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产能别光下指标,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用行政命令下指标,比如说钢铁下个指标今年降多少万吨,然后下到省,省下到县,县跟企业定责任书。但这样的话,我觉得距离原意就有相当的差距了。当然,在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行政手段是要用的,但无论如何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全文]
-
经济发展方式转了20年,为何还未实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995年就已经提出,已经有20年,为什么至今没有实现?问题在哪里?经济学家吴敬琏对这个问题执着发问十数年,他的答案是,问题出在体制性障碍。[全文]
-
吴敬琏:十八大走了一条正确中间道路
吴敬琏在《经济观察报》年会上发表演讲。认为十八大既没有选择所谓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也没有选所谓威权主义。[全文]
-
吴敬琏: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态势和展望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根据过去30年的经验,改革势必会遇到种种阻力和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阻力和障碍,一个是来自所谓“特殊既得利益”;另一个是来自旧的意识形态。所以全面的改革不但要有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实施方案,还要有去除各种阻力障碍的决心和令行禁止的执行力,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全文]
-
吴敬琏:“中国模式”讨论攸关中国未来
由于体制的演进会有路径依赖,一旦进入政府主导的路径,从寻租活动中得利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会力求推动“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体制向国家资本主义乃至权贵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即毛泽东所说的“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蜕变。[全文]
-
吴敬琏:不改革国有经济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
采取增量改革战略使民营经济得以成长,只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这出“大戏”的“序幕”。不对国有经济进行彻底的改革,就不可能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系。[全文]
-
缩小收入差距不单靠再分配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在过去几年中把分配改革的注意力过分集中于发挥政府的再分配功能,而没有能够从初次分配着手,堵塞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源头。[全文]
-
吴敬琏:中国模式祸福未定
如果对运用行政手段应对金融危机的成绩做过分乐观的估计,那是相当危险的。[全文]
-
吴敬琏:中国模式祸福未定 我们不要忘乎所以
近两年来,中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有些人看来,中国靠的就是国家的行政手段。他们把这种行政手段看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看作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全文]
-
吴敬琏:中国改革的风险——国进民退
改革初期的阻力主要来自意识形态,而现在的改革主要来自既得利益,此时国有垄断企业和政府部门已经享受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改革会损害它们的利益。推动国有垄断企业和政治体制改革,意味着政府要对自身进行改革,改革由此进入更为艰难的攻坚战,进度明显放慢。我国社会中目前存在的种种权贵资本主义现象,究其根源,就在于不受约束的权力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对于经济资源的支配。[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