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本病危害极大,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或侵犯胎盘导致死产、流产、早产和胎传梅毒。
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TP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称二期梅毒。
梅毒呈世界性流行,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新发病例,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和次撒哈拉非洲。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呈现上升趋势。我国梅毒的发病率由2003年4.5/10万上升至2013年32.86/10万,年均增长13.37%。
不同地区梅毒发病差异很大,高发地区主要为西北地区、闽江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20~39岁的性活跃人群是高发群体,也是我国梅毒防治的重点人群。
梅毒是人类特有疾病,显性和隐性梅毒患者均是传染源,患者的皮肤损害、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梅毒螺旋体存在,与梅毒患者的溃疡或皮损密切接触,均有可能感染。
未治疗患者在感染后1~2年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感染4年以上的患者基本无传染性。
与梅毒患者未采取保护措施而有性接触,如阴道性交、肛交或口交,或与感染者共用性玩具时,难免都会对皮肤黏膜造成小破损,梅毒可因此侵入人体。
约95%患者,通过性接触传染。
妊娠4个月后,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及脐静脉由孕妇传给胎儿,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可因头部、肩部擦伤而发生感染。
梅毒螺旋体的耐寒力强,冷藏3天以内的梅毒患者血液仍具有传染性,输入该类血液可感染梅毒。此类传染途径较罕见,因为血液制品目前都有严格筛查,且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有限。
部分人与梅毒患者共用针头注射药物、共用刮胡刀等,可被感染。
大部分情况下,梅毒螺旋体离开人体很难生存,煮沸、干燥、日光、肥皂水和普通消毒剂均可迅速将其杀灭,只有少数人可通过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带有梅毒螺旋体的衣物、用具等被感染。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梅毒可分为获得性(后天性)和胎传(先天性)梅毒;根据病程的不同又可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
病因 | 病程 | 类型 |
---|---|---|
获得性梅毒(后天性梅毒) | 早期梅毒(病程<2年) | 一期梅毒 |
二期梅毒 | ||
早期潜伏梅毒 | ||
晚期梅毒(病程>2年) | 三期皮肤、黏膜、骨骼梅毒 | |
心血管梅毒 | ||
神经梅毒 | ||
晚期潜伏梅毒 | ||
胎传梅毒(先天性梅毒) | 早期先天梅毒(<2岁) | |
晚期先天梅毒(>2岁) | 皮肤、黏膜、骨骼梅毒 | |
心血管梅毒 | ||
神经梅毒 | ||
潜伏梅毒 |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又称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是梅毒患者,患者的皮肤损害、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梅毒螺旋体存在,与梅毒患者的溃疡或皮损密切接触,均有可能感染。
通过各种途径感染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根本病因。
梅毒螺旋体(TP)表面的黏多糖酶可能与其致病性有关。TP对皮肤、主动脉、眼睛、胎盘、脐带等富含黏多糖的组织有较高亲和力,可以借黏多糖酶吸附到这些组织上,分解黏多糖造成组织血管塌陷、局部供血受阻,继而出现血管炎症、组织坏死、溃疡等病变。
由于梅毒螺旋体抗原浓度低、免疫原性弱,梅毒免疫仍是不全免疫,即使血中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很高,TP仍然可以繁殖、扩散。未被清除的病原体,随着机体免疫力的消长数量波动性变化,临床表现为梅毒的病情呈现自愈、潜伏或进展。
由于TP先进入淋巴系统播散,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继而进入血液循环,形成梅毒螺旋体的菌血症。由于TP附着于皮肤、黏膜的微细小血管上,或因其毒素作用,可引起皮肤黏膜发疹,即二期梅毒。
在二期梅毒时,细胞免疫是受抑制的,其机制还不明。有研究提示巨噬细胞暂时性的增加了前列腺素E2的分泌量,而抑制了IL-2的产生。在此时期螺旋体增殖,而抗螺旋体抗体滴度上升,可发生病理性免疫复合物,在受累的肾脏(梅毒性肾小球肾炎)可查到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以下因素会增加梅毒的发病风险: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常发生于硬下疳消退3~4周后(感染9~12周后),少数可与硬下疳同时出现。还可出现皮肤以外的其他症状。
此期梅毒传染性强,即使皮疹自行愈合,仍具传染性。
二期梅毒发生之前,常出现全身性症状,初期硬结发生后3~4周,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寒、心悸、食欲差、恶心、呕吐、乏力、肌痛、骨痛、关节痛、偶有低热等,尤多见于贫血女性患者,而营养佳、身体强健者多不出现前驱症状。
皮损通常缺乏特异性,可覆盖全身皮肤和黏膜,甚至是手掌和脚底,梅毒疹可表现为红色或红褐色丘疹、斑丘疹、斑块等,可类似于各种皮肤病损害。
通常不会发痒或仅有轻微瘙痒。有的皮肤黏膜上出现脱屑、结痂,脓疱、溃疡,溃疡可能发生在口腔、咽喉或生殖器。皮损内含大量TP,传染性强,不经治疗一般持续数周可自行消退。
好发于肛周、外生殖器、会阴、腹股沟及股内侧等部位。
损害表现为肉红色或粉红色扁平丘疹或斑块,表面糜烂湿润或轻度结痂,单个或多个,内含大量TP,传染性强。
由TP侵犯毛囊造成毛发区供血不足所致,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脱发,呈虫蚀状,头发稀疏,长短不齐,可累及长毛和短毛。秃发非永久性,及时治疗后可再生。
多见于口腔、舌、咽、喉或生殖器黏膜。
损害表现为一处或多处境界清楚的红斑、水肿、糜烂,表面可覆有灰白色膜状物。少数患者表现为外生殖器硬性水肿。
TP侵犯骨骼系统,骨膜炎最常见,多发生于长骨,表现为骨膜轻度增厚,压痛明显且夜间加重;关节炎常见于肩、肘、膝、髋、及踝等处,且多对称性,表现为关节腔积液、关节肿胀、压痛、酸痛,症状昼轻夜重。
可引起眼部炎症,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炎角膜炎、基质性角膜炎及葡萄膜炎,均可引起视力损害。
主要有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梅毒。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贪睡、反应迟钝等。
发生率50%~80%,表现为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此病变少见,可引起肝炎、胆管周围炎、肾病和胃肠道病变等。
高危性行为后,出现生殖器部位皮肤黏膜损害,即到医院就诊,详细采集病史和体检,完善实验室检查后可做出诊断,同时警惕由高危性行为无皮损或其他部位有皮损的情况。
患者只要出现皮肤黏膜的损害,首诊科室为皮肤性病科。但如皮损累及生殖器患者有时会到泌尿外科、妇产科进行相应的诊治。
对于住院的患者,先常规进行感染疾病筛查,发现梅毒血清学阳性的患者,应由皮肤性病科会诊。此外,如果患者损害已经累及到心血管、神经系统、骨关节等,需要分别相关的专业科室就诊;孕妇感染梅毒须到产科进行咨询。
包括有无不洁性交史,婚姻配偶或性伴侣有无梅毒,已婚妇女有无早产、流产、死产史。有无典型临床表现,注意检查皮肤、黏膜、外阴、肛门、口腔等处有无特征性皮损。
取皮肤溃疡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采用暗视野显微镜、镀银染色、吉姆萨染色或直接免疫荧光法可查到梅毒螺旋体,但检出率较低,适合于硬下疳或扁平湿疣患者。
属于梅毒过筛试验,需要确诊试验来证实,才能诊断梅毒。因为少数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妊娠及老年人等可出现假阳性,部分梅毒感染者,如并发HIV感染的患者,也可能出现假阴性。
此试验滴度的变化,还能作为疗效观察、复发或再感染的指征。
属于梅毒确诊试验。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在血清中可出现梅毒螺旋体抗体,并终生存在,所以如果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意味着患者现在体内感染梅毒,可能需要治疗,或者患者过去感染过梅毒已经治愈。
极少数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问题的患者,血清检测中会出现假阳性表现,但后续复查,结果会变成阴性
一期、二期、三期梅毒和潜伏梅毒患者均应行HIV检查。在HIV高发地区,若首次HIV检查阴性,应3个月后再次行HIV检查。
二期梅毒可出现系统性损害,可通过脑脊液化验、骨关节X片、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判断有无神经损害、骨关节炎等病变。
二期梅毒应与玫瑰糠疹、寻常型银屑病、扁平苔藓、股藓、药疹、病毒疹和皮肤淋巴瘤等进行鉴别。
一种以覆有糠状鳞屑的玫瑰色斑疹、斑丘疹为典型皮损的炎症性、自限性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初起皮损为孤立的玫瑰色淡红斑,椭圆形或环状损害,直径可迅速扩大至2~3cm,边界清楚,上覆细小鳞屑,常发生于躯干和四肢近端。皮损可逐渐增多扩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通过观察皮损变化以及梅毒血清学试验可资鉴别。
该病为免疫介导的多基因遗传皮肤病。初起皮损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逐渐扩展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块,可呈多种形态,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皮损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但以四肢伸侧(特别是肘部和膝部)和骶尾部最为常见,常呈对称性。通过观察皮损特征以及梅毒血清学检查可鉴别。
该病为一种特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高起的多角形紫红色扁平丘疹,好发于四肢屈侧,可见白色光泽小点,或细浅的白色网状条纹。常伴瘙痒。
可累积口腔颊黏膜,呈白色网状条纹,可融合、增大及出现糜烂。头皮损害可造成永久性脱发,甲受累可至脱甲。通过皮损特点以及梅毒血清学试验可鉴别。
该病为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单侧或双侧发生,皮损初起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
由于患处透气性差、易摩擦,常使皮损炎症明显,瘙痒显著。需与二期梅毒的扁平湿疣鉴别。
及早发现、足量足疗程治疗。治疗后足够时间随访。治疗以青霉素类为治疗各期梅毒的首选药物,常用药物有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水剂青霉素G、水剂青霉素G。
但药物种类、剂量及疗程需要根据临床分期及临床特征来决定。本病应及早、足量、规则治疗,尽可能避免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性伴应同时接受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避免再感染及引起他人感染。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苄星青霉素,分为双侧臀部肌肉注射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肌肉注射。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或盐酸四环素。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早期梅毒,即被确诊为一、二期梅毒的患者,无其他系统病变,若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治愈后,需要遵医嘱严格定期随访检查,监测病情,少部分患者可能复发或再次感染梅毒。
二期梅毒有时因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除了要发展为三期梅毒之外,还可以出现二期复发性梅毒疹,值得注意。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早期梅毒继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全身受损。此外,还会增加感染HIV的风险,对于女性来说,可能会在怀孕期间出现异常。
黏膜病变易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舌炎,是一种癌前病变,应严格观察。
在治疗后第6个月、第12个月进行非螺旋体抗体试验评价疗效,如果疗效不确定或怀疑再次感染梅毒,可以增加随访次数。
如在治疗后6个月内临床症状及体征持续存在或再次出现,或持续2周出现血清学检查抗体滴度增高4倍或以上,应视为治疗失败或再次感染梅毒,对于此类患者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至少应追踪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HIV检查及脑脊液检查,如果无法随访,应予以重新治疗。
推荐经脑脊液检查排除神经梅毒后,予以苄星青霉素,1次/周,肌肉注射,共3次。
当早二期梅毒已经消退后,由于治疗剂量不充分或未经治疗,约数月或1~2年内,又出现如同二期梅毒的症状,可以发生眼、神经、骨骼、内脏的症状出现及加重,约有25%出现二期复发,90%是在病发1年内。
最常见的二期梅毒复发症状是皮肤黏膜疹。二期复发性梅毒疹女性患者较男性多,男女比为1:1.6年轻者较老年人为多见。皮疹特点与二期梅毒疹相似,但皮疹数目较少。复发时间越晚,皮疹出现时间越少。皮疹形态也有特点,斑疹少见,而丘疹呈暗紫红色或古铜色较为多见。扁平湿疣及脓疱疹较为常见。在外生殖器和肝门部位易发生扁平湿疣。
梅毒患者日常需注意做好个人生活卫生护理与隔离,防止疾病扩散传播。
同时调整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避免梅毒病情恶化,定期复查,监测治疗效果。患者家属应该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出现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家属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一起学习并掌握梅毒的相关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解除思想顾虑,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坚持早期、足量、正规治疗,严禁自行停药、减药。且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若男性患者在阴茎、龟头等部位或女性患者在外阴一侧或两侧新发现有溃疡,触摸之后感觉比较硬,且按压之后基本上没有疼痛,有可能是梅毒硬下疳的表现,需警惕复发,应立即就医以明确病情。
病程在1年以上的患者、复发患者及伴有视力、听力异常的患者均应接受脑脊液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神经梅毒。
患者用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关节或肌肉疼痛、恶心、寒战等副作用,严重者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应诊治,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早期梅毒经充分治疗,应随访2~3年,治疗后第一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临床与血清反应(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连续2年随访期间严密观察其血清反应滴度下降与临床改变情况,如无复发即可终止观察。
如有血清复发(血清反应由阴转阳或滴度升高4倍)或临床症状复发,应立即加倍剂量进行复治,并根据条件,考虑是否需要检查脑脊液以判断是否有神经梅毒病变。
早期梅毒治疗后,按规定日期随访,如血清固定(不阴转)而无临床复发征象者,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检查脑脊液,以除外无症状性神经梅毒的可能。
梅毒治愈后可以怀孕要孩子,但是需定期进行梅毒滴度的检测来判断病情是否平稳、有无反复。如果梅毒滴度转阴或维持在低滴度,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备孕、生产。
梅毒孕妇怀孕时应及时就医,医生根据病情进行治疗,早期治疗,可阻断梅毒传染胎儿。
梅毒自测可用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里面除了有试纸外,还包括采血针、吸管、稀释液、酒精棉片和一份使用说明书。患者通常用采血针采血样后用吸管吸出,然后尽快滴入到试剂盒上的加样孔中,经过半个小时观察在测试区(T)和质控区(C)有没有出现红线。
但须特别注意,此方法对于梅毒的检测准确率并不是很高,因此有高危性行为的人群,当自我检测结果有异常时,最好及早去正规的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断。
首先,应隔离、治疗传染源。可疑患者均应进行预防性筛查,做梅毒血清试验,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梅毒患者是梅毒的主要传染源,早期发现、早期治愈是消除传染源的根本办法,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
其次,是切断传播途径,梅毒主要通过性关系直接接触传染,因此,应有良好的性道德观,保持单一、固定性伴侣,不与感染者发生性关系。采取有保护的性行为,安全、科学使用安全套。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到无卫生保障的公共浴池洗澡,不与人共用手巾、剃刀、餐具等。
第三,应保护第二代,即加强婚前和产前检查,防止胎传梅毒发生。感染梅毒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把梅毒传染给腹中的胎儿,也可能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因此检查建议如下:
最后,还要注意经血液传播的危险因素,严禁共用注射器,避免不卫生纹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