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别名:新冠肺炎,新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病毒感染
就诊科室:感染科,发热门诊
陈志海医典专家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
蒋荣猛医典专家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国家医院感染控制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传染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概述
  • 起初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
  • 具备人传染人的能力,正确佩戴口罩加强防护
  • 多数预后良好
  • 少数病情危重,甚至可致死亡

疾病定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严重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A-CoV-2),新冠病毒可在复制过程中不断适应宿主而产生突变。

  • 2020年1月7日,研究人员在患者标本中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 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暂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 2020年1月30日,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2月11日,WHO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英文名称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简称“COVID-19”。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TV)引入“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来命名这一新发现的病毒。
  • 2020年10月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发现德尔塔变异株,随后迅速在全球传播。
  • 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的博茨瓦纳首检出奥密克戎变异株。11月26日WHO确定其为继德尔塔变异株后的又一关切变异株。目前已取代德尔塔株成为主要流行株。
  •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 2024年8月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全国新冠病毒感染数据显示,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第27周的8.9%持续上升至第30周的18.7%。7月,全国共报送704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流行株为JN.1系列变异株和XDV系列变异株;全国新增新冠肺炎重症病例203例、死亡病例2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0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2例)。

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干咳多见)、气短、乏力、头痛、咽喉痛、肌痛。也有一部分患者以鼻塞、流鼻涕、咽痛、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肉疼痛以及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休克,甚至死亡。

部分患者病程中无相关临床表现,且CT影像学无新冠感染影像学特征,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称为无症状感染者。

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

流行病学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本病的潜伏期多为2~4天。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有5个,分别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

截至2022年12月底,奥密克戎毒株的5个亚型(BA.1、BA.2、BA.3、BA.4、BA.5)已经先后演变成系列子代亚分支709个,其中重组分支72个。

传染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传染性。

传染源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较强。注意无症状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

2020年5月,荷兰一家水貂养殖场内的工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且该养殖场内近期死亡水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阳性,提示水貂同样可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并有可能进一步感染人类。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通过气溶胶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此外,部分特殊群体重症率及病死率较高,如老年群体、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而及时全程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可能。

疾病类型

本病主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型。

轻型

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包括咽干、咽喉疼痛、发热、咳嗽等。

中型

符合以下表现的:

  • 持续发热超过3天伴或不伴咳嗽、气促等表现;
  • 呼吸频次(RR)<30次/分;
  • 静息状态下吸空气,血氧饱和度>93%;
  • 影像学检查可见特征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改变。

重型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且不能以除新冠病毒感染以外的原因解释的:

  • 气促表现,RR≥30次/分;
  • 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
  • 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高海拔(海拔超过1000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2/FiO2进行校正:PaO2/FiO2 × [760 /大气压(mmHg)]。
  • 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

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 超高热(≥41.1℃)或持续高热(≥39.1℃)超过3天;
  • 出现气促(<2月龄,RR≥60次/分;2~12月龄,RR≥50次/分;1~5岁,RR≥40次/分;>5岁,RR≥30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 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氧饱和度≤93%;
  • 辅助呼吸(喘息、喘鸣、鼻翼扇动、三凹征),发绀,间歇性呼吸暂停;
  • 出现嗜睡等意识障碍表现、惊厥;
  • 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 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 出现休克;
  • 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监护治疗。

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

以下为高危人群:

  • 大于65岁老年人(部分指南认为大于60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
  • 合并有基础疾病者,如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
  • 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抑制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
  • 肥胖(体质指数≥30)
  • 晚期妊娠或围产期女性;
  • 重度吸烟者。

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

成人:

  • 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
  • 组织氧合指标(如指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恶化或乳酸进行性升高;
  •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或外周血炎症标记物如 IL-6、CRP、铁蛋白等进行性上升;
  • 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
  • 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

儿童:

  • 呼吸频率增快;
  • 精神反应差、嗜睡、惊厥;
  •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和/或血小板减少;
  • 低(高)血糖和/或乳酸升高;
  • CRP、PCT、铁蛋白等炎症标记物明显升高;
  • 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明显升高;
  • 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
  • 头颅影像学显示脑水肿表现,或胸部影像学显示病情进展;
  • 有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异常血红蛋白、重度营养不良等)、有免疫缺陷或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新生儿。
病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新发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SARA-CoV-2病毒感染引起。

基本病因

目前,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7种,即HCoV-229E、HCoV-OC43、SARS-CoV、HCoV-NL63、HCoV-HKU1、MERS-CoV和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属于第7种被发现的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其基因特征与SARS-CoV和MERS-CoV有明显区别,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SARS-CoV-2在复制过程中为了不断适应宿主核苷酸位点会不断发生突变,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病毒传播力、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等特性的变异株。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有5个,分别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

目前 Omicron 株感染病例已取代Delta 株成为主要流行株。现有证据显示 Omicron 株传播力强于 Delta 株,致病力有所减弱。

从致病性上看,研究表明Omicron变异株BA.4、BA.5在人类肺泡上皮细胞中复制能力更强,因此致病性更强;从免疫逃逸能力上看,Omicron BA.4和BA.5具有超强的免疫逃逸能力,BQ.1/BQ.1.1等亚分支及重组变异株

XBB/XBB.1.5,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正在成为取代BA.5的导致全球疫情反复的主流毒株

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以咽干、咽喉疼痛、咳嗽、发热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等表现。极少数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临床分型不同,表现不同。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5~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等症状。

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早期症状

新冠病毒感染一般无明显的前兆,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疾病初期,部分患者也可能无任何明显症状,其他多数患者常见以咽干、咽喉疼痛、咳嗽、发热为主要表现,但除此之外,因存在个体差异,患者还可出现肌肉疼痛、胸闷、咽痒、咽痛、鼻塞、流鼻涕、腹泻、味觉异常等症状。

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见于众多疾病,并非新冠所独有,因此患者其实很难自行通过症状鉴别是否感染新冠。

当出现前述表现,且认为自己既往有接触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可能性,应尽早到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典型症状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以咽干、咽喉疼痛、咳嗽、发热为主要表现。也有一部分患者以鼻塞、流鼻涕、咽痛、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肉疼痛以及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有临床症状的新冠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轻型患者以咽干、咽喉疼痛、咳嗽、发热表现为主,无肺炎表现。
  •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5~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 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
  • 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除上述症状之外,还可出现多系统表现:

嗅觉、味觉改变

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嗅觉或味觉丧失列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新症状。嗅觉丧失是一种潜在的筛查症状,有助于发现疑似病例或指导检疫防护。因此,建议将新发、突发的嗅觉丧失患者视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感染者。

消化系统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可表现出多种消化系统症状,甚至可作为首发症状,这需要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及早识别,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消毒工作。新冠感染相关消化系统症状可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肝酶异常等,重症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其中以腹泻最为多见,腹泻次数、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报道不一,有文献报道,腹泻可作为预测重症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眼部症状

新冠病毒患者可有眼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结膜炎,患病率为0.8%~31.6%。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主要眼部症状为眼痛、眼痒、异物感、流泪、 眼分泌物多,主要表现为结膜充血、结膜水肿。眼部症状可出现在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前1~7天,也可出现在发热等症状后。

神经系统症状

新冠感染患者虽然主要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但在疾病进程中可伴随多种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而没有典型的呼吸道症状,但该情况较为少见。

重症新冠感染患者更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而脑卒中的发生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这些患者的不良预后,部分患者可死于脑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防止轻症患者进展为重症。新冠感染患者若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表现,应由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和感染科医师共同参与救治,根据可能的病因给予治疗。对于合并高凝倾向的患者(D-二聚体异常增高),有学者建议在权衡颅内出血风险的情况下,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但抗凝治疗能否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部分新冠感染患者的脑电图可表现为异常癫痫样放电或慢波活动,当新冠感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混乱或精神状态改变、觉醒障碍和异常的阵发性运动(肌阵挛)时,脑电图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一部分,以协助明确病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诱发的吉林巴利综合征可表现为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和以急性眼肌麻痹、步态共济失调和腱反射减弱为特征的Miller-Fisher综合征等。

皮肤表现

新冠感染患者的皮肤表现主要好发于躯干和四肢。

在新冠感染早期皮肤表现中,红斑、丘疹是最常见的表现(36.4%),其次是丘疱疹(34.7%),血管病变(15.3%),包括瘀点、瘀斑、紫癜、冻疮外观与雷诺现象、樱桃状血管瘤及肢端紫红色丘疹、荨麻疹(9.7%)。此外,还可以表现为水痘样疹甚至鳞屑性皮疹等。

重型病例或晚期病例中最突出的现象是“COVID趾”,即冻疮样病变,好发于肢端,皮损最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类似于冻疮。1周左右,皮损颜色逐渐加深变为紫色并变扁平,可自行缓解,患指(趾)无雷诺现象。

这些病变可能疼痛、有时发痒、有时无症状,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唯一症状或晚期表现。

其他表现还有报道过口腔溃疡,伴有牙龈炎和水疱。

心理行为问题

新冠感染患者后期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新冠感染疫情是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不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也给患者带来心理冲击,引起相应心理行为问题。

此外儿童病例的症状,较成人来说具有一定特征性。

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

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出现类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多发生于恢复期。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等。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就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符合以下条件的可居家治疗:

  • 没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
  • 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无严重心肝肺肾脑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等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

居家治疗期间,家居环境需注意以下情况:

  • 条件允许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应在相对独立的房间居住,并使用单独卫生间;
  • 家中配备感染者专用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带盖垃圾桶等个人防护用品。
  • 居家治疗患者应减少外出和访视。

该病为急性感染,常在第一周病情逐步加重,如有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 呼吸困难或气促;
  • 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超过38.5℃,且超过3天;
  •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
  • 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持续呕吐等情况;
  • 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

患者可通过自驾或拨打120等方式前往医院就医,期间应该注意全程佩戴口罩,点对点抵达医院,就医后点对点返回家中,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一般的发热门诊24小时开诊,如果发热温度较高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应该及时就诊。有些发热门诊划分为普通门诊和新冠门诊,如果出现≥3个新冠感染相关症状的患者(发热、干咳、咽痛、乏力、嗅觉减退、流涕、鼻塞、结膜炎、腹泻和肌肉酸痛),有流行病学史、健康码异常的患者,应去新冠门诊就诊。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来初步了解病史,患者可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回答:

  • 什么时候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 发病前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哪些人?
  • 身边是否有人有类似症状?
  • 是否有呼吸困难?
  • 有什么基础疾病?

就诊科室

发热门诊、感染科、重症监护室。

就诊原则

  •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及《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
  •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阳性的基础上,出现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等情况的,应及时就诊。
  • 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 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和既往感 染新型冠状病毒者,原则上抗体不作为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3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近期接种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不作为参考指标)。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 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
  • 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 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临床表现

  • 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感染相关临床表现;
  • 具有上述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确诊病例

  •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

相关检查

医生查体

主要针对肺部进行相应检查,听诊呼吸音等。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和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

重型、危重型患者可见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炎症因子升高。

影像学检查

胸部影像学检查: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MIS-C时,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见心影增大和肺水肿。

鉴别诊断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进行判断: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表现需与其它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尤其是对疑似病例要尽可能采取包括快速抗原检测和多重PCR核酸检测等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
  • 还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 儿童患者出现皮疹、黏膜损害时,需与川崎病鉴别。
  • 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者,即便常见呼吸道病原检测阳性,也应及时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

治疗

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症状轻微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及时通过互联网问诊等方式咨询专业人士,由专业人士判断居家治疗还是住院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注意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抗凝治疗等。

一般治疗

  • 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及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等。
  • 高热患者及时采取物理降温、药物退热等措施。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
  • 俯卧位治疗。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 12 小时。
  • 据病情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等,有条件者可行炎症因子检测。
  • 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情绪,应当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抑制病毒复制对控制新冠病毒感染进展至关重要,抗病毒治疗是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应结合患者病程病情,合理选用COVID-19抗病毒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抗病毒治疗

  •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适用人群为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用法:奈玛特韦300mg与利托那韦100mg同时服用,每12 小时1次,连续服用5天。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尤其是药物相互作用部分,避免药物合用禁忌,例如不得与哌替啶、雷诺嗪等高度依赖 CYP3A 进行清除且其血浆浓度升高会导致严重和/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的药物联用。
  • 阿兹夫定片。用于治疗中型新冠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用法:空腹整片吞服,每次5mg,每日1次,疗程至多不超过14天。同时,对该药过敏者禁用,不建议妊娠患者使用,中重度肝脏或肾脏功能损伤患者慎用,所有接受阿兹夫定治疗者在治疗期间均应密切监测血常规和肝功变化。
  • 莫诺拉韦胶囊。适用于发病5 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用法:800毫克,每 12 小时口服 1 次,连续服用5 天。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
  • 静注 COVID-19 人免疫球蛋白。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使用剂量为轻型 100mg/kg,普通型 200mg/kg,重型 400mg/kg,静脉输注,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次日可再次输注,总次数不超过 5 次。
  •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输注剂量为 200~500ml(4~5ml/kg),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病毒载量等决定是否再次输注。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其他抗新冠病毒药物。

抗菌治疗

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继发细菌感染时,建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免疫治疗

糖皮质激素

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病例,酌情短期内(不超过10日)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地塞米松5mg/日或甲泼尼龙40mg/日,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减少副作用。

根据患者呼吸进行性困难、胸部影像学进展迅速情况,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酌情短期内(一般建议3~5日,不超过10日)使用糖皮质激素。

白细胞介素 6(IL-6)抑制剂

如托珠单抗,对于重型、 危重型且实验室检测 IL-6 水平升高者可试用。注意过敏反应,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抗凝治疗

用于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用法:首次剂量4~8mg/kg,推荐剂量4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输注时间大于1小时;首次用药疗效不佳者,可在首剂应用12 小时后追加应用1次(剂量同前),累计给药次数最多为2 次,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800mg。

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对于重型、危重型病例,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治疗:

呼吸支持

包括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加强气道湿化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 。

循环支持

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指标,进行无创或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救治过程中,注意液体平衡策略,避免过量和不足。

急性肾损伤和肾替代治疗

积极纠正肾功能损伤的原因外,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对于肾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可选择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

其他治疗措施

对于儿童特殊情况,可能需考虑下列处理措施:

  • 急性喉炎或喉气管炎:根据患儿上气道梗阻及缺氧程度,采取吸氧、应用糖皮质激素、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左肾上腺素雾化吸入等措施。
  • 喘息、肺部哮鸣音:及时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痰液黏稠者可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
  • 脑炎、脑病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应采取积极控制体温、降颅压、镇静、止惊等措施。严重脑病患者考虑予以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托珠单抗等药物。
  •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尽早抗炎,积极纠正休克、出凝血功能障碍,并予以脏器功能支持。

对于重型或危重型的妊娠患者,需多学科评估妊娠风险,必要时终止妊娠,剖宫产为首选方式。

中医治疗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和《成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诊疗参考方案》,本病也可考虑中医治疗手段,非重点人群的早期患者可以参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关于在城乡基层充分应用中药汤剂开展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推荐的中成药或中药协定方进行居家治疗。

由于中医治疗受病情、证候、气候等因素影响,因此自行用药也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以下为部分推荐使用的中成药及中药协定方。

  • 风寒犯卫:表现为发热、恶寒、肌肉关节酸痛、咳嗽、舌红苔薄白、脉浮紧等,可用荆防败毒散合小柴胡汤,根据用药后热势进行加减。
  • 风热犯肺: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咳黄痰、咽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可用抗感热痛方。
  • 寒饮郁肺:表现为咳嗽、咽喉瘙痒、咯白痰、舌淡胖、苔薄白腻水滑、脉弦等,可用六味柴胡汤合止嗽散。
  • 湿热内蕴:表现为咳嗽、咯黏稠黄痰、口中发苦、咽部异物感、舌胖红苔黄腻、脉滑等,可用甘露消毒丹合麻杏苡甘汤。
  • 肺燥津伤:表现为干咳少痰、痰粘、咽干、舌红苔薄黄、少津、脉细等,可用桑杏汤或养阴清肺口服液。

预后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孕产妇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相近。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后遗症

根据《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康复指导意见》:

  • 轻症隔离及普通型出院患者:多数患者肺功能损害轻微或无持续残留的肺功能问题,较少产生身体功能障碍。
  • 重型/危重型出院患者:可能会有全身虚弱、呼吸急促导致身体功能受限,肺功能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与胸部CT的检查显示的肺纤维化改变一致,此改变可能持续存在。

以上所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遗症尚需要大量病例总结和观察。

康复

个别重症患者可能会有肺纤维化,康复需要较长时间。

并发症

重症病例患者可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日常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一般患者可在家观察治疗,注意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如遇健康问题可向属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寻求帮助。

家庭护理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感染者居家康复专家指引(第一版)》及《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阳性感染者居家康复期间做到减少外出和探访。同住人应做好个人防护,一并遵守居家隔离康复管理要求。

阳性感染者单独居住在通风良好的房间。衣物、床单、毛巾等用品与他人分开存放、分开洗涤。单独使用餐具。房间内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以及消毒产品、带盖的垃圾桶等防疫物资。

阳性感染者进入家中公共区域应规范佩戴N95口罩。同住人与阳性感染者接触时,或处理其污染物及污染物体表面时,应当做好自我防护,佩戴N95口罩、一次性手套,与其保持1米以上距离,做好手卫生。

各居室应关闭房门独立开窗通风,房间每日至少上、下午各进行1次开窗通风,每次30分钟以上。中央空调应关闭回风,按照全新风模式运行。卫生间内应加强开窗通风,或开启排气设备进行通风换气。每日至少进行1次房间湿式清扫。

卫生间需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坐便器冲水时,先盖马桶盖再冲水。卫生间、厨房的干湿地漏均需要每天定时注水,注水后盖上盖子,再用注水的塑料袋压住地漏,或采用硅胶垫等封堵。

生活垃圾要妥善处理,每次清理垃圾时用双层塑料袋装好并扎紧袋口,避免出现遗洒,并对其外表面和封口处消毒后, 由同住人佩戴N95口罩及戴乳胶手套将垃圾放至社区指定位置。

除生活必需品和药品外,尽量不要订购其他快递。收取快递、外卖时采取无接触方式,开门时需规范佩戴N95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并在开门前后做好手卫生。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

  • 不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禽、肉、蛋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 注意营养、避免偏食、保证摄入食物多样化,尤其是新鲜蔬菜、水果等;例如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 250-400 克,包括大米、面粉、杂粮类等;烹调植物油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摄入,可多选用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总脂肪供能比达到膳食总能量的25%-30%。每日热卡保证30千卡/公斤热量摄入,老年患者可适当降低。保证充足蛋白质,主要摄入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大约每天 150-200 克),如瘦肉、鱼、虾、蛋、大豆等,尽量保证每天一个鸡蛋、300克液态奶或相当的奶制品(酸奶能提供肠道益生菌,可多选);即保证每日1克/公斤蛋白质摄入,消耗较多患者可适当增加,肾功能不全者注意氮平衡。保证充足饮水量,每日1500-2000毫升,少量多次,主要以白开水或淡茶水为主。对于食欲较差、进食不足的患者以及老年和慢性病患者,可以使用营养强化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或营养素补充剂;
  •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按时按量用餐,避免暴饮暴食;
  • 可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D及维生素A。此外,维生素E、维生素B6、维生素B12、金属锌、铯和Ω-3脂肪酸等微量营养素的补充亦对机体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运动

积极锻炼,控制体重。此外,适度运动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 戒烟、戒酒;
  • 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 关注心理健康,注意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监测体温,如有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及时就诊。如发病前两周内中、高风险地区居住或旅行史、有与确诊或疑似患者接触病史,或者有集体发病表现,需及时就诊并主动隔离。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如下:

  • 定点医院要做好与患者居住地基层医疗机构间的联系,共享病历资料,及时将出院患者信息推送至患者辖区或居住地居委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患者出院后,因恢复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感染其它病原体风险,建议应继续进行7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特殊注意事项

  • 本病潜伏期多为2~4天。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如有确诊或疑似患者接触病史,即使暂时没有发热等症状,也需要主动隔离。
  • 居家治疗人员症状明显好转或无明显症状,自测抗原阴性并且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两次检测间隔大于24小时),可结束居家治疗,恢复正常生活和外出。

预防

在传染病爆发流行时,采取的措施包括针对病原体、易感人群、传播途径和疫源地等方面的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用于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截至2023年1月,我国附条件批准上市的疫苗有7种,纳入紧急使用的疫苗有6种。若加上最近纳入紧急使用的疫苗,我国纳入紧急使用的疫苗或达到11款。疫苗保护效力均达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的要求,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疫苗目标产品特性》推荐的指标要求。

临床试验和紧急使用阶段及前期重点人群较大规模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表明,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良好。如无特殊接种禁忌,18周岁及以上人群均建议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根据《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接种新冠疫苗的重点人群,原则上是“应接尽接”,只要没有新冠疫苗的接种禁忌证,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打新冠疫苗,没有年龄上限。

所有已获批开展加强免疫接种的疫苗及组合均可用于第一剂次加强免疫,具体疫苗组合如下:

2剂灭活疫苗+1剂灭活疫苗(国药中生北京公司、武汉公司、北京科兴中维、深圳康泰、医科院生物医学研究所等5款已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的灭活疫苗均可组合使用);

2剂灭活疫苗+1剂康希诺肌注式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2剂灭活疫苗+1剂康希诺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2剂灭活疫苗+1剂重组蛋白疫苗(可任选智飞龙科马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珠海丽珠重组新冠病毒融合蛋白(CHO细胞)疫苗);

1剂康希诺肌注式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1剂康希诺肌注式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1剂康希诺肌注式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1剂康希诺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除接种疫苗外,做好个人防护仍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包括不要去人群聚集处、勤洗手、多饮水、注意休息等。具体预防手段如下:

  • 尽量减少外出,不要去人群聚集处,避免近距离接触任何有感冒或流感样症状的人;
  • 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和乘坐交通工具时,注意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 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
  • 注意手卫生,勤洗手,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 打喷嚏或咳嗽时不要用手去捂,要用手肘部或纸巾遮住口、鼻;
  • 居室及工作场所保持清洁,勤开窗,多保持通风状态;
  • 注意多喝水、多休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以提高个体免疫能力,注意营养、合理饮食,肉类、禽类和蛋类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 准备常用物资,如体温计、一次性口罩、家庭用消毒用品等;
  • 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近期去过高风险地区或与确诊、 疑似病例有接触史的,应主动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 积极接种新冠疫苗。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参考资料
[1]世界卫生组织2019新型冠状病毒指南:https://www.who.int/internal-publications-detail/clinical-management-of-severe-acute-respiratory-infection-when-novel-coronavirus-(ncov)-infection-is-suspected.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的通知[EB/OL]. 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301/bdc1ff75feb94934ae1dade176d30936.shtml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20:26.
[4]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健康管理方案(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15/content_5491535.htm,2020-03-13[2020-10-20].
[5]中国康复医学会: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康复指导意见(第一版)
[6]Korber B, Fischer WM, Gnanakaran S, et al. Tracking Changes in SARS-CoV-2 Spike: Evidence that D614G Increases Infectivity of the COVID-19 Virus. Cell. 2020;182(4):812-827.e19.
[7]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的通知[EB/OL]. http://www.nhc.gov.cn/xcs/gzzcwj/202212/2b6c16cc176b4806b399ea5588353b3c.shtml
[8]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手册(试行第一版)[EB/OL]. https://mp.weixin.qq.com/s/fr6Lb79r4YA184uo2CMaNA
[9]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冠感染诊疗参考方案(2022年12月版)[EB/OL]. https://mp.weixin.qq.com/s/8IwoZ6LE1RxDaXxhkl-Itw
[10]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消化系统诊疗专家共识 . 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16):1212-1216.DOI:10.3760/cma.j.cn112137-20200308- 00645.
[11]The First Case of New Variant COVID-19 Originat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Detected in a Returning Student — Shanghai Municipality, China, December 14, 2020[J] China CDC Weekly, 2021, 3(1): 1-3.
[12]https://cov-lineages.org/global_report_B.1.351.html.
[13]Athanasia Printza,Jannis Constantinidis. The role of self-reported smell and taste disorders in suspected COVID-19,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 Laryngology,2020,277(9):2625-2630.
[14]Zhou Y,Duan C,Zeng Y,et al. Ocular findings and proportion with conjunctival SARS-COV-2 in COVID-19 patients. Ophthalmology. 2020,7, 127,982-983
[15]Wu P,Duan F,Luo C,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ocular finding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in Hubei Province,China. JAMA Ophthalmology. 2020;138(5):575-578.
[16]Pleasure SJ,Green AJ,Josephson SA,et al. The spectrum of neurologic disease in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pandemic infection:neurologists move to the frontlines. JAMA Neurolog
[17]Mao L,Jin H,Wang M,et al. 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Wuhan,China. JAMA Neurology, 2020,77(6):683-690.
[18]Yifan Zhou,Wei Li,David Wang,et al. Clinical time course of COVID-19, its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 and some thoughts on its management.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2020,5(2):177-179.
[19]Virani A,Rabold E,Hanson T,et al.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infection. Neurologia,2020,35(4):268-269.
[20]Toscano G,Palmerini F,Ravaglia S,et al.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N Engl J Med,2020,382(26):2574-2576.
[21]Zhao H,Shen D,Zhou H,et al.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infection:causality or coincidence ? Lancet Neurol,2020, 19:383-384.
[22]Gutiérrez-Ortiz C,Méndez A,Rodrigo-Rey S,et al. Miller Fisher Syndrome and polyneuritis cranialis in COVID-19. Neurology Epub,2020,95(5): e601-e605.
[23]Li D,Gang Z.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people a ected by the COVID-19 epidemic. Lancet Psychiatry,2020,7(4):300-302.
[24]Gianotti R,Zerbi P,Dodiuk-Gad RP. 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study of skin dermatoses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COVID-19 infec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Italy. J Dermatol Sci,2020,98(2):141-143.
[25]Landa N,Mendieta-Eckert M,Fonda-Pascual P,et al. Chilblain-like lesions on feet and hand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t J Dermatol,2020,59(6):739-743.
[26]Cao Y, et al. Imprinted 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 evolution. Nature. 2022 Dec 19.
以上内容由陈志海主任医师蒋荣猛主任医师参与编审,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