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别名:急性热致疾病
就诊科室:急诊科
唐子人医典专家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心肺脑复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心肺复苏学组副组长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概述
  • 因暴露于高温环境,核心体温上升引起的疾病
  • 与机体产热、获取热量增加,散热障碍有关
  • 有头痛、头晕、高热或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症状
  • 治疗以迅速降低体温和防治脏器功能衰竭为主

疾病定义


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流行病学

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中暑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随之增加。现从时间、易感人群和地区分布三个方面,对其流行病学进行介绍。

时间分布

以夏季(即6~8月份)发生为主。夏季天气炎热日平均气温>30摄氏度,或相对湿度>73%,当温度和湿度均较高时,中暑发生的机率将会显著升高。

易感人群

  • 婴幼儿和65岁以上的老人;
  • 超重或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
  • 高温天气进行剧烈活动(比如体育运动、军事训练、户外活动等)的人群,即使年轻健康的人也有可能中暑;
  • 饮酒或者服用影响机体散热、减少出汗等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抗胆碱药物等)的人群。

地区分布

世界各地都有中暑暴发的情况。我国热带、亚热带面积相对较大,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城镇人口日益密集,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城镇居民中暑发病率也逐步上升。

疾病类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而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包括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三种类型。这几种类型,可以在同一患者身上先后发生,或同时发生,常常难以区分。其中以热射病病情最为严重。

病因

当机体不能够适应和耐受环境高温(>32摄氏度)、湿度较大(>60%)和无风状态时,体内产生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从而发生热量蓄积、体温上升,进而发生中暑。

基本病因

机体自身热量产生增加

在高温、高湿、不透风或强热辐射下,长时间从事剧烈活动,机体热量产生增加。

常见于强体力劳动、运动或者进行军事训练的人群。一些疾病状态,比如发热寒颤或者惊厥等情况,也会导致产热增加体温上升。

周围环境温度上升

环境温度升高时,一些易感人群,比如年老体弱多病(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的人群,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不能对自身体温进行良好的调节,身体从环境当中获得热量增多。

散热障碍

  • 出汗减少:汗腺损伤或者缺乏,比如皮肤烧伤瘢痕部位、汗腺缺乏症等。
  • 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心血管功能下降,如饮酒者、老年人、心功能障碍等。
  • 服用影响出汗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和抗组胺药等。
  • 其他因素:肥胖和衣服不透气等。
症状

在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下后,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症状,一开始体温正常或略升高。核心体温持续上升达到38摄氏度以上时除上述症状外还会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四肢湿冷等情况。

如不及时干预可逐渐发展为昏迷伴四肢抽搐,严重时可产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典型症状

先兆中暑

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等伴或不伴体温升高。若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短时间就可以恢复。

轻度中暑

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摄氏度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采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处理方式,数小时内可恢复。

重度中暑

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

热痉挛

多见于健康青壮年。

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训练过程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一般持续时间约3分钟。

患者常常无明显的体温升高,可能与大量出汗的情况下,只补充水分、不补充盐分,体内大量缺钠或者过度通气有关。

热衰竭

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群。患者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等。

此时患者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如不能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

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两类。

劳力性热射病

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如参加体育运动者、训练的官兵),表现为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无风的环境中,进行高强度训练或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出现发热、头痛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摄氏度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

患者可伴有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表现,病情恶化快,病死率极高。

非劳力性热射病

常发生于年老、体弱(小孩)和慢病人群,一般发病较慢。刚开始症状不容易发现,1~2天后症状加重,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患者体温高可达40~42摄氏度,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摄氏度,可有心衰、肾衰等表现。

就医

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后,出现大汗、口渴、头晕、头痛、高热等情况,应考虑发生了中暑。

一般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的患者,经现场及时救护后,均可恢复正常。但对于为重症中暑的患者,应立即转送医院。

就诊科室

急诊科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发病早期因脱水,致血液浓缩,可出现血红蛋白(Hb)升高、红细胞比积(Hct)增加,血小板(PLT)发病初期正常,继而迅速下降。

血液生化检查

  • 电解质:高磷血症(hyperphosphatemia)提示横纹肌溶解,低钙血症(hypocmia)见于肌损伤的患者,还可出现低钾、低钠、低氯。
  • 肾功能异常:可出现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升高。
  • 肝功能异常:可出现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
  • 感染指标异常:增高的程度与中暑的严重程度相关,合并感染者该类指标明显升高,如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增加。
  • 横纹肌损害:乳酸脱氢酶(LDH)、肌红蛋白(Mb)和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
  • 低血糖:劳力性热射病肝衰竭者可出现低血糖。
  • 凝血功能障碍:止凝血功能参数异常,可在发病第1天出现但更常见于第2天和第3天。

动脉血气分析

非劳力性热射病时,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劳力性热射病时出现严重代谢性(乳酸)中毒。

尿常规检查

患者尿色为茶色或酱油色,可以发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等变化。

其他检查

如果怀疑有颅内出血的情况,医生可能建议做头部CT和脑脊液检查进行确诊。

治疗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降低核心体温和防止脏器功能衰竭。

急性期治疗

现场救护

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患者一般经现场救护可以恢复正常。

  • 脱离现场环境: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将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
  • 快速降温: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扇风加快蒸发、对流散热。
  • 病情监测:持续监测体温。

医院内救护

物理降温

与现场救护类似,可以通过降低环境温度、头部降温、冷水浸泡法、冰帽、冰毯、冰袋等冷疗法调节体温。

体内降温

体外降温无效的情况,可采用4摄氏度盐水进行灌肠,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病情严重时,可以实施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至体内降温。

一般治疗

主要是循环监测与液体复苏,如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气分析、电解质、每小时尿量及尿液颜色,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尽快建立液体通路。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昏迷患者

昏迷患者应进行气管内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伴有颅内压增高者,静脉输注甘露醇,30~60分钟输入。

如果出现抽搐、躁动,静脉输入地西泮,也可以使用效力强、不良反应少的丙泊酚、苯二氮䓬类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用药剂量、输注速度和患者反应,剂量过大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和低血压发生。

液体复苏低血压患者

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复血容量,使尿量保持200~300ml/小时。同时注意监测电解质,及时补钾。

必要时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帮助恢复正常血压。但需注意勿用血管收缩药,以免影响皮肤散热。

多器官衰竭患者

应予对症支持治疗。及时发现和防治器官功能不全。如果出现横纹肌溶解,尿量至少保持为2ml/(kg・h),尿pH>6.5。

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伴有高钾血症时,慎用洋地黄。若出现物理降温方法无效且体温持续大于40度、持续性无尿、尿毒症、高钾血症、严重感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多脏器功能衰竭中的一种情况,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

可以使用H2受体持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预防应激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根据病情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和血小板。

中医治疗

方剂以清热降火为主没,也可采用放血疗法配合藿香正气水口服。需就诊正规医院,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前沿治疗

亚低温治疗:对于热射病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能减低死亡率,但可以改善神经预后。

预后

中暑的预后与高热程度、持续时间、降温速度、重要器官损伤程度有关。

治愈性

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患者,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一般都可以自行缓解。

而严重中暑可能会导致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痉挛、热衰竭经过积极对症治疗,数小时内可以恢复,而热射病预后较为严重。

严重性

中暑中较为严重的类型为热射病,病死率可达20%-70%,50岁以上患者高达80%。

后遗症

出现昏迷的热射病患者,尽管给予快速降温处理,仍有个别患者可能留有永久性的神经精神后遗症。

日常

该病的日常生活管理很简单,就是保持凉爽,补充水分和关注易感人群。

家庭护理

  • 皮肤护理:高热出大汗的情况,及时更换衣服和被子,保持皮肤的清洁。
  • 口腔护理:高热时,给予漱口或者棉球擦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洁。
  • 安全护理: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坠床和碰伤。

日常生活管理

在高温环境中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时,需要及时停止工作在阴凉处进行休息。

特殊注意事项

对于中暑患者,一般药物降温无效;且对于热射病患者,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盐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有害。

如果在迅速降温的过程中,患者出现寒战,可以用生理盐水加氯丙嗪静脉输注。用药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血压变化的情况。

预防

保持凉爽

选择轻便、浅色、宽松的衣服,室内保持凉爽,尽可能呆在有空调的地方。如果家里没有空调,可以去商场或公共图书馆乘凉。

仔细安排户外活动

天气炎热时,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早上或者晚上,较为凉爽。或者在活动一段时间后,注意在阴凉的地方进行休息。

调整户外运动的强度

在热天建议减少锻炼。

如果锻炼过程中,出现心跳加速、喘不过气、头晕、心慌等情况,需要停止运动,寻找一个阴凉的地方,及时休息。

涂防晒霜

晒伤会影响身体的降温能力,引起脱水。如果必须到户外去,需戴一顶宽边帽,戴一副太阳镜,在外出前30分钟涂上防晒系数为15或更高的防晒霜,以保护自己免受阳光的伤害。

仔细监护婴幼儿

与儿童一起旅行时,切勿将婴儿、儿童或宠物留在停放的汽车内。离车时检查,确保所有人都下车,不要忽视任何在车里睡着的孩子。

合理饮食,保持身体的水分

  • 多喝水:及时喝水,补充水分,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
  • 远离含糖或含酒精的饮料:这些饮料不但不解渴,反而会使身体丢失更多液体;喝冷饮还会引起胃痉挛。
  • 补充盐和矿物质:大量出汗会流失盐和矿物质,运动饮料可以帮助补充汗水中流失的盐和矿物质。糖尿患者或者高血压患者需要限制盐分控制,遵医嘱饮用运动饮料。
  • 高温天气,饮食要清淡,不适合吃高热量、油腻、辛辣的食物,可以准备一些防暑降温的食物,比如绿豆汤等。

随时关注天气、易感人群情况

  • 查看最新天气消息:查看当地新闻,了解极端高温警报和安全提示。
  • 了解症状:学习中暑相关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如何治疗。
  • 关注同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互相监控同伴的状况,一旦出现先兆中暑的症状,及时处理。
  • 监测高危人群:婴幼儿、65岁或以上的人、超重的人、在工作或运动中过度运动的人、身体患有疾病的人群(特别是患有心脏病或高血压者)或服用某些药物的人(如抑郁症、失眠或血液循环不良患者),对于这些人群,在高温天气中,应给予更多关注,避免发生中暑。

热习服训练

寒区、温区部队进驻热区之前,或热区部队每年夏初进行高强度训练之前,为了避免战士中暑,应组织部队进行热习服训练,提高对热的耐受能力。

在生理耐受范围之内,从低温到高温环境,可采用行军、负重行军、球类或其他能提高心血管系统耐力的训练逐步进行,每次训练1~2次,训练周期1~2周。

参考资料
[1]王辰,王建安.内科学.8年制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71-1275
[2]宋青. 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5, 40(1):1-7.
[3]美国CDC网站热相关疾病:https://www.cdc.gov/pictureofamerica/pdfs/Picture_of_America_Heat-Related_Illness.pdf.
[4]张波,桂莉.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0-144.
[5]王春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35):148-149.
[6]辛克平, 徐瑞祥. 中医疗法治疗中暑高热60例疗效观察[J]. 广西中医药, No.170(02):18-20.
[7]王文玲. 驻福州陆军军事训练中暑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D]. 福建医科大学, 2013.
以上内容由唐子人主任医师参与编审,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