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湿疹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别名:疱疹样湿疹,卡波西水痘样疹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李承新医典专家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概述
  • 好发于患有特应性皮炎或湿疹的婴幼儿
  • 发疹前多有高热、嗜睡、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 具有传染性,确诊后应尽早隔离并治疗
  • 若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可不留瘢痕

疾病定义


疱疹性湿疹(eczema herpeticum)又称卡波西水痘样疹,是患者在特应性皮炎或其他湿疹样皮肤病的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

患者在发疹前可出现高热、嗜睡、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随后分批出现大量脐窝状水疱。本病具有传染性,可在3岁以下患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的婴幼儿中流行。

流行病学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疱疹性湿疹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3岁以下患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的婴幼儿。由于疱疹性湿疹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接触及飞沫传播,故患者在发病前多数有过与单纯疱疹患者或携带该病毒患者的接触史,且通常在感染病毒后5~9 天发病。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病因

疱疹性湿疹主要是在原有皮肤病的基础上感染病毒引起,包括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此外,因疱疹性湿疹本身具有传染性,故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皮肤破损等人群,感染疱疹性湿疹的风险更高。

基本病因

本病的基本病因主要是患有特应性皮炎或其他湿疹的人群,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因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发病。

同时,由于疱疹性湿疹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接触及飞沫传播,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单纯疱疹患者或携带该病毒患者的飞沫或疱液,可引发本病,尤其是免疫力低下或皮肤发生破损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症状

患者在发疹前,可突然出现高热、嗜睡、恶心呕吐等全身不适症状,随后可在原有皮肤病损的基础上,分批出现大量脐窝状水疱。

典型症状

在湿疹、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脓疱疮、疥疮等原有皮肤病的基础上,通常在面部、颈、上肢等,可分批出现似黄豆大小的水疱,水疱很快可演变成脓疱,疱顶凹陷呈脐窝状,周围出现红晕,可发生破溃、溢血,最后结痂。

伴随症状

除典型的皮肤改变外,患者在皮疹发作前常伴有高热、嗜睡、食欲下降、腹泻等全身症状。此外,部分患者在皮疹发作期间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就医

在原有皮肤病的基础上,患者出现高热、恶心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后,随后分批出现大量脐窝状水疱,应高度怀疑罹患疱疹性湿疹的可能,为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及避免感染他人,建议及时就医诊治,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就诊科室

  • 若普通人群怀疑患有疱疹性湿疹,应考虑就诊于皮肤性病科。
  • 若小儿怀疑患有疱疹性湿疹,应考虑就诊于儿科。

诊断依据

疱疹性湿疹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病史

有单纯疱疹患者或疱疹性湿疹患者的接触史,且在接触后5~9天发病。

临床症状和体征

在原有湿疹或特异性皮炎的基础上,突发多个脐窝状水疱,且发疹前多伴高热、恶心呕吐等全身不适症状。

实验室检查

获取患者皮肤病损作检查,提示感染单纯疱疹性病毒、牛痘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多可确诊。

相关检查

医生查体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全身皮损的分布及外观特点,及触摸周围的淋巴结情况,可以初步诊断患者是否罹患疱疹性湿疹及其严重程度。

实验室检查

  • 血象检查: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通常增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辅助判断患者是否感染病毒。
  • 病毒核酸检测:获取皮损处疱液行病毒核酸检测,可辅助判断感染的具体病毒类型。
  • 渗液细菌培养:通过渗液行细菌培养,可指导后期抗生素药物的使用。
  • 组织细胞学检查:通过获取皮肤病损作组织细胞检查,可确诊皮肤病变类型。

鉴别诊断

因疱疹性湿疹的皮肤改变与水痘、脓疱病、天花的症状相似,需从多方面进行鉴别。

水痘

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医生通过患者发疹前全身症状较轻,皮疹呈向心性疏散分布,且无湿疹等其他皮疹病史,进一步行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疱疹病毒感染,可进行鉴别。

脓疱病

是一种细菌感染的皮肤病,具有传染性,易在儿童中流行。医生通过患者在发疹前无全身症状,且皮损处形成的脓疱较为表浅,易破溃形成蜜黄色脓痂,进一步行脓液细菌培养,可进行鉴别。

天花

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已被消灭。医生通过患者无原发湿疹病史,且发疹前有明显的发热、头痛、背痛等症状,随后出现斑丘疹,逐渐变成水疱、脓疱,然后脓疱结痂,脱痂后形成疤痕,进一步行病毒核酸检测确诊天花病毒感染,可进行鉴别。

治疗

疱疹性湿疹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应结合患者的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人免疫球蛋白及外用药膏等。

一般治疗

  • 确诊罹患疱疹性湿疹的患者,应及时进行隔离,对患者使用过的东西严格进行消毒,避免感染扩散。
  • 治疗期间应注意个人皮肤护理,保持皮损处干洁,建议卧床休息,多饮水,多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抗病毒药物

所有患者均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利巴韦林等。症状较轻者,可采用口服给药;若皮损较多者,需静脉点滴联合外用抗病毒软膏。药物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大剂量给药的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头痛,恶心呕吐等。

抗生素

怀疑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可参考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针对性抗菌药物治疗。全身症状较轻者,可在皮损处涂抹抗菌药物,如新霉素软膏、呋喃西林溶液等;若患者有明显发热,除外用抗菌药物外,还需静脉点滴抗生素,常用有磺胺类、头孢类抗生素等。给药剂量及次数需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滥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延误疾病的治疗。

免疫球蛋白

经抗病毒及抗生素治疗48h后,若患者体温仍未下降或者继续升高,可同时静脉应用人血清丙种球蛋白3~5 天。丙种球蛋白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一般无不良反应,偶有出现暂时的头痛、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主要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通常采用清热、解毒、利湿的方剂辅助西药治疗。

预后

大多数疱疹性湿疹患者经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皮疹可逐渐消退,仅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皮疹可在全身各个部位分布,对患者形象造成影响,若病情进一步加重,还可引发角膜炎、中耳炎、咽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器官衰竭。

并发症

疱疹湿疹有几种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常见的有角膜炎、扁桃体炎、中耳炎、咽炎等。若病情较为严重,还可扩散到患者内脏,可能导致肺炎、脑炎等疾病,致使器官衰竭。

复发

疱疹性湿疹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反复发疹。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心情及充足的休息时间,坚持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直至痊愈。

日常

疱疹性湿疹患者日常应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病损处干洁。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定期复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有不适随时就诊。此外,疱疹性湿疹具有传染性,患者还应做好隔离,避免去公众场所,防止疾病扩散传播。

家庭护理

卫生护理

因疱疹性湿疹多好发于婴幼儿,家长应帮助其保持皮损处干洁,必要时应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破水疱。此外,还应消毒被患儿污染的物品。

隔离消毒

因疱疹性湿疹可经过接触及飞沫传染,确诊的患者应佩戴口罩进行隔离,患者使用过的物品也应通过日晒或煮沸等方式进行消毒。

心理护理

因疱疹性湿疹常分布于面部、颈部,甚至全身各个部位,严重的可影响个人形象。家属应予以安慰,并告知掉痂后一般不留疤痕,减轻其精神负担。

用药护理

按医嘱服用药物,不过量服用,不自行停药、减药。且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

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物。

运动

发疹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汗液浸润病损。待掉痂后可适当进行运动,提高免疫力。

休息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睡眠。

个人卫生

保持皮损处干洁,及时修剪指甲避免抓破水疱,切勿与他人交叉使用物品,以免发生接触传染。

特别注意事项

  • 婴幼儿患湿疹期间,不宜接种牛痘,以免诱发疱疹性湿疹。
  • 患儿患病期间最好采取沐浴,且动作要温柔,避免戳破水疱。
  • 因疱疹性湿疹具有传染性,幼儿园或托儿所发现有疑似患儿应立即隔离,并对患儿污染过的物品进行消毒。

预防

  • 疱疹性湿疹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患病率。
  • 患有特发性皮炎或其他湿疹的患者,特别是婴幼儿,应积极治疗原发皮肤病,并避免与单纯疱疹患者或疱疹性湿疹患者接触。
  • 已确诊的疱疹性湿疹患者,应及时治疗,且在治疗期间应进行隔离,避免发生疾病传播。
  • 接触可疑患者物品应进行消毒。
参考资料
[1]周曾同主编.口腔黏膜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
[2]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3]吴黎明, 黄珊珊, 钟剑波,等. Kaposi水痘样疹24例临床分析[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
以上内容由李承新主任医师参与编审,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