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病毒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结膜引起的炎症,通常急性起病,表现为眼睑充血、结膜滤泡、耳后淋巴结肿大,有自限性。治疗以局部药物治疗为主,病情重的需全身系统性给药,常用抗病毒药物。
较为常见的结膜炎类型,传染性强,通过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患眼-手-物品-手-健眼,患眼-水-健眼的方式传播。
按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病毒性结膜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引起,包括腺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疫苗、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等;也可以通过接触患者而被传染而患病。
劳累、受凉或本身患有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能抵抗细菌入侵容易诱发疾病。
病毒性结膜炎由于感染的病毒不同,病变程度因个人免疫情况、病毒毒力大小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症状表现也不同。
潜伏期是5~6天,多为急性高度传染性结膜炎,发病可逐渐或突然开始表现为发热,体温可突然升高达39℃以上,约持续3~7天。咽炎表现为咽部不适、咽后壁充血、散在透明滤泡。属于非化脓性急性滤泡性结膜炎。
潜伏期为24~48小时。
发病急,有时在稍感眼部不适1~2小时内就开始眼红。眼睛有剧烈异物感、刺痛、畏光、流泪、出现分泌物。同时侵犯双眼,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睑及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有滤泡出现,球结膜有出血点,出现角膜损害,可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神经系统症状。
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有角膜损害,常见为树枝状角膜炎。
典型的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改变,在靠近睑缘内侧有针尖大小的局限性溃疡,角膜有小得树枝状损害,角膜直接减退,出现血管翳。
潜伏期大约为3天,大部分患者伴有眼睑、睑缘部牛痘疱疹,出现眼睑水肿、充血。睑结膜充血,多发性小溃疡,浅层点状角膜浸润,重者可发展为树枝状、地图样角膜炎,损害角膜。
若出现眼痛、畏光、异物感、结膜下出血、眼睑水肿等病毒性结膜炎表现时,应及时就诊。由于病毒性结膜炎是传染性疾病,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采取严格隔离措施。
眼科
根据病毒性结膜炎的典型表现,以及是否接触过该病患者,结膜囊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有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增多;病原学检查分离出病毒可明确诊断。
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细胞计数增高。
把分泌物制作涂片,进行病原体培养、分离和鉴定,可以确定致病病原体的类型。
由于结膜下出血、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与病毒性结膜炎都有眼部出血、肿胀、异物感等症状,因此需加以鉴别。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和结膜下出血都有眼部出血的表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眼睛有异物感、刺痛、分泌物。球结膜高度充血、出血点,出现角膜损害。结膜下出血部位色鲜红,范围不等,随着血液的吸收慢慢变为棕色,出血情况一般在7~12天内吸收,没有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症状及淋巴结肿大表现。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都有眼部水肿、异物感、眼痛等表现,但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发病急,患眼有黏脓性分泌物,视力不受影响。病毒性结膜炎潜伏期约5~7天,水样分泌物,眼部刺激和睡醒时上下眼睑粘住,影响视力。有自限性。
病毒性结膜炎是传染性疾病,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针对病因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有全身症状时可全身给药。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常用局部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眼水、更昔洛韦眼水和眼膏、0.1%利巴韦林眼水、干扰素眼水、4%吗啉双胍、环胞苷、0.2%阿糖胞苷眼水,可选2~3种药物交替使用,直到炎症消退。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以祛风清热、泻火解毒为主。
病毒性结膜炎早期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出现角膜病变的患者通常病程较长、症状较重,轻者出现状角膜浸润,血管翳,重者出现角膜炎,损害视力。
少数个别情况的角膜上皮下浸润可最终形成角膜瘢痕,导致视力下降。
病毒性结膜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卫生,定期进行视力、裂隙灯检查,预防原则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
日常监测眼部是否有不适感,眼睛分泌物有无增多等,如出现症状反复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病毒性结膜炎可通过接触传染,一旦发现,需及时隔离,采取有效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