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steal syndrom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时,其远端动脉压力明显降低,因虹吸作用而使邻近动脉的血流逆行至较低血压的动脉以代偿其血供,而被盗血的脑动脉供血显著减少导致了脑组织的缺血,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被称为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人群。
指一侧锁骨下动脉近心端狭窄或闭塞,虹吸作用导致同侧椎动脉血流逆流入同侧锁骨下动脉,使得对侧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部分被“盗取”进入患侧的锁骨下动脉,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后循环缺血如发作性眩晕、视物不清、复视、共济失调等症状或患肢缺血如间歇性运动不灵,上肢乏力疼痛,感觉异常极少数引起手指发绀或坏死。
体检时发现患侧患肢血压明显低于健侧(一般相差20mmHg及以上),锁骨上窝可闻及杂音,且多数患者患肢活动后循环缺血症状加重或可诱发。
指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健侧颈内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流入患侧,引起健侧颈内动脉缺血症状。
当椎-基底动脉明显狭窄或闭塞时,引起颈内动脉血流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入椎-基底动脉进行代偿。
本病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它少见的病因有动脉炎、外伤、先天性主动脉闭锁、锁骨下动脉瘤和结核等。
最常见的病因,主要见于中老年人。
多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是一种全身性血管损害。
以多发性大动脉炎常见,其头颈型可累计头臂干、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为胎儿期锁骨下动脉发育不良所致,常同时伴有心脏及主动脉等其他部位的畸形。
如对右锁骨下动脉压迫食管导致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血管手术矫正时,可引起本综合征。
车祸使胸部受伤,锁骨下动脉发生挫伤性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
如风湿性心脏病并发锁骨下动脉栓塞、转移性癌栓等。
不同类型的脑动脉盗血综合征症状有所差异,临床上常见四组症状:
一般男性较女性多见,年龄多在50岁以上,最常见的症状,如眩晕、肢体轻瘫、感觉异常、双侧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复视、晕厥。
少见的尚有发音困难、吞咽困难、耳鸣、抽搐、头痛及精神障碍。少数可出现“倾倒症”,突然下肢肌力丧失而跌倒的发作,可没有意识障碍,并能迅速恢复。
部分患者可有上肢易疲劳、酸痛、发凉和感觉异常等,极少数引起手指发绀或坏死。
患侧桡动脉搏动大多减弱或消失,有的患者肱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搏动也减弱或消失。患侧上肢血压降低,双侧上肢收缩压相差一般在20mmHg以上。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等,此型临床较少见。
根据患侧上肢动脉搏动显著减弱或消失,血压低于健侧20mmHg以上,同侧颈部或锁骨上窝闻及收缩期杂音,超声检査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活动患肢可诱发或加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等临床诊断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血管超声或造影检查,发现造影剂逆流入患侧血管可确诊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血管外科、神经内科
结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彩超及CT血管成像或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的金标准。
主要目的是触诊患者脉搏有无减弱,双侧脉搏是否有差异。
主要目的是判断锁骨上窝是否有血管杂音。
检测颈部血管及血流,可见椎动脉反向血流信号,疑诊者应行患侧束臂试验。
可见血管狭窄或闭塞,狭窄处可见血流紊乱、流速增高,狭窄远端动脉则成低阻改变;椎动脉血流反向。
为目前首选方法,锁骨下动脉盗血时可见椎动脉起始处近心端锁骨下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并可全面了解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动脉的形态。
为诊断的金标准,锁骨下动脉盗血时可见椎动脉起始处近心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侧椎动脉显影对比度下降,甚至可见造影剂经对侧椎动脉逆流至患侧椎动脉,并达锁骨下动脉的远心端。
本病会和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疾病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进行判断。
患者特征性的表现为偏瘫、失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脑血管病患者影像学有异常信号病灶。
主要通过影像学鉴别,肿瘤病灶为实性,表现为颅内有异常占位性信号。
缺血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血管内支架或血管重建术等。不宜使用扩血管和降血压药物。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PTA具有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采用局部麻醉等优点。PTA和支架置入术成功率取决于病变类型,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接近100%。
具体治疗过程为经皮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处,扩张球囊重建动脉管腔,并可行支架植入防止弹性回缩及动脉夹层等。
包括颈动脉-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腋动脉旁路转流术等。
诊断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后,应由专业医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严格遵照医生建议,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根据个人的体质,参加适量的运动,积极面对疾病,放松心态,避免情绪上的波动。
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多吃水果蔬菜。
合理适度运动,运动方式偏向于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熬夜。
注意保持情绪平稳,避免情绪激动。
维持血压、血糖、血脂处于正常水平。
避免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如硝苯地平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