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认识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当代传承
作为历史的扳道夫,邓小平的核心贡献就是对社会主义进行了重新定义,在什么叫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问题上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现在,时代呼唤社会主义3.0。[全文]
-
为何说今天的中央-地方体系依然保留了郡县制的灵魂?
我们需要理解为何中央集权对于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行为具有如此深厚的影响和心理基础,以至于今日依然规制着我们变革的基本方向和选择空间。一味倡导“多元”,显然是与这个“郡县”传统相去甚远,在实践中也很难成为各方的首选方案。 [全文]
-
我始终在思考,众多发展中国家为何只有中国的赶超意识这么强
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什么叫中国”有一张完整的自画像,但这张自画像在鸦片战争后被逐渐摧毁。此后,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都提出了赶超和复兴的问题。我比较过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其他一些国家,他们都没有像中国这样有着强烈的民族复兴和赶超情结。 [全文]
-
改开为何能释放人口红利,起码要从宋朝讲起
改革开放给中国几亿劳动者提供了一个机会,他们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它,哪怕离乡千里之外也要出去打工。他们为什么这么拼命努力工作?他们又是为什么能够适快速适应非农业各种岗位的技术要求?横向对比其他国家,只有中国的劳动者做到了这一点。 [全文]
-
如何评价“战狼式”学者?
中国所谓自然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问题,有几项关键技术已经被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中国的科技水平究竟发展到哪一步,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还要多久才能取得突破,这些问题应由业内专家来做解释。而社会学科中能不能总结出几项赶超世界先进的标准呢?[全文]
-
中国社会重建的派系纷争与根本出路
“社会重建”是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会遭遇的问题。然而,“社会”本身并不自明,明确“社会在哪里”,是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在中国,“社会建设”的议题很晚才被提出,各方对此理解多有分歧。市场要素为社会建设提供了一种理解思路。[全文]
-
看清这一点,中国人就不再那么焦虑
从鲁迅到今日网络时代的网民,中国人的素质、中国的国民性,作为一个老话题被反复讨论。但其发问方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站在新时代回头来看,过去有关国民性的很多结论是错误可笑的。时代的总发问方式决定了回答方式。[全文]
-
改革开放四十年:土地制度变迁与工业化之路
中国的农民尽管农业、从农地的非农使用中获益不大,但却能从就业机会的增多而获得补偿。也正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大体上是相匹配的,中国的土地制度在保证经济发展的效率的同时,大体上还能维持公平。[全文]
-
利玛窦困惑:西方人自己给自己出的中国谜题
按照传统西方政治学理论分析框架,无法清晰归类中国的政体和治理实践,进而陷入持续的困惑之中,笔者概括为“利玛窦困惑”。这种困惑一直持续到我们当代,到底中国算什么政体,只要套到西方概念里去就难以自圆其说。关键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表达我们是什么政体![全文]
-
城市中国遭遇“流动社会”,该怎么治理
人口大流动,不仅仅存在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工身上,也依然存在于城镇化高度发达之后的白领身上。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和思路总是想把社会再固定下来,多少有些一厢情愿。我们必须从社会大流动的原因上去分析,而不能仅仅从治理的主观愿望去入手。[全文]
-
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还提老问题?
一个时代的发问方式,取决于那个时代的主要问题,而发问方式的改变,将引导那个时代全部学术思潮的变动。现在的时代问题就是“中国何以富强”,这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大问题。如果学术不回答这样的问题就算不上学术了。 [全文]
-
摆脱卑怯,知识分子请睁眼看祖国
中国这一轮以经济和技术为中心的改革和学习取得超乎预想的成果。过去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放在世界历史中也属罕见。现在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世界中心舞台。从更大视角看,现在可能正处在几百年来东西方关系变革的前夜。可惜的是,仍有相当多的人文知识分子未觉察到这种变化。[全文]
-
哲学社科领域,作为西方学生的中国已经毕业了
共产党为什么需要时代叙事?因为共产党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选举型政党,而是领导型政党。要成为被领导的民众的共识,就要形成信奉、追随和服从,领导权转化为执政合法性的强大基础。西方政党不代表整体,它不可能制订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他们全部的焦虑放在当下和部分。[全文]
-
为什么知识精英未能承担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使命?
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持续提高的民族崛起时,当代思想并没有很好地执行本该由其执行的使命。相反,大量能思的头脑在“告别崇高”与“告别宏大叙事”的口号下,纷纷从民族整体返回到自身,忙于谋划自身的利益,处心积虑于社会地位高低的竞比。[全文]
-
从政体转向治体:中国话语体系的重建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的变化。在今天,当“反思西方理论和话语”、“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这样的号召和主张已不再新鲜时,我们确实已经有必要走出为中国经验的合法性进行辩护、自我肯定式的话语宣扬阶段。 [全文]
-
中国平稳转型,关键在于“人口”变“人手”?
较之西方,中国工业化转型的规模和幅度空前,不仅人口规模更大,持续时间也只有30多年。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快速下保持了相对平稳。而中国要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攀升,当然会触动西方的奶酪,也因此会面临西方以所谓知识产权或其他手段实施的封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