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皮炎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别名:漆性皮炎,生漆皮炎,大漆皮炎
就诊科室:皮肤科
李邻峰医典专家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病分会过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概述
  • 由接触油漆、漆树或其挥发物所引起
  • 常出现皮肤红斑、肿胀、水疱及瘙痒等
  • 一般在 2~3 周内可以自行痊愈
  • 治疗包括避免再接触过敏原和对症治疗

疾病定义


油漆皮炎是由于接触油漆、漆树、漆器或油漆产生的挥发性气体而引起的过敏性皮炎,通常在接触漆类物品一段时间后,出现皮肤红斑、水肿、丘疹、水疱以及剧烈瘙痒等,多发生在头部、手臂等暴露部位。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过敏体质人群、从事与漆液或漆树接触的相关工作的人群容易发生,如林业工人、农民,频繁接触新油漆、家具或房屋的人等。

病因

油漆皮炎属于过敏性疾病,是由油漆及其挥发性气体所引起的皮肤过敏。

油漆中引起过敏的主要成分是漆酚,而芒果皮、腰果壳、银杏树等含有类似的酚类,油漆皮炎患者在接触这些植物及相关成分时也有可能发生皮炎。

此外,在最近报道的由油漆引起的皮炎中,油漆中的防腐剂,如卡松CG等,也是重要过敏原。

基本病因

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对油漆过敏的个体接触到油漆、漆树、漆木、生漆及油漆挥发出的气体。

对油漆过敏的人群,在接触含有与油漆中的致敏原类似成分的植物及相关制品后,发生皮炎的风险也会增加,这些植物包括芒果、腰果、银杏、大蒜以及咖喱、丁香、香草等调味品。

诱发因素

  • 从事与油漆、漆树密切接触的职业,如油漆工、林业工人、农民等。
  • 频繁接触新油漆、家具或房屋。
  • 到有漆树生长的野外活动,接触新漆的漆器、漆液或进入放置这些物品的密闭房间中等。
症状

油漆皮炎的常见表现包括皮肤潮红、水肿、丘疹、水疱,严重时小水疱可融合成大水疱。

患者常常感到皮肤有剧烈瘙痒或灼热感。

典型症状

  • 该病的起病征象常是剧烈瘙痒或灼热感,以及皮肤红斑,随后出现丘疹、小水疱,严重时出现由小水疱融合而成的大水疱。
  • 当皮炎发生在眼睑、包皮、阴囊等组织疏松的部位时,可能出现严重的水肿。
  • 症状往往在接触油漆、漆树之后的4~96小时内出现,接触后1~14天达到高峰。
  • 初次出现该病的患者,可能在接触后长达21天才出现皮炎的表现。
  • 在不接受治疗的情况下,皮炎一般在1~3周消退,但也可能由于持续接触被污染的衣物、残留致敏成分的宠物皮毛、指甲缝中残留的油漆成分等而迁延不愈。

伴随症状

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畏寒、恶心、头痛等全身反应。

就医

当存在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 皮肤红斑以及瘙痒影响了正常生活。
  • 生殖器、眼睑等部位出现肿胀、瘙痒。
  • 皮肤红斑、水疱以及瘙痒等在3周内没有好转。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 皮肤损伤的部位发生了感染、化脓、坏死。
  • 出现发热、头痛等全身感染的表现。

就诊科室

皮肤科。

诊断依据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油漆、漆树或漆器的暴露史,以及皮肤红斑、肿胀、瘙痒等典型临床表现。

皮肤斑贴试验以及不再接触油漆类物品后皮损消失的特点可以帮助确诊该病。

相关检查

查体

医生通过观察皮肤上的红斑、丘疹、肿胀、水疱等,结合病史可做出初步诊断。

特殊检查

斑贴试验

临床上常用的确定引起接触性皮炎致敏原或刺激物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将可疑物配成浓度合适的制剂后,加在特制的容器里,敷贴在背部两侧或前臂内侧,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皮肤反应。

接触可疑物后出现与患处类似的皮炎症状,即为阳性。

鉴别诊断

油漆皮炎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疾病。

其他植物成分引起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漆树以外的植物也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如荨麻、橡树、银杏、某些菊科植物等。

非植物成分引起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除植物以外,其他可引起皮炎的过敏原有首饰、防腐剂、化妆品、外用抗生素乳胶手套、杀虫剂、汽油等。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到能够引起皮肤物理性、化学性损伤的物质后发生的皮炎,常见的如肥皂、清洁剂、漂白剂、酸和碱,接触后短时间内出现皮肤损伤,和过敏无关。

钱币状湿疹

圆形或类圆形的湿疹性斑块,伴有剧烈瘙痒,常出现在四肢,边界清楚,可以表现为红肿、渗出、脱屑等,没有水疱和坏死,医生根据皮损特点、无油漆接触史等可以做出诊断。

植物日光性皮炎

患者进食或接触含有光敏性物质的植物,在紫外线照射后出现光毒性反应,表现为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严重时出现水疱、血疱等。

光敏性的植物有香菜、芹菜、茴香、柠檬、木耳、香菇等。

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反应

疥疮是由疥螨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表现为指缝、腋下、大腿内侧等部位夜间瘙痒,可能出现隧道样皮损,但不会出现水疱。

臭虫叮咬可能引起线状皮损,伴有瘙痒,有时也可能出现小水泡,根据病史不同等可加以鉴别。

隐翅虫皮炎

毒隐翅虫落在皮肤上叮咬皮肤,或虫体被拍打、压碎在裸露的皮肤上,使它体内强酸性的毒液接触皮肤而引起的皮炎,多出现在夏秋季节,常发生在面部、颈部、四肢等裸露在外的部位。

主要可通过病史进行鉴别。

治疗

油漆皮炎的治疗需阻断与漆类物品以及漆树科植物的接触、及时清洗暴露的皮肤,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主要为用于促进皮损痊愈、止痒的外用药物,必要时可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一般治疗

接触油漆、漆树后需尽快脱去被污染的衣物,清洗接触过油漆或者漆树的皮肤以及指甲,但不要剧烈刷洗皮肤。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外用药物

  • 轻度的红肿、丘疹和水疱,在没有渗液的情况下,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其中加入适量苯酚、樟脑或薄荷脑可能起到止痒的作用。
  • 出现明显渗液时,用3%硼酸溶液、1:20硫酸铝溶液或1:(5000~10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可以有助于渗出的液体尽快干燥。
  • 在皮炎早期,可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霜剂,例如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不过,如果已经出现水疱,外用糖皮质激素则对自然病程的改善没有明显作用。

全身用药

  • 皮炎较为严重,尤其是累及面部或生殖器区域时,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 如果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应用全身性抗生素。

中医治疗

处于急性皮炎期时,如果表现为红肿、水疱、糜烂、渗液,为湿热挟毒之证,可予清热、利湿、解毒,以化斑解毒汤加减。

如久不消退,反复发作,皮损呈慢性干燥,则可予清热祛风、养阴润燥,以消风散加减。

预后

油漆皮炎患者不再接触油漆后,一般在1~3周左右自然消退。

由于该类皮炎属于过敏反应,痊愈后如果再次接触漆类物品或漆树科植物,可再次发病。

该病主要引起皮肤的炎症以及瘙痒、灼热等,少数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全身感染、肾炎等。

后遗症

皮炎消退后,可能在原来受损的部位留有色素沉着,尤其是原本肤色较深的患者。

色素沉着可持续数月,但可自行缓慢消退。

并发症

继发感染

继发性的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或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发生全身性的感染,表现为高烧不退、头痛、乏力、恶心等。

肾炎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并发因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所导致的肾炎,也比较少见。

复发

皮炎消退后,如果再次接触漆类物品、漆树、漆树科植物或与油漆产生交叉反应的致敏物,可能再次发病。

日常

油漆皮炎的日常生活管理重点在于避免直接接触油漆、漆树等,接触时需要佩戴聚乙烯手套、穿着防护服。

如果已经接触油漆或漆树,应尽快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用温和的肥皂和水轻柔地清洗皮肤。如果发生皮炎,应注意局部卫生,不能搔抓。

该病的预防主要也是避免接触漆类物品,既往如果出现过对漆类物品的过敏现象,对于芒果、腰果、银杏等和油漆有交叉反应的植物及相关产品也应避免接触。

家庭护理

  • 对于发生皮炎的部位,应注意卫生,不能搔抓,减少局部刺激。
  • 如果不能保证完全不搔抓患处,应修剪指甲,并用敷料盖住患处。
  • 油漆皮炎一般在数周内能够痊愈,在未痊愈时,遵照医嘱使用对症药物,防止病情进展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

注意营养均衡,尽量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运动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但如果是野外远足等,则要学会识别植物,避免直接接触漆树科的植物。

生活方式

穿着透气、宽松、棉质的衣物,勤换洗,使用温和的洗涤剂清洗衣物。

情绪心理

病情发展过程中,可能伴有皮肤的严重瘙痒和红斑、水疱等,但是只要避免搔抓,阻断和漆类物品的接触,并遵照医嘱使用对症药物,一般在几周内就能痊愈,所以不必有心理压力。

特殊注意事项

  • 对于被油漆或漆树残留物污染的工作服、园林工具以及可能残留在指甲内的油漆物质,应及时清洁,否则皮肤持续接触这些残留物,会导致皮炎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 宠物的皮毛和爪子可能携带上油漆的相关成分,所以应注意对宠物进行卫生管理。

预防

  • 该病可以通过避免接触漆类物品进行预防。
  • 识别并避开有毒性的漆树科植物,不接触该类植物的汁液及破损部位。
  • 避免直接接触油漆,如果是工作需要,应做好防护工作,如佩戴聚乙烯手套、穿着防护服等。
参考资料
[1]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第 9 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103-105.
[2]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 2 版[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753-759.
[3]梅奥医学中心: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ontact-dermatitis/symptoms-causes/syc-20352742
以上内容由李邻峰主任医师参与编审,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