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人工性荨麻疹又称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皮肤划痕征或皮肤划痕性荨麻疹,是最常见的物理性荨麻疹。表现为皮肤摩擦、划写、抓挠或受压处出现线状隆起,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有清楚的界限,周围绕有红晕,伴或不伴有瘙痒。
人工性荨麻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单纯性人工性荨麻疹的发生率大概是2%~5%。症状性人工性荨麻疹很少见。
人工性荨麻疹根据皮肤受外界刺激致皮损出现的时间不同,分为速发性和迟发性人工性荨麻疹两种类型,其中速发性又包括单纯性和症状性。
本病的病因不是很清楚,可能与皮肤受到多种机械性刺激使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介质有关。有时候某些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引发人工性荨麻疹,如搔抓、倚靠硬物或衣服摩擦等。
人工性荨麻疹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现在认为与皮肤肥大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介质有关。
出现人工性荨麻疹一般没有明确的相关因素。有时候接触热水、情绪、运动或者寒冷等因素可能会加重人工性荨麻疹。
细菌、真菌、疥疮感染、使用青霉素或法莫替丁等药物可能激发本病,主要指症状性人工性荨麻疹。
以下因素可能会增加人工性荨麻疹的发病风险:
用钝的硬物尖端划写、搔抓或摩擦皮肤后,会表现出清晰的红线状隆起风团,别处并没有自然出现的风团,伴或不伴有瘙痒。不久以后,皮肤划痕可逐渐自然消失。
表现为用手搔抓或划写皮肤后的6~7分钟内,划痕处出现条状隆起,周围绕有红晕,没有瘙痒,15~30分钟后开始消退。
表现为搔抓处和其他受摩擦的部位出现线状的风团,如衣服的衣领和袖口。一般会在5分钟内出现,并持续30分钟左右。通常伴有瘙痒,症状在夜间最严重,常阵发性出现。
表现为划痕后至少半小时后在皮肤上出现线条状风团和水肿性红斑,6~8小时内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48小时。
有时候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皮肤经过摩擦或抓挠等机械刺激后出现条状隆起,或伴有发红、瘙痒,怀疑人工性荨麻疹的可能,应及时到皮肤科就医咨询。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结合观察皮损的特点和划痕试验来综合诊断。
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患者可提前准备:
皮肤科
划痕试验是皮肤科常见的物理检查方法,有助于人工性荨麻疹的辅助诊断。
检查方法为用钝器划手臂或背部皮肤,几分钟内在钝器划过处出现一条红色、肿胀的线状突起,则为皮肤划痕征阳性。上述皮损一般在6~7分钟以内出现,并且在15~30分钟后开始消退。
主要和其他物理性荨麻疹进行鉴别。
皮肤受压至少半小时后出现的红斑性水肿,多在4~6小时,也可能长达12小时。常自觉有灼烧感和疼痛,伴或不伴有瘙痒,肿胀可持续数小时到数日。
常由发热、运动、情绪波动或洗热水澡而出现皮肤改变,初期的典型表现是许多小的点状突起,直径小于3毫米,周围有红晕。出现突起前可能有刺痛感、瘙痒或灼烧感。红晕后期可能合并为大面积的红斑。
日光性荨麻疹的皮肤突起(风团)最常发生在皮肤直接日晒后数分钟以内的暴露部位。
在对皮肤进行振动刺激后可能会发生瘙痒和肿胀,通常不会出现皮肤突起(风团)。
人工性荨麻疹通常会自行消失,没有瘙痒的单纯性人工性荨麻疹一般不需要治疗,但是应注意避免刺激因素。如果病情严重或影响日常生活者,可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
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
如果皮肤长期干燥,可以勤用润肤剂(如凡士林)。尽量避免或者减少摩擦、抓挠等可以引起或者加重疾病的机械性因素。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H1抗组胺药可缓解瘙痒、减轻风团,是初始治疗的首选药物。
第一代H1抗组胺药(如羟嗪)和第二代H1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奥洛他定等)均可缓解症状,第二代H1抗组胺药常作为首选方案。
如果一种抗组胺药物无效,可选择联合治疗,常用联合方案有联合两种抗组胺药。
有时候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抗H2受体药物,但是疗效不是很确定。
人工性荨麻疹患者,在使用抗组胺药的同时可联合使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等光疗来治疗。
奥马珠单抗可能对人工性荨麻疹有效。
人工性荨麻疹可以自行消失,但是持续时间不一,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平均持续2~3年,可自愈。
该疾病没有明显并发症。
人工性荨麻疹可逐渐自然消失,但是病情严重者可有剧烈瘙痒,影响日常生活、工作。遵医嘱服用药,做好皮肤的清洁管理,有助于减轻瘙痒症状。
尽量避免可能引起或者加重皮损的因素,尤其是一些针对皮肤的机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