽然电影院重启,但前景似乎也不是那么美好。暑期档大概率也是凉凉了。电影院系统经历了6个月的停摆,它需要一个缓慢的启动过程,就像火车的启动一样,需要时间。至于这个时间要多久,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全文]
-
中国电影市场为何每年这么多烂片?
别看每年中国电影市场有这么多的炮灰电影,但每年依然有这么多的电影等着被拍出来,就是因为有太多的电影本质上就是一种欺诈,而这些操作又不好监管,因为这可归为完全的市场行为。[全文]
-
为何在中国,好莱坞大片逐渐不敌国产片?
这些年来好莱坞大片越来越不思进取,天天拍各种续集电影,观众逐渐审美疲劳;反观国产片,一直在突破,一直在探索新的题材,一直在努力给观众新的惊喜。[全文]
-
国产片终于霸榜中国影史票房前三,好莱坞还能打吗?
我们《哪吒》以区区35.9元的平均票价,比《复联4》低了足足近50%的水平,照样票房反超,因为咱有更多观众进入电影院支持。所以《哪吒》进入票房榜前三甲,可算是全面碾压。[全文]
-
2018,我们终于可以说国产片票房不再怕引进片
自中国开始引进好莱坞分账大片以来,进口电影的整体票房号召力就强于国产片。但中国观众并不只喜欢好莱坞大片。中国电影人对中国观众口味越来越理解,无论是《战狼2》,还是《红海行动》,以及《我不是药神》,都展现了我们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全文]
-
当年《少林寺》电影票房到底有没有1个亿?
城镇电影院票房搞得清楚,而农村巡回放映根本就不卖票。农村放映电影大多是包场,一般是大队有啥活动或村里谁谁谁有啥喜庆事儿,给老少爷们包场看个电影。至于多少钱,商量着给。[全文]
-
《狗十三》控诉父母皆祸害?导演恐怕都没这么想
大多数评论都在说,《狗十三》这电影是在控诉大人如何残酷地毁掉一个孩子的天真。如果说大人不理解13岁的李玩,那李玩又有替大人们考虑过吗?一个孩子并不能一直照自己的想法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任何人迟早都要面对自己不顺眼的世界。[全文]
-
《无名之辈》有名:好演员的春天到了
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轮大洗牌,资本力量势必有所收敛,杨幂、吴亦凡们若不注重自身演技实力的提升,不仅被观众抛弃,也会被金主放弃。观众用真金白银的票房让市场明白:一部好电影归根到底还是要能打动观众,演员的演技更重要。[全文]
-
可能法国人比我们更懂贾樟柯
自贾樟柯成名后,一直有说法,就是贾樟柯靠贩卖某些中国特色国情来获得欧洲观众欢心。更有人说西方人并不是真的喜欢电影本身,而是贾樟柯带给他们一个拧巴的中国,以及由此所触发的一种悲天悯人的快感。[全文]
-
本以为是开始,没想到是巅峰:中国电影的尴尬之年
无论从艺术还是商业方面来看,1993年都算得上中国电影史上经典电影最集中出现的年份。但令人尴尬的是,中国电影票房却是在这一年开始走入低谷,并开启了连续10年的票房冰期。[全文]
-
为何教科书中“伪文”多?以迈尔尼《战争》中文版本流传为例
现在虽然是互联网时代,各种资料保存更广,但假如不认真,各种文本在流传中还是会出现奇奇怪怪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这种中外不同文字,需要翻译的情况,更容易出岔子。[全文]
-
女演员遭遇中年危机,东亚文化更喜欢少女?
男女演员的职业生涯巅峰期,可能有个时间差。一般来说,女性最美的年华是20多岁到30出头;男性最耐看的年纪大家都觉得要在40以后。因为我们的文化对男女的标准不一样。男性要成熟稳重,略带风霜;女性则是年轻漂亮就好。[全文]
-
《厕所英雄》:莫迪的“清洁印度运动”与老蒋的“新生活运动”
莫迪2014年发起的“清洁印度运动”,最重要的就是建厕所;蒋介石1934年推出的“新生活运动”也是首抓清洁卫生。两个相似运动为何都以失败告终?盖因没有现实物质基础,空谈清洁卫生运动,无异于聚沙成塔。[全文]
-
新生代断层,香港金像奖还有未来吗?
其实明智的香港电影人早就知道该去往更为广阔的市场。拍出《红海行动》的林超贤不正是在中国电影这个大市场取得成功的香港导演吗?香港电影人只有彻底融入中国电影,香港金像奖只有把所有中国电影都纳入评选范围,才有前途。[全文]
-
清明话“鬼”:这些国产鬼片,你看过哪些?
《中邪》之所以如此被观众期待,是因为这些年来国产电影的恐怖片实在是太差劲了。现在的国产恐怖片就是烂片的代名词。无论是市场,还是业界都期待出现一部真正优秀的,接地气的恐怖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