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脸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别名: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就诊科室:皮肤科
何黎医典专家团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昆明医科大学附一院云南省皮肤病医院执行院长,云南省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委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本词内容由百度健康医典原创,三审三校

概述
  • 面部长期外用含糖皮质激素制剂引起的皮肤病
  • 外用或系统口服药物治疗为主,辅以物理疗法
  • 多数轻型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恢复
  • 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可预防

疾病定义


激素脸即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面部长期外用含糖皮质激素制剂,导致面部皮肤反复出现潮红、丘疹、脱屑、玫瑰痤疮样皮疹等症状的一种皮肤病。一旦停用含糖皮质激素制剂,会导致原有面部皮肤病复发、加重,迫使患者需要不断地使用含糖皮质激素制剂。

流行病学

随着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某些含有糖皮质激素制剂的不正规美白化妆品的使用,激素脸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皮肤科的常见病。

疾病类型

根据皮损发生部位可分为3型。

口周型激素脸

皮损主要分布于口周离唇3~5mm的区域。

面部中央型激素脸

皮损主要分布于两侧面颊、下眼睑、鼻部及额部,通常口唇周围皮肤正常。

弥散型激素脸

皮损分布于整个面部、额部和口周皮肤。

病因

激素脸是由于面部激素的滥用、误用引起的皮肤炎性改变。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多认为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 炎症反应增强;
  • 神经血管高反应性;
  • 微生物感染。

基本病因

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当

对于一些应慎用糖皮质激素的皮肤病,如痤疮、酒渣鼻(玫瑰痤疮)、面部难辨认癣、黄褐斑等,长期在面部外用糖皮质激素。

外用糖皮质激素时间过长

长期反复外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

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

市面上许多“特效嫩肤、美白”等化妆品可能添加了激素,早期的明显效果会导致消费者长期应用,导致激素脸。

心理因素及物理化学刺激

面部外用激素过程中,如果有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不良刺激,如日晒、外用刺激性制剂等,更容易形成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诱发因素

温度、紫外线、情绪等因素可诱导疾病发生或加重其病情。

症状

激素脸患者除了有痤疮样皮炎外,还可出现皮肤炎症反应、萎缩变薄、脱屑、色素沉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

典型症状

  • 面部皮肤萎缩变薄、潮红、肿胀伴毛细血管扩张。
  • 面部出现丘疹、脓疱等玫瑰痤疮样皮炎。
  • 面部皮肤老化,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粗糙,甚至萎缩。
  • 面部出现色素沉着,毳毛增粗变长。
  • 自觉有灼热、刺痛、瘙痒和紧绷感。

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及睡眠异常。

就医

长期使用某些化妆品或糖皮质激素后,面部出现潮红、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毳毛增多等症状,需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皮损特点,一般可以诊断。

医生可能会问以下问题来了解病情,患者可提前准备:

  • 皮肤是否有原发损害,原发皮损的性质及治疗情况;
  • 皮损出现及持续的时间;
  • 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灼热等症状。
  • 是持续出现还是反复出现;
  • 是否使用含糖皮质激素制剂及使用时间;
  • 面部是否涂抹一些来路不明的“特效嫩肤、美白”的化妆品及使用时间;
  • 激素类制剂(或化妆品)再次应用后,皮损是否会好转;
  • 是否进行过治疗及疗效如何。

就医指征

  • 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使用含有激素的“美白、抗衰老、祛痘”等护肤品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粉刺、粗糙、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毳毛增多等;
  • 面部有不同程度的灼热、针刺、瘙痒、干燥感等自觉症状;
  • 停用上述制剂后短期内原有皮损再发或加重,重复使用后症状缓解或消失,但停用后再发。

就诊科室

皮肤科。

鉴别诊断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早期皮损与激素脸难以鉴别,但其病史中无局部外用含糖皮质激素制剂史,较少出现脱屑、毳毛增多、色素沉着等,无明显干燥、紧绷、灼热感。晚期玫瑰痤疮可有鼻部软组织增生形成鼻赘。

脂溢性皮炎

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油腻性鳞屑性黄红色斑片,无含糖皮质激素制剂长期使用史。

面部湿疹

皮损形态多样,严重时早期可糜烂渗出,日久可出现皮损肥厚、苔藓化,无含糖皮质激素制剂长期使用史。

口周皮炎

发生于上唇、鼻唇沟、鼻等处的散在丘疹、丘疱疹,基底红或融合成片,皮损与唇红缘之间围绕5mm宽的皮肤区域不受累。病程周期发作,可伴有轻度或中度瘙痒和烧灼感,无含糖皮质激素制剂长期使用史。

寻常痤疮

好发于青少年,皮疹主要发生于颜面和胸背部,有典型的白头/黑头粉刺或丘疹、脓疱、结节、囊肿,无含糖皮质激素制剂长期使用史。

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皮损多分布于下眼睑及鼻周,表现为扁平或半球形丘疹或小结节,呈暗红色或褐色,质地柔软。典型皮损用玻片按压时,可见苹果酱色小点,无含糖皮质激素制剂长期使用史。

治疗

本病容易反复,应以综合治疗为主,首先需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

可外用功效性护肤品修复其受损的皮肤屏障,系统或局部使用药物可用于抑制炎症反应。同时,还可采用强脉冲光等物理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复发率。

急性期治疗

冷喷治疗

可迅速降低皮肤表面温度,收缩面部血管,缓解潮红、灼热、瘙痒等不适感。

其他治疗

急性期也可用冷膜治疗以缓解症状。

一般治疗

  •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 患者应尽量避免高温 、日晒等刺激因素,避免易感染环境;
  • 配合使用含青刺果、神经酰胺等可以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功效性护肤品;
  • 待激素依赖性皮炎症状消除后,应规范治疗原发的皮肤病,如痤疮、黄褐斑、面部皮炎等。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局部治疗

停止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外用制剂。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软膏,作为一种新型的调节免疫和抗炎药物,可迅速改善瘙痒、干燥、紧绷感等症状,但使用初期可能出现局部灼热、刺痛等不适,将药膏冷藏后外用可减少这种现象。通常3~5天后逐渐耐受,症状控制后需逐渐减量后停用。

非甾体类制剂

如丁苯羟酸乳膏、乙氧苯柳胺乳膏、氟芬那酸丁酯软膏。

系统治疗

抗炎治疗

羟氯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

其他治疗

伴玫瑰痤疮样皮炎者可加服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甲硝唑等药物,伴色素沉着者可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等。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根据皮损、自觉症状和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主要以祛风、清热、凉血、润燥、养血为原则,可采用内治,或内外兼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内治法

风热客肤证

皮肤潮红、丘疹,伴瘙痒、轻微灼热。治以疏风清热止痒,方用桑菊饮或枇杷清肺饮加减。

热毒蕴结证

皮肤红肿、丘疹、脓疱,伴灼热、痒痛,可有烦躁、易怒等。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方用凉血解毒汤或清营解毒汤加减。

阴虚内热证

皮肤潮红、干燥,表皮菲薄、发亮,或有烘热、紧绷感,多伴有心烦不安、口干欲饮。治以养阴透热降火,方用青蒿鳖甲汤或大补阴丸加减。

血虚风燥证

皮损暗红、干燥、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瘙痒,伴有眩晕、失眠。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方用四物消风饮或当归饮子加减。

外治法

  • 红斑、丘疹可选用青黛散外搽;
  • 红肿、渗液可选用紫草、地榆、马齿苋、苦参等水煎冷湿敷;
  • 干燥、脱屑可用黄芩油膏外搽。

其他治疗

待皮肤屏障修复后,可行以下治疗。

强脉冲光及红光

使用较低能量、较长波长的强脉冲光(590~1200nm)及红光(635nm),对扩张的毛细血管进行治疗。

激光脱毛

对于毳毛增生患者,在其皮肤屏障功能恢复后,可进行激光脱毛治疗。

预后

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可痊愈,但疗程较长,约半年至2年。少数患者病情易反复迁延,难治愈。

若有严重色素沉着、真皮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则预后较差。

并发症

该病没有明显并发症。

日常

此病是可以治愈的,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但治疗时间较长、病情易反复,应遵医嘱坚持长期治疗。同时需注意调整饮食、生活习惯,避免接触可能的诱发因素。

家庭护理

由于本病易反复,患者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少恐惧、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家属应该给予患者适当的关心、鼓励,缓解其烦躁、焦虑、悲观的情绪。

日常生活管理

  • 尽量减少外出,尽可能地减少风吹、日晒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对皮肤所造成的刺激,在遇到此类不宜环境的时候最好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 尽量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饮酒;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 避免面部按摩。
  • 如果面部有不同程度瘙痒、潮红症状等,要尽量避免抓挠,切忌用热水清洗患处皮肤。
  • 保持面部清洁,尽量使用清水或具有皮肤屏障功能修复作用的洁面产品。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而加重症状。

日常病情监测

由于激素脸治疗时间较长、病情易反复,患者应遵医嘱坚持长期治疗,定期复诊。

预防

激素脸的预防在于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

  • 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使用的适应证,避免滥用。
  • 面部皮炎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最好避免选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可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软膏等替代激素制剂。
  • 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间不要超过1个月。
  • 避免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
参考资料
[1]杨志波,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医药标准化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皮肤病分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16-117.
[2]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美容专业组.激素依赖性皮炎诊治指南[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8):549-550.
[3]王丽云.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6):123-124.
[4]刘军.现代皮肤性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318.
[5]詹炜,唐先发,杨森. 激素依赖性皮炎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6(4):370-372.
[6]起珏,何黎.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诊疗现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42(11):705-706.
[7]何黎.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5,32(3):270-273.
[8]Tamar Hajar, Yael A. Leshem,Jon M. Hanifin,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opical corticosteroid withdrawal (steroid ad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 and other dermatoses.[J]. J Am Acad Dermatol, 2015,72(3):541-549.
以上内容由何黎主任医师参与编审,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