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腋毛癣是由棒状杆菌引起的腋毛表浅性角质层的细菌感染,少见于阴毛,偶见于婴儿头部毛发。
其可表现为毛发上出现肉眼可见的黄色、黑色或红色的结节颗粒,一般患者不会有明显感觉,偶有瘙痒。
该病多发生在湿热季节,无性别及种族差异。
青壮年男性可能由于毛发丰富、多汗,所以发病率较高。
腋毛癣最主要的病因是纤细棒状杆菌、微小棒状杆菌感染所致。
湿热环境、肥胖、卫生习惯不佳等,为该病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纤细棒状杆菌/微小棒状杆菌生长在毛小皮的细胞内和细胞间,在湿热环境下,细菌增生可侵及毛皮质,引起腋毛癣。
湿热环境、多汗、肥胖、不注意卫生等容易诱发细菌繁殖。
腋毛或阴毛上散在多发的小结节为腋毛癣的主要临床特征。
随着疾病进展,患处还可出现毛干受损、失去光泽、变脆易于折断等症状。
皮肤外观一般正常,可能出现少量皮疹,多汗常见,偶有瘙痒感,无其他明显自觉症状。
毛干结节是腋毛癣的主要临床特征:
此外,皮肤上可能会有丘疹、丘疱疹,但比较少见。同时,患处可能常多汗潮湿,患者可偶感瘙痒。
多汗是本病的常见表现之一,有时会有特殊的气味。
本病可与窝状角质松解症和红癣同时存在,伴发相关症状。
如果患者自觉腋毛癣比较严重,或者阴部毛发也被感染,需要及时就医。
皮肤科。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医生怀疑患者为腋毛癣时,常通过视诊观察患者腋窝和外生殖器部位毛发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并通过拉扯此处毛发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主要需观察患者毛发上是否有结节状物质,结节是什么颜色、质地如何,患处皮肤是否有其他异常等。
本病与阴虱、毛结节菌病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鉴别。
毛发上有成虱或虫卵,类似腋毛癣,但是阴虱会引起皮肤瘙痒,出现红斑、丘疹,有搔抓痕迹、血痂,有的患者可出现青斑。
该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夫妻通常共患此病。
虱或虫卵可通过肉眼或放大镜发现,可由此鉴别。
由真菌何德毛结节菌引起。常见于头发、眉毛、睫毛和胡须上,有时累及阴毛。
一般沿发干全长不规则分布,呈黑色结节,卵圆形或长形,质硬,似沙粒,结节与发干紧密附着,长度可达1~3mm。
结节显微镜下检查可见许多卵圆形子囊,包含着2~8个子囊孢子和深褐色分枝分隔菌丝。
Wood’s灯检查下不显荧光。
由真菌毛孢子菌属中一些致病菌种所致。
好发于面部、腋窝和阴部毛发,有时累及头发。
结节主要位于发干的远端,表现为白色,但也有一些呈红色、绿色或浅棕色,结节呈颗粒状或纺锤形,较软,包绕毛干、散在、不规则分布,用手可从毛干上擦去结节,直径1~1.5mm。
结节显微镜下检查可见菌丝和关节孢子,此外,由于该病常存在和棒状杆菌混合的感染,有时可见到细菌。
腋毛癣的治疗方法较简单,一般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剃除病发即可。
如果顾及美观或者患者症状较重,可局部外用抗菌药物、止汗药物。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本病可用外用药物治疗,包括抗菌药物和止汗药物:
主要包括5%过氧化苯甲酰、2%红霉素、1%克林霉素、2%夫西地酸等。
多汗可外用1%福尔马林溶液以治疗。
腋毛癣经过治疗,通常都可以治愈。
该病通常不严重,只有毛干受累,毛根正常,不会影响毛发的生长。
少部分患者的皮肤会有丘疹、丘疱疹,病愈后短期可能会有色素加深,一般会缓慢减退。
腋毛癣容易与多汗症并发,也可能并发窝状角质松解症和红癣。
不注意卫生,长期局部潮湿,腋毛癣可能会复发。
使用抗细菌的肥皂沐浴可以预防复发。
日常需注意保持清洁、卫生、干燥。
会密切接触的人群,如士兵、运动员等,可相互传播该病,因此日常需注意不要共用清洁物品。
遵医嘱按时用药,勤换干净衣物。
本病无特殊的饮食注意事项,合理均衡饮食即可。
定期沐浴、换衣,必要时刮除腋毛或阴毛。
肥胖是该病的诱因,且肥胖还会引起许多其它身体问题,建议注意控制体重,多锻炼。
保持毛发处清洁干燥、勤清洗,注意控制体重,不与他人共用可能清洁物品等,对于该病的预防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