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肿瘤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就诊科室:肿瘤科
于韬医典专家团
辽宁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医学影像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概述
  • 无浸润和转移能力的肿瘤
  • 瘤体与周围界限明显,用手推之多可活动
  • 可伴有疼痛、溃疡、出血等症状
  • 符合手术适应症时需手术彻底切除,可痊愈

疾病定义

良性肿瘤指无浸润和转移能力的肿瘤,是机体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该类疾病对机体破坏性较小,除非生长在要害部位如大脑或瘤细胞能分泌大量激素,一般不会致命,且手术容易切除干净,术后较少复发。

疾病类型

各种良性肿瘤主要根据其组织及器官来源部位而冠以不同的名称,如背部脂肪瘤、肝血管瘤、胆囊腺瘤、外阴乳头状瘤、肺错构瘤等。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病因

良性肿瘤通常是在机体内在因素与外界因素联合作用下,细胞中基因改变并积累而逐渐形成。外界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主要通过生产和生活方式接触,可独立也可相互协同作用于机体。内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和内分泌因素,决定个人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素质。

基本病因

外界因素

化学因素

包括有机农药、硫芥等烷化剂,煤烟垢、煤焦油、沥青等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亚硝胺类、真菌毒素和植物毒素(如黄曲霉素污染粮食),镍、铬、砷等金属,长期接触或摄入上述物质可能导致肿瘤。

物理因素

包括X线防护不当、吸入放射性污染粉尘、紫外线照射,以及长期存在烧伤深瘢痕、慢性溃疡等。

生物因素

主要为病毒感染,如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肝炎病毒,此外尚有幽门螺杆菌、寄生虫等感染。

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易引起肺部、胰腺、膀胱等部位的肿瘤,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大量的饮酒与消化系统肿瘤有关。

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

部分良性肿瘤有遗传倾向性,即遗传易感性,如结肠息肉病、乳腺良性肿瘤等,有家族史者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内分泌因素

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激素,较明确的有雌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等。

免疫因素

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者更容易发生良性肿瘤。

症状

良性肿瘤常具有包膜或清楚的边界,呈膨胀性生长,生长缓慢,肿瘤细胞分化成熟,可挤压周围正常器官,但并不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内。瘤体多呈球形、结节状,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一般用手推之可活动。除局部肿块外,可伴有疼痛、溃疡、出血等症状。

早期症状

良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

典型症状

肿块

位于体表或浅在的良性肿瘤,肿块常是第一表现,相应的可见扩张或增大增粗的静脉。位于深部或内脏的肿块不易触及,但可出现脏器受压或空腔器官梗阻症状。

疼痛

肿块的膨胀性生长、破溃或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刺痛、跳痛、灼热痛、隐痛或放射痛。另外,肿瘤可致空腔脏器痉挛,产生绞痛,如肿瘤致肠梗阻后发生的肠绞痛。

溃疡

体表或胃肠的良性肿瘤,若生长过快,可因血供不足而继发坏死,或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烂。

出血

体表及与体外相交通的良性肿瘤,由于组织发生破溃和血管破裂可致出血。上消化道肿瘤可有呕血或黑便,下消化道肿瘤可有血便或黏液血便,泌尿道肿瘤可出现血尿。

伴随症状

不同部位的良性肿瘤还可以出现不同的症状,如脑部良性肿瘤患者可出现头痛、乏力、癫痫发作等表现;皮下良性肿瘤,可影响美观;腹腔和盆腔良性肿瘤可出现腹胀、食欲不振、便秘、尿急、尿频等表现。

就医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包块,尤其近期增大明显并伴有疼痛感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过了解患者病史以及详细、系统的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等辅助检查,可做出正确诊断。

就诊科室

肿瘤科

诊断依据

良性肿瘤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典型症状及体征,可做出初步诊断。之后应用X线、超声、造影、核素、CT、MRI等检查获得医学影像,了解肿块所在具体部位、病变的形态与大小,进而判断有无肿瘤及其性质,但最终确诊应行病理学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明确肿块所在部位:有助于分析肿块的组织来源与性质,较大肿块还需结合病史判断其始发部位;
  • 明确肿瘤的性状,如大小、外形、硬度、表面温度、血管分布、有无包膜及活动度等。良性肿瘤大多有包膜,质地接近于相应的正常组织,无转移表现;直肠内肿瘤者尚需行直肠指检。另外,尚需进行全身一般常规体检,如血压、体温、血脂、视力、听力等。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初步诊断,如,胃肠道肿瘤可伴贫血及大便隐血,大肠肿瘤可有黏液血便,泌尿系统肿瘤可有血尿等。

血清学检查

用生化方法可测定人体内由肿瘤细胞产生的分布在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中的肿瘤标记物,作为辅助诊断指标对病变的诊断、疗效判定和随访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特异性往往较差。

流式细胞分析术(FCM)

用以了解细胞分化的一种方法,分析肿瘤细胞内染色体DNA倍体类型、DNA指数等,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推测其预后。

基因或基因产物检查

核酸中碱基排列具有极其严格的特异序列,基因诊断即利用此特征,根据有无特定序列以确定是否存在肿瘤或癌变的特定基因,从而做出诊断。常用手段有高通量测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凝胶电泳、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包括平片及透视、造影等,前者属于胸部肿瘤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也是成年女性乳腺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造影检查,如消化道造影可用于空腔消化器官检查,为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直观的图像依据。

超声检查

具有安全简便且无损伤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肝、胆、胰、脾、甲状腺、乳房、颅脑、子宫、卵巢等部位肿瘤的诊断,对判断囊性与实质性肿块有较高价值。另外,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成功率可达80%~90%。

CT检查

常用于颅内肿瘤、实质性脏器肿瘤、实质性肿块及淋巴结等的鉴别诊断。

放射性核素显像

常用于肿瘤诊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99锝等,主要用于甲状腺肿瘤、肝肿瘤、骨肿瘤、脑肿瘤等的诊断。

MRI检查

利用人体内大量存在的氢原子核中的质子在强磁场下,激发氢质子共振,产生的电磁波被接收线圈接收并作空间定位,形成人体组织的生理或病理MRI图像,以供临床诊断,对神经系统及软组织显像尤为清晰。

PET-CT检查

是将提供病灶功能与代谢分子信息的PET影像与提供病灶精确解剖定位的CT影像的一体化完美融合,最常用于肿瘤PET-CT诊断的放射性核素为18氟(18F),最常用于肿瘤PET-CT诊断的放射性药物为18F-FDG。

其他检查

病理学检查

属于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对可疑病变的组织或细胞进行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病理学等检查,明确良恶性。获得病理组织或细胞的手段有细针吸取、刮片、穿刺、钳取及手术切除等。

内镜检查

是应用腔镜和内镜技术直接观察空腔脏器、胸腔、腹腔及纵膈的肿瘤或其他病变,并可获取细胞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诊断。同时,还能进行较小病变的治疗,如摘除息肉;或可通过输尿管、胆总管或胰管等插入导管,进行X线造影检查。

治疗

良性肿瘤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原则为完整切除肿瘤,须在包膜外切除;条件许可时,应同时切除包膜外少量的正常组织。因为有些良性肿瘤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有发生恶性转化的可能,因此术后必须做病理检查,防止恶性肿瘤的漏诊或误诊。另外,对于一些瘤体较小、无明显症状、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类型,可以暂时不用治疗,定期进行观察即可。

手术治疗

良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原则是完整切除肿瘤,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包膜及周围少量正常组织,禁忌作肿瘤挖出术。

例如,乳腺纤维腺瘤需做乳腺区段切除,甲状腺腺瘤要求做肿瘤所在的腺叶及峡部切除,卵巢囊肿则做单侧卵巢切除。对于某些虽为良性肿瘤,但有可能发生恶性变以及良恶交界性肿瘤,例如口腔增生性疣状白斑、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卵巢交界性囊腺瘤等,切除范围应适当扩大。

除此之外,有些肿瘤部位特殊,如垂体瘤、脑膜瘤等,不允许大范围切除,只能剥离肿瘤或行大部分切除,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

放疗

绝大多数良性肿瘤不需要放化疗,某些特殊类型如垂体瘤若有手术残余、不耐受手术或有恶化趋势等时可辅助放疗,有助于缩小肿瘤、减少激素分泌。

预后

良性肿瘤边界较清楚,没有明显侵袭,不发生淋巴或血行转移,预后良好。

一般情况下,经手术彻底切除后即可治愈,很少复发。

治愈性

良性肿瘤早期发现、及早治疗,通常可治愈。

严重性

良性肿瘤不严重,但若不进行处理,可能对局部组织形成压迫或管腔阻塞,间接影响器官功能。另外,部分生长在重要部位如颅内、胸腔内的良性肿瘤,可能会威胁生命。

日常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病情恢复。良性肿瘤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心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同时注意手术切口愈合,防止感染等。另外,遵医嘱定期复查。

家庭护理

患者应学习相关疾病知识,了解自身良性肿瘤的特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手段,并积极配合治疗,及早恢复健康。

日常生活管理

  • 饮食宜清淡,定时定量,烹任方式以蒸、煮、烩、炒、汤为主,可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 减少辛辣、腌制、烟熏、反复煎炸、肥腻、高脂肪、烧烤等食物的摄入,禁烟、酒、浓茶、浓咖啡等。
  • 多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如骑自行车、打球、散步、慢跑、打太极、气功等,以增强体质。
  • 保持心情愉悦,排解负面情绪,少忧虑、不生气,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质量,不熬夜。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应遵医嘱进行复诊,以防出现恶化或意外,治疗后近期恢复即认为治愈。

预防

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酒,减少日光曝晒,多食纤维素、新鲜蔬菜水果,忌食高盐、霉变食物,积极锻炼身体,以及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做好个人防护等,对良性肿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参考资料
[1]王明荣,周纯武.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临床医学肿瘤学1[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05-106.
[2]赵玉沛,陈孝平.外科学 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41-254.
[3]郝捷.肿瘤学概论 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282.
以上内容由于韬主任医师参与编审,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