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白色糠疹(pityriasis alba)又称单纯糠疹、面部干性糠疹、链球菌性糠疹和链球菌性红斑,俗称“桃花癣”、“虫斑”,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皮肤病,以干性细薄糠秕状鳞屑性色素减退斑为特征。
本病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女发病率相等。春季多见,但夏秋及冬季也可发生。
本病病因不明,有些特应性皮炎(也叫遗传过敏性皮炎)患者可出现白色糠疹。
白色糠疹的发生与微生物如糠秕马拉色菌有关,但未能培养或分离出细菌、真菌或病毒,也未能证明与蛔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有关。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日晒等可能诱发本病。
白色糠疹多在春季发病。典型皮损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色素脱失斑,边缘不太清楚,上面覆有细糠状白屑。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轻度瘙痒。
发病初期表现为红斑,边缘可能稍微隆起。然后红斑完全消退,留下边缘不大清楚的轻度色素减退的苍白色斑,表面覆盖干燥糠状鳞屑,与自身正常皮肤或晒黑后皮肤对比则浅色斑更明显,但是鳞屑有时很不明显或几乎看不见。
斑片的大小不定,直径为0.5~5cm不等。皮损可以单个发生,也可以多个出现。
患者通常没有自觉症状,有的患者只有轻微的痒感。
儿童或青少年的面部、颈部、肩部等部位出现色素减退的苍白色斑片,上面覆盖糠状鳞屑,或伴有瘙痒等,应及时到皮肤科就医。医生通过询问病史、症状、结合皮损的特点,一般不难诊断。
皮肤出现相应的损害,需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医生可能询问以下问题来了解病史:
接下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营养不良、皮肤干燥等。通过对患处的检查,观察患处皮损的特点和分布情况,结合Wood灯等检查,可进行初步诊断。
诊断不明确者,医生可能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皮肤科。
Wood灯检查可见色素减退,但没有荧光。
白色糠疹色素明显减退者可被误诊为白癜风。
白色糠疹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多为面部局部的色素减退斑,皮损边缘境界不清,表面常有细碎鳞屑。
而白癜风为色素脱失斑(表现为乳白色或瓷白色),表面没有鳞屑,边界清楚。常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经常摩擦和皱褶部位,Wood灯下稳定期白癜风呈境界清楚、蓝白色荧光斑。
白色糠疹分布于躯干的早期红斑容易被误诊为银屑病,但是皮损的分布,相对鳞屑很少可以排除银屑病。
银屑病患者冬季复发或加重,夏季缓解,主要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边界清楚,鳞屑较厚,可广泛分布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贫血痣是一种血管组织发育缺陷及功能异常,出生时,儿童或成人期发病。表现为大小不一的苍白色斑,摩擦或遇热后白斑周围的皮肤可充血发红,而白斑本身不变,据此可以鉴别。
麻风和蕈样肉芽肿的皮损偶尔类似于白色糠疹,需通过组织病理检查、随访等,有时需反复活检才能鉴别。
白色糠疹可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疗,但是应注意避免过度清洗。同时可外用保湿霜改善皮肤干燥的症状。也可一些温和药物如口服复合维生素B。
患部需避免用清洁产品(如肥皂)过度清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如硅油霜、尿素软膏、维生素E乳膏等各种保湿剂。
如果皮肤出现炎症、发红等,可使用炉甘石涂剂、氟芬那酸丁酯软膏、他克莫司软膏等。一般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霜,尤其不应长期使用。
可口服复合维生素B。
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犀角化毒丸或小儿香橘丹。
白色糠疹是一种慢性疾病,皮损多数可持续数日至数月,有的鳞屑完全消退后色素减退性白斑仍可持续1年或更久,一批新的损害可能不时地复发。本病预后良好,皮损可自然痊愈。
日常生活中应做好皮肤的保湿、防晒,均衡饮食,加强营养,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另外,需遵医嘱服用药物、定期复查。
因白色糠疹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针对其诱因采取一定的措施可能降低其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