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数字自由主义还是要数字社会主义?
未来的网络世界究竟是人与技术完美融合的“信息灵境”,还是时刻被监控人人自危的“反乌托邦”?[全文]
-
这串九位数字,如何影响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是这组小数字,让美国实现了从静态的纸质档案社会到动态的电子信息社会的转型,让美国各级政府的政治行动有了相对可靠的社会知识基础。[全文]
-
组建国家数据局,公开了一个“国家秘密”
认证对于现实世界至关重要,对于信息环境同样不可或缺。现实世界的认证需求,贯穿信息环境的发展、治理与安全,互联网的可治理性由此不断演化。[全文]
-
今人对美国的最大误解,是看不透“两个美国”
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等待美国的或许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衰落过程。“无共识社会”将会走向何方?这也许是历史留给整个21世纪的大问题。[全文]
-
从“帝国”到“国家”,美国的降维转型
特朗普政府已经意识到美国的现代国家成色严重不足,甚至不再是一个经济独立、社会健康的现代国家,进而认定美国过去近二十年以全球反恐战争为主轴的对外战略失败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不再能让美国获利,反倒让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地缘政治上的对手搭了便车。[全文]
-
“没有冷战,身为一个美国人还有什么意义?”
没了冷战、没了敌人,没了给自己定位的对立面,“我们是谁”就成了大问题。敌人要够理想,既要意识形态上对立,和美国不同文同种,又要足够强大。如此,谁是美国的敌人?[全文]
-
提出陷阱的说自己是防陷阱,提出文明冲突的也一样
在亨廷顿看来,美国的希望在于让自己的核心文化重新回到新教这个母体,在于盎格鲁-新教文化而非种族上的白人至上。如果能够复兴盎格鲁-新教的核心文化,便能振兴美国的国家认同;白人便能在国内、国际上继续充当美国与世界的统治者、支配者、主导者。[全文]
-
政府越小越好,管得越少越好?美国是个反例
美国也许在政府收入与开支上算是小政府,但在雇员数量上却并不是,在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比英国、法国等西欧大国和北欧诸国等十余国小,但比葡萄牙、意大利、荷兰、德国、韩国、日本等十余国大,比很多发展中国家大得多,与中国相比更是一个明显的大政府。[全文]
-
个税减免当然好,但最终落实的关键何在?
没有现代财产认证,中央政府很难真正具备向统计意义上的大多数人征税的能力,汲取能力难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也难以有效运用增减税政策工具,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政策的推行都可能因此处于被动状态。 [全文]
-
亨廷顿笔下的“美国政治”对中国有何启发
在二战后民主化运动风起云涌的美国政治中,新教伦理支撑的美国信念根深蒂固,年轻一代人质疑的是老一代人的统治能力而非体制的正当性。在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政治中,世界上的几大主要文明及其核心国家都在追问我们是谁。[全文]
-
国家应“为市场而治理”,还是“因市场而治理”?
对于中国这样的巨型国家和复杂社会而言,应认识到并充分重视发展目标的多样性,在自身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实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问题导向、脚踏实地、深思熟虑的选择,而非不假思索地奉行某种无法自持的“自生自发的市场自由”思维。[全文]
-
美国新政时代的启示:为了退伍军人的福祉
美国军人数量在二战期间高达1570多万,这些人在战后需要重新回归社会,为此专门制定了一部《退伍军人权利法》,提供教育、培训、医疗、就业、失业救济、创业、置地、建房等方面的全面支持。美国不是欧洲式的福利国家,却为退伍军人提供了欧洲式的福利。[全文]
-
私立好还是公立好?谈教育不能忘记“初心”
从国家与每个人的关系上看,教育还有很强的政治功能。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对国家和社会更好?如果将教育完全交由市场化,就等于放弃了非常重要的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而这恰恰可以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政治功能。 [全文]
-
美国军政关系的变与不变
特朗普当选总统,美国的保守主义问题,似乎才进入公众的视野。但其实从军政关系的角度看,美国社会自由主义价值观,转向保守主义,早在“二战”后十年就已经开始了。[全文]
-
帝国逐鹿与东南亚区域秩序
在大国关系主导世界秩序、国际格局的大势之下,小国往往很难保持中立。新加坡作为一个在极其险恶的地缘空间上生存下来的“弹丸之国”,它非常渴求安全。过去,它离开英国就很难在东南亚生存,现在,它又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锚”。[全文]
-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到底有没有“大治”
与中国相比,新加坡是个很小的国家。但它在国家基本制度建设方面成就斐然,实现了“小国大治”。所谓国家基本制度,是指为了实现“良治”,任何一个政治体制都必须建立的基本制度框架,它是现代国家的“地基”,在这方面新加坡走在了很多国家前面。[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