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圆癣为中医中的疾病名称,因其形状呈现环状,故又可称为“铜钱癣、环癣、钱币癣、金钱癣、荷叶癣”,等同于西医当中的“体癣”。圆癣是一种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性疾病,好发于除头皮、毛发、掌跖、甲板以外的皮肤部位。
肥胖多汗、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有传染性。
本病可以在患者与健康者之间、癣菌感染的动物与人之间、带有癣菌的衣物与人之间、同一个体不同部位之间进行传染。
除了一般的圆癣外,还有3种特殊类型的圆癣。
多见于长期、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这种类型的癣临床表现多样,鳞屑较少,界限模糊不清,与一般圆癣不一样的是无边缘隆起,一般不会自愈。
多见于青少年,主要致病菌石膏样小孢子菌,主要表现为皮肤上覆盖黄白色痂皮。也可由红色毛癣菌引起,表现与圆癣类似。
致病菌为同心性毛癣菌,多见于高温地区,我国较为罕见。其病变呈多数同心圆状排列,表面为板层状鳞屑斑片,如叠瓦状,一般不会累及到周围、病变部位的毛囊,大多不会存在瘙痒等症状。
圆癣是一种真菌性皮肤病,红色毛癣菌是最常见的引起圆癣的致病菌,可以通过圆癣患者(人传人)、圆癣动物(动物传人)、圆癣患者的衣物(污染物传人)等形式传染给健康的人。更可以由患者原有的手癣、足癣、股癣、甲癣、头癣等蔓延而来。尤其是身体免疫力比较弱的,如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有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表皮菌属三种,最常见的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须癣毛癣菌、疣状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
局部潮湿多汗,搔抓及密切接触。
对于圆癣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以丘疹、水疱、丘疱疹等原发损害为主。通常以原发损害部位为中心,向周围逐渐扩散、蔓延,形成环状、铜钱样红斑,边缘部位微微隆起。炎症症状较为明显,还会伴随不同程度的瘙痒,尤其是高温、湿热地区的瘙痒症状会更加明显,甚至奇痒无比。
圆癣最先开始的病变,以丘疹为主的皮损。丘疹这种皮损是局限性的,一般会高于皮肤,直径在5mm以内。
斑片一般直径一般小于30mm,最小不会小于10mm,中央呈现暗红色,周围呈现红色,是由丘疹、水疱、丘疱疹逐渐向周围扩散、蔓延,形成。形态可为圆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状。
一般是由于丘疹、水疱、丘疱疹引起的炎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该部位瘙痒。
皮损后期会逐渐出现脱皮的现象,称为鳞屑。其主要来源是我们日常的皮肤角质层的脱落,但是在患有圆癣时,鳞屑会异常增多。
一般在患者治疗后可出现,随着时间,色素沉着会自行消失。
由于瘙痒引起的抓挠可能导致表皮破损,如果不对患病部位进行定期消毒,保持干燥、清洁,可能会诱发继发性感染。
当出现红色丘疹、水疱,并且有向周围皮肤蔓延、扩散趋势的且伴随瘙痒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皮肤科:如果皮肤出现不明原因丘疹、水疱、红色斑片且伴或不伴瘙痒,建议就诊皮肤科。
由于圆癣病程较为漫长,一般会根据临床表现,患者的接触史、病史初步怀疑,而后借助一系列检查,比如真菌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组织病理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真菌培养/菌种鉴定:医生会用医疗器械,轻轻刮取皮损部位的鳞屑,采用医疗设备对采取到的鳞屑标本进行培养,根据培养后的菌落形态、结构,以及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对培养后的菌落进行菌种鉴定,为医生的诊断提供直接依据。
组织病理:一般情况下不会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只有在高度怀疑为皮肤癣菌肉芽肿时,才会进行组织病理检查。
真菌镜检:采用医疗器械刮取皮损边缘部位的鳞屑,将其放置于载玻片上,用一定比例的氢氧化钾溶液制作为标本,放置数分钟,而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如果存在折光、细长、平滑、分支分隔菌丝、关节孢子等阳性表现,可以作为圆癣的诊断依据。也可用真菌荧光染液滴至标本,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真菌一般会表现为蓝色或者绿色,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真菌镜检的准确性。
圆癣与湿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等疾病具有相似之处,医生会从多和角度、维度进行检查并鉴别。
主要表现为红斑、散在成群的斑丘疹,且皮损呈现多形性,有时可糜烂。与圆癣不同的是,湿疹的皮疹一般比较左右对称,斑丘疹不会向周围皮肤扩散、蔓延形成斑片,这一点可作为湿疹与圆癣的鉴别依据。
银屑病的皮损可有瘙痒的症状, 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一般发生于头皮、肘部、膝盖、骶尾、阴茎等部位,表现为孤立损害、红色丘疹、斑块,具有自然缓解、复发规律。
通常与情绪、压力、气候等有关,尤其在天气冷的时候会加重,常发生于面部、头皮、胸背部,表面干燥、油腻性鳞屑较多,且伴随瘙痒时,皮炎的症状才较为明显。这一点与圆癣有本质的区别。
治疗圆癣的主要目的是要清除病原菌,减轻患者的症状,保证患者的皮损不会再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要防止圆癣的复发。目前临床上治疗圆癣通常为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原则上以外用药物为主,也可联合使用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可将其分为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也可将口服、外用联合,具体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规范用药。
外用抗真菌药物为治疗圆癣的首选药物。
主要包括咪唑类和丙烯胺类药物,咪唑类药物有咪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克霉唑、硫康唑、舍他康唑、卢立康唑等。丙烯胺类代表药物有特比萘芬、布替萘芬、萘替芬等。其他的还包括吗啉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环吡酮类、咪唑类和丙烯胺类复合制剂等。
咪唑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广谱性,可以抑制真菌的活性,耐受性较其他药物更好一点。丙烯胺类药物可直接影响真菌的结构,从根本上改变真菌,最终起到杀菌的作用。
对于婴幼儿患者、圆癣在腹股沟等皮肤较嫩部位的,应选择刺激性比较小的、浓度比较低的外用药物,在用药期间一定要保证患病部位的清洁、干燥。
外用治疗效果较差、儿童、病程长反复发作,皮疹范围广泛者。
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对于儿童因为年龄较小,处于发育阶段,皮肤的新陈代谢速度很快,所以局部用药的效果明显要比成人更好。但是对于皮损面积太大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口服抗真菌药。对于妊娠期女性用药,必须选择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允许的B类抗真菌药物。
一般来说,对于圆癣患者,只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最终都会达到临床治愈。部分患者由于皮损较大,会有暂时的色素沉着。部分患者可能会由于医从性较差,而导致疾病复发。
如果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治疗或过早停药,不严格执行医嘱或者再次接触传染源,可能会复发,甚至传染给他人,此类情况多见于医从性较差的人。
圆癣可以通过保持卫生、管理情绪、合理饮食等进行预防。由于好发于肥胖、潮湿、湿热等人群,所以在生活中对该病的管理重点在于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患者应避免对患病部位抓挠,防止引起继发性感染。治疗期间的患者要严格执行医嘱,不可擅自添加剂量、停药等。
不要选择能与他人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运动方式,比如游泳。
此病治疗周期很长,对于患者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患者自身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治疗过程中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应当检测病变部位的大小、颜色、数量、瘙痒程度、恢复情况,根据医嘱定期复诊。
在治疗的时候,如果红斑、丘疹、鳞屑完全消退,此时复诊进行真菌镜检、对鳞屑培养,报告结果显示为阴性,则可以视为临床治愈。
日常注意生活习惯、饮食、锻炼身体、与他人不共用贴身用品,对于该病的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