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虱病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就诊科室:皮肤科
冉玉平医典专家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真菌学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菌物学会医学真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概述
  • 由头虱侵犯头发和头皮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 叮咬处出现皮疹,伴有瘙痒
  • 治疗以灭虱、灭卵为主,以外用药物为主
  • 经积极的灭虱灭卵治疗,可消灭头虱

疾病定义


头虱病(pediculosis capitis)是虱病的一种,是头虱寄生于头发和头皮部位的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头虱叮咬皮肤后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皮疹。

流行病学

头虱病在全球范围都可以发生。好发于儿童,尤其是3~11岁的孩子。成人偶有受累,女性稍微多见一些。

传播途径

头虱病具有传染性。头虱不会跳跃、飞行或者借助其他动物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 直接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通过接触头虱病患者的患处而进行传播。
  • 通过物品间接传播头虱还有争议,例如共用吹风机、梳子或毛巾等物品可能引起传播。
病因

头虱病的病原虫是头虱,是一种只以人类为宿主的寄生虫。头虱的成虫为灰白色,体长2至3毫米,常寄生于人的头发或头皮,以吸人的血液为食。虱虫吸血过程中将唾液注入人体时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瘙痒。

症状

头虱叮咬后主要表现为瘙痒和皮肤点状出血及结痂,并可发现头虱成虫和虱卵。

典型症状

寄生部位

头虱寄生于头皮或头发,尤其是耳后发际和头后部,偶尔会出现在睫毛和眉毛上。

症状特点

患者可能感觉到头皮上有东西在爬动。

头皮和耳后瘙痒是头虱病最常见的症状。瘙痒者可反复搔抓引起抓痕、渗液、血痂或继发感染。初次感染头虱时,可能在感染后2~6周内没有瘙痒。

头虱叮咬处可岀现丘疹或皮肤岀血点等表现。

可能见得到头虱成虫,但不容易发现,因为它们很小且行动迅速。虱卵为白色,一般在头发上不易剥离。空的虱卵更明显,因为颜色较浅,距离头皮远。

就医

患者若持续出现头皮瘙痒,尤其是发现头虱及虱卵等现象时,需及时至皮肤科就诊以明确病情。

就医指征

  • 有和头虱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头部发痒剧烈,且在头皮发现红色丘疹。
  • 头发中发现活动的头虱或发干上发现虱卵,数目较多。
  • 出现疖或脓肿、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征象。
  • 头皮出现腥臭味,头发大量脱落。

诊断流程

医生可能会询问以下问题以了解病史,患者可提前准备:

  • 职业、起病时间;
  • 有无瘙痒或其他不舒服的症状;
  • 有无进行过检查或治疗;
  • 家庭或朋友中有无类似症状。

之后,医生可能通过识别活的虫卵、若虫或成虫来明确诊断。确诊后,医生可能会建议涂抹药物。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检查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指导原则,诊断头虱感染的金标准是识别活的若虫或成虫。虱卵的存在并不一定能证实有活动性头虱的存在。

头部检查

头皮视诊可发现患者头皮有红色丘疹、皮肤岀血,以及因搔抓引起头皮抓痕、渗液、血痂等。

Wood灯检查

Wood灯滤过紫外线会使头虱看起来偏蓝,便于肉眼观察或者取材。

皮肤镜

利用其放大作用,容易发现头虱成虫及虫卵。

其他

用护发素等湿润头发,并用细齿梳梳理头发,可梳下活的头虱。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包括毛发管型、毛结节病等。

毛发管型

毛发管型是包绕着毛干的白色至黄色角质管鞘。毛发管型可能是特发的,也可能与脂溢性皮炎或银屑病等头皮疾病有关。与虱卵不同的是,毛发管型没有特殊结构,且可沿毛干滑动。

毛结节病

一种特殊的真菌(毛孢子菌)感染所致,表现为毛干上的白色至米黄色(白毛结节病)或褐色至黑色(黑毛结节病)团块。白毛结节病更常发生在面部、腋窝及生殖器,黑毛结节病更常发生在头皮和面部毛发。

治疗

治疗以灭虱及灭卵为主,需外用药物涂抹。如果家庭或宿舍内有其他成员患病,需同时治疗。

一般治疗

发现头虱可剃除毛发(如果能够接受),使头虱无处附着。

使用细齿梳系统地梳理整个头部也有一定帮助。梳头之前头发应保持湿润并加护发素等润滑剂。每次梳理直至找不到头虱和虫卵,可能需要10至30分钟。可以每2至4日重复一次,持续数周。如果某次发现有较大的成虱,则需要再继续梳理2周。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拟除虫菊酯和扑灭司林是最常用于治疗头虱的药物。

拟除虫菊酯

可以灭虱,但是本法并不能杀灭所有未孵化的卵,需多次用药以达到治疗效果。

扑灭司林

也称为苄氯菊酯,是耐受性较好且价格便宜的药物。

其他药物

拟除虫菊酯或者扑灭司林无效时,可以考虑用马拉硫磷、苯甲醇和伊维菌素等。需要注意的是马拉硫磷禁用于2岁以下的儿童,苯甲醇和伊维菌素不适合6月龄以下患儿。

此外基本不推荐使用橄榄油、黄油、凡士林、二甲硅油、辛二醇、林旦和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头虱。

预后

经积极的灭虱灭卵治疗,可消灭头虱,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并发症

细菌感染

头虱通常不引起其他疾病,不过搔抓后可能出现皮肤破损,继发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甚至颈部淋巴结增大。

日常

日常主要应注意卫生,勤洗澡、勤洗头,避免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感染头虱。遵医嘱使用药物或出现细菌感染、脓疱等时,需及时到医院复查。

家庭护理

  • 遵医嘱使用药物,尤其是外用药,不宜自行盲目用药。
  • 家属应解除患者焦虑或恐惧等心理,及时了解心理状态并进行疏导。

日常生活管理

勤用密齿梳梳头,将虱和虱卵梳下。将个人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包括以下内容:

  • 用热水清洗床上用品和衣物等,并在晾干或者烘干。
  • 用热水或热肥皂水清洗梳子、刷子和发饰。
  • 把物品密封在塑料袋里两周。

保持皮损处清洁,避免过度搔抓,防止感染。不与有头虱的家人共用床铺、衣物和其他个人物品。

日常病情监测

  • 头虱病患者应注意头皮瘙痒情况有无减轻或加剧。如症状未减轻反而加重应到医院向医生说明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注意观察头皮有无破损,继发感染流脓、有腥臭味者及时去医院复诊。
  • 外用药物时注意观察患处有无出现发红、疼痛等不良反应。

预防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头,出汗、淋雨或洗头后及时吹干头发。
  • 不与患有头虱病的患者头对头接触,避免头虱直接接触传播。
  • 尽量避免试戴商店的帽子、使用健身房的公用耳机,不与他人共用枕头、毛巾、梳子等,避免头虱的间接接触传播 。

特别注意事项

头虱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需避免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一旦发现需积极治疗。

参考资料
[1]张建中,高兴华.皮肤性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6-138.
[2]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0-101.
[3]WebMD网站:https://www.webmd.com/children/ss/slideshow-lice-overview.
[4]美国CDC网站:https://www.cdc.gov/parasites/lice/head/gen_info/faqs.html.
[5]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ead-lice/symptoms-causes/syc-20356180.
[6]https://www.nhs.uk/conditions/head-lice-and-nits/.
以上内容由冉玉平主任医师参与编审,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