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别名:虫咬皮炎
就诊科室:皮肤科
徐子刚医典专家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儿童亚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银屑病治疗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概述
  • 昆虫叮咬后发生的过敏性皮肤病
  • 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
  • 往往分批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或衣物开口处
  • 可口服抗组胺药,外用止痒剂等来治疗

疾病定义


丘疹性荨麻疹(papular urticaria)又称虫咬皮炎,是昆虫叮咬后发生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上比较常见。

多发生于暴露部位,如头面部、手足,也可发生于腰部、臀部,表现为突然发生的3~10mm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常为圆形或纺锤形。搔抓或遇热后皮损扩大形成坚实的风团甚至结节、斑块,常有巨痒,严重者可影响日常起居和生活。

流行病学

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也可见于成人。有季节性,以春、夏、秋季多见。

疾病类型

飞虫叮咬

皮损多位于衣物暴露部位,散在或簇集成群分布。

爬虫叮咬

皮损可位于衣物覆盖部位,在衣物开口部位如腰际、袜口、胸围处可呈线状排列。

膜翅目昆虫叮咬

膜翅目昆虫如蜜蜂、马蜂叮咬可能诱发过敏性休克。

病因

由蚊虫叮咬诱发,视被叮咬者的个体差异可能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基本病因

该病与昆虫叮咬有关,常见的如跳蚤、虱子、螨、蚊、臭虫、蠓虫、蜂、蜱等,昆虫叮咬时注入皮肤的唾液可能导致人体出现过敏反应。由于昆虫种类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

症状

典型皮损为群集或散在的、纺锤形的风团样丘疹,偶呈线状排列,3~10mm大小,顶端常有小水疱,新旧皮损常同时存在。患者常有剧烈瘙痒,可影响睡眠,搔抓可引起继发感染,或皮损慢性化演变为结节性痒疹。

典型症状

好发部位

往往分批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或衣物开口处。

皮损特征

  • 突然发生的3~10mm大小的水肿性丘疹,呈纺锤形,皮损的长轴多与皮肤纹路平行。
  • 皮损顶端可有水疱、脓疱或结痂。严重时可形成疱液澄清或红色血性的大疱。
  • 肢端、眼睑、口周、外阴等部位可形成局部皮肤严重水肿。
  • 皮损常成批发生,数目不定。
  • 皮损往往季节性复发,也常在晚间出现或加重,引起剧痒而影响睡眠。
  • 经过2~3天或1~2周,皮损即消失,可遗留暂时的色素沉着。
  • 剧烈搔抓可引起表皮糜烂、血痂或继发性感染,有时引起湿疹化或局部皮肤肥厚、粗糙。
  • 有的患者因处理不当,经年累月不愈可转变成痒疹。
就医

皮肤上出现散在、群集或线状排列的3~10mm大小的水肿性丘疹、丘疱疹,伴有剧烈瘙痒,需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医生一般通过对皮损的观察、病史及症状的询问以及一些检查,能够对病情做出判断。

就医指征

  • 皮肤上突然出现多个水肿性丘疹、丘疱疹,自觉瘙痒,影响睡眠;
  • 皮损持续存在,没有消退的迹象,或反复成批出现;
  • 叮咬后局部软组织肿胀、局部疼痛明显,或者出现发热。

诊断流程

医生可能会问以下问题来帮助诊断及了解病情。

  • 皮损出现及持续的时间;
  • 是否伴有瘙痒、疼痛或灼热等感觉;
  • 是否有什么原因会使皮损加重或减轻;
  • 是否伴有发热;
  • 是否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症状,有无过敏性休克病史;
  • 是否治疗过,如果治疗过,效果如何;
  • 是否对某些物质过敏;
  • 是否被某些蚊虫叮咬过;
  • 家中是否养有宠物;
  • 最近是否外出旅游、去过野外或在花草茂盛的地方玩耍过。

根据以上的问诊及对皮损的观察,一般可以进行诊断。

必要时会做一些检查,来判断是由何种昆虫叮咬。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检查

伴有发热、局部肿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

鉴别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需与水痘、荨麻疹鉴别。

疾病名

病因

全身症状

皮损特点

部位

传染性

复发性

丘疹性荨麻疹

多与某些昆虫叮咬有关

多无

以纺锤型风团样丘疹和/或丘疱疹为主

多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或衣物开口处

常复发

水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可伴有发热、全身倦怠等

向心性分布且伴有显著红晕的水疱,也可表现为丘疹及丘疱疹

散发于头皮、面部、躯干和四肢,口腔黏膜亦可累及


不复发

荨麻疹

冷热变化、特殊食物药物、花粉草籽,有时不明确

个别严重患者可伴有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

不起水疱,单一皮疹常于24小时之内消退。但不同部位反复出现新皮疹

全身随处可发


可复发


治疗

以对症和抗过敏治疗为主,医生会建议患者口服抗组胺药或涂擦止痒的外用药等进行治疗,继发感染时要应用抗菌药物。同时患者需要改变生活环境,减少昆虫叮咬。

急性期治疗

对有休克等严重全身反应者,医生会立即进行抢救,1:1000肾上腺素皮下注射,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口服药物

抗组胺药

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药物,可起到缩短病程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

局部肿胀明显者,可遵医嘱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抗生素

合并发热的患者,医生会先明确患者是否有局部软组织感染。如合并局部软组织感染,常需使用抗生素。

外用药物

  • 轻度皮疹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无极膏、薄荷软膏、清凉油、风油精等药物缓解瘙痒。
  • 不易消退的皮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糖皮质激素软膏有抗炎、止痒、抗过敏的功效。但应避免长期使用。
  • 对于局部抓烂、合并感染的皮损,可以外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
  • 局部皮肤瘙痒、肿胀明显时,可做冷湿敷。

手术治疗

被蜱叮咬后,若蜱虫口器残存在皮肤内,则需手术取出。

中医治疗

风热型

为内蕴湿热,复感风邪虫毒,郁于肌肤而致。治以清热解毒,疏风止痒。

其他治疗

出现大疱者,医生会在消毒后进行抽取疱液治疗。

预后

本病有自愈性,恢复后可遗留暂时的色素沉着。反复发作或处理不当可形成单纯痒疹或是结节性痒疹。随着年龄的增大,症状会逐渐减轻,最终可停止发作。

并发症

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登革热、疟疾、斑疹伤寒,特殊节肢动物如膜翅目容易引发过敏性休克。

日常

此病为蚊虫叮咬所致,所以要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的卫生。饲养宠物应做好宠物的除虫工作;昆虫多的季节,应预防昆虫叮咬。

出现皮损时,不要慌张,避免搔抓,遵医嘱按时用药。高敏人群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家庭护理

心理护理

皮肤剧烈瘙痒,易导致患者出现心情烦躁,影响工作、休息,同时不好的精神状态也可能使病情加重。家属应多安慰患者,使其保持心情舒畅,勿躁、勿怒。

用药护理

遵医嘱按时外擦或口服消炎、止痒药。

日常生活管理

  •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宽松、棉质的衣服,衣着不宜过厚、过暖,以免皮肤温度增高加重痒感。
  • 不要用过烫的水或化学清洗剂清洗皮损,过度洗烫,虽可短时缓解瘙痒,可刺激皮肤,形成慢性皮炎。
  • 勤剪指甲、勤洗手,避免过度搔抓,防止引起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应密切关注虫咬皮炎的变化,如长期不好甚至加重,需考虑痒疹、蚊虫叮咬高敏反应等,应及时就医。

监测皮损是否化脓、臭味,若有,可能提示合并细菌感染,需及时就诊处理。

预防

  • 消除昆虫如猫、狗身上的蚤,人蚤及臭虫等,在室内床铺、家具、草垫、墙角等处喷洒杀虫药,同居或密切接触者共同发病时应于环境中喷洒杀虫药。
  • 注意个人和职业防护,野外穿长袖并扎进袖口裤管等。

特别注意事项

  • 曾有过敏休克史的人群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盒,其内包括肾上腺素、注射器以及抗组胺药物等。
  • 蜂蛰后应立即将毒刺拔出并挤出毒液,再用水冲洗,局部用冰块或冷湿敷。
  • 发现蜱叮咬皮肤时不可强行拔除,以免撕伤皮肤或将口器折断在皮内,可用香烟熏、油膏焖等方法去除蜱虫,或及时到医院让医生将其取出。
参考资料
[1]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徐海环.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16-317.
[2]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42.
[3]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0.
[4]张建中,高兴华.皮肤性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8.
[5]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1-102.
[6]丁淑贞,戴红.皮肤科临床护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10-111.
[7]刘巧.中西医结合皮肤病治疗学.第2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19-120.
以上内容由徐子刚主任医师参与编审,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