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小儿精神发育迟滞又称神经发育障碍,是指一组起病于18岁以下儿童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征,当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时称为发育迟缓,特征为患者智力显著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一般指智商低于70,且伴有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包括个人生活能力和履行社会职责能力两方面,临床表现为认知、语言、记忆、理解、想象力、运动等能力不同程度的低下。
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估计的发病率为1.0%~1.5%,西方国家报道的患病率为1%~3%。
总体上,男性患病率多于女性。1985~1990年全国8省市0~14岁儿童智力发育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病率为1.20%;1987年全国29个省市智力残疾调查显示智力残疾患病率为1.3%。
根据智力测试分数,智力障碍分为四类: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本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部分综合作用引起。
精神发育迟滞的基本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其中环境因素又可分为患儿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的环境有害因素。
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常见的导致智力障碍的疾病有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等,以及由基因组发生重排而导致的,包括缺失和重复,常见的疾病如Prader-Willi综合征、Angleman综合征等;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疾病有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戈谢病、神经纤维瘤等。还有先天性脑积水、神经管闭合不全、家族性小脑畸形等疾病。
精神发育迟滞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患者在说话、数字计算、阅读和理解、运动、生活自理等能力方面明显低于健康同龄儿童水平。
根据智商可将该病分为轻、中、重、极重四个等级。
智商在50~69之间,占全部智力障碍的85%。
智商在35~49之间,占全部智力障碍的10%。
智商在20~34之间,占全部智力障碍的3%~4%。
智商在20以下,占全部智力障碍的1%~2%。
当发现孩子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正常同龄儿童,或学习困难,无法完成学业,或生活自理能力差时,应及时就医。
儿科、神经内科、儿童保健科、小儿精神科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以下问题:
当怀疑是小儿精神发育迟滞时,医生需要对父母进行询问,对孩子进行观察,以及对智力和适应行为进行测试。在全面采集病史、精神检查、躯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后,会对儿童进行生长发育情况做出全面的临床评估,对孩子智力、心理发育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测评,进而诊断该病。
对所有诊断为该病的患儿,都会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颅脑特殊检查等来进一步查找病因,做出病因学诊断,以利于治疗和康复。确诊精神发育迟滞必须同时满足以下3条标准:
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对有神经系统异常的小儿,可行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部分患者可以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比较常见的畸形是神经管畸形。
主要包括智力测验和社会适应行为评估。
通过标准化的智力测评来了解孩子智商,评估智力水平,辅助判断智力水平是否正常,及判断智力缺陷的严重程度。国内常用的标准化智力测验方法有:
韦氏儿童智能量表:
其中的背数和迷津两个分测验是备用测验,当某个分测验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施测时,可以用之替代。测验实施时,言语分测验和操作分测验交替进行,以维持被试的兴趣,避免疲劳和厌倦。根据智商测试结果来辅助评价智力发育水平:
评估小儿社会适应能力,常用的有儿童适应行为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AAMD适应行为量表等。
儿童适应行为量表:
本量表共有8个分量表,包括感觉运动、生活自理、语言发展、个人取向、社会责任、时空定向、劳动技能、经济活动。各年龄受试者都需接受所有分量表评定。根据量表得分即适应能力商数(ADQ)来对适应行为水平划分等级:
本病和暂时性发育迟缓、特定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疾病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后进行判断。
各种心理或躯体因素,如营养不良、慢性躯体疾病、学习条件不良等都可能影响儿童心理发育,包括智力的正常发育,使儿童的智力发育延迟,当这些原因去除或纠正以后,心理发育可以赶上同龄儿童水平。
特定性语言和言语、学习或运动技能发育障碍都可能影响儿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智力水平发挥,表现为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通过对儿童心理发育水平的全面评估可发现特定性发育中障碍,患者除了特定的发育障碍以外,心理的其他方面发育完全正常,在不涉及这些特定技能的时候,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如有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能够通过书面方式学习,达到与智力水平相当的学习成绩。而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在任何情况下,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都始终保持一致。
约75%的孤独症患儿伴有智能低下,但本病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言语障碍表现为质的改变,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需求,也不会模仿他人活动。而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虽然受智能水平的影响难以理解和表达,但大多有主动要求,也可能模仿他人活动。
该病的精神症状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之前智力正常,有起病、症状持续及演变等疾病的发展过程,存在确切的精神病性症状。
本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很重要,需查明原因、早期干预、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本病以教育和康复训练为主,以心理治疗治疗为辅。
主要是针对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劳动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由学校老师、家长、康复训练师和临床心理治疗师共同参与配合进行,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训练与教育,最大程度发挥患儿潜力,以使其能生活自理,学会社会生活技能。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药物治疗分为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适用于病因明确的患者。
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应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对于病因明确的原发性疾病如,先天性脑积水、神经管畸形等颅脑畸形可考虑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对于痉挛性瘫痪的患儿可考虑行脊神经根切断术手术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对病因明确且有治疗可能的患者早期进行治疗,预后较好,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但大多数病因无有效治疗手段,早期且持续性的干预可以改善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适应能力。轻度患者预后较好,经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后,生活质量可明显改善。
本病无法自愈,疾病通常是终生的,智力障碍一旦发生一般难以逆转,只能通过治疗和康复训练来缓解。
患儿因智力、社会适应能力低下,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会给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患儿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明显缺陷,随年龄增长,这些缺陷会更加明显。若不接受正规的教育和康复训练,患儿无法生活自理,无法适应社会。
精神发育迟滞常见的并发症有癫痫发作、进食障碍、运动能力受损、听力及视力障碍等。
患儿家长应对患儿耐心指导,与老师保持积极联系,对正确行为予以积极鼓励。
智力障碍一旦发生一般难以逆转,因此该病重在预防,监测遗传性疾病、做好围生期保健、早诊早治各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精神发育迟滞患儿若不接受正规的教育和康复训练,患儿无法生活自理,无法适应社会,早期且持续性的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儿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适应能力,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父母必须重视患儿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智力障碍一旦发生一般难以逆转,因此该病重在预防。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