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的默克尔还能坚持多久
最近媒体热捧某照片,照片里小伙伴们撤的撤倒的倒,默克尔俨然成为了欧洲抵挡民粹主义的最后机会。事实却是:德国国内民粹主义的崛起与开门政策息息相关,她难辞其咎。在宣布谋求连任后,用“向布卡开枪”来避开难民性情问题,默克尔完美的时机选择几乎令人手动点赞[全文]
-
默克尔认错,真有“技术含量”
在强硬了一年后默克尔首次示弱,而她机智地把锅扔给了“时光”,而且还是倒流很多年的时光。德国还是那个原来的德国吗?最近一年,我和闺蜜们的约见都互有默契地订在中午;在遭遇了若干次被尾随的经历后,我默默地戒掉了在公园晨跑的习惯,买了一台跑步机。[全文]
-
默克尔的脸,左边欧委会打,右边IS打
默克尔的日子,最近有点难过。一边是国内对难民潮民怨沸腾,另一边欧委会高级官员首次公开指责德国分裂欧洲,雪上加霜的是,IS也“趁人之危”,把目标对准了德国总理府。[全文]
-
德国“超级星期日”:谁打了默克尔的脸
媒体调查发现,右翼党AfD的新党员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并不激进的德国偏老年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完全同意AfD的排外党纲吗?未必。他们认为难民潮失控会直接分薄或削弱政府对低收入及贫困人群的福利和照顾吗?是的,并且现实似乎一直在为他们提供论据。[全文]
-
默克尔领衔的欧盟“宫斗剧”即将大结局?
焦头烂额的默克尔对欧土峰会的结果表示满意,并称如果相关计划得以实现,将会是“一个突破”。于是剧情就这么落入俗套的“英雄救美”大结局啦?可哪有什么身骑白马的英雄,有的是一个算盘打得山响的生意人而已。打脸和插刀的小高潮过去了,“宫斗剧”还会继续。[全文]
-
在德国过一个“狂欢”春节
第一个海外春节,我独自在图书馆里打发时间,遇到另一位不认识的亚洲面孔的女孩,我笑着向她拜年,彼此眉间心下生出欢喜,然而很快又被馆中的寂静淹没。为什么我会直觉她是中国人?因为女孩那天精心打扮过,一身红色很美,很喜庆。无论在哪里生活,华人的一生都注定与原生文化丝丝相连。[全文]
-
德俄为女孩互撕,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呢?
德国法律规定,与14岁以下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无论当事人是否自愿都构成违法行为。柏林警方最初的回复是没有强奸案件存在,这是掩盖案件,还是就事论事?许多在德的俄裔对德媒也失去了信任,起因是由于德媒对乌克兰纷争的一面倒报道。[全文]
-
难民“污名化”,究竟有几分?
有人认为,“科隆性侵案”令移民被污名化,应该是一次被刻意放大的新闻炒作,甚至归为“与当地女性搭讪中的文化差异”,“难免会产生”的失范现象。我不禁怜惜起从1960年代就来德的大量外来工,从1990年代起陆续增多的“留德华”,能忍住不去性侵,不去“无意冲撞社会规则”, 你们辛苦了。[全文]
-
达沃斯最亮的还是难民:德国总统开炮了
达沃斯论坛上,德国总统高克向全世界政治和经济精英表态:有必要在欧洲范围内限制难民涌入。好吧,我们假装听不出他这话是说给默克尔听的。但你以为总统生气了,后果很严重?有时候,悲剧是你预见到了,你警告过了,然并……[全文]
-
难民让德国人涨姿势:啥叫“性趣游戏”
科隆事件是一次典型的taharrush,在英文网络上它被贬称“穆斯林性趣游戏”,或者“阿拉伯强奸游戏”,而相关德语信息则较少。它指的是大量年轻男性利用各种重大社会活动或集会纠结在一起,对女性进行性侵甚至强奸。难民初来乍到,taharrush却已经向当地文明和经济发动了始料不及的袭击。[全文]
-
为了不让元首再现,德国政府也真是够拼的
在一个连鸡毛蒜皮的事都会上报纸的国家,如此严重的大型骚乱居然在发生后的第四天才登上主流媒体被广泛报道,德国人民震惊了。此前德国司法部部长表示,社交网络必须在24小时内删除煽动、散布仇恨的不良信息,他还约谈了各大社交网络公司的负责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