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汗疱疹(pompholyx)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是一种对称发生在手和(或)脚的水疱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表皮深处的小水疱,略高出皮肤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及烧灼感,通常每年定期反复发作。
本病多见于青中年。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如局部过敏、皮肤癣菌感染、精神因素、紫外线照射和特应性皮炎病史等。
与工作时接触镍、钴等重金属而出现过敏有关,也可能与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有关。
身体他处的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导致汗疱疹的发生。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有可能引起本病。
以下因素可增加汗疱疹的患病风险:
主要表现为手和(或)脚出现剧烈瘙痒的水疱,通常呈对称分布,可伴有剧烈瘙痒、刺痛或烧灼感。
可伴有剧烈瘙痒、刺痛或烧灼感,部分患者伴手足多汗。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医生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并观察皮损特点,通常可以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能会进行真菌镜检和斑贴试验等。
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来了解病史,患者可提前准备:
皮肤科
医生会从患处取一部分皮屑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有无真菌及其形态。
医生会用无菌棉签等采集皮损处疱液或皮屑,送至检验室用培养基培养,通常数天至1~2周,观察有无真菌,并鉴别其类型。
一般不必进行病理学检查,但是如果治疗无效或需排除其他症状类似的疾病(如银屑病或掌跖脓疱病等)可能需要做此项检查。
是临床用于检测过敏反应的主要方法。医生会根据怀疑患者过敏的物质,配制适当浓度的软膏等作为试剂,将试剂贴在皮肤上,观察一定时间后机体是否对其产生过敏反应。
本病会和水疱型手癣、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皮肤癣菌疹反应(自身反应)、掌跖脓疱病、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疾病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进行判断。
通常先有足癣再有手癣,多为单侧性,一般不对称,可侵犯指甲引起甲癣,侵犯到手背可引起边缘成弧形的皮损,真菌检查阳性。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通常累及手背侧和手指间隙,常有刺激物暴露史。
皮肤癣菌疹反应是一种继发性瘙痒性丘疱疹,水疱较浅,疱壁较薄,可发生在掌部,与远端部位(比如头皮或足)的皮肤癣菌感染有关,癣菌素试验阳性。
早期会有水疱,通常在数日后出现脓疱。8~10日后,脓疱逐渐转变为深棕色或黑褐色,最终脓疱干涸、脱屑,留下红色薄嫩的表皮。必要时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鉴别。
主要表现为表皮剥脱,与汗疱疹十分相似,但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无明显的深在性水疱。
汗疱疹的治疗原则包括避免接触致病或加重因素、治疗皮肤炎症以减少不良刺激。
汗疱疹可能在数周内自行消退,但是有瘙痒或其他不适症状者需要及时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可能会给予外用涂擦药、口服药物或药物注射治疗。此外,光疗和切开引流也有一定作用。
急性期可遵医嘱短程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适用于情绪紧张者。
如氯雷他定等,可以帮助缓解瘙痒。
如泼尼松等,短期使用,效果较好。
早期水疱期治疗以干燥止痒为主,可用1%炉甘石洗剂外擦;开始脱皮时可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局部反复脱皮、干燥疼痛者,可外用2%~5%的水杨酸软膏或10%尿素霜等。
如曲安奈德尿素软膏,在开始脱皮时使用,上药后用保鲜膜包裹可以增加药物的吸收,也可以湿敷以提高药物疗效。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皮肤萎缩、皮纹和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
如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克莫司软膏,可以缓解皮肤肿胀和刺激症状,同时减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但是这类药物有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可减少患者手脚多汗的症状,但是可能会诱发水疱产生。
如果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一种特殊的光疗,将紫外线与药物结合,促进皮损愈合。
汗疱疹呈慢性病程,症状较轻患者可在2~3周内自然缓解,通常会定期反复发作数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频率会逐渐减少,部分患者最终可治愈或自行缓解。
瘙痒严重者可因反复搔抓引起感染,通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处可出现疼痛、红肿,皮温升高、脓液等。
皮损频繁发作可致手部出现慢性皮炎,以苔藓样变的鳞屑性斑片或斑块伴皲裂为特征。
病情严重者可损害甲床,导致如甲横嵴或指(趾)甲颜色改变等营养不良性指(趾)甲改变。
该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保持手和(或)脚干燥,忌搔抓,防止破溃继发感染等。因为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所以暂时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的预防;可以通过情绪管理、减少与致敏金属的接触等来减少复发。
巧克力、西兰花、豆类和坚果类食物等。
巧克力、贝类、肝脏、坚果、甜菜和卷心菜等。
由于汗疱疹的病因不明,因此目前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只能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