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传染病,具有强传染性,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本病危害极大,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或通过胎盘传播,导致死产、流产、早产和胎传梅毒。而一期梅毒是梅毒最初的阶段,属于早期梅毒,主要侵犯皮肤黏膜,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
梅毒呈世界性流行,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新发病例,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和次撒哈拉非洲。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梅毒的发病率由2003年4.5/10万上升至2013年32.86/10万,年均增长13.37%。
不同地区梅毒发病差异很大,高发地区主要为西北地区、闽江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20~39岁的性活跃人群是高发群体,也是我国梅毒防治的重点人群。
人类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宿主,显性和隐性梅毒患者均是传染源,患者的皮肤损害、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梅毒螺旋体存在,与梅毒患者的溃疡或皮损密切接触,均有可能感染。
未治疗患者在感染后1~2年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感染4年以上的患者基本无传染性。
与梅毒患者未采取保护措施而有性接触,如阴道性交、肛交或口交,或与感染者共用性玩具时,难免都会对皮肤黏膜造成小破损,梅毒可因此侵入人体。约95%患者通过性接触传染。
妊娠4个月后,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及脐静脉由孕妇传给胎儿,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可因头部、肩部擦伤而发生感染。
梅毒螺旋体的耐寒力强,冷藏3天以内的梅毒患者血液仍具有传染性,输入该类血液可感染梅毒。此类传染途径较罕见,因为血液制品目前都有严格筛查,且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有限。
部分人与梅毒患者共用针头注射药物、共用刮胡刀等,可被感染。
大部分情况下,梅毒螺旋体离开人体很难生存,煮沸、干燥、日光、肥皂水和普通消毒剂均可迅速将其杀灭,只有少数人可通过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带有梅毒螺旋体的衣物、用具等被感染。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梅毒可分为获得性(后天性)和胎传(先天性)梅毒;根据病程的不同又可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又称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是梅毒患者,患者的皮肤损害、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梅毒螺旋体存在,与梅毒患者的溃疡或皮损密切接触,均有可能感染。
通过各种途径感染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根本病因。
梅毒螺旋体(TP)表面的黏多糖酶可能与其致病性有关。TP对皮肤、主动脉、眼睛、胎盘、脐带等富含黏多糖的组织有较高亲和力,可以借其黏多糖酶吸附到这些组织上,分解黏多糖造成组织血管塌陷、局部供血受阻,继而出现血管炎症、组织坏死、溃疡等病变。
由于梅毒螺旋体抗原浓度低、免疫原性弱,梅毒免疫仍是不全免疫,即使血中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很高,TP仍然可以繁殖、扩散。未被清除的病原体随着机体免疫力的消长数量波动性变化,临床表现为梅毒的病情呈现自愈、潜伏或进展。
早期梅毒损害最初的浸润细胞是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其后被T淋巴细胞(Th1型)所取代。此外在下疳形成时,可检测到对螺旋体特异的抗体,这说明在早期感染时同时伴有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
以下因素会增加患有梅毒的病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和近卫淋巴结肿大,一般无全身症状。
苍白螺旋体进入皮肤或黏膜后,经过一段潜伏期,在被感染者的入侵部位发生初疮,即下疳。潜伏期长短不一,从10~90天,一般多发生于2~4周内,平均3周。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螺旋体数量、被感染者身体状态、是否接受青霉素治疗等有关。
是梅毒螺旋体侵入部位的首发皮损,发生于不洁性交后约2~4周,好发生于外生殖器(90%),男性多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及系带,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唇系带、会阴及宫颈,少数发生于咽,唇等处,同性恋男性常见于肛门或直肠。
硬下疳常为单个,偶为多个,初起为为粟粒大小高出皮面的结节,数天内扩大形成硬结,表面发生坏死形成单个直径为1~2cm、圆形或椭圆形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楚,周边水肿并隆起,基底呈肉红色,触之具有软骨样硬度,表面有浆液性分泌物,内含大量TP,传染性极强。
没有经过治疗的硬下疳可持续3~4周或更长的时间,接受治疗的患者在1~2周后消退,消退后遗留暗红色疤痕或此处皮肤变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感染已经消失。
发生于硬下疳出现后1~2周。双侧腹股沟或患处淋巴结,受累淋巴结明显肿大,表面无红肿破溃,一般无疼痛,触痛,消退常需要数月。
高危性行为后,出现生殖器部位皮肤黏膜损害,即到医院包括部分没有硬下疳而高度担心着者,详细采集病史和体检,完善实验室检查后可做出诊断。
患者只要出现皮肤黏膜的损害,首诊科室为皮肤性病科。但如皮损累及生殖器患者有时会到泌尿外科、妇产科进行相应的诊治。
对于住院的患者,先常规进行感染疾病筛查,发现梅毒血清学阳性的患者由皮肤性病科会诊。此外,如果患者损害已经累及到心血管、神经系统、骨关节等,需要分别相关的专业科室就诊;孕妇感染梅毒须到产科进行咨询。
梅毒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取皮肤溃疡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采用暗视野显微镜、镀银染色、吉姆萨染色或直接免疫荧光法,可查到梅毒螺旋体,但检出率较低,适合于硬下疳或扁平湿疣患者。
阳性。如感染不足6周可阴性,感染6周后可出现阳性,此试验滴度的变化,还能作为疗效观察、复发或再感染的指征。
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在血清中可出现梅毒螺旋体抗体,并终生存在,阳性。如感染不足4周可阴性,感染4周后可出现阳性,极少数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问题的患者,血清检测中会出现假阴性表现,但后续复查,结果会变成阳性。
一期、二期、三期梅毒和潜伏梅毒患者均应行HIV检查。在HIV高发地区,若首次HIV检查阴性,应3个月后再次行HIV检查。
硬下疳应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固定性药疹、白塞病、急性女阴溃疡、下疳样脓皮病和生殖器部位肿瘤进行鉴别。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周皮肤黏膜,而引起的慢性、复发性、难治愈的性传播疾病。好发部位与一期梅毒类似。可在生殖器及会阴部出现红斑,伴感觉异常,继之形成水疱,数天后破溃,并发细菌感染者溃疡有脓性分泌物,多有既往发病史。
通过皮损的特征以及病原学检查可鉴别。
临床表现与一期梅毒相似。由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表现为急性、多发性、疼痛性生殖器溃疡,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化脓及破溃。男性溃疡疼痛剧烈,女性溃疡如发生于阴道或宫颈则疼痛较轻,但可有烧灼感,病原学检查可与一期梅毒鉴别。
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若每次发病在同一个位置,称为固定性药疹,常由解热镇痛药、磺胺类、巴比妥类和四环素类等引起。
皮损好发于口腔和生殖器皮肤黏膜交界处,溃疡边界欠清,附近组织水肿,有渗出,瘙痒,停药及抗过敏可迅速痊愈。结合有无相应用药史以及病原学检查可鉴别。
以反复发作的口、眼、生殖器和皮肤损害为特征的细小血管炎。
该病生殖器溃疡发生率约80%,多见于外生殖器、肛周、会阴等处。本病患者还可出现口腔溃疡、眼损害以及其他系统表现,可有贫血、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等实验室检查异常。通过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可与一期梅毒鉴别。
及早发现、足量足疗程治疗。治疗后足够时间随访。
治疗以青霉素类为治疗各期梅毒的首选药物,常用药物有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水剂青霉素G。但药物种类、剂量及疗程需要根据临床分期及临床特征来决定。本病应及早、足量、规则治疗,尽可能避免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性伴侣应同时接受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避免再感染及引起他人感染。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苄星青霉素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
头孢曲松,肌注或静脉给药。对青霉素过敏者使用多西环素或盐酸四环素(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四环素类药物)。
泼尼松:用于预防吉-海反应,通常在驱梅治疗前1天开始应用。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被确诊为一期梅毒的患者,无其他系统病变,若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治愈后,需要遵医嘱严格定期随访检查,监测病情,少部分患者可能复发或再次感染梅毒。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一期梅毒继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全身受损。此外,还会增加感染HIV的风险,对于女性来说,可能会在怀孕期间出现异常。
黏膜病变易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舌炎,是一种癌前病变,应严格观察。
如临床症状及体征持续存在或再次出现或持续2周出现血清学检查抗体滴度增高4倍或以上,应视为治疗失败或再次感染梅毒,对于此类患者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至少应追踪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HIV检查及脑脊液检查,如果无法随访,应予以重新治疗。
推荐经脑脊液检查排除神经梅毒后,予以苄星青霉素。
梅毒患者日常需注意做好个人生活卫生护理与隔离,防止疾病扩散传播。同时调整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避免梅毒病情恶化,定期复查,监测治疗效果。患者家属应该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出现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家属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一起学习并掌握梅毒的相关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解除思想顾虑,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坚持早期、足量、正规治疗,严禁自行停药、减药。且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若男性患者在阴茎、龟头等部位,或女性患者在外阴一侧或两侧新发现有溃疡,触摸之后感觉比较硬,且按压之后基本上没有疼痛,有可能是梅毒硬下疳的表现,需警惕复发,应立即就医以明确病情。
病程在2年以上的患者、复发患者及伴有视力、听力异常的患者均应接受脑脊液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神经梅毒。
患者用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关节或肌肉疼痛、恶心、寒战等不良反应,严重者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应诊治,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早期梅毒经充分治疗,应随访2~3年,治疗后第一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临床与血清反应(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连续2年随访期间,严密观察其血清反应滴度下降与临床改变情况,如无复发即可终止观察。
如有血清复发(血清反应由阴转阳或滴度升高4倍)或临床症状复发,应立即加倍剂量进行复治,并根据条件,考虑是否需要检查脑脊液,以判断是否有神经梅毒病变。
早期梅毒治疗后,按规定日期随访,如血清固定(不阴转)而无临床复发征象者,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检查脑脊液,以除外无症状性神经梅毒的可能。
梅毒治愈后可以怀孕要孩子,但是需定期进行梅毒滴度的检测来判断病情是否平稳、有无反复。如果梅毒滴度转阴或维持在低滴度,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备孕、生产。
梅毒孕妇怀孕时应及时就医,医生根据病情进行治疗,早期治疗,可阻断梅毒传染胎儿。
梅毒自测可用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里面除了有试纸外,还包括采血针、吸管、稀释液、酒精棉片和一份使用说明书。患者通常用采血针采血样后用吸管吸出,然后尽快滴入到试剂盒上的加样孔中,经过半个小时观察在测试区(T)和质控区(C)有没有出现红线。
但须特别注意:此方法对于梅毒的检测准确率并不是很高,因此有高危性行为的人群,当自我检测结果有异常时,最好及早去正规的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断。
首先,应隔离、治疗传染源。可疑患者均应进行预防性筛查,做梅毒血清试验,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梅毒患者是梅毒的主要传染源,早期发现、早期治愈是消除传染源的根本办法,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
其次,是切断传播途径,梅毒主要通过性关系直接接触传染,因此应有良好的性道德观,保持单一、固定性伴侣,不与感染者发生性关系。采取有保护的性行为,安全、科学使用安全套。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到无卫生保障的公共浴池洗澡,不与人共用手巾、剃刀、餐具等。
第三,应保护第二代,即加强婚前和产前检查,防止胎传梅毒发生。感染梅毒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把梅毒传染给腹中的胎儿,也可能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因此,检查建议如下:
最后,还要注意经血液传播的危险因素,严禁共用注射器,避免不卫生纹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