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红斑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就诊科室:皮肤科,风湿免疫科
涂平医典专家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皮肤组织病理学组副组长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概述
  • 发生于皮下脂肪小叶间隔的炎症性疾病
  • 与链球菌感染、药物反应及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 好发于青年女性
  • 给予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等

疾病定义


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是发生于皮下脂肪小叶间隔的炎症性疾病。多发生在小腿前部,表现为肢体对称性出现触痛显著的皮下结节。一般经3~6周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但可再发。

结节性红斑通常可以是某些潜在性疾病的表现之一。可通过祛除病因、对症治疗等进行治疗。

流行病学

女性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发病年龄为20~30岁。

病因

该疾病的病因至今不明。一般认为与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药物以及一些系统性疾病可能也与本病有关。

基本病因

该病多为特发性,病因不明。下列是一些相关的发病因素。

感染

特别是溶血性链球菌,链球菌性咽炎可能是与本病相关的最常见疾病。其他可能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衣原体、真菌等。

药物

如溴剂、碘剂、磺胺类、阿莫西林及口服避孕药也可能与本病有关。

系统性疾病

如白塞病、炎症性肠病、结节病、自身免疫病、妊娠和恶性肿瘤等。


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触痛显著的红斑性皮下结节。急性起病者,可在结节性红斑发病前1~3周有前驱症状,如乏力、低热、咳嗽、关节痛等。

典型症状

好发部位

结节多发于小腿伸侧,也可发生在大腿与上肢伸侧甚至面部,躯干也可受累。

皮损特点

  • 皮损为红色结节,直径一般为1~3cm,数个至数十个,对称性散在分布,不融合;
  • 病损结节处局部温度升高,自觉疼痛和压痛,结节高出皮肤表面2~3周左右达到高峰期;
  • 结节无化脓和溃疡,一般经3~6周自行消退,缓解后无萎缩和瘢痕形成,有时会遗留轻微的色素沉着,但可再发;
  • 部分患者的皮损可持续1~2年反复不愈,但不破溃,称为“慢性结节性红斑”或“迁延性结节性红斑”。

伴随症状

伴随症状通常与病因有关,如:

  • 链球菌感染者出现急性咽炎症状;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可伴有发热、乏力、下肢水肿等全身症状;
  • 麻风分枝杆菌感染者,可伴有多个器官受累,如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等;
  • 白塞病患者皮肤可出现丘疹、脓疱、可触及性紫癜等;
  • 炎症性肠病患者多伴消化道症状,表现为持续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 药物引发结节性红斑者伴有发热、关节痛、肌肉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就医

如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就医:

  • 有持续发热,关节肿痛;
  • 皮肤出现多个坚硬的红色结节;
  • 皮损处疼痛明显,影响日常生活;
  • 皮损持续不消退。

医生一般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结节特点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能建议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就诊科室

皮肤科或风湿免疫科。

相关检查

血液检查

白细胞计数、血沉可升高。

组织病理学检查

检查方法

医生使用一些专业器材取得结节表面和深部病变组织,通过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组织的病理学特征。

检查结果

间隔性脂膜炎为其特征。脂肪小叶间隔内水肿,红细胞外渗,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晚期还可见到由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肉芽肿。

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又称PPD试验,可用于鉴别硬红斑与结节性红斑,硬红斑PPD试验强阳性。

检查方法

在前臂屈侧皮内注入结核菌素试剂。

检查结果和意义

48~72小时后,观察注入部位的硬结大小。红肿硬结小于5mm者为阴性反应;超过5mm者为阳性;≥15mm者为强阳性。

其他

胸片、抗核抗体、抗“O”滴度或咽拭子培养,可帮助确定病因。

鉴别诊断

结节性红斑需要与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血管炎、细菌或真菌所致的皮下感染等鉴别,尤其要与硬红斑相鉴别。硬红斑好发于小腿屈侧,可出现溃疡,部分患者与结合分枝杆菌感染有关,PPD试验强阳性。

治疗

寻找并祛除病因是治疗与防止复发的关键,该病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急性期治疗

  • 根据病情控制上呼吸道感染;
  • 休息,减少走动;
  • 关节肿痛时口服非甾体类药物。

一般治疗

支持疗法,如抬高下肢、卧床休息有助于缓解。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碘化钾饱和溶液

遵医嘱口服,可缓解症状,长期应用应注意避免甲状腺功能减退。

糖皮质激素

病情重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秋水仙碱

可用于结节性红斑合并白塞病的患者。

免疫抑制剂

对于有炎症性肠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患者,可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羟氯喹、环孢素A或沙利度胺、秋水仙碱、硫唑嘌呤、甲氨蝶呤。

抗生素

如有链球菌等感染者,应选用敏感抗生素。

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缓解疼痛,如布洛芬或吲哚美辛。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 根据辨证情况,早期可以给与清热解毒。
  • 恢复期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
预后

该病多数可以自愈的,一般经3~6周,结节可自行消退,缓解后无萎缩和瘢痕形成,有时会遗留轻微的色素沉着,但可再发。部分患者的皮损持久不退,持续1~2年亦不破溃。

并发症

该疾病无明显并发症。

日常

日常可通过湿敷、抬高患肢等措施来缓解疼痛。

日常生活管理

  • 早期可以通过冷敷来缓解肿胀和疼痛。
  • 避免长时间站立走动,适当卧床休息,急性期建议抬高下肢以减轻局部水肿。

特殊注意事项

结节性红斑一般可在几周内消退,若接受治疗后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请及时就医。

预防

结节性红斑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主要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来预防结节性红斑的发生及复发。

参考资料
[1]张建中,高兴华.皮肤性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51.
[2]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61-162.
[3]李凡,徐志凯.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5.
[4]英国NHS网站:https://www.nhs.uk/conditions/erythema-nodosum/
[5]美国AAFP网站:https://www.aafp.org/afp/2007/0301/p695.html/
以上内容由涂平主任医师参与编审,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