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寻常型银屑病是银屑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免疫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别名牛皮癣、干癣、松皮癣。
寻常型银屑病皮疹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有鳞屑的红色斑块,最容易发生在头皮、手肘、膝盖、手足和躯干。疾病没有传染性,人与人接触后不会传播疾病。
银屑病与患者自身免疫和家族遗传有一定关系,疾病的特点是慢性、容易复发,外伤、感染或药物等因素容易诱发银屑病。
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群出现银屑病的比例有一定差异。高加索人的患病比例最高,为 3.6%;其次为美国黑人,患病率为 1.9%。有数据表明,中国银屑病患病率不足0.5%。
银屑病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包括婴儿到 80 岁的老人。大约 75% 的银屑病患者初次发病是在 40 岁前,这其中大多患者是在 15~35 岁。
最常见的寻常型银屑病,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和鳞屑。皮疹面积可大可小,严重的会全身泛发。
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年,发病前常有咽喉部链球菌感染的病史。这种类型的银屑病发生快速,数天内可以全身泛发。皮疹为红色丘疹,上面有少许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经过适当的治疗可以在数周内至3-4个月内消退,少数患者可能会转化为慢性。
又称反转型银屑病、屈侧银屑病。属于特殊部位的寻常型银屑病,常发生在腋窝、乳房下方、臀部、腹股沟、外阴等褶皱部位。
属于特殊部位的的银屑病。主要是头皮的红斑和鳞屑,鳞屑往往较多,有时头发会呈束状。
此期旧的皮疹不消退,新皮疹不断出现,皮疹周围有红晕,鳞屑较厚。外伤等损伤之后皮肤容易出现新的银屑病皮疹,称之为同形反应。
此期皮疹稳定,没有新皮疹出现,炎症反应较轻,鳞屑较多。
此期皮疹缩小或者变平,炎症反应基本消退,消退后可能有残余的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
银屑病是免疫相关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目前认为银屑病是系统性疾病,可伴发多种全身疾病。
银屑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多与机体免疫相关。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
银屑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基因相关研究证实存在银屑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如果父母双方都有银屑病,那么他们的孩子出现银屑病的风险是 41%,如果父母只有一方有,那么孩子出现此病的风险是 14%。
目前认为细胞炎性因子 IL-23/IL-17A 在银屑病发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针对银屑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细胞、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生物制剂主要有T细胞活化抑制剂、TNF-α 拮抗剂、IL-23 拮抗剂、IL-17 拮抗剂等,这些生物制剂在银屑病的试验和实际应用中都有不错的疗效。
无论是外界的还是身体本身的诱发因素,都可能引起银屑病突然出现或现有的症状加重。
体外诱发因素可能有外伤、晒伤、接触性皮炎、药疹或病毒疹等。
体内诱发因素可能有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HIV 感染、内分泌因素(如低钙血症)、精神压力、药物(尤其是锂剂、干扰素、β-阻滞剂和抗疟药)、吸烟和肥胖等。
寻常型银屑病皮疹的典型表现是有鳞屑的红斑或斑块,皮疹边界清楚,分布可局限、可广泛。银屑病往往是慢性病,容易复发,并且不少患者可能会在冬季复发或加重,夏季缓解。
早期的皮疹是红色丘疹,逐渐扩展成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形态有多种,如点滴状、斑块状、钱币状、地图状或蛎壳状。
蜡滴现象:红斑、斑块上方覆盖多层银白色的鳞屑,如果刮除最上层的鳞屑,可以见到鳞屑多个分层,就像在刮蜡滴一样。
薄膜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后可以见到淡红色、反光、半透明的“薄膜”。
Auspitz 征:剥去薄膜可以见到点状出血,这是皮疹内部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引起的。
蜡滴现象、薄膜现象与点状出血现象对银屑病都有诊断价值。
皮疹可发生在全身各处,一般呈对称分布,最常见的是四肢的伸侧(特别是肘部、膝部)和骶尾部。
不同部位的皮疹可能会有所差异:
少部分病变会发生在唇部、颊黏膜和龟头,颊黏膜的病变是灰白色环状斑,龟头病变是边界清楚的暗红色斑。如果甲受影响,可以表现为顶针样凹陷、甲分离、甲下角化过度、甲板无光泽、裂片状出血等。
皮肤受损伤(外伤、烧伤或阳光晒伤等)后可能出现新的银屑病皮疹,称为同形反应或 Koebner 现象。这种表现很常见,银屑病患者日常需要避免皮肤刺激或受伤。
一般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很少有疼痛等其他特殊的伴随症状。
寻常型银屑病往往是慢性的,病情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患者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
寻常型银屑病一般在皮肤科就诊,医生主要根据实际表现进行诊断、分型和严重程度的评估。
组织病理学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检查需要做小手术(皮肤活检),皮肤科医生会选择典型的皮疹,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后,用手术刀切取豌豆大小的皮肤组织,然后制成病理切片。
寻常型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学报告单中经常会提及一些其病理特征: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化不全区有时见 Munro 微脓肿,颗粒层明显减少或消失,棘层增厚,表皮突整齐向下延伸。真皮乳头上方棘层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延伸并迂曲,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
寻常型银屑病需要与其他类型的银屑病进行区分,包括关节病性银屑病、脓疱性银屑病和红皮病性银屑病。
同时还需要与其他表现相似的皮肤病进行区分,包括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扁平苔藓、慢性湿疹、毛发红糠疹、副银屑病、头癣和二期梅毒等。
银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措施较多,包括局部治疗、光疗和系统治疗。国内外常用的有效系统治疗药物是维A酸类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物,例如阿维A、甲氨蝶呤、环孢素、生物制剂等。
银屑病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减缓向全身发展的过程、减轻症状和皮疹程度、稳定病情、尽量避免复发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使用保湿霜对银屑病的治疗有益,有助于缓解瘙痒等症状。适当的皮肤水合作用有助于减少和避免皮肤刺激,降低出现银屑病同形反应的风险。其中,最有效的是保湿类产品是软膏(例如凡士林)和霜剂。
除了用药和保湿霜,患者的依从性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患者教育、早期和定期随访可能有助于改善依从性。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和他扎罗汀往往是首选的局部治疗,它们的作用都是通过不同机制控制银屑病。
目前国际指南更推荐联合治疗,例如,与单药治疗相比,钙泊三醇等维生素D3衍生物与强效糖皮质激素联合外用的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可能降低副作用)。
其他可以选择的外用药物有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等。蒽林、焦油和水杨酸等是国内外的经典外用药物,不过现阶段很少使用。
窄谱 UVB 是治疗银屑病的主要物理疗法,它的疗效与光化学疗法(PUVA)的早期阶段相同,但缓解期较短。窄谱 UVB 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外用药物或系统药物联合使用。PUVA 主要用于治疗中重度银屑病,包括泛发的斑块型银屑病。另外还有 308 nm 准分子激光等物理治疗。
最常选择的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环孢素和阿维A。备选的药物(使用更要慎重)包括硫唑嘌呤、麦考酚酯和糖皮质激素等。其他很少使用的药物有:柳氮磺胺吡啶、他克莫司、氨苯砜、甲砜霉素和秋水仙碱等。
随着对银屑病认识的加深,针对炎症发生环节中关键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也不断问世。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拮抗关键细胞因子和针对 T 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两大类。生物制剂目前是治疗银屑病疗效较好的药物之一,副反应较少,但价格昂贵。
目前国内获批具有银屑病治疗适应证的生物制剂包括: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以及司库奇尤单抗等。以后还会研制出针对性更强、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生物制剂。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称银屑病为“白疕”,中医治疗银屑病有较长历史。采取中医治疗需要辨证施治,故采取中医药治疗时需详细咨询中医师或中药师。因大部分中药尚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其用药安全性,切忌自行服用中药治疗。
有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可以改善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可以采用个别治疗、集体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式。
寻常型银屑病可能一直存在,也可能好转和复发交替出现。通常能够通过治疗控制病情,合适的治疗可以尽量使患者的整体健康不受影响。需要监测的是其他与银屑病相关的健康问题,例如关节炎、消化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银屑病与其他多种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能出现并发症,包括:
不少银屑病的治疗虽然有较好疗效,但很少能治愈。患者需要进行日常的疾病管理,主要在于家庭护理,避免多种不利因素以及监测病情的变化等。
银屑病几乎与饮食无关,不需要盲目忌口。目前有发现个别银屑病患者对麸质过敏,这类患者避免摄入麸质后银屑病的症状可以缓解。
银屑病的治疗往往只能达到近期疗效,不能防止长期的复发。日常需要监测皮疹有没有消退,有没有新出现皮疹;有没有脓疱等特殊皮疹;有没有皮肤之外的异常,例如关节疼痛和肿胀,或者药物的副作用。
另外,银屑病的治疗不只局限在皮肤,还需要关注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寻常型银屑病是慢性疾病,建议定期复诊随访,在医生协助下根据最新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则需要及时就医。切记不宜擅自使用各种偏方和保健产品,疗效和安全性都无法保证。
目前还没有完全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尽量避免“病因”部分中提到的多种银屑病的相关不良因素,有可能有助于减少发作次数、降低皮疹复发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