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胆脂瘤型中耳炎在2012年中华医学会的《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中更改为中耳胆脂瘤。中耳胆脂瘤是一种位于中耳内的囊性结构,而非真性肿瘤。
本病实际上为鳞状上皮组织在中耳、乳突内的生长。胆脂瘤可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也常常继发于胆脂瘤的细菌感染,胆脂瘤还能破坏周围骨质,出现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
颞骨内的胆脂瘤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胆脂瘤系胚胎期外层组织遗留或迷走于颅骨中发展而成,在颞骨可见于岩尖、鼓室或乳突。
后天性胆脂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学说有:
常见病因有咽鼓管通气功能不良、中耳负压、炎症刺激、鼓膜成形术后等。
由于咽鼓管通气功能不良,中耳内长期处于负压状态;或咽鼓管功能虽然正常,而中耳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位于中、上鼓室间的鼓室隔处的黏膜、黏膜皱襞、韧带等组织出现肿胀增厚,甚至发生粘连,鼓前峡和鼓后峡因此而全部或部分闭锁,上鼓室、鼓窦及乳突腔与中、下鼓室、咽鼓管之间因而形成两个互不相通、或不完全相通的系统。受上鼓室长期高负压的影响,鼓膜松弛部向鼓室内陷入,该处逐渐形成内陷囊袋。
因囊袋的内壁系由鼓膜的表皮层组成,此表层上皮及角化物质可不断脱落;加之外耳道上皮因慢性炎症的影响而丧失其自洁能力,囊内角化物及上皮屑不能排出,随着这些上皮屑在囊内堆积数量的增加,囊腔的体积也渐扩大,最终形成胆脂瘤。
这种胆脂瘤早期大多沿锤骨头、颈,砧骨外侧发展。
具有鼓膜边缘性穿孔或大穿孔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其外耳道及鼓膜的上皮沿边缘性穿孔的骨面向鼓室内移行生长,并逐渐伸达鼓室窦、鼓窦及乳突区,其脱落上皮及角化物质堆积于该处而不能自洁,逐渐聚集成团,形成继发性胆脂瘤。
该学说认为,中耳黏膜的上皮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可化生为角化性鳞状上皮,继而发生胆脂瘤。
有认为,鼓膜松弛部的上皮细胞能通过增殖而形成上皮小柱,后者破坏基底膜后伸入上皮下组织,在此基础上形成胆脂瘤,为原发性胆脂瘤。
此外,在鼓膜成形术中,如位于移植物下方的鼓膜表皮层或锤骨柄后面的上皮层未完全撕脱、刮净,日后移植物下方可形成胆脂瘤,此种,属于医源性胆脂瘤。
感染和咽鼓管功能不良,通常被认为是继发性中耳胆脂瘤的易感因素。
中耳胆脂瘤患者在早期不伴感染时,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听力下降、耳溢液、耳鸣等临床表现。
听力下降可能是不伴感染的胆脂瘤患者唯一的主诉。
早期多为传导性聋,程度轻重不等。上鼓室内小的胆脂瘤听力可基本正常。即使听骨部分遭到破坏,但因胆脂瘤可作为听骨间的传声桥梁,听力损失也可不甚严重。病变波及耳蜗时,耳聋呈混合性,严重者可为全聋。
多因耳蜗受累之故,可有高音调或低音调耳鸣,早期多不出现耳鸣。
该病多需手术治疗,当患者出现耳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时,尤其是儿童,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接受治疗。
耳鼻喉科
不伴感染者不流脓,伴感染者持续流脓,分泌物为脓性或黏脓性,可含“豆渣样物", 奇臭。
听力损失可轻可重,为传导性或混合性;耳镜检查可见松弛部穿孔或紧张部后上边缘性穿孔,少数为大穿孔,鼓室内有灰白色鳞片状或无定形物质,亦可伴有肉芽。颞骨CT示骨质破坏,边缘浓密,整齐。
需与单纯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骨疡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鉴别。
早期出现内陷袋时,其外观可似穿孔,此时,耳内镜检查可辨真伪。
耳镜下典型的胆脂瘤为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片状或豆渣样无定形物质,多不易取尽,恶臭。有时尚可见上鼓室外侧壁骨质破坏,或在穿孔周围有红色肉芽或息肉组织(鼓膜象)。
松弛部穿孔的大小一般与胆脂瘤的侵犯面积无关。若为紧张部大穿孔,鼓室内壁黏膜可化生为表面光滑而反光甚强的鳞状上皮,此时,如锤骨柄及短突粘连于上皮下,可误认为紧张部尚残留大片鼓膜。
松弛部存在小穿孔时,鼓膜紧张部可完全正常,特别当穿孔被痂皮覆盖时,常被认为鼓膜完全正常而将胆脂瘤漏诊。
听力可基本正常,或为传导性听力损失,也可为混合性听力报失,甚至出现感音神经性聋。儿童胆脂瘤多为气化型乳突,咽鼓管功能不良,胆脂瘤包囊周围常伴有明显的炎症,酶的活性较高,加之儿童免疫功能不稳定,因此,较成人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其发展一般较快。
但儿童胆脂瘤症状多不明显,因此,仔细的耳镜检查,特别是耳显做镜检查对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乳突X线片上,较大的胆脂瘤可表现为典型的骨质破坏空腔,其边缘大多浓密、整齐。但对小胆脂瘤的诊断常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的临床旋用,各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对某些仅局限于面隐窝或鼓室窦的小胆脂瘤亦可漏诊。
患者多为间歇性耳溢液,分泌物无臭味,为黏液脓。
患者可有持续性耳溢液,分泌物脓性或黏液脓性,间混血丝或出血,味臭。
胆脂瘤型中耳炎治疗以尽早手术,根除病变组织,预防并发症,重建中耳传音结构为原则。
尽早手术,根除病变组织。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目前临床对中耳胆脂瘤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但同时应对其致病菌进行针对性药物治疗。
研究表明,中耳胆脂瘤的致病菌79.24%为革兰氏阴性菌。但抗生素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控制感染,减轻症状,不能去除内部胆脂瘤病灶,故药物治疗只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和准备。
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咽鼓管功能状况、听力受损类型及程度、有无并发症、乳突发育情况,以及术者的手术技能等条件综合考虑。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遇有以下情况时,可采用冲洗法清除胆脂瘤:
以往治疗中耳胆脂瘤以预防并发症及清除病灶为主,随着耳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耳内镜下耳外科微创手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该手术治疗中耳胆脂瘤具有视野大、角度多、图像清晰的优势,对彻底清除病灶有利,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术后复发。研究发现耳显微镜下能见度较低的、较复杂的中耳病变,通过耳内镜可以更好的观察到中耳解剖结构以及比较隐蔽的病变(不太通顺)。
虽然,目前耳内镜下手术发展迅速,治疗效果也较为乐观,但是作为传统手术的补充,尚不足以替代传统的治疗方式。
中耳胆脂瘤患者若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较好;若疾病发展至晚期,不仅会损害患者听力,破坏骨质,还会合并有严重的颅内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疾病晚期,病变侵犯耳蜗全聋者,听力难以恢复,有耳聋的后遗症。
中耳胆脂瘤因骨质破坏,可导致相邻结构感染从而出现并发症,可分为颅外并发症和颅内并发症两部分。
如硬脑膜外脓肿、耳源性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耳源性脑脓肿、硬脑膜下脓肿、耳源性囊性蛛网膜炎、耳源性脑积水和脑疝等。
骨膜下脓肿及瘘管、颈部贝佐尔德脓肿、迷路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岩锥炎、颞部脓肿、耳前鼓膜下脓肿以及远隔脏器的脓肿等。中耳脓液向外溢流,刺激外耳道皮肤可引起急慢性外耳道炎或外耳湿疹。
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仍存在术后复发的情况,但只要在手术过程中全面清除胆脂瘤上皮、可疑肉芽组织和病灶骨坏死,手术后胆脂瘤型中耳炎复发的可能性就越低。
预防感染,积极干预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情况,减少中耳胆脂瘤的易感因素。同时,保护听力,较少听力损害。
工作上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让自己过度劳累,更不要经常的熬夜加班。要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起到预防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作用。
要经常打开门窗,这样才能让室内的空气有所流通,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避免不流通的空气引起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发生。除此之外,还要保持室内的清洁,避免给细菌提供滋生的环境。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或者原发病,如慢性鼻窦炎、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等,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其病情的发展就会让炎症通过周围的组织和器官扩散,从而导致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发生。
擤鼻方法如果不正确,就会很容易将分泌物挤压进入咽鼓管,从而导致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发生。正确的擤鼻应是捏住鼻翼的一侧,将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擤出。
应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减少感冒的发生,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