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就诊科室:皮肤科
李邻峰医典专家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病分会过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概述
  • 多种因素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
  • 不同类型皮炎原因各异,部分原因不明
  • 单独外用药物或联合系统药物如口服药物
  • 可缓解或暂时痊愈,也会复发或持续存在

疾病定义


皮炎(dermatitis)是指皮肤的炎症,是皮肤炎症性疾病的一个泛称,并非独立的疾病,临床上比较常见。病因复杂,可能与接触致敏原、遗传、免疫、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等多方面有关。

该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可出现皮肤发红、肿胀、干燥或发痒,也可能有皮肤起泡、渗出液体、结痂或脱屑。主要包括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和虫咬皮炎等。

流行病学

接触性皮炎

包括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都不少见,但具体发病率及患病率不明确。

特应性皮炎

绝大部分特应性皮炎病例均在5岁前发病。特应性皮炎儿童患病率约为5%~20%,女性略高于男性,成人患病率为7.3%,发达国家发病率更高。

脂溢性皮炎

是一种常见的复发性皮肤病,不满1个月的婴儿患病率约10%,3月龄患病率最高,约70%,1~2岁儿童患病率约7%,成人患病率为1%~3%。

神经性皮炎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多见于中青年。

虫咬皮炎

常见于婴幼儿及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夏、秋季节最多见。

疾病类型

皮炎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和虫咬皮炎、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等,不同类型根据病程、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又分为不同类型。

接触性皮炎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此外还存在一些病因、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一定特点的特殊类型接触性皮炎,如化妆品皮炎、尿布皮炎和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等。

特应性皮炎

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有时常合并其他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

脂溢性皮炎

是发生在头、面、胸背部或会阴部等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红斑性皮疹,伴有皮屑。根据发病人群可分为婴儿型和成人型,后者广义上包括青少年和成人。

神经性皮炎

又称慢性单纯性苔癣,是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癣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

病因

导致皮炎的病因比较复杂,不同类型皮炎原因各异,部分皮炎原因不明。

基本病因

接触性皮炎

是由于皮肤或黏膜接触外源性物质,刺激皮肤或引起过敏反应而致。根据外源性物质的性质主要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三类。

特应性皮炎

发病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皮肤屏障异常、固有免疫应答缺陷、Th2优势型适应性免疫应答和皮肤常驻微生物菌群改变等,同时也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

脂溢性皮炎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雄激素、皮脂腺和马拉色菌等相关。

神经性皮炎

指继发于过度搔抓皮肤的皮肤改变,通常存在瘙痒或抓挠的基础原因,如特应性皮炎、节肢动物叮咬或心理障碍。

虫咬皮炎

大多数病例的发生与昆虫叮咬有关,是叮咬后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常见的如跳蚤、虱子、螨、蚊和臭虫等。

症状

皮炎的症状因类型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皮肤可经常干燥、瘙痒、发红,还可能起鳞屑。有时在皮肤上可出现丘疹,严重时可引起水疱、大疱。

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持续搔抓和摩擦可导致皮肤增厚(苔癣样变)、皮肤颜色加深(色素沉着)。

典型症状

接触性皮炎

急性接触性皮炎

典型皮损为边界清楚的红斑,皮损形态与接触物有关。红斑上有丘疹和丘疱疹,严重时出现水疱和大疱。常有瘙痒或灼痛。

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

亚急性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楚。长期反复接触刺激物可导致局部皮损慢性化,表现为皮损轻度增生及苔癣样变。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会有长期、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皮肤皱褶处和(或)屈侧容易出现皮炎,如丘疹、红斑、糜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同时往往有长期的皮肤干燥。可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的个人史或家族史。

如果儿童是2岁前出现症状,或者儿童现在不足4岁,皮炎可能容易发生在脸颊或肢体背侧面。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通常表现为上覆有鳞屑的红斑,鳞屑细小、油腻。典型区域有头皮、眉弓区域皮肤、鼻唇沟、胸部中央和耳后等。

神经性皮炎

典型皮损为正常皮色或淡红色、褐黄色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或有少量鳞屑。患部皮肤干燥、肥厚,表面可有抓痕、血痂以及轻度色素沉着。

虫咬皮炎

好发于暴露部位或容易接触虫子的部位,基本损害为鲜红色风团样损害,其中央常有小水疱。常成批发生,数目不定。

有的会在水肿性红斑的基础上很快出现大疱,呈半球形。此种皮损多见于婴幼儿,瘙痒明显。

就医

出现以下症状,需及时就医:

  • 皮肤出现发红的皮疹、干燥、肿胀、发痒或起泡,有渗出、疼痛。
  • 剧烈瘙痒,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
  • 尝试过进行治疗,但症状仍继续出现。

诊断流程

医生可能询问以下问题来搜集病史:

  • 皮损什么时候开始的。
  • 症状是时好时坏,还是持续存在的。
  • 在清洁皮肤时使用的产品,包括肥皂、乳液和化妆品。
  • 洗衣物时使用的产品。
  • 工作或爱好中是否接触到刺激的物品。
  • 是否有痒痛等症状,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
  • 是否有过敏或哮喘的家族史。
  • 近期是否压力过大。
  • 是否有昆虫叮咬史。
  • 是否在口服或外用什么药物。
  • 是否尝试过治疗,治疗时间及效果。

接下来,医生会观察皮损分布的部位、形态等,一般可作出诊断。

医生还可能建议行斑贴试验、病理学检查、激发试验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检查

斑贴试验

斑贴试验是诊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筛查接触变应原的可靠方法。医生会将可疑过敏原配制成合适剂型与浓度后,用特制器材贴敷于患者背部,48小时后去除,观察皮肤反应。

组织病理检查

医生会从患者皮损处取一小部分组织,在显微镜下对组织进行检查分析。

激发试验

通过再次接触变应原进行协助参断,一般用于化妆品或职业性接触所致的皮炎。

治疗

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生会建议患者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如果涂抹药物无效或临床症状较严重者,医生可能会开一些口服药物。

急性期治疗

急性皮炎有急性明显渗出、流水皮损时,可用3%硼酸溶液、1:20醋酸铝溶液或1:(5000~10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病变范围大或明显肿胀、流水者可能需要同时使用系统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仅有皮肤干燥时可以使用保湿剂。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外用药物治疗

炉甘石洗剂

红肿无糜烂和渗液时可外用。

糖皮质激素制剂

包括不同类型的制剂及不同强度的外用糖皮质激素,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皮损部位、皮损面积等因素,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抗生素

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可治疗细菌感染。

钙调神经酶抑制剂

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可改善瘙痒和皮肤炎症反应。

其他药物治疗

如脂溢性皮炎可选用含吡硫翁锌或酮康唑的洗发液洗头。

系统治疗

抗组胺药

可不同程度缓解瘙痒症状。医生会根据病情及患者情况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最常用的是第二代H1抗组胺药物。

糖皮质激素

病情严重、皮损泛发的患者可短期用药,好转后及时逐渐减量直至停药,避免长期使用引起不良反应或停药太快引起病情反跳。

抗生素

对于有明确细菌感染、皮损面积较大者,可系统使用抗生素。

其他治疗

紫外线照射可有效改善皮损,安全性较好,一般采用窄波UVB。12岁以下患儿慎用。

前沿治疗

重度难治性患者可以采用生物制剂治疗。

预后

皮炎一般无生命危险,但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同类型的皮炎其预后有所不同:

  • 接触性皮炎:急性接触性皮炎,去除接触物后经积极处理,一般短期内可痊愈,偶尔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 特应性皮炎:病程长,通常为慢性、反复性,部分在2年内逐渐缓解,少数可持续进展至儿童期甚至成人期。
  • 脂溢性皮炎:婴儿脂溢性皮炎具有自限性,常在1岁内减轻或痊愈。
  • 神经性皮炎:容易反复,部分患者去除诱发因素后可有效控制。
  • 虫咬皮炎:通常短期内可以自愈。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发的概率会减小。

并发症

皮肤感染:反复抓挠会使皮肤出现裂口,增加了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的风险。

日常

患者日常应注意皮肤的清洁保湿,防止继发感染。遵医嘱用药,确保剂量、疗程足够,同时避免食用易产生过敏的食物,远离使皮肤恶化的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

家庭护理

基础皮肤护理

沐浴

使用温水,而不是热水洗澡。建议使用温和的沐浴露。

外用润肤剂

选用适合自己的润肤剂,每天至少给皮肤保湿2次。

沐浴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皮肤,及时涂抹润肤剂。

用药护理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且遵医嘱正确选择和使用外用药物和口服药,不随意用药、停药或减药。

日常生活管理

  • 经常修剪指甲,戴手套,用敷料覆盖皮肤,避免抓破、摩擦和擦伤引起皮肤感染。
  • 保持皮肤清洁,禁用热水烫洗,使用温和的沐浴露沐浴。
  • 穿棉质、宽松的衣服,避免刺激患处。
  • 选择温和无香味的洗衣产品,避免进一步刺激皮肤。
  •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汗液刺激。

预防

大多数皮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接触致敏原,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及调整好心态,可能减低皮炎的患病风险。

  • 接触刺激物或腐蚀性化学物质时,加强防护,如戴好手套、口罩。
  • 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留意尘螨、动物毛、花粉等变应原。
  • 控制自己的压力,避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参考资料
[1]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3--107,108-111. 169-170.
[2]张建中,高兴华.皮肤性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8-139,163-165,165-169,173-174.
[3]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7-721,731.
[4]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7):511-513.
[5]梅奥医学中心: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rmatitis-eczema/symptoms-causes/syc-20352380.
[6]梅奥医学中心: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atopic-dermatitis-eczema/symptoms-causes/syc-20353273.
[7]梅奥医学中心: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rmatitis-eczema/diagnosis-treatment/drc-20 352386.
[8]https://www.webmd.com/skin-problems-and-treatments/qa/what-is-dermatitis.
以上内容由李邻峰主任医师参与编审,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